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2023年中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遂宁) 小张同学在制作和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过程中,看到了图乙和图丙两个视野。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作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
B.调节图中的⑦,可使视野乙变成视野丙
C.向上方移动玻片,可将a细胞移到中央
D.当视野较暗时,应该把⑤调节为平面镜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题图分析,题图甲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载物台、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
A、以植物为材料制作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上滴清水,以维持细胞正常形态。A不符合题意;
B、细准焦螺旋能调节物像清晰度。调节图甲中的⑦细准焦螺旋,可使乙图模糊的视野变成丙图清晰的
视野。B符合题意;
C、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物体的倒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的方向相反。要将图丙中的a细胞移
到中央,需向右下方移动玻片。C不符合题意;
D、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两个面,凹面镜反射的光线比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强。当视野较暗时,换用⑤反
光镜的凹面镜,可使视野变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动植物细胞吸水的失水原理:细胞既能吸水,也能失水。细胞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表现为失水,如用糖或盐淹黄瓜,会淹出很多水;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表现为吸水,如将萎蔫的黄瓜浸入水中,黄瓜会吸水。根据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为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0.9%的生理盐水。
2、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所以玻片标本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如要将视野右上方的图像移到中央,应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将物像移动视野中央的规律是,物像偏哪里就向哪里移动玻片。
3、显微镜中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有升降镜筒的作用。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小。细准焦螺仅在调节物像清晰度时使用。
4、显微镜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面。平面镜仅有反光作用,凹面镜有反光和聚光作用。当外界光线较强时,就选用大光圈和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就选用小光圈和凹面镜。
2.(2024·遂宁) 云南普洱市村民发现一种兰花螳螂,其形态、颜色都与兰花相似,可完美的与环境融为一体。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兰花螳螂相似的是 (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雨露滋润禾苗壮
【答案】C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兰花螳螂的形态、颜色都与兰花相似,可完美的与环境融为一体,有利于逃避敌害,保护自己,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BD、蚁穴使千里大堤崩溃、大树使周围的环境变得凉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与兰花螳螂对环境适应不一致。A、B不符合题意;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抵抗寒冷的环境,这与兰花螳螂体色与与环境融为一体相似,都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D、雨露使禾苗长得茁壮,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D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适应环境:如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减少水分蒸发,变温动物通过冬眠度过严寒;
2、生物影响环境:如“大树底下好乘凉”、 森林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3、环境影响生物 :大雁南飞、南桔北枳。
3.(2024·遂宁) 为响应国家号召,企业家蒋乙嘉,回到蓬溪老家,带领当地村民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了著名的千叶佛莲种植基地。下图是该基地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此食物网中共有2条食物链 B.食虫鸟与蜘蛛间只有捕食关系
C.该基地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D.千叶佛莲是该食物网的生产者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在此食物网中共有2条食物链:千叶佛莲→昆虫→食虫鸟、千叶佛莲→昆虫→蜘蛛→食虫鸟。A不符合题意;
B、在此食物网中,食虫鸟以蜘蛛为食,两者是捕食关系;同时食虫鸟和蜘蛛都以昆虫为食,两者又存
在竞争关系。B符合题意;
C、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以获得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由此知,该基地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C不符合题意;
D、在该食物网中,千叶佛莲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在该食物网中属
于产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 生存提供了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属于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食物链的写法:起点是生产者,箭头表示食物的动向,指向消费者,食物链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
2、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传递。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通过食物链获取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获取物质和能量。
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不但受到阳光、空气、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它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捕食、竞争、合作、共生、寄生等关系。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捕食关系。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与豆苗是竞争关系。
(3)蚁群搬运食物、蜜蜂群体采蜜是合作关系。
(4)新冠病毒与新冠肺炎患者是寄生关系。
(5)根瘤菌从豆科植物根部细胞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能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促进豆科植物生长,两者是共生关系。
4.(2024·遂宁)下图是小红同学绘制的青椒果肉细胞结构与功能示意图,a、b、c代表细胞结构,①、②代表气体。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
A.青椒中的有机物是由结构c制造的
B.对细胞起支持保护作用的是结构b
C.与青椒辣味有关的物质储存在a中
D.图中①代表二氧化碳,②代表氧气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题图分析,题图是青椒果肉细胞结构与功能示意图,a叶绿体、b液泡、c细胞核、①二氧化碳、②氧气。
A、题图中a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场所,c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A不符合题意;
BC、对细胞起支持保护作用的是细胞壁,b液泡中的液体是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带有颜色、味道的多种物质,青椒辣味有关的物质储存在b液泡中。B、C不符合题意;
D、分析题图知,a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①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②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D。
【分析】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薄而透明,紧贴细胞壁,故在显微镜下不容易看到,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透明而黏稠的物质,不停地流动,加速了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着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液泡:含有细胞液,溶解着酸甜苦等各种味道物质和各种色素;
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能将有机物在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的生命活动利用。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和能量。
5.(2024·遂宁)生活中,为了更好的保存红薯,通常会将其存放于地窖中。下列相关见解,错误的是( )
A.红薯在地窖放久了,其有机物含量会减少
B.红薯细胞的呼吸作用,会释放大量的能量
C.进地窖前,应用燃烧的蜡烛检测氧气含量
D.红薯晚上才进行呼吸作用,应白天进地窖
【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
【解析】【解答】A、贮存在地窖中的红薯仍然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红薯在地窖放久了,其有机物
会减少,不符合题意;
B、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红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会释放大量的能量,不符合题意;
C、地窖中的红薯一直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不分白天晚上,会造成地窖中缺氧, 进入储存红薯的地窖前,要用燃烧的蜡烛检测氧气浓度, 不符合题意;
D、 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植物细胞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植物体在任何时候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以便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6.(2024·遂宁) 某人腹部疼痛,经医生检查后确诊为肠炎。打点滴治疗后,医生嘱咐要注意饮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抽血化验,会发现血液红细胞数量增多
B.打点滴时,是通过静脉将药物输入体内
C.药物到达发炎部位,需要经过心脏2次
D.该患者应该吃些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
【答案】A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血常规化验单
【解析】【解答】A、体内有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会增多。A符合题意;
B、因静脉多分布于身体较浅位置,且壁较薄,所以打点滴时,是通过静脉将药物输入体内。B不符合题意;
C、打点滴治疗肠炎时,药物到达病灶的途径是上肢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 →肠动脉→肠部毛细血管,其间药物2次经过心脏。C不符合题意;
D、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肠炎患者消化和吸收能力减弱,所以要吃些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氨基酸、尿酸、尿素等。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防御疾病;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当身体有疾病时,血液成分会出现异常:体内有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会增多;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时,人体会出现贫血症状;当血小板数量过少时,会出现血流不止的现象,而血小板数量过多时,容易出现血栓。
2、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路线。
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各器官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接成一条大的循环路线。
3、人体内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与动脉相比,静脉的分布位置浅、管壁薄、血流速度慢,所以输液或采血时,要选用静脉。
7.(2024·遂宁) 某学校为快速有效的阻断甲流传播,采取了每天晨午晚检,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校园环境进行消毒等措施。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晨午晚检措施,有助于及时控制传染源
B.对患者隔离治疗,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C.进行校园环境消毒,是为了控制传染源
D.此种疾病会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B、在甲流传播期,学校每天对学生进行晨午检是为了及时发现患者并对患者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对校园环境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不是控制传染源,C不符合题意;
D、甲流属于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不会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携带病原体未表现出患病症状和已经被感染并表现出的患病症状的患者都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传染播算途径有空气飞沫传播、饮食饮水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3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对患者、疑似患者进行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病禽畜捕杀、焚烧、深埋以阻止他们向外散播病原体,叫控制传染源;
(2)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聚集、少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对场所进行通风、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为健康人接种疫苗、加强锻炼和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8.(2024·遂宁) 农业生产中,使用杀虫剂杀灭害虫,会发现其效果一年不如一年。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杀虫剂促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了选择作用
C.害虫产生的变异都为有利变异 D.杀虫剂增强了害虫的繁殖能力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B、害虫的群体本身具有抗药的特性,并且不同个体的抗药性有强弱的差异;杀虫剂只是对具有不同抗药能力的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绝大多数抗药性弱的害虫被杀死,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再用该种杀虫剂,还是抗药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生物变异是不定向,害虫产生的变异有的对害虫的生存有利,有的对害虫生存不利。C不符合题意;
D、杀虫剂只是选择抗药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不能增强害虫的繁殖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根据达尔文进化学说理论,生物的进化发展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而杀虫剂对害虫具有定向选择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外因;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特性。
2、变异是指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某些性状上表现出的差异。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引起变异的原因,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变异,遗传物质并未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在生物进化中起作用的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9.(2024·遂宁) 将同一品种的矮茎水稻分别种在肥沃和贫瘠的田里,一段时间后水稻的高矮会产生明显差异,这说明( )
A.水稻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B.性状表现不受遗传物质控制
C.环境会影响生物的性状表现 D.隐性性状的表现受到了限制
【答案】C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将同一品种的矮茎水稻分别种在肥沃和贫瘠的田里,水稻的高矮会产生明显差异,是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引起的,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A不符合题意;
B、播种在肥沃和贫瘠不同田里的同品种水稻,产生高矮不同的差异,说明生物的性状不仅受遗传物质
控制,还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播种在肥沃和贫瘠不同田里的同品种水稻,会产生高矮不同的差异,说明环境会影响生物的性状表
现。C符合题意;
D、播种在肥沃和贫瘠不同田里的同品种水稻,会产生高矮不同的差异,是环境因素影响了生物的遗传性状,而不是隐性性状的表现受到了限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变异是指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某些性状上表现出的差异。按照引起变异的原因,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1)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变异,遗传物质并未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2)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时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生物的变异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10.(2024·遂宁) 学习发酵技术后,一位同学试着按如下步骤制作酸奶:①容器煮沸;②牛奶煮开后冷却至35℃左右;③加入两勺酸奶,搅拌均匀;④密封,保温发酵。下列关于这位同学的操作,叙述错误的是 ( )
A.步骤①是为了对容器进行消毒
B.加酸奶后搅拌,有利于充分发酵
C.步骤③是为了加入乳酸菌菌种
D.步骤④密封是为了防止牛奶溢出
【答案】D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A、制作酸奶时首先将容器煮沸,杀死容器内的杂菌,以免影响发酵效果。步骤①容器煮沸为了对容器进行消毒。A不符合题意;
BC、③加入两勺酸奶是为了接种乳酸菌种,充分搅拌是使酸奶中的乳酸菌与牛奶充分混合并接触,有利于乳酸菌的发酵,B、C不符合题意;
D、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乳酸菌发酵制酸奶需要无氧的条件,步骤④密封是为了为乳酸菌发酵制造无
氧环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发酵技术指的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的过程,从而进行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2、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应用,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二、综合应用题
11.(2024·遂宁)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设计了表格中的方案(滴加1%BTB溶液后,若二氧化碳少,则溶液呈蓝色,若二氧化碳多,则溶液呈黄色。碳酸氢钠的作用是提供二氧化碳。)。请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组别 甲 乙 丙
处理方法 不加碳酸氢钠 加入碳酸氢钠 加入碳酸氢钠
排出瓶内空气
光照 光照 遮光
放于适宜温度下
取瓶中少量液体,滴加1%BTB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前 蓝色 黄色 黄色
实验后 蓝色 ① 黄色
产生气体情况 无 有 无
(1)甲组与乙组进行对照,可探究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乙中产生的气体,会出现 现象。表中①处的颜色为 。
(2)甲与丙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原因是 。
(3)试验后丙组颜色未发生变化,其原因是 。
(4)要使表中装置构成一个生态瓶,除换掉蒸馏水外,还需添加的成分是____。
A.金鱼 B.泥沙 C.金鱼、泥沙 D.氧气
【答案】(1)二氧化碳;复燃;蓝色
(2)变量不唯一
(3)遮光后,金鱼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中二氧化碳没有减少
(4)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碳酸氢钠的作用是提供二氧化碳,所以甲组与乙组进行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可探究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有助燃作用。分析题干,乙组中碳酸氢钠的能提供二氧化碳,供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所以实验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乙中产生的气体,会出现复燃现象。由于乙组中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所以滴加1%BTB溶液后,溶液呈蓝色。
故填:二氧化碳;复燃;蓝色。
(2)、甲与丙有两个变量:二氧化碳、光照。变量不唯一,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故填:变量不唯一。
(3)、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丙装置进行了遮光处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装置中二氧化碳没有被消耗,所以实验后溶液仍为黄色。
故填:遮光后,金鱼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中二氧化碳没有减少。
(4)、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等)。要使表中装置构成一个生态瓶,除换掉蒸馏水外,还需添加的成分是作为消费者的动物(如金鱼等)、作为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如泥沙等)。
故答案为:C。
【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在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有机物(贮存能量)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
2、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水分、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为生物提供稳定的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 生存提供了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是生态系统最关键、最基本、数量最多的生物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决定了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
(2)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主要是指腐生的细菌真菌,还有一些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或遗物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从而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2.(2024·遂宁)五一期间我市举办了一场龙虾美食节。一位游客食用龙虾后出现了皮肤瘙痒等症状,医生诊断为蛋白质过敏反应。图甲为蛋白质在人体被利用的示意图,乙为心脏结构示意图。其中a、b、c分别代表某种物质或气体,①~⑤代表生理过程。请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游客在吃龙虾时,唾液腺分泌大量唾液,是一种 反射。
(2)龙虾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彻底分解为a ,经过程①后会首先在图乙的 [ ] 发现该物质。完成过程①的主要场所是 。(“[ ]”内填字母,横线上填名称)
(3)a经细胞代谢后产生的尿素,随血液运送到肾单位,经过程[④] 形成原尿。细胞代谢过程中所需的气体b被吸入人体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处于 状态。
(4)该游客对蛋白质的过敏反应,属于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1)非条件(简单)
(2)氨基酸;A;右心房;小肠
(3)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收缩
(4)特异性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食物的消化;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题图分析,题图甲是蛋白质在人体被利用的示意图,①~⑤代表生理过程,a、b、c分别代表某种物质或气体,①吸收、②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③肺泡处气体交换、④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⑤肾小管重吸收作用、a氨基酸、b氧气、c二氧化碳;题图乙为心脏结构示意图,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
(1)、游客在吃龙虾时,唾液腺分泌大量唾液,是一种生来就有的非条件(简单)反射。
故填:非条件(简单)。
(2)、小肠的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龙虾中的蛋白质在胃中在胃液中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中在肠液、胰液中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并且在小肠中通过吸收过程进入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再随体循环首先到达体循环的终点,即图乙中A右心房。
故填:氨基酸;A;右心房;小肠。
(3)、细胞代谢后产生的尿素,随血液运送到肾单位,经过程④;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再经过⑤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细胞代谢过程中所需的b氧气通过吸气过程被吸入人体时,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故填: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收缩。
(4)、对蛋白质产生过敏反应的过程是人体受到蛋白质刺激,产生了抵抗蛋白质的物质——抗体,是免疫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出生后形成的,而且一种抗体只对刺激它产生的抗原物质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填:特异性。
【分析】1、反射是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根据反射形成的原因,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比较低级神经活动。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吸允反射等。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如小脑、脑干、脊髓中。
(2)条件反射是指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如看到酸梅流口水、听到上课铃声进教室等。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使集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2、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3、细胞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三途径:
(1)通过皮肤排汗排出少量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2)通过呼吸系统呼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分;
(3)通过泌尿系统排尿排出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
4、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 无机盐 、葡萄糖 和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经过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原尿中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围在它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液体形成尿液。
5、人体靠三道防线防御疾病: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作用是阻挡病原体的侵入,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杀死或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如泪液中的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血液中的白细胞有吞噬病菌的作用。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对病原体没有选择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器官主要是胸腺、淋巴结和脾,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它们的作用是产生抗体,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促进淋巴细胞的吞噬。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叫抗原。抗体与刺激它产生的抗原相结合,促进淋巴细胞吞噬病原体,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这种免疫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出生后才形成的,而且一定的抗体只能杀死特定的抗原,因此叫特异性免疫。
13.(2024·遂宁)一对单眼皮夫妇到医院进行产前诊断,医生询问家族遗传病史后,绘制了某种遗传病的遗传图解(图甲,5、6号为该对夫妇)。同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胎儿进行了遗传病筛查,结果及参考标准如图乙。
(1)结合检测结果可推断该遗传病是由 (“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的。
(2)如果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5号的基因型为 。
(3)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为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该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第二代的 号。
(4)这位单眼皮妈妈想通过双眼皮手术,来实现生双眼皮孩子的愿望。她的愿望能实现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隐性
(2)Bb
(3)37.5%;6
(4)不能;双眼皮手术只改变了外在性状,不能改变控制性状的基因,所以不能遗传给后代。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分析图乙中检测结果和参考标准可知,该胎儿出生后为患病者;分析图甲知,这对夫妇第二代5、6号个体)表现正常;由以上分析推断,第二代5、6号个体是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第三代患儿的遗传病是由这对夫妇分别传递给他的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所以,该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故填:隐性。
(2)如果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寿因,根据第(1)小题分析,5号同时携带正常显性基因和隐性致病基因,其基因类型为Bb。
故填:Bb。
(3)根据第(1)小题分析,这对夫妇第二代5.、6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他们再生一个孩子的遗传图解如下:
由遗传图解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75%,其中是男孩的概率是50%,所以
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75%x50%=37.5%。该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他的母亲,即第二代的6号(女性)。
故填:37.5%;6.
(4)、这位单眼皮妈妈进行双眼皮手术,只能改变她外在的性状,不能改变控制性状的基因,所以不能将双眼皮性状传递给后代。
故填:不能;双眼皮手术只改变了外在性状,不能改变控制性状的基因,所以不能遗传给后代。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比如狗的毛色、鸡的产蛋量、人的眼皮等;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比如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豌豆花的紫色和白色、鸡的玫瑰冠与单冠。
2、生物体的性状主要是由基因控制的。根据性状在亲代和子代中的表现规律,我们把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遗传过程中“无中生有”或“凭空消失”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另一性状则为显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当基因组成为AA或Aa时,则生物表现出显性性状,当基因组成为aa,则生物表现出隐性性状。
3、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能染色体上的DNA和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使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是体细胞的一半。当精卵融合形成受精卵时,两者的染色体融合配对,这样受精卵和子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亲代体细胞中数目,且第一对染色体都是一半来自父本,一半来自母本,因此后代就具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4、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变异。根据引起变异的原因不同,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1)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叫可遗传的变异;
(2)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引起变异,遗传物质并未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叫不可遗传的变异。
1 / 1四川省遂宁市2023年中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遂宁) 小张同学在制作和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过程中,看到了图乙和图丙两个视野。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作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
B.调节图中的⑦,可使视野乙变成视野丙
C.向上方移动玻片,可将a细胞移到中央
D.当视野较暗时,应该把⑤调节为平面镜
2.(2024·遂宁) 云南普洱市村民发现一种兰花螳螂,其形态、颜色都与兰花相似,可完美的与环境融为一体。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兰花螳螂相似的是 (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D.雨露滋润禾苗壮
3.(2024·遂宁) 为响应国家号召,企业家蒋乙嘉,回到蓬溪老家,带领当地村民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了著名的千叶佛莲种植基地。下图是该基地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此食物网中共有2条食物链 B.食虫鸟与蜘蛛间只有捕食关系
C.该基地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D.千叶佛莲是该食物网的生产者
4.(2024·遂宁)下图是小红同学绘制的青椒果肉细胞结构与功能示意图,a、b、c代表细胞结构,①、②代表气体。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
A.青椒中的有机物是由结构c制造的
B.对细胞起支持保护作用的是结构b
C.与青椒辣味有关的物质储存在a中
D.图中①代表二氧化碳,②代表氧气
5.(2024·遂宁)生活中,为了更好的保存红薯,通常会将其存放于地窖中。下列相关见解,错误的是( )
A.红薯在地窖放久了,其有机物含量会减少
B.红薯细胞的呼吸作用,会释放大量的能量
C.进地窖前,应用燃烧的蜡烛检测氧气含量
D.红薯晚上才进行呼吸作用,应白天进地窖
6.(2024·遂宁) 某人腹部疼痛,经医生检查后确诊为肠炎。打点滴治疗后,医生嘱咐要注意饮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抽血化验,会发现血液红细胞数量增多
B.打点滴时,是通过静脉将药物输入体内
C.药物到达发炎部位,需要经过心脏2次
D.该患者应该吃些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
7.(2024·遂宁) 某学校为快速有效的阻断甲流传播,采取了每天晨午晚检,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校园环境进行消毒等措施。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晨午晚检措施,有助于及时控制传染源
B.对患者隔离治疗,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C.进行校园环境消毒,是为了控制传染源
D.此种疾病会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
8.(2024·遂宁) 农业生产中,使用杀虫剂杀灭害虫,会发现其效果一年不如一年。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杀虫剂促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B.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了选择作用
C.害虫产生的变异都为有利变异 D.杀虫剂增强了害虫的繁殖能力
9.(2024·遂宁) 将同一品种的矮茎水稻分别种在肥沃和贫瘠的田里,一段时间后水稻的高矮会产生明显差异,这说明( )
A.水稻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B.性状表现不受遗传物质控制
C.环境会影响生物的性状表现 D.隐性性状的表现受到了限制
10.(2024·遂宁) 学习发酵技术后,一位同学试着按如下步骤制作酸奶:①容器煮沸;②牛奶煮开后冷却至35℃左右;③加入两勺酸奶,搅拌均匀;④密封,保温发酵。下列关于这位同学的操作,叙述错误的是 ( )
A.步骤①是为了对容器进行消毒
B.加酸奶后搅拌,有利于充分发酵
C.步骤③是为了加入乳酸菌菌种
D.步骤④密封是为了防止牛奶溢出
二、综合应用题
11.(2024·遂宁)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设计了表格中的方案(滴加1%BTB溶液后,若二氧化碳少,则溶液呈蓝色,若二氧化碳多,则溶液呈黄色。碳酸氢钠的作用是提供二氧化碳。)。请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组别 甲 乙 丙
处理方法 不加碳酸氢钠 加入碳酸氢钠 加入碳酸氢钠
排出瓶内空气
光照 光照 遮光
放于适宜温度下
取瓶中少量液体,滴加1%BTB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前 蓝色 黄色 黄色
实验后 蓝色 ① 黄色
产生气体情况 无 有 无
(1)甲组与乙组进行对照,可探究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乙中产生的气体,会出现 现象。表中①处的颜色为 。
(2)甲与丙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原因是 。
(3)试验后丙组颜色未发生变化,其原因是 。
(4)要使表中装置构成一个生态瓶,除换掉蒸馏水外,还需添加的成分是____。
A.金鱼 B.泥沙 C.金鱼、泥沙 D.氧气
12.(2024·遂宁)五一期间我市举办了一场龙虾美食节。一位游客食用龙虾后出现了皮肤瘙痒等症状,医生诊断为蛋白质过敏反应。图甲为蛋白质在人体被利用的示意图,乙为心脏结构示意图。其中a、b、c分别代表某种物质或气体,①~⑤代表生理过程。请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游客在吃龙虾时,唾液腺分泌大量唾液,是一种 反射。
(2)龙虾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彻底分解为a ,经过程①后会首先在图乙的 [ ] 发现该物质。完成过程①的主要场所是 。(“[ ]”内填字母,横线上填名称)
(3)a经细胞代谢后产生的尿素,随血液运送到肾单位,经过程[④] 形成原尿。细胞代谢过程中所需的气体b被吸入人体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处于 状态。
(4)该游客对蛋白质的过敏反应,属于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13.(2024·遂宁)一对单眼皮夫妇到医院进行产前诊断,医生询问家族遗传病史后,绘制了某种遗传病的遗传图解(图甲,5、6号为该对夫妇)。同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胎儿进行了遗传病筛查,结果及参考标准如图乙。
(1)结合检测结果可推断该遗传病是由 (“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的。
(2)如果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则5号的基因型为 。
(3)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为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该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第二代的 号。
(4)这位单眼皮妈妈想通过双眼皮手术,来实现生双眼皮孩子的愿望。她的愿望能实现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题图分析,题图甲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载物台、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
A、以植物为材料制作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上滴清水,以维持细胞正常形态。A不符合题意;
B、细准焦螺旋能调节物像清晰度。调节图甲中的⑦细准焦螺旋,可使乙图模糊的视野变成丙图清晰的
视野。B符合题意;
C、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物体的倒像,所以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的方向相反。要将图丙中的a细胞移
到中央,需向右下方移动玻片。C不符合题意;
D、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两个面,凹面镜反射的光线比平面镜反射的光线强。当视野较暗时,换用⑤反
光镜的凹面镜,可使视野变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动植物细胞吸水的失水原理:细胞既能吸水,也能失水。细胞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表现为失水,如用糖或盐淹黄瓜,会淹出很多水;当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表现为吸水,如将萎蔫的黄瓜浸入水中,黄瓜会吸水。根据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为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0.9%的生理盐水。
2、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所以玻片标本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如要将视野右上方的图像移到中央,应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将物像移动视野中央的规律是,物像偏哪里就向哪里移动玻片。
3、显微镜中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都有升降镜筒的作用。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小。细准焦螺仅在调节物像清晰度时使用。
4、显微镜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面。平面镜仅有反光作用,凹面镜有反光和聚光作用。当外界光线较强时,就选用大光圈和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就选用小光圈和凹面镜。
2.【答案】C
【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兰花螳螂的形态、颜色都与兰花相似,可完美的与环境融为一体,有利于逃避敌害,保护自己,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BD、蚁穴使千里大堤崩溃、大树使周围的环境变得凉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与兰花螳螂对环境适应不一致。A、B不符合题意;
C、企鹅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抵抗寒冷的环境,这与兰花螳螂体色与与环境融为一体相似,都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符合题意。
D、雨露使禾苗长得茁壮,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D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适应环境:如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减少水分蒸发,变温动物通过冬眠度过严寒;
2、生物影响环境:如“大树底下好乘凉”、 森林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3、环境影响生物 :大雁南飞、南桔北枳。
3.【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在此食物网中共有2条食物链:千叶佛莲→昆虫→食虫鸟、千叶佛莲→昆虫→蜘蛛→食虫鸟。A不符合题意;
B、在此食物网中,食虫鸟以蜘蛛为食,两者是捕食关系;同时食虫鸟和蜘蛛都以昆虫为食,两者又存
在竞争关系。B符合题意;
C、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以获得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由此知,该基地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C不符合题意;
D、在该食物网中,千叶佛莲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在该食物网中属
于产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 生存提供了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属于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食物链的写法:起点是生产者,箭头表示食物的动向,指向消费者,食物链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
2、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传递。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通过食物链获取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获取物质和能量。
4、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不但受到阳光、空气、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它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捕食、竞争、合作、共生、寄生等关系。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捕食关系。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与豆苗是竞争关系。
(3)蚁群搬运食物、蜜蜂群体采蜜是合作关系。
(4)新冠病毒与新冠肺炎患者是寄生关系。
(5)根瘤菌从豆科植物根部细胞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能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促进豆科植物生长,两者是共生关系。
4.【答案】D
【知识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光合作用的实质;呼吸作用的实质
【解析】【解答】题图分析,题图是青椒果肉细胞结构与功能示意图,a叶绿体、b液泡、c细胞核、①二氧化碳、②氧气。
A、题图中a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场所,c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A不符合题意;
BC、对细胞起支持保护作用的是细胞壁,b液泡中的液体是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带有颜色、味道的多种物质,青椒辣味有关的物质储存在b液泡中。B、C不符合题意;
D、分析题图知,a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①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②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D。
【分析】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薄而透明,紧贴细胞壁,故在显微镜下不容易看到,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透明而黏稠的物质,不停地流动,加速了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着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液泡:含有细胞液,溶解着酸甜苦等各种味道物质和各种色素;
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能将有机物在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的生命活动利用。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和能量。
5.【答案】D
【知识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区别与联系
【解析】【解答】A、贮存在地窖中的红薯仍然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红薯在地窖放久了,其有机物
会减少,不符合题意;
B、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红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会释放大量的能量,不符合题意;
C、地窖中的红薯一直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不分白天晚上,会造成地窖中缺氧, 进入储存红薯的地窖前,要用燃烧的蜡烛检测氧气浓度, 不符合题意;
D、 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植物细胞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植物体在任何时候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以便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6.【答案】A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血常规化验单
【解析】【解答】A、体内有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会增多。A符合题意;
B、因静脉多分布于身体较浅位置,且壁较薄,所以打点滴时,是通过静脉将药物输入体内。B不符合题意;
C、打点滴治疗肠炎时,药物到达病灶的途径是上肢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 →肠动脉→肠部毛细血管,其间药物2次经过心脏。C不符合题意;
D、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肠炎患者消化和吸收能力减弱,所以要吃些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氨基酸、尿酸、尿素等。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防御疾病;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当身体有疾病时,血液成分会出现异常:体内有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会增多;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时,人体会出现贫血症状;当血小板数量过少时,会出现血流不止的现象,而血小板数量过多时,容易出现血栓。
2、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路线。
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各器官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接成一条大的循环路线。
3、人体内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与动脉相比,静脉的分布位置浅、管壁薄、血流速度慢,所以输液或采血时,要选用静脉。
7.【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B、在甲流传播期,学校每天对学生进行晨午检是为了及时发现患者并对患者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对校园环境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不是控制传染源,C不符合题意;
D、甲流属于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不会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携带病原体未表现出患病症状和已经被感染并表现出的患病症状的患者都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传染播算途径有空气飞沫传播、饮食饮水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3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对患者、疑似患者进行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病禽畜捕杀、焚烧、深埋以阻止他们向外散播病原体,叫控制传染源;
(2)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聚集、少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对场所进行通风、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为健康人接种疫苗、加强锻炼和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8.【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B、害虫的群体本身具有抗药的特性,并且不同个体的抗药性有强弱的差异;杀虫剂只是对具有不同抗药能力的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绝大多数抗药性弱的害虫被杀死,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再用该种杀虫剂,还是抗药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生物变异是不定向,害虫产生的变异有的对害虫的生存有利,有的对害虫生存不利。C不符合题意;
D、杀虫剂只是选择抗药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不能增强害虫的繁殖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根据达尔文进化学说理论,生物的进化发展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而杀虫剂对害虫具有定向选择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外因;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本身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特性。
2、变异是指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某些性状上表现出的差异。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引起变异的原因,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变异,遗传物质并未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在生物进化中起作用的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9.【答案】C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将同一品种的矮茎水稻分别种在肥沃和贫瘠的田里,水稻的高矮会产生明显差异,是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引起的,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A不符合题意;
B、播种在肥沃和贫瘠不同田里的同品种水稻,产生高矮不同的差异,说明生物的性状不仅受遗传物质
控制,还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播种在肥沃和贫瘠不同田里的同品种水稻,会产生高矮不同的差异,说明环境会影响生物的性状表
现。C符合题意;
D、播种在肥沃和贫瘠不同田里的同品种水稻,会产生高矮不同的差异,是环境因素影响了生物的遗传性状,而不是隐性性状的表现受到了限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变异是指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某些性状上表现出的差异。按照引起变异的原因,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1)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变异,遗传物质并未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2)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时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生物的变异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10.【答案】D
【知识点】发酵技术
【解析】【解答】A、制作酸奶时首先将容器煮沸,杀死容器内的杂菌,以免影响发酵效果。步骤①容器煮沸为了对容器进行消毒。A不符合题意;
BC、③加入两勺酸奶是为了接种乳酸菌种,充分搅拌是使酸奶中的乳酸菌与牛奶充分混合并接触,有利于乳酸菌的发酵,B、C不符合题意;
D、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乳酸菌发酵制酸奶需要无氧的条件,步骤④密封是为了为乳酸菌发酵制造无
氧环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发酵技术指的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的过程,从而进行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2、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应用,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11.【答案】(1)二氧化碳;复燃;蓝色
(2)变量不唯一
(3)遮光后,金鱼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中二氧化碳没有减少
(4)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1)、碳酸氢钠的作用是提供二氧化碳,所以甲组与乙组进行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可探究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有助燃作用。分析题干,乙组中碳酸氢钠的能提供二氧化碳,供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所以实验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乙中产生的气体,会出现复燃现象。由于乙组中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所以滴加1%BTB溶液后,溶液呈蓝色。
故填:二氧化碳;复燃;蓝色。
(2)、甲与丙有两个变量:二氧化碳、光照。变量不唯一,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故填:变量不唯一。
(3)、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丙装置进行了遮光处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装置中二氧化碳没有被消耗,所以实验后溶液仍为黄色。
故填:遮光后,金鱼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瓶中二氧化碳没有减少。
(4)、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等)。要使表中装置构成一个生态瓶,除换掉蒸馏水外,还需添加的成分是作为消费者的动物(如金鱼等)、作为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如泥沙等)。
故答案为:C。
【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在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有机物(贮存能量)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
2、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水分、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为生物提供稳定的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 生存提供了营养物质、能量和氧气。是生态系统最关键、最基本、数量最多的生物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决定了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
(2)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主要是指腐生的细菌真菌,还有一些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或遗物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从而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2.【答案】(1)非条件(简单)
(2)氨基酸;A;右心房;小肠
(3)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收缩
(4)特异性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食物的消化;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题图分析,题图甲是蛋白质在人体被利用的示意图,①~⑤代表生理过程,a、b、c分别代表某种物质或气体,①吸收、②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③肺泡处气体交换、④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⑤肾小管重吸收作用、a氨基酸、b氧气、c二氧化碳;题图乙为心脏结构示意图,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
(1)、游客在吃龙虾时,唾液腺分泌大量唾液,是一种生来就有的非条件(简单)反射。
故填:非条件(简单)。
(2)、小肠的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龙虾中的蛋白质在胃中在胃液中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中在肠液、胰液中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并且在小肠中通过吸收过程进入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再随体循环首先到达体循环的终点,即图乙中A右心房。
故填:氨基酸;A;右心房;小肠。
(3)、细胞代谢后产生的尿素,随血液运送到肾单位,经过程④;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再经过⑤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细胞代谢过程中所需的b氧气通过吸气过程被吸入人体时,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故填: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收缩。
(4)、对蛋白质产生过敏反应的过程是人体受到蛋白质刺激,产生了抵抗蛋白质的物质——抗体,是免疫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出生后形成的,而且一种抗体只对刺激它产生的抗原物质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填:特异性。
【分析】1、反射是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根据反射形成的原因,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比较低级神经活动。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吸允反射等。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如小脑、脑干、脊髓中。
(2)条件反射是指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如看到酸梅流口水、听到上课铃声进教室等。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使集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2、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3、细胞代谢终产物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三途径:
(1)通过皮肤排汗排出少量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2)通过呼吸系统呼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分;
(3)通过泌尿系统排尿排出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等。
4、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 无机盐 、葡萄糖 和尿素等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经过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原尿中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围在它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液体形成尿液。
5、人体靠三道防线防御疾病: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作用是阻挡病原体的侵入,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杀死或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如泪液中的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血液中的白细胞有吞噬病菌的作用。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对病原体没有选择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器官主要是胸腺、淋巴结和脾,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它们的作用是产生抗体,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促进淋巴细胞的吞噬。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叫抗原。抗体与刺激它产生的抗原相结合,促进淋巴细胞吞噬病原体,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这种免疫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出生后才形成的,而且一定的抗体只能杀死特定的抗原,因此叫特异性免疫。
13.【答案】(1)隐性
(2)Bb
(3)37.5%;6
(4)不能;双眼皮手术只改变了外在性状,不能改变控制性状的基因,所以不能遗传给后代。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分析图乙中检测结果和参考标准可知,该胎儿出生后为患病者;分析图甲知,这对夫妇第二代5、6号个体)表现正常;由以上分析推断,第二代5、6号个体是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第三代患儿的遗传病是由这对夫妇分别传递给他的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所以,该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故填:隐性。
(2)如果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寿因,根据第(1)小题分析,5号同时携带正常显性基因和隐性致病基因,其基因类型为Bb。
故填:Bb。
(3)根据第(1)小题分析,这对夫妇第二代5.、6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他们再生一个孩子的遗传图解如下:
由遗传图解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4=75%,其中是男孩的概率是50%,所以
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75%x50%=37.5%。该男孩的X染色体来自他的母亲,即第二代的6号(女性)。
故填:37.5%;6.
(4)、这位单眼皮妈妈进行双眼皮手术,只能改变她外在的性状,不能改变控制性状的基因,所以不能将双眼皮性状传递给后代。
故填:不能;双眼皮手术只改变了外在性状,不能改变控制性状的基因,所以不能遗传给后代。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比如狗的毛色、鸡的产蛋量、人的眼皮等;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比如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豌豆花的紫色和白色、鸡的玫瑰冠与单冠。
2、生物体的性状主要是由基因控制的。根据性状在亲代和子代中的表现规律,我们把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遗传过程中“无中生有”或“凭空消失”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另一性状则为显性性状。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当基因组成为AA或Aa时,则生物表现出显性性状,当基因组成为aa,则生物表现出隐性性状。
3、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能染色体上的DNA和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两个生殖细胞,使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是体细胞的一半。当精卵融合形成受精卵时,两者的染色体融合配对,这样受精卵和子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亲代体细胞中数目,且第一对染色体都是一半来自父本,一半来自母本,因此后代就具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4、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变异。根据引起变异的原因不同,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1)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叫可遗传的变异;
(2)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引起变异,遗传物质并未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叫不可遗传的变异。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