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7 21:3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上海有个徐家汇,徐家汇为何姓徐?
徐家汇的“徐”,正是来自徐光启这位科技大咖,上海人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传播的先行者,是他让徐家汇拉开上海近代文明的大幕
徐光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
制作:黎燕琳
明朝的







惊世巨著

李时珍
李时珍从小在他爹的医馆长大 ,他爹一边给人看病,一边教他读四书五经,而李时珍日常的课外娱乐活动就是,帮他爹抄药方。
按照家里人的职业规划,李时珍的人生轨迹应当是,考取功名→成为公务员→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4岁那年,李时珍凭借聪明的才智,考中了秀才,开启了职业规划的第一步,李时珍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时意外落榜了,复读三年后,继续参加还是落榜,一直考到23岁,李时珍屡试不第。
23岁那年,李时珍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他开始跟父亲学医。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为了获悉药物的真样貌,他跋山涉水,亲自采药,足迹遍及湖北、江苏、江西、安徽、北京、河北、河南等11个省市。
曼陀罗花
除了采药,为了弄清药理,李时珍亲自尝药,为了知道曼陀罗花的麻醉效果,亲自尝剧毒的曼陀罗花。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三十四岁的李时珍决定,编撰一本中国古代医科全书。
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牛首山、摄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参阅各种书籍800多本,历时27年才完稿。
与前代药物文献相比,《本草纲目》有着哪些独特贡献?
《本草纲目》全书五十二卷,收录药物1892种,系统记载药物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功效等,附方11096首。附有插图2卷,载图1109幅,将植物特征、动物神态、矿物纹理等绘制得十分准确清晰。
药学巨著,百科全书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宋应星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餘,择取无沙黏土而为之。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纺织、染色、机械、陶瓷、造纸、兵器、火药、制盐、采煤、榨油、酿酒等18篇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为后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许多重要论述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天工开物》
记录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出现了270多名劳动者的形象,每一项技术,都以当时全国最发达地区为例,17世纪神州大地的工农业生产景象,尽观于《天工开物》之中
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认为,《天工开物》所包罗技术门类之广是欧洲技术书无法比拟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赞扬《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把宋应星称之为“中国的狄德罗”。
《天工开物》
徐光启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总结了清代之前的农业科学技术。
《农政全书》
“闽广薯有两种,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自海外得此种。”——徐光启《农政全书·甘薯疏》
推广高产粮食作物
徐光启的天津南郊的农庄有1500亩到2000亩,都是从盐碱荒地里开垦出来的土地,他试验把水稻引种到华北平原,徐光启改进的水利灌溉和造肥施肥技术,解决了北方旱地水稻种植的难题,使得水稻种植在天津扎根。明朝开始培植的天津“小站水稻”,后来享誉全国。
《农政全书》围田图
《农政全书》
荷兰眼镜匠利帕希,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望远镜。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西
培根初创近代实验创举
开普勒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
“在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是领先的;1400至1600年则举步不前;1600至1900年是极端抗拒新科技的引入;1900至1950年是以两三代人的速度就引进了西方的科学;1950至2000年,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先进的科学国家之列。”——1999年左右,杨振宁到科大演讲《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根源:君主专制加强,思想趋于保守、天朝上国的自大
中国:总结传统领域、实用、实践,科技发展面临停滞的危机
西方:探索新领域,重理论,实验(近代科学)为侵略与(资本)扩张提供条件
营造视野

明长城示意图
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建筑部分,宛如一条盘踞在大地上的巨龙,过绝壁、穿高山、越沙漠、过草原,串联起成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燧,使其彼此相互配合,也让边军得以在长城上长期戍守。
完整的军事防御工事
“建长城必先建关,设线必先设点”
点线衔接,整体关联,纵深防御
明长城
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匈奴抵御
明长城:东到鸭绿江边,西到
嘉峪关,抵御蒙古族
农耕文化向长城以北的游牧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游牧文化也影响和充实着农耕文化,塑造了长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丰富了中华文明。长城沿线各民族在经济互通的过程中,形成了文化上和谐共生的局面,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明长城
轴线示意图
明北京城示意图
明代的大祀殿(今天坛祈年殿),与紫禁城最重要建筑奉天殿(今太和殿)以及太庙享殿,在一条直线上。而且紫禁城东侧有一条带“文”字的轴线,西侧也有一条带“武”字的轴线。
1421年正月初一,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改南京为陪都。北京再次成为全国的首都。明朝的北京城依照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修建,由里、中、外三重组成,分别是宫城、皇城、京城。
中轴凸出,两翼对称
凸显了高度中央集权王朝的都城的气势
明北京城
明代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髓,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明紫禁城
明北京城
阳春白雪

明朝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作家。
著作 作者 成书时间 内容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
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愿望
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
小说
汤显祖
“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明代文学家沈德符
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自由的爱情。
戏剧
董其昌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书法
徐渭
徐渭的绘画主要以发泄个人怨恨和表 现个人的生命情感为主。他作画用笔潇洒、约略形似、随性而发,大写意绘画风格逐渐显现。
绘画
课堂总结
明朝的建筑、科技与文学
科技名著
明长城
北京城
小说戏剧
医学:《本草纲目》
工艺:《天工开物》
农业:《农政全书》
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书法:董其昌
绘画:徐渭
汤显祖《牡丹享》
长城沿线各民族在经济互通的过程中,形成了文化上和谐共生的局面,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习题巩固
1.(2024·山东青岛胶州一模·14)对于古代高明的政治家来说,这项工程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 ”。他们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项“工程”指的是(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2.(2024·中国古代史选择模拟(一)·79)下列关于明朝科技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B.《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界的重要文献
C.《天工开物》主要是总结元代和明代农业生产的著作
D.《徐霞客游记》在地质、地理考察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
3.(2024·中国古代史选择模拟(一)·81)据《天工开物》记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车)调丝车、坎经具、过糊具(浆纺)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器械。该记载主要可用于了解当时( )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手工生产技术的发展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农业耕作方式的创新
A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