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马说》 课件 (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马说》 课件 (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08:1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23 马说
学习 目 标
(一)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全文。
(二)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三)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新课导入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任务一:知作者、明背景
作者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作品简介:
《马说》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相当于杂文 。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
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任务二:积累字词,把握节奏
字词积累
祗 辱  骈 槽  枥 邪
策 外 见 伯 乐 食马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zhǐ


pián
cáo


xiàn


shí sù dàn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
而伯乐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执策而临之
表转折,但是
表承接
连词,表顺承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代词,千里马
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转折,但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千里马


二.一词多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代词,千里马
代词,千里马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鞭打,动词
马鞭,名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顿,量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通“饲” ,喂
食不饱
食:吃


三.通假字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食"通“饲”,饲养;喂养
“ 见 ” 通“ 现 ”,显现、表现
“ 食”通“饲”饲养;“ 材 ” 通 “ 才 ”,才能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任务三:认真朗读,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祗,只,仅;辱,受屈辱。
奴仆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翻 译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同“饲”,喂。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动词,用马鞭驱赶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才能、才干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握。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译 文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任务四:认真朗读,初读感知
分析文段一: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问题探究
分析文段二: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问题探究
分析文段三: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问题探究
本文的思路
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痛诉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文章总结: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借马说人”,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 乐: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请你思考
孙绍振教授曾说,“在经典散文里,有一些局部的关键的词语隐藏着作者的心灵密码,也正是在这里,显示着语言的精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说》,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第二课时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任务一: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细节感知
1.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马 说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层层递进
2.自由诵读一遍,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特征?
日行千里、吃得很多
2)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一段末“也”
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
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
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3.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4.文中“千里马” “伯乐” “说天下无马的人”
各指什么人?作者想表明什么意思?
“千里马”
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
寓指识才的明君。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封建守旧者。
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
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任务二:艺术手法
写法探究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作者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遭遇,对埋没人才现状作了揭露。
2)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什么?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
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述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任务二:拓展提高,发散思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合乎情理吗?
当时的社会状况就是不合情理的:如果得不到朝廷命官的举荐,即使你身怀绝技也没有出头之日,而当朝的统治者昏庸愚昧,能赏识推荐人才的又有几个呢?由此韩愈才发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悲鸣。
资料链接
(1)韩愈虽然在求仕过程中屡屡受挫,但他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归隐山林。
(2)当韩愈后来成为朝廷命官后,他变成了伯乐:推荐了李翊,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提携了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在当代社会,如何才能得到赏识?
(1)积蓄力量,苦练本领,让自己成为一匹千里马。
(2)毛遂自荐,自己做自己的伯乐。
总结
我们学了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如果遇到挫折,我们也要静下心神,磨练自己;要想得到赏识,首先要把自己锻炼成一匹千里马;同时,在当今开放的时代,我们不能消极等待,要抓住每一个机会,自己做自己的伯乐。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任务四: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课堂小结
马 说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揭示主旨“不知马” 。
总结文章结构
层层递进
教师寄语
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不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做马大哈,更不溜须拍马,放马后炮,成为害群之马。有了缺点错误,要悬崖勒马,立马改正。要知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所以说话要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勤奋学习,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将来个个都是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收集含“马”的成语10个。
收集文学作品中的名马的名字,至少3个。
布 置 作 业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