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辖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义务教育八年级
语 文 试 卷
﹙时限:120分钟 总分:120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袅袅(niǎo) 浣妆 (wàn) 璀璨(cuǐ) 如诉如泣(qì)
B.斑斓(lán) 不啻(dì) 谛听(dì) 风度翩翩(piān)
C.籼稻(shān) 娴熟(xián)颠簸(bǒ) 娓娓动听(wěi)
D.烙印(lào) 喧嚣(xiāo)安谧(mì) 矢志不移(sh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晶莹剔透 难以捉摸 张灯结采 瞬息万变
B.稍纵即逝 庄严肃穆 沧海桑田 世外桃园
C.毅然决然 油然而生 得天独厚 虚无缥渺
D.脍炙人口 潸然泪下 容光焕发 分道扬镳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应当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B.在老师的教育下,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和方法。
C.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反思,及时解决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D.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句中的成语的使用不妥的一项是( )(3分)
A、看到世乒赛上中国女队的失利,他黯然神伤,离开了座位。
B、熊猫美仪、美凤憨态可掬,正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嬉戏。
C、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D、如果我们的学习负担太重,学习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一则消息,这种文体的特点可用“真、短、快、新”四个字来概括。
B、《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柳宗元,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一组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C、《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格列佛用类似纪实手法,生动的记述他在大人国、小人国等诸岛的神奇经历,影射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D、《满井游记》的作者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其作品直率自然、清新活泼。
6、下列公共标语,表达不太好的一项是( )(2分)
A、(某候车室)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勿吸烟。
B、(某企业)今天您工作不努力,明天您努力找工作。
C、(某游点)禁止乱写乱画,违者重罚!
D、(某建筑工地)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7、默写填空(6分):
(1)待到重阳日,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3)《过故人庄》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的诗句是: 。
(4)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进,便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的那样: 。
(5)请写出一联“借月寄情”的古诗词,并注明其出处。 。
(6)苏轼在《浣溪沙》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振作精神的句子是 。
8.将下面这则材料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3分)
团结奋斗创伟业,继往开来写新篇。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气氛隆重热烈。主席台上方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标,后幕正中是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党徽,10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二楼和三楼的眺台上分别悬挂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横幅。
开幕会上,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概括:
9.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以下各题。(共4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 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1分)
②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1分) 。
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2分)
答: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2分)
生命不仅属于自己
母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怪得很,还是在梦中常常见到,而且是那样清晰,母亲一如既往地绽开着皱纹纵横的笑容向我说着什么。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系在一起,并不因为生命的结束而终止。
母亲在晚年,曾经得过一场幻听式的精神分裂症,把她和我折腾得不轻。记得那一年,母亲终于大病初愈了,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留在学校里教书。母亲好几年一直躺在病床上,消瘦了许多,体力明显不支,但总算可以不再吃药,我和母亲都舒了一口气。记不得是从哪一天开始,我忽然被外屋的动静弄醒,竟有些害怕。因为母亲以前得的是幻听式的精神分裂症,常常就是这样在后半夜或清晨时突然醒来跳下床,我真是怕她的旧病复发,一颗心禁不住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我悄悄爬起来往外看,只见母亲穿好了衣服,站在地上甩胳膊伸腿弯腰的,有规律地反复动作着。那动作有些笨拙和呆滞,却很认真,看得出。显然是她自己编出来的早操,只管自己去练就是。根本不管也没有想到会有人看见。我的心里一下子静下来。母亲知道练身体了,这是好事,再老的人对生命都有着本能的向往。
大概母亲后来发现了她每早的锻炼吵醒了我的懒觉,便到院子的外面去练她自己杜撰的那一套早操。她的胳膊腿比以前有劲多了,饭量也好多了,蓬乱的头发也比以前梳理得整齐多了。正是冬天,清晨的天气很冷,我对母亲说:“妈,你就在屋子里练吧,不碍事的,我睡觉死。”母亲却说:“外面的空气好。”
也许到这时我也没能明白母亲坚持每早的锻炼是为了什么,以为仅仅是为了她自己大病痊愈后生命的延续。后来,有一次开玩笑说她:“妈,你可真行,这么冷,天天都能坚持!”她说:“咳,练练吧,我身子骨硬朗点儿,省得以后给你们添累赘。”这话说得我心头一沉,我才知道母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孩子,她把生命的意义看得这样直接明了。在以后的很多日子里,我常常想起母亲这话和她每天清早锻炼身体的情景,便感动不已。一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她都没有给孩子添一点累赘。
也许,只有母亲才会这样对待生命。她将生命不仅仅看成自己的,而且关系到每一个孩子。她就是这样将她的爱通过生命方式传递着。孩子始终是母亲的连心肉,虽然孩子脱离母体之后总以为是飞跑了的蒲公英,可以随处飘落,而找不到根系。
我们常说一个人和一个人感情是可以相通的,其实,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生命更是可以相连的。
10、本文深情地叙写了母亲生前的哪些往事?请概括回答(3分)
11、作者对母亲每天坚持练操在认识上有什么变化?(3分)
12、“只有母亲才会这样对待生命”,请问该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13、作者说:“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生命更是可以相连的”。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4分)
底线是最重要的
①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
②一个人没有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有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
③比方说,腐败变质的食品,也敢卖;还没咽气的病人,也敢埋;自己喝得五迷三道,那车也敢开;明明里面住着人,那房也敢拆。
④于是冲突迭起,舆论哗然。怎么会有这种事?怎么会这样?
⑤奇怪并不奇怪,不奇怪才怪,因为突破的都是底线,比如“恻隐之心”,比如“敬畏之心”,比如“杀人偿命,借债还钱”, , 。这些原本都是常识,却被丢到九霄云外。被严令禁止的“毒奶粉”,自然会重现江湖。
⑥可见,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从这个角度说,底线就是生命线。
⑦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⑧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
⑨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
⑩其中,通过立法程序明文规定下来的,是“法律底线”;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大家都共同遵守的,是“道德底线”;各行各业必须坚守的原则,是“行业底线”和“职业底线”。
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底线却旦夕不能缺失。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线。
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
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5.“境界”和“底线”有何区别?两者对社会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16.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7.请结合语境,在第⑤段划线处,再续写两个“常识”。(2分)
18.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⑤。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⑤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4)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 尝: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21.【甲】文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 【乙】文语句“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22.在【甲】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自称“闲人”?(3分)
三、写作(50分)
23、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识,拥有青春,拥有激情,然而有时我们又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的有许多许多……
请以“珍惜所拥有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题目的横线上可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 等词语。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3)不少于600字。
八年级(上)期中检测题
语 文 参考答案
1.D 2.D 3. D 4.C 5.C 6.C 7.略
8.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l5日在京开幕,胡锦涛作重要报告.
9.①异 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③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联想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叙写母亲生前的往事主要有3件:(1)晚年得过一场大病,把她和“我”折腾得不轻;(2)痊愈后自编一套早操,坚持每天早晨锻炼;(3)为了不吵醒睡觉的儿子,不顾天冷到外面去练。
11.作者原来认为,母亲坚持每天早晨练操,是年老的人对生命“本能的向往”,后来认识到,“母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孩子”,不给孩子添累赘。
12.练练吧,我身子骨硬朗点儿,省得以后给你们添累赘。或:她将生命不仅仅看成自己的,而是关系到每一个孩子。
13.答案要点:生命看起来是属于个人的,其实它不仅属于自己,更与他人、与社会紧密相连;至少应该看到与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与有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的亲朋好友紧密相连。仅仅把生命看成是“自己”的,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观点。
14.底线是最重要的
15.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底线却旦夕不能缺失。
16.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人没有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有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的观点。
17.示例: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孝顺老人”,比如“尊敬师长”,比如“遵纪守法”(写出两个符合要求的即可)。
18.先由中国当前缺失底线的现状谈起,表明缺失底线的可怕;然后具体论述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最后论述底线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19.念:想 相与:一起 但:只,只是 尝:曾经
20.(1)庭院中月光如积水空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
21.两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积水,生动形象地写出其澄清明亮的特点;“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作者自比“挂钩之鱼”,形象地写出忽然得以解脱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22.作者自称“闲人”,是因为当时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有远大的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工作很清闲,有闲情雅致欣赏月景。
23.略。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