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单元学习任务
本单元由 7 篇课文和 1 个单元学习任务构成。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课文,结合课文目录,看一看本单元的课文构成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以尝试从文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这样的课文组成方式,启示我们在学习中要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单元的导语,圈点勾画并提取关键词,验证我们关于本单元学习方法的思考,看看还能获得哪些启示。
人文主题:青春激昂担。
第一段 关键词:青春、我们
第二段:“不同历史阶段的作品”
时代
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
创作时间:1925年
闻一多
《红烛》
创作时间:1923年
雪莱
《致云雀》
创作时间:1820年夏
铁凝
《哦,香雪》
创作时间:1982年6月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创作时间:1919年9、10月间
昌耀
《峨日朵雪峰之侧》
创作时间: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茹志鹃
《百合花》
创作时间:1958年3月
文章开头:1946年的中秋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一手端正的方块字;
语文是一口文明的普通话;
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
语文是举手投足的“书卷气”。
……
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
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
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叹服;
语文是对《红楼梦》的崇拜。
……
语文的作用
陶冶人的情操
贬斥丑恶现象
赞美先进事物
揭示事物规律
高中语文,
咱学什么?
语言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语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诗歌鉴赏:高中阶段的要求比较高,独立阅读鉴赏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
现代文阅读:思维的深度广度。
语言运用:例如各类应用文,含请假条、通知、启示等。
作文——内容、思想、结构、手法的综合提升。
语文学习的核心是综合的语文能力,或者称之为语文素养。
语文考试,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基础知识,阅读理解,鉴赏表达。
高中语文,
咱怎么学?
孔子 “学而时习之”
苏轼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自自知”
孟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墨子 “志不强者智不达。”
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曹雪芹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十字口诀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第一单元学习活动
课内:朗诵课文中的五首现代诗歌和两篇小说的经典片段。
课外:自选符合青春的价值这一主题的经典著作。
请你从《百合花》和《哦,香雪》中,各推荐一个片段,作为本次朗诵会的素材,并写出推荐理由。
请你从文本中选择恰当意象做画面,根据文本内容为画面设计色彩、场景,说明选择原因,并制作背景视频。
请你围绕朗诵会的主题,设计五首现代诗歌和两篇小说经典片段的出场顺序,并请写出主持串词。
班级内开展一次“青春的价值”主题朗诵会。同学们自行分配担任场控、主持人、朗读者、情绪梳理师、视频制作人、音乐制作人、采访记者、评价量表制作者等角色,要求人人参与。
意象&修饰词
象,就是景物的意思;
意,表示情感或情绪。
被主观情感浇筑的景物,我们叫它意象。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易传》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比较阅读
对比诗中的“我”之异同
寻找诗中的青春之“我”
寻找诗中独特的意象
01
02
03
…
创作背景
意象
描写
情节
环境
“我”的形象
“五四运动”——狂飙突进——时代精神
郭沫若创作高峰——惠特曼《草叶集》的影响
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
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正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余秋雨《一个让人心疼的大师》
当我们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抒情主人公放在一起,我们又会发现什么?
文字表面的“我”
文字里面的“我”
文学的“我”
时代的“我”
精神层面的“我”
请同学自读《红烛》,梳理作者情感变化,梳理适合朗诵每一节的情绪状态,说明原因。
象征:通过采取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以某些可感知到的东西,来反映抽象概。
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通常都是抽象的。
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非简单的“形似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