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8 05:5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安徽民谣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皇帝指的是谁?
走近历史人物:朱元璋
放牛娃 和尚 乞丐 皇帝




明朝的建立
目录
朱元璋加强皇权
科举考试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2.通过了解明朝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
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元顺帝
政治十分腐败
搜刮民财
民不聊生
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导致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就是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崛起于群雄之间,成就霸业的。
社会动荡
一、明朝的建立
2.过程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朱元璋是如何实现华丽变身的呢?
大都
临清
济南
汴梁
开封
颍州
阜阳
凤阳东北
应天
南京
杭州
潼关
蕲水
浠水
大同
上都
正蓝旗东










刘福通
徐寿辉
郭子兴
朱元璋
濠州
刘福通
元末农民起义主要地点及代表人物
起义军活动地区
朱元璋红巾军控制地区
明军北伐路线
元顺帝北逃路线
1356年,朱元
璋攻占集庆,改名
应天府。1368年在
此称帝,建立明朝
1368年秋,明军
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时势造英雄,
建立大明国!
一、明朝的建立
3.明朝建立
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元:
攻占大都,推翻元朝
明朝
疆域
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苦恼:统治疆域太大容易出现问题,怎样才能牢牢地控制我大明呢?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地方分权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害怕朝臣权力过大
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强化皇权。
走进历史故事: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真的想要谋反吗?
此事件之后,朱元璋对中央官制做了什么改变?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胡惟庸案前后株连达十余年之久,诛杀了三万余人。
明初存丞相12年,胡惟庸任相期间“生杀黜陟(chù zhì),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藏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相权威胁皇权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中央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批被。
——朱元璋
利:克服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王朝的统治
弊:容易形成皇帝专权,工作效率低
69页课后活动
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有何利弊得失?
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中央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批被。
——朱元璋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在地方
①设立三司
中央
布政使司
( )
按察使司
( )
都指挥使司( )
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
民政财政
司法
军务
行中书省
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在地方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从1370年起,朱元璋将其儿子陆续分封到各地。藩王有极高的地位,拥有护卫军。朱元璋封王建藩的目的,就是要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3.军事
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统调分离”
走进历史故事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那些大臣们表面上毕恭毕敬,但他们在朝堂之外都 在干什么?会不会结党营私?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4.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①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性质:监察机关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锦衣腰牌
锦衣卫印
②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东厂
“厂卫”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影响
最突出的特点: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具体措施
全面改革官制 在地方 ①废行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在中央
①废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
②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特务机构 设立“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影响:
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1.考试范围
2.考试要求
3.答题格式:
“四书”、“五经”
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自己随意发挥。否则,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不可能录取。
八股文
明朝科举考试说明
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结合材料,思考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的原因?
材料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材料二:科举考试竞争越激烈,限制越严,知识分子也就越易于驯服,他们作为政治权力的依附者始终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和自我意识,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金诤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材料研读
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国家选贤任能,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 中国 占比
宋元 67 38 57%
明清 472 19 4%
①八股文内容生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②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八股取士的危害
阻碍中国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经济的发展
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形成了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1.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四、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明朝青地蕃莲印花布
明朝水蓝印金杂花绫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
明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生产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四、经济的发展
3.商品经济
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北京城《皇都积胜图》
明朝强化皇权
明朝的建立:
八股取士
1368年,朱元璋,应天府(南京)
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在地方
在中央
经济的发展
农业 :引进南美洲的新品种农作物
手工业
商业:商贸城市、商帮出现
明朝的统治
政治
思想:
课堂小结
①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①废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
②分五军都督府
棉纺织业推向北方
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
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