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共5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件(共5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7 22:2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归去来兮辞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辞”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把握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语句,
3.体悟作者的情感变化,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乐天安命”的思想和隐居的生.
活态度。
情景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有时候是不是也会向往那种回归自然、追求自由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绘这种生活的经典文言文——《归去来兮辞》,一起感受陶渊明的皈依自然之旅。
作者简介
姓名: 陶潜
字号: 字元亮,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生卒年月: 365( )--427
朝代: 东晋
家庭出身: 没落官僚地主
职业: 农民,作家
个人爱好: 喝酒 读书 写作 耕田
东晋义熙二年
《桃花源记》(宋永初三年)
《归园田居》(5首)
东晋义熙十三年
《饮酒》(20首)
《归去来兮》
东晋义熙元年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东晋义熙六年
42
46
53
41
写作背景
义熙元年(405年)。41岁的陶渊明在亲友的劝说下,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東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听朗诵,正字音,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文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
归去之因 归去之乐 归去之悟
本文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回去
助词,无义
语气助词
一种文体
“序”部分说明了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是理解本文的关键。
“辞”部分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愉快的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本文分为“序”和“辞”两部分
解读题目
文体知识链接——辞
文体特点:
(1)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
(2)押韵和句式都比诗自由,又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常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3)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4)以六字句为主,多按三拍读。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故又称楚辞、楚辞体。
屈原所作的《离骚》为这种文体的早期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人们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辞以抒情为主赋诲种以叙事为主
辞和赋的区别
小序
小序
余家贫,耕植(v作n,种植的粮食)不足以(用来)自给。幼稚(古今异义,adj作n,年龄较小的孩子)盈(adj作v,充满)室,瓶无储粟,生生(前一个"生"为动词,维持;后一个"生"为名词,生活,生计)所资(凭借),未见其术(解决的办法)。亲故(亲戚好友)多劝余为长吏(地位较高的官员),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求之靡(没有)途。会(恰逢)有四方之事(出使到外地去的事务),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连词,表原因)余贫苦,遂见(表被动)用于小邑。于时(在那时)风波未静,心惮(害怕)远役,彭泽去(距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足够用来)为(酿)酒。故便求之。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蒙江洲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译文
辞官原因
陶渊明既然选择“归去”,当初又为何要出仕?
原 因
维持生计
亲故劝说
施展抱负
地点合适
满足嗜好
原 文
“家贫”“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彭泽去家百余里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及少日,眷然(思念的样子)有归欤(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之情。何则(为什么呢?多用于自问自答)?质性(资质、本性)自然,非矫厉(勉强克制自己的情感欲望)所得。饥冻虽切(急迫),违己交病(违反自己的意志,身心都感到痛苦)。尝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皆口腹自役(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饮食役使自己)。于是怅然(失意的样子)慷慨(古今异义,古义:感叹;今义:指大方的行为),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当敛裳(收拾行装)宵(n作状,连夜)逝(离去)。寻(不久)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n作状,像骑着骏马一样)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序文
译文
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辞官原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
请你从小序中找出辞官原因,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违背本性
深愧于志
为妹奔丧
身心痛苦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做官“深愧平生之志”。
序言
第1层:
出仕原因:
第2层:
辞官原因
第3层:
交代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程氏妹丧于武昌
质性
自然
任性
随情
家贫子多、生生无术、亲故劝告、家属引荐
诸侯惠爱、彭泽不远、公田有利、足以为酒
小结序言
第一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田地荒废)胡(为什么)不归!既自以(让)心为(表被动)形(身体)役(奴役),奚(为什么)惆怅(失意)而(表并列)独悲?悟已往之(取独)不谏(挽回),知 来者(未来的事情)之可追(补救)。实(确实)迷途其(语气副词,大概)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认识到今天回家是正确的,昨天做官是错误的)。舟遥遥(漂流摇荡的样子)以(表修饰)轻飏(飞扬、轻快),风飘飘而(表修饰)吹衣。问征夫以(拿、把)前路,恨(遗憾)晨光之(取独)熹微(光线微弱)。
第一段
第一段译文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遗憾天亮的太慢。
研读
第一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开篇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作用?
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直抒胸臆,既有对自己久滞官场导致田园荒芜的自责,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发了自己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的痛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
第一段:辞官——归途
答案: 自责("田园将芜"),
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这几句是自宽之辞。
“悟已往之不谏”,过去的已成为事实,不可改变了,后悔之意溢于言表。
“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让自己有了一点安慰。
用今“是”而昨“非”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3.如何理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遥遥”和“飘飘”两个叠词,表现出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
(2)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3)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第二段
乃(于是)瞻衡宇(简陋的房屋),载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院中小路)就(接近、靠近)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拿来)壶觞(酒杯)以(表目的,来)自酌,眄(看)庭柯(草木的枝茎,这指树)以(表目的,来)怡(使动,使…愉快)颜。倚南窗以(表目的,来)寄傲(adj作n,傲世的情怀),审(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之(取独)易安(使人安逸)。
第二段
终于看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
译文
研读
第二段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典、夸张。“审容膝之易安”用典。晋·皇甫谧《高士传·陈仲子》:“陈仲子者,齐人也,……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妻曰: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于前,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
对比。即“寄傲”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审容膝之易安”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鲜明的对比突出傲世的情怀。
园日(n作状,每天)涉(游玩、走到)以(表承接)成趣,门虽设而(表转折,却)常关。策(拄着)扶老(拐杖)以(表修饰或承接)流憩(无目的地漫步、随时随地地休息),时(时常)矫(举)首而(表修饰)暇观(远望)。云无心(无意)以(表修饰)出岫(峰峦),鸟倦飞而(表承接)知还。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以(表修饰)将入(指太阳落山),抚孤松而(表修饰)盘桓(徘徊)。
第二段
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 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第二段译文
家人相迎之乐: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②居家之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③游园之乐: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诗人到家后感受到了哪些乐趣?表达了怎样的隐士情怀?
合作·探究
表达了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墨宝中,松菊常被描绘为超凡脱俗、高洁无暇的象征。其中,“松菊犹存”这一表述,恰似诗人自喻,彰显其高洁的品格依旧保持,未曾受到世俗纷扰的玷污。而在“抚孤松而盘桓”的描绘中,作者更是借孤松之形,抒发自己的情感,展露自己如孤松般傲然挺立、坚定不移的卓然气节。
第二段中松菊和孤松有何深刻内涵?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拟人,把云和鸟人格化,用“无心”形容流云,用“知还”形容倦鸟。
流云无心出山,象征我无意富贵而出仕; 倦鸟知还巢,喻我渴望辞官归田。
我反省自责,无意于官场繁华,向往自由生活,厌倦仕途束缚,愿如倦鸟归巢,追寻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归园图中,作者的心情怎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心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第三段
第三段
归去来兮,请息(断绝)交以(表目的)绝游。世与我而相违(不合),复驾言(驾车出游;言:助词,无意义)兮焉求(宾语前置,"求焉",追求什么)?悦(意动,认为…愉悦)亲戚之情话(知心话),乐(认为…快乐)琴书(n作动,弹琴读书)以(表目的)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春及":春天到了;"以":介词,把)[即“农人以春及告余”介宾结构后置句],将有事(指农事)于西畴(田地)[即“于西畴有事”介宾结构后置句]。或(有时)命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棹(n作 v,用桨划)孤舟。既窈窕(曲折幽深的样子)以(表修饰)寻(循着)壑(山谷),亦崎岖而(表修饰)经(经过)丘[既“寻窈窕之壑,亦经崎岖之丘",倒装句,强调定语(前置)]。木欣欣以(表修饰)向荣[草木滋长茂盛的样子],泉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而(表修饰)始(起点,引申为"源头")流。善(羡慕)万物之得时(顺应天时),感吾生之行(将要)休(终结)
译文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布蓬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结束。
文本研读
思考1:本段中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悦亲戚之情话
亲友往还
互诉衷肠
家庭之乐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为伴
消除忧伤
爱好之乐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春天来临
耕种西畴
交往/邻里之乐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
恣意遨游
出游之乐
躬耕田园,诗酒琴书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表露。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乐?
悲?
(1)“善万物之得时”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万物顺应时节、蓬勃生长的赞赏。这里,陶渊明以“善”字形容万物,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认可,也透露出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向往。这种欣赏,反映了他对自然与生命本源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2)然而,紧接着的“感吾生之行休”一句,则带有明显的悲彩。这里的“行休”可以理解为生命的流逝和终结,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慨。这种感慨并非消极悲观,而是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深刻反思。在欣赏万物得时之美的同时,陶渊明也不禁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和有限,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他的情感显得尤为复杂。
(3)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过渡],以“万物”和“吾生”相比,将作者的孤独傲岸从超绝尘世之上的高度,推向了品味生命与自然的深度。
思考2: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作者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
第四段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相当于“何”,为什么)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惊恐匆忙、心神不定)欲何之(到、往)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期求)。怀(留恋、爱惜)良辰以孤往,或植(立,扶着)杖而耘(除草)耔(培土)。登东皋(水边向阳的高地)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第四段
第四段译文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 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 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生活追求
精神追求
悠游山水
躬耕田园
独抒性灵
寄情诗赋
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面对短暂的余生,陶渊明决定怎样度过?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有人评价其消极悲观,你怎么看?
作者情感: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活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产生原因:
这种态度反映了作者受老 庄的思想的影响,消极避世,鄙视官场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观点:
古代文人志士视出仕为必然追求,但在封建统治下,他们必须在服从与保持尊严间挣扎。陶渊明曾怀抱济世之志,但东晋的士族制度使他难以实现抱负。他选择回归田园,追求人性的真实与自由,无法忍受官场对人性的扭曲。他的诗文既表达了田园生活的欢愉,也流露出理想受挫的忧伤。我们不应简单评判其思想为消极,而应深入理解他追求真我、反抗庸俗的决心。他的率真与愤激是真隐士的体现,非假清高可比。
拓展:归隐情感的不同
《饮酒·其五》
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唐)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VS
“东篱”、“南山”、“飞鸟”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和谐宁静的田园世界,体现了诗人远离尘嚣、内心淡泊的归隐生活。
“鹿门山”、“鹿门月”、“岩扉松径”等意象,则营造了一种清幽孤寂的山林氛围,反映出诗人归隐生活的清高与孤独,以及与自然的亲密无间。
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实践,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魏晋时期门阀制度下士人追求个性解放、回归自然的价值取向
盛唐背景下,展现了文人面对仕途挫折时,转向内心深处寻求精神慰藉的倾向。
第二段:归家之乐
(亲情、饮酒、赏菊、游园)
第一段:
辞官——归途(自责自悟)
第三段:
田园之乐
(人情、农闲)
第四段:
反思感悟(乐天知命)
思路小结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辞官之初将归未归之时,用想象之笔写成的。既表明其恋家归家之心的急切,又表达其对归隐“自然”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正因为是想象之作,“身”还在官场,“心”已飞田园,这种身心分裂导致文中处处充满心理矛盾的纠葛与冲突。尽管弃官归田的抉择如此艰难,但陶渊明在感受与体验大自然的美之后,逐步摆脱了负面情绪的影响,在青山绿水中放纵心情,在生灵消长中彻悟生命本真,从而完成心灵自愈。
  
总 结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表达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后文附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
2、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3、曷不委心任去留 (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原文 古义 今义
1.于时风波未静 指战乱。 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指做官。 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不久。 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常用于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5.悦亲戚之情话 知心话 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6.于是怅然慷慨 感慨。 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遗憾 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指耕种之事 指发生某事。/泛指
9.幼稚盈室 小孩 指不成熟的做法。
10.知来者之可追 挽救,补救。 追赶,追求
11.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 扶着老人
12.问征夫以前路 行人 指出征的人
13.既窈窕以寻壑 幽深曲折的样子; 女子文静而美好。
14.景翳翳以将入 阳光 景色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琴,书: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 (棹:用桨划) 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②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日:每天) 时矫首而遐观: (时:常常) 情在骏奔: (骏:像骏马) 当敛裳宵逝: (宵:在晚上) ③形容词作名词: 倚南窗以寄傲: (傲:傲然自得的情怀) 携幼人室: (幼:儿童、小孩 ④动词作名词:
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⑤使动用法:
眄庭柯以怡颜: (怡:使愉快)
审容膝之易安: (安:安适)
⑥意动用法:
乐琴书以消忧: (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 (悦:以……为愉快)
⑦形容词作动词:
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 (“皆”表判断)富贵非吾愿 2.宾语前置 复驾言兮焉求 (“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何之”即“之何”,去哪里)乐夫天命复奚疑 (“疑奚”疑惑什么) 3.省略句
情在骏奔 (省略主语“余”)
寓形宇内复几时 (省略介词,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稚子候门 (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足以为酒 (省略宾语,足以“之”为酒)
云无心以出岫 (省略介词,云无心以出于岫)
4.被动句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既自以心为形役 (为,被) 5.状语后置句
农人告余以春及 (即“以春及告余”)
将有事于西畴 (即“于西畴有事)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即“于武昌丧” )
问征夫以前路 (即“以前路问征夫”)
文言知识
多义词 1.行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行走) ②赵王畏秦,欲毋行 (前往) ③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执行) ④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行为) ③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 ⑥琵琶行 (文体之一) ⑦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行列,队伍) 2.引
①引而不发 (开弓)
②引壶觞以自酌 (端起)
③乃引匕首提秦王 (举起)
④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带领)
⑤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吸引)
⑥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⑦李凭箜篌引 (诗歌体例)
3.乘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同乘一辆车) ②乘虚而人 (利用) ③聊乘化以归尽 (顺随) ④乘鄂渚而反顾兮 (登上) ⑤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 4.策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鞭子)
②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
③退而论书策 (竹简)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策略)
文言知识
多义词 5.之 ①求之靡途 (代词,代“为长吏”) ②四方之事 (助词,“的”) ③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的) ④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取独) ⑤恨晨光之熹微 (取独) ⑥审容膝之易安 (取独) ⑦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取独) 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到,动词) 6.以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②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
③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拿)
④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连词,来,表目的)
⑤倚南窗以寄傲 (连词,来,表目的)
⑥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⑦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表修饰)
⑧云无心以出岫 (连词,表修饰)
⑨景翳翳以将人 (连词,表修饰)
(10)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来,表目的)
(11)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12)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13)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顺承,然后
文言知识
一多义词 7.而 ①奚惆怅而独悲 (表并列) ②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③风飘飘而吹衣 (表修饰) ④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折) ⑤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7、而
⑥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⑦抚孤松而盘桓 (表修饰)
⑧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饰)
⑨或植杖而耘籽 (表修饰)
⑩临清流而赋诗 (表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