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08:24: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60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一)
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体会诗歌情感。
背诵诗歌。
学习目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年或说658/661年-700年或说699/702年),字伯玉,后世称其为“陈拾遗”, 唐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人。初唐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歌风格高昂清峻、雄浑苍凉、寓意深远,语言古朴苍劲,内容与表达上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奠定了唐诗的壮阔景象,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陈子昂洞察国事,有远见卓识,其谏疏被《资治通鉴》引用达6处之多。著作有《陈伯玉集》10卷、诗128首、文110余篇,代表作有《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的千古绝唱。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涕(tì):眼泪。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前人注谓又称蓟丘、燕
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
士而建。
前:过去。
后:未来。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来者: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译文: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诗句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思考
从什么角度来写诗人的孤独
从空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独字描绘出来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古人”是谁 “来者”是谁 从什么角度写的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古人指古代的贤君,来者指后代的明君。从时间角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孤寂。
表达技巧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雄浑、浩瀚、空旷的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幽州台上,临风远眺,面对悠悠天地,思绪万千。前三句以浩瀚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为背景;第四句饱含感情,凌空一笔,一个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深感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十分鲜明。
诗歌主旨
诗歌以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表现了诗人官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感。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望岳》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大约作于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杜甫25岁)。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24岁),杜甫从江南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于是杜甫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在漫游过程中,刚好杜甫要从崇州探望父亲,顺道就游览了齐鲁大地,登上了泰山,于是有了这首《望岳》。《望岳》表达了诗人寄兴山水,心怀天下的感情。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夫:读“fú”,语气助词,相当于“呀”。
如何:怎么样。
岱宗:指泰山。
齐鲁:指齐与鲁,周代分封的两个诸侯国,在今
山东一带。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
决眦(zì):张(裂)开眼角(夸张的说法)。
会当:终当,终要。
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诗句赏析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远望泰山整体,写出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仰望泰山周围。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由静景转为动景。"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现,变化多端,诗人望之,到自己的胸中云回荡,无比开阔、诗人还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归乌回旋,飞还山林,鸟的翱翔,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决毗"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用典。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面小天下。“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秀丽山河的赞美,以及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
思考
如何理解《望岳》一诗情、景、理融于一体的特点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却句句是写向岳而望。诗人落笔由远而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二两句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三、四两句写近望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五、六两句是细望,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涤荡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地望着飞鸟归山林,流露出热爱祖国河山的一片赤诚;最后两句饱含人生哲理,说明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才能登高望远,俯视群山。这样,诗歌将便情、景、理融为一体,和谐自然,发人深省。
表达技巧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却以“望”为线索先远望山的雄伟,再近望它的高峻,最后细望层云、归鸟。“望”的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
诗歌主旨
诗人通过写想象中的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渴望登岳的意愿,体现了他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雄心和想象功成名就的抱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诗句赏析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后两句表现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精神。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技巧
借景说理,意蕴深刻
全诗借景说理,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议论抒情,两者紧密结合,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说明了人不能仅为眼前利益,而应该放眼大局的道理。
诗歌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陆游著有《剑南诗稿》传世。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乾道二年(1166),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归故里山阴(今浙江绍兴)。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所作。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腊酒:腊月所酿造之酒。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春社: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神,
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门:敲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诗句赏析
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莫笑”一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写出了丰收的景象,表现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热情。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在"疑无路“后,“柳暗花明”时豁然开朗的喜悦兴奋的心情。
在现实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这两句叙事,叙述了江南农村春社日的热闹景象。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热闹的春社活动,表达出了人们祈祷一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显示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随时。既写出了诗人希望能随时拜访农家的愿望,又暗示出了农家人的热情好客
生动的描写出了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
思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蕴含了什么样的哲理
景象: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哲理: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说明困境中蕴含着希望。
表达技巧
写景中蕴含哲理
诗的领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流畅绚丽,舒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树木葱郁的山间漫步山泉溪流曲折穿行,蜿蜒的山径依稀难辨,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柳暗花明中,有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的视野和心胸顿觉豁然开朗,由此顿悟人生哲理。人们在探讨学问和研究问题时,可能会遇到扑朔迷离之境而顿生迷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就会发现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诗歌主旨
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时所作。诗人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充满了喜悦,挚爱。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 (1839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诗句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放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 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后两句展开联想,用比喻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人议论,自然而朴实。“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形象贴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虽辞官居家,但并非弃绝尘缘,依然关心国家命运,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正如那飘落的花朵融人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
诗歌主旨
诗人以落花自比,表现了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