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押题:押第11~13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与岩石圈物质循环(江苏卷)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22年江苏卷24题第2问地形地势特征 2021年江苏卷8~10题中第8题地势特征 结合时事(地震),考查板块运动规律 根据地质图,考查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结合景观图,判断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及过程。 综合题,考查地貌形成原因及影响。 掌握板块运动规律 掌握内力作用及其地貌类型 掌握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地貌类型 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和岩石类型 注意图文结合,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23年江苏卷23题河流地貌(冲积扇) 2021年江苏卷6~7题中第7题河流地貌
岩石圈物质循环 2022年江苏卷10~12题布兰德山(花岗岩山体)的形成
考向01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22年·江苏卷24题)2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使地表起伏不平) (1)水平运动:①处于板块张裂处(生长边界)易形成断裂带或海洋,如红海、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处于板块碰撞挤压处(消亡边界)易形成山脉或
(1)写出图中自然带II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 (2021年·江苏卷8~10题)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图4为2021年由遥感影像解译转绘的“安徽省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区域地势总体上( ) A. 从中间向四周降低 B. 从四周向中间降低 C. 从西北向东南降低 D. 从东南向西北降低 9. 住宅分散分布有利于( ) A. 交通出行 B. 防洪避险 C. 生活取水 D. 田间管理 10. 图示区域农业生产模式是( ) A. 高度集约的设施农业 B. 精耕细作的水田农业 C . 规模经营的商品农业 D. 休闲观光的城郊农业 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马里亚纳海沟; (2)垂直运动:常形成断块山、陡崖、盆地和平原、湖泊等,如华山、关中盆地(平原)、台湾海峡、贝加尔湖、兴凯湖; (3)岩浆活动(板块图):常见的有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黑龙江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 (4)变质作用(过程如变质岩,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答案】(1)类型:苔原带。
原因:受地形影响,地处山地,气温低
(2)地势特征: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间高,东、西低。
分水岭:
(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II自然带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极圈附近,其南部III自然带位于大陆内部,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II自然带应为苔原带,I自然带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附近应属冰原带。
向南突出的原因:从图中位置来看,该地位于东经60°附近,其植被带向南突出的方向,大致为南北方向;该地位于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对较高,其西侧为东欧平原,东侧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较东西两侧海拔高,气温更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
(2)河流应由高向低流,河流的流向一般可判断地势的走向。从该地区河流分布来看,其东部河流向东流,西部河流向西侧流动,说明其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从中部山峰高度来看,其北部山峰大致位于1200~1300米左右,其南部山峰大约为1400~1500米左右,中部地区南高北低。
河流应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M流域与N流域其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应为山地分水岭,将中间地带连接成线,即为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岭,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R地纬度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从纬度来看,该地位于极圈内部,受极地东风影响较为显著,北冰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向南运动,R地为乌拉尔山北部,受地形抬升影响,该地降雪较多。同时该地纬度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积雪融化的相对较少,大量积雪易累积,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川。从河流分布图可以看到R地附近河流众多,河流多从山谷流出,山谷发育较多,谷地受太阳辐射影响相对较少,其积雪更易储存,其谷地冰川数量较为众多。
【答案】8. C 9. D 10. B
【解析】8.据材料,该地位于安徽省,据图可知,该地东南部主要为水田及田垄,地势较低,西北部分布有旱地及其他用地以及经济林,地势较高,故该地地势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降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据图,该地住宅分散分布,田地和住宅交错相间,便于田间管理,D正确。住宅分散需要修建更多的交通线路来沟通各区域,不便交通出行,A错误,防洪避险应将住宅分布在远离山区的地方,与住宅分散关系不大,B错误,住宅分散与生活取水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
10.图示区域农业生产模式是精耕细作的水田农业(图中水田旱地均有分布,判断有水旱轮作方式,住宅数量较多,生产规模较小)B项正确;图中住宅分散,水田和水塘面积狭长显然不具备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特点,AC错误;图中公路数量少,交通条件显然不是城郊地区,D项错误,本题选B。
考向02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23年·江苏卷23题)23. 某地规划的铁路穿过一冲积扇。下图为“某地地形及规划铁路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给定图例符号标出陡崖位置________,并写出判断理由________。 (2)描述图中冲积扇的主要地貌特征________,并从物质来源、动力机制等角度简析冲积扇的形成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 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条件________。 (3)从地貌角度,分析图中冲积扇区域建设铁路面临的不利条件。 (2021年·江苏卷6~7题)河流流经平坦地形时常形成千回百转的曲流景观。下图为“北美大草原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决定该地林地分布的生态因子是( ) A. 气温 B. 水分 C. 光照 D. 风向 7. 在河流变迁过程中,河道景观的演化过程是( ) A. 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 B. 牛轭湖→曲流→草地→林地 C. 林地→草地→曲流→牛轭湖 D. 草地→林地→牛轭湖→曲流 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流水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溶蚀作用沙丘风力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海岸海浪侵蚀作用
3.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1)气候因素:主要从干湿地区角度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侵蚀作用减弱。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答案】(1) ①.
②. 等高线重叠(重合)
(2)①. 呈扇状;扇顶高,扇缘低(中间高,两侧低);扇面发育沟谷,地形起伏大;沉积物由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
②. 上游有丰富的碎屑物质,提供物质来源;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泥沙大量堆积;扇面受流水侵蚀,形成沟谷;存在较宽的地形平台,利于沉积物堆积。
(3)地形起伏大,不利于施工;存在山洪风险,威胁铁路安全;地基物质松散,不利于建设。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中间山峰的北侧有等高线重合(重叠),说明该处有陡崖分布,根据图示信息选择合适的图例,标在图中的对应位置,如下图所示: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呈现扇形地貌;冲积扇地势呈现由扇顶到扇缘逐渐降低的趋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冲积扇上有多条河谷存在,地势起伏较大;沉积物颗粒大小由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
当河流流经山区,流速较快,搬运能力较强,上游有大量的碎屑物质,河流携带大量泥沙,为冲积扇提供物质来源;当河流流出出山口,河流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地貌;当地河流较多,冲积扇遭受流水侵蚀,形成大量河谷;冲积扇形成较宽的平台地貌,为河流沉积提供良好的沉积环境。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冲积扇有多条河谷发育,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施工;当地有河流流经,地处山区,有山洪爆发的可能,影响铁路安全;冲积扇沉积物较松散,影响铁路的路基安全。
【答案】6 B 7. A
【解析】6.由材料可知,在大草原上形成了林地,一般草原上降水较少,在温度带一样的情况下形成林地的主导因素是水分,且该地林地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区,故B选项正确,ACD错误。
7.曲流形成后,河水仍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河曲愈来愈弯。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此时牛轭湖周围水分条件好,故林木生长较好,形成林地,随着泥沙淤积,牛轭湖最终变小直至消亡,所以水分逐渐减少,变成草地。故河道的演化过程是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所以 A选项正确,BCD错误。
考向03 外岩石圈物质循环 (2022年·江苏卷10~12题)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 11.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 12.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 1.岩石圈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岩浆岩 (3)主要岩石类型: 沉积岩 变质岩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D 11.A 12.D
【解析】10.阅读材料可知,花岗岩是布兰德山的典型岩石,根据所学知识花岗岩属于深层岩浆侵入冷却凝固的岩石,故D正确;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的是玄武岩,故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故B错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有片麻岩、大理岩等,不会形成花岗岩,故C错误。答案选择D。
11.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布兰德山的山体海拔较高,四周的地势较低,主要是由于周围的岩层属于花岗岩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其岩石坚硬程度较弱,易被侵蚀,而花岗岩山体为主的布兰德山岩石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山体高耸,因此主要原因是差异侵蚀,故A正确;溶蚀作用一般发生在石灰岩分布区域,故B错误;图示区域内的河流较少,河流侵蚀一般呈现的是峡谷等地形,故C错误;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区域,地势越高,侵蚀越强,故D错误。答案选择A。
1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兰德山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型岩石,花岗岩区地势较低,距离布兰德山有一定距离,形成的年龄相近,但与布兰德山最近接的接触变质岩区紧靠布兰德山花岗岩体,是在岩浆侵入时,高温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因此时间最为接近,故A错误,D正确;变质岩区的变质作用于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区别较大,原因是距离较远,其地势较低,故B错误;沉积岩的形成是通过时间逐渐推移形成的,不可能和布兰德山花岗岩形成时间接近,故C错误。答案选择D。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江苏泰州·二模)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完成1-3题。
1.图中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④→③海进——②→①海退 B.④→③海退——②→①海进
C.④→③海进——②→①海进 D.④→③海退——②→①海退
2.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
A.丙—乙—甲 B.丙—甲—乙 C.乙—甲—丙 D.丙—乙—甲
3.与②→①时期海岸线变化一致的现象是( )
A.全球气候变冷 B.海沟位置向大陆板块方向移动
C.部分岛屿消失 D.各地海拔高度上升
【答案】1.B 2.B 3.C
【解析】1.根据材料,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读图可知,图中岩层④→③由石灰岩变为页岩,反映当地的地质环境是从深海环境变成浅海环境,是海退;②沉积时,③页岩层被侵蚀缺失,说明出露地表,形成②砂砾岩是陆相沉积,①砂岩是浅海环境的沉积物,因此②→①过程中海陆演化由陆地变为海域,为海进,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读图可知,按照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丙褶皱先形成,甲侵入岩侵入褶皱导致丙岩层不连续,甲侵入岩形成后,乙断层随之发生在岩浆岩体内部而形成,故形成顺序为丙—甲—乙,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结合上题可知,②→①过程为海进过程,海域面积扩大,此时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部分岛屿消失,各地海拔高度下降,C正确,排除AD;海沟位置向大陆板块远离,排除B。故选C。
(2024·辽宁沈阳·二模)日本西海岸鸟取县有典型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各沙丘形成于距今7万年间不同的时期。图示意日本鸟取县沙丘模式剖面。完成4-6题。
4.图中沙丘形成年代由新到老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5.图中沙丘④主要构成物质来源于( )
A.火山灰岩 B.其它沙丘 C.砾石粘土 D.古代沙滩
6.根据剖面可推测此地区距今7万年间( )
A.海面高度持续下降 B.风积作用一直较强
C.经历气候干湿变化 D.经历多次火山活动
【答案】4.A 5.D 6.C
【解析】4.由所学知识可知,沙丘为沉积地貌,沉积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是下层岩层老,上层岩层新,读图可知,④岩层位于最底端,其次为③②,①岩层为最顶层,故图中沙丘形成年代由新到老的顺序为①②③④,故选A。
5.由材料可知,日本西海岸鸟取县有典型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各沙丘形成于距今7万年间不同的时期,故图中沙丘④主要构成物质来源于海水堆积的古代沙滩,故选D。
6.读图可知,沙丘呈现高低起伏,说明海面高度有升有降,A错误;单一沙丘形成期间风积作用较强,但相邻两个沙丘形成之间的时期风积作用较弱,B错误;因沙丘高低起伏,说明海平面发生起伏变化,经历了气候干湿变化,C正确;图中只有一次火山灰岩的出现,故经历一次火山活动,D错误;故选C。
(2024·河北·二模)石帷幔是喀斯特溶洞中的一种特殊地貌,是由洞壁边缘形成向下垂挂的线脊状沉积体,流水中的二氧化碳脱气逸出、碳酸钙沉积而成的,往往与突岩相随。福建某溶洞发育较多石帷幔,且部分与底部的石笋相连。图为该溶洞内石帷幔简图。据此完成7-8题。
7.石帷幔的发育需要( )
A.洞顶水流持续滴落 B.突岩下方先脱气沉积
C.水流自突岩分散向上 D.底部为可溶性岩层
8.导致已形成的石帷幔遭到破坏的原因可能是( )
A.降水量增大 B.地下水位下降
C.滴水酸碱度下降 D.洞穴温度稳定
【答案】7.A 8.C
【解析】7.石帷幔(又称石帘、石幕)是一种洞穴沉积物,通常由洞顶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当洞顶的水滴滴落时,它们可能会在洞顶形成石钟乳石,而在滴落的路径上则会形成石笋。如果水滴持续不断地滴落,并且滴落的水中含有溶解的碳酸钙,这些碳酸钙会在洞顶或洞壁上逐渐沉积,形成石帷幔。因此,
洞顶水流的持续滴落是石帷幔形成的关键条件。其他选项中的突岩下方先脱气沉积、水流自突岩分散向上和底部为可溶性岩层虽然也与洞穴的形成和沉积有关,但不是石帷幔发育的直接原因,排除BCD,故选A。
8.石帷幔是由碳酸钙沉积形成的,而碳酸钙的溶解度受酸碱度的影响。如果滴水的酸碱度下降,即变得更加酸性,这可能导致已形成的石帷幔中的碳酸钙溶解,进而破坏石帷幔的结构。例如,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可能会改变滴水的酸碱度,进而影响石帷幔的稳定性,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024·江西鹰潭·二模)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的无定河流域某段(图)地处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过渡带,河流两岸均有沙漠分布,风水交互作用对沙漠、河流特征的影响季节差异显著。完成9-10题。
9.与北岸沙漠比,推测南岸沙漠( )
A.厚度大,粒径细 B.厚度大,粒径粗
C.厚度小,粒径细 D.厚度小,粒径粗
10.在风水交互作用下,图示河段弯曲程度季节变化明显,下列时间段河道弯曲程度变化及其原因正确的是( )
A.12—2月河道弯曲程度大,风力堆积 B.6—9月河道弯曲程度变小,流水堆积
C.12—2月河道弯曲程度小,风力侵蚀 D.6—9月河道弯曲程度变大,流水侵蚀
【答案】9.C 10.A
【解析】9.河流阻隔来自西北的沙源,在风沙跨越河流时,粗沙较重,坠落河道,被河水带走,仅较细沙在南岸沉积,故与北岸沙漠相比,南岸沙漠厚度小,粒径细。C对,ABD错。故选C。
10.在风水交互作用下图示河段弯曲程度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节风力大,西北风搬运沙粒在河岸(特别是北岸)堆积,阻挡枯水期水流,河流改道,河道变弯曲。该地为半干旱和半湿润过渡区,夏季河流水量较大,流水侵蚀并搬运冬春季节在河岸堆积的沙粒,图示河段河道由曲变直,弯曲程度变小。综上所述,A对,排除BCD。故选A。
(2024·浙江台州·二模)淤积、侵蚀中心是指海岸线演变过程中淤积或侵蚀作用在三角洲面积变化空间上的中心点,其位置变化情况会对海岸线的地貌形态、水文环境等产生影响。下图为黄河三角洲(局部)淤积、侵蚀中心变迁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监测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 B.GIS C.BDS D.RS
12.据图可推断黄河三角洲( )
A.淤积、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一致 B.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内陆退缩
C.2002年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 D.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大于侵蚀中心
【答案】11.D 12.C
【解析】11.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变化资料来源于RS技术,连续拍摄多张遥感影像对比可分析面积的变化。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由图可知,淤积和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迥异,A错误;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海洋扩张,B错误;1996年东南入海口的河道废弃,2002淤积中心转移到东北地区,2002年年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C正确;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小于侵蚀中心,D错误。故选C。
(2024·山东·一模)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麦兹巴赫湖位于阿克苏河上游,是伊利尔切克冰川(分南北两支,北支退缩明显)作用下形成的堰塞湖。夏秋季节,堰塞湖溃堤多发,湖水排水过程受冰坝升降影响。据此完成13-14题。
13.关于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伊利尔切克冰川北支融化后退使冰川北支前缘形成湖盆
②伊利尔切克冰川南支阻塞湖盆形成冰坝
③伊利尔切克河溯源侵蚀形成湖盆
④冰坝形成后冰川融化,积水成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4.关于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从“溃堤—湖水排出—排水结束”的发展过程先后排序是( )
①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融水不断流入冰川湖
②冰下通道打开,湖水开始排出
③当湖水达到一定深度,冰坝漂浮
④当湖面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漂浮的冰坝会下降再次阻塞冰川湖
⑤排水结束,并再次冻结底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③②④⑤①
【答案】13.A 14.B
【解析】13.由材料及图可知,北支伊利尔切克冰川后退,因而可判断,由于气候变暖,北支伊利尔切克冰川大量融化而后退,因而冰川前缘形成湖盆,①正确;南支冰川体堵塞河道,形成冰坝,冰坝形成后冰川融化,积水成湖,②④正确;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形成与流水溯源侵蚀无关,③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上题可知,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是冰坝阻塞冰雪融水形成的,因此湖泊溃堤与冰坝开合和冰雪融水量密切相关。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融水不断流入冰川湖,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升,当湖水达到一定深度,浮力作用使冰坝漂浮,冰下通道打开,湖水开始排出。随着湖水排出,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当湖面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浮力无法再支撑漂浮的冰坝,漂浮的冰坝会下降再次阻塞冰湖,排水结束,并再次冻结底部。综上所述,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从“溃堤—湖水排出—排水结束”的发展过程先后排序是①③②④⑤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4·天津宁河·二模)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地形图,图中岩层轻微褶皱,断层西南一侧岩层有明显的沉降。完成15-17题。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曾受到西北—东南方向的水平挤压 B.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C.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前 D.河流沿断层线发育
16.图中部分岩层的年龄由新到老依次是( )
A.页岩、砂页岩、灰岩 B.灰岩、砂页岩、页岩
C.砂页岩、页岩、灰岩 D.页岩、灰岩、砂页岩
17.若图中T岩层中发现大量鱼类化石,则该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 )
A.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初现 B.是最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C.蕨类植物出现并逐渐繁盛 D.鸟类出现,爬行动物繁荣
【答案】15.A 16.B 17.C
【解析】1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断层线没有与山谷重合,所以不会沿断层线发育河流,D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南部中部地势高、西北部地势低,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断层将褶皱打断,可知,断层发育在褶皱之后,C错误;根据图示岩层水平位移方向可知,该地岩层受到过西北—东南方向的水平挤压,
A正确。故选A。
16.根据文字信息可知,断层南侧明显沉降,受外力侵蚀相对较弱,岩层保存完好,从垂直方向看,褶皱上部保存较好,图中灰岩T两侧的同一岩层P(或C)相隔较远;断层北侧相对抬升,受外力侵蚀相对较多,褶皱只有下部保存较好,图中灰岩T两侧的同一岩层P(或C)相隔较近,保存好的间隔远,保存差的间隔近,由此判断,该褶皱的类型是向斜,因此岩层两翼老、中间新,所以岩层由新到老为:灰岩、砂页岩、页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有大量鱼类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于晚古生代,此时陆地格局还是联合古陆时期,没有形成七大洲四大洋轮廓,A错误;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B错误;古生代蕨类植物达到繁盛期,C正确;鸟类出现,爬行动物繁荣发生在中生代时期,D错误。故选C。
(2024·重庆·一模)破火山口是指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口由于后期受自然或人工的破坏而成为的不完整的火山口,多数破火山口都是火山喷发之后火山锥下方空虚陷落而形成的。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部分破火山口区面积,该区域由成列环状海底火山喷发而成,其喷发多属小型爆炸,产生的火山灰可以达到4500到9000米的高空。据此完成18-20题。
18.图中火山带的直接成因是( )
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拉伸
C.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D.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张裂拉伸
19.与通常的火山口相比,破火山口( )
A.形状规则 B.面积更大 C.锥体更高 D.坡度更陡
20.图中区域火山喷发时能( )
A.造成珊瑚死亡 B.诱发洪灾发生 C.毁灭特大城市 D.威胁空中航线
【答案】18.A 19.B 20.D
【解析】18.该火山岛位于阿留申群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处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地壳活动频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多数破火山口都是火山喷发之后火山锥下方空虚陷落而形成的,因此形状更不规则、高度更低、坡度更缓,ACD错误;火山口陷落坍塌破坏,火山物质滑落,使火山口面积加大,B正确。故选B。
20.珊瑚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该地纬度较高,没有珊瑚分布,A错误;火山不会导致洪涝灾害,B错误;该处没有特大城市分布,C错误;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空中,会威胁空中航线,D正确。故选D。
(2024·北京顺义·二模)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图中( )
A.甲地与乙地间为向斜构造 B.丙地第四纪沉积物厚300米
C.丁地岩石中可能含有煤层 D.断层形成早于第四纪沉积物
22.甲地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固结成岩
C.岩浆侵入—固结成岩—抬升侵蚀—挤压褶皱
D.抬升侵蚀——挤压褶皱——岩浆侵入——下沉沉积
【答案】21.D 22.A
【解析】21.读图可知,甲地与乙地间中生代沉积岩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A错误;丙地第四纪沉积物厚度不足200米,B错误;丁地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煤层存在于沉积岩中,C错误;第四纪沉积物覆盖了断层,因此断层形成早于第四纪沉积物,D正确。故选D。
22.读图可知,该地先经历沉积物堆积形成中生代沉积岩,后经历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上部有明显的侵蚀面,说明经历地壳抬升接受外力作用的侵蚀,最后又下沉重新接受第四纪沉积物的堆积,但堆积物没有固结成岩。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
23.(2024·山东·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65万年前,阴山大断裂活动频繁,山前地带沉降形成较大的盆地,后经黄河汇入,形成古大湖,淹没了盆地大部分。随新构造运动,盆地内河湖系统发生转化,之后黄河不断改道,最终形成平坦的后套平原。图1为后套平原位置示意图,图2为黄河古河道(乌加河)浅层沉积物剖面图。
(1)指出后套盆地转化为平原的物质来源。
(2)推测盆地内黄河改道的总体方向,说明理由。
(3)与古河床沉积物相比;说出边滩沉积物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1)北部山区河流携带的碎屑物;黄河带来的泥沙。
(2)方向:由北向南改道。理由:黄河古河道位于当前黄河主河道以北;古黄河及阴山山区的河流泥沙淤积导致北部地势抬高,使河流向地势较低的南部改道。
(3)特征:边滩沉积物颗粒更为细小,由细砂、粉砂和粘土组成。原因:与黄河古河床相比,边滩处水量小,流速慢,搬运能力弱。
【解析】(1)后套盆地转化为平原的物质来源主要受流水堆积形成。结合地图可知后套平原北部山脉发育较多河流且南部有黄河流经,沉积物质可能来自于北部山区河流携带的碎屑物,黄河带来的泥沙。
(2)盆地内黄河改道的总体方向大致是由北向南改道。理由主要从地势、古道位置分析,黄河古河道位于当前黄河主河道以北,说明黄河改道的整体方向是由北向南,北部为山脉,山前地势平缓、泥沙易淤积,
古黄河及阴山山区的河流泥沙淤积导致北部地势抬高,使河流向地势较低的南部改道。
(3)沉积物的特征主要从颗粒物大小(粒径)角度分析。结合图例可知,边滩沉积物由细砂、粉砂和粘土组成,河床沉积物由砾石、细砂、粉砂组成,与古河床沉积物相比边滩颗粒更为细小。沉积物特征与流水搬运能力有关,与黄河古河床相比,边滩处水量小,流速慢,搬运能力弱,沉积物较细。
24.(2024·河北·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以来伴随板块碰撞而形成,目前仍然处于不断隆升扩展中,青海湖流域位于现今高原向北扩展的前缘地带。倒淌河位于青海湖湖盆的东南缘,曾经是古青海湖入古黄河的通道。晚更新世早期,受区域强烈构造活动和流水作用影响,古倒淌河流向改变,流域水系发生重组,形成现今的河流形态。图示意青海湖倒淌河流域区域构造地貌特征。
(1)指出影响古倒淌河演化为现今倒淌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2)阐述现今倒淌河的形成过程。
(3)推测现今倒淌河未来长度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答案】(1)山脉隆起抬升作用、河流下切侵蚀作用。
(2)倒淌河原是古青海湖入古黄河的通道,受区域强烈构造活动影响,断裂带交汇处发生快速隆起,河流下切侵蚀能力小于山脉隆升作用,古倒淌河被隆起的山脉阻断,失去出水口;由于山脉继续抬升和河流下切作用不断改造地形和流域,山脉西侧流域发生水系重组;随着东部地势抬升和西部青海湖盆地下降,重新汇聚形成一条方向反向、沿原有河道流淌的河流,即为现今倒淌河。
(3)长度缩短。随着倒淌河流域东侧山脉继续隆升,山体宽度增加导致流域西移;倒淌河分水岭东西两侧分别属于黄河和青海湖流域,黄河海拔低于青海湖,因此分水岭东侧较西侧的河流高差大,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分水岭向西侧移动,倒淌河长度缩短。
【解析】(1)倒淌河位于青海湖湖盆的东南缘,受板块运动的影响,演化的主要内力作用使山脉隆起抬升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
(2)倒淌河位于青海湖湖盆的东南缘,曾经是古青海湖入古黄河的通道。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新生代以来伴随板块碰撞而形成,受区域强烈构造活动影响,断裂带交汇处发生快速隆起,河流下切侵蚀能力小于山脉隆升作用,古倒淌河被隆起的山脉阻断,失去出水口,不再流入古黄河;青藏高原目前仍然处于不断隆升扩展中,山脉也继续隆起抬升,由于山脉继续抬升和河流下切作用不断改造地形和流域,山脉西侧流域发生水系重组;随着倒淌河东部地势抬升和西部青海湖盆地下降,形成东高西低的地势特征,重新汇聚形成一条方向反向、沿原有河道流淌的河流,即为现今倒淌河。
(3)青藏高原目前仍然处于不断隆升扩展中,青海湖流域位于现今高原向北扩展的前缘地带,随着倒淌河流域东侧山脉继续隆升,山体宽度增加导致流域西移;读图可知,倒淌河分水岭东西两侧分别属于黄河和青海湖流域,由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海拔低于青海湖,黄河位于分水岭东侧,因此分水岭东侧较西侧的河流高差大,流速快,溯源侵蚀能力强,分水岭向西侧移动,位于分水岭西侧的倒淌河长度缩短。
25.(2024·四川成都·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热融滑塌指在厚层地下冰分布的斜坡区域,由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地下冰暴露,在融化季节地下冰融化使其上覆的融土失去支撑而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塌落的现象。
材料二 冻土活动层,指覆盖于多年冻土之上且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但它不是多年冻土的一部分。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发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发生热融滑塌现象数量剧增,而且冻土活动层滑脱引起地下冰的暴露和融化是该区域发生热融滑塌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北麓河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发育最为密集的区域,其形成与坡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1为北麓河盆地热融滑塌在不同坡度的分布频率,图2为热融滑塌实景图。
(1)分析北麓河盆地热融滑塌主要分布在山前3°~8°的缓坡区域,而在坡度较大和坡度很小的区域分布较少的原因。
(2)说明除地形外,影响热融滑塌分布的其他条件。
(3)指出研究青藏高原热融滑塌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哪些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答案】(1)缓坡区域地下水汇集,有利于较厚地下冰发育;且缓坡处有细颗粒风化物堆积,有利于滑塌发生。坡度较大区域,风化层薄且含冰量小,不容易发生热融滑塌。坡度很小的区域,重力作用引起的下滑力很小,不容易发生滑塌。
(2)气候条件:夏季极端高温、降雨量的增加;冻土条件:冻土地温高、冻土含冰量及活动层厚度较薄;人类活动:工程建设破坏边坡等。
(3)工程规划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
【解析】(1)缓坡区域,地形平坦,水流速度慢,地下水汇集,有利于较厚地下冰发育;据材料可知且缓坡处有细颗粒风化物堆积,为滑坡的发生提供物质条件,有利于滑塌发生。坡度较大区域,流水速度快,积水条件差,风化层薄且含冰量小,不容易发生热融滑塌。坡度很小的区域,地势落差小,重力作用引起的下滑力很小,搬运能力较弱,不容易发生滑塌
(2)气候条件:据材料可知,该地5、6、7降水量多,夏季极端高温、降雨量的增加,为热融滑塌提供动力条件;冻土条件:夏季极端高温条件夏下,冻土地温高、冻土含冰量及活动层厚度较薄,冻土活动层极容易大量融化而发生滑塌;人类活动:由于人类的开矿、交通建设等高强度的工程建设破坏边坡,导致地基不稳也容易诱发滑塌等。
(3)热融滑塌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地貌,使地表变得凸凹不平;热融滑塌导致土壤流失,植被遭到破坏,使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当地生态环境;地表沟谷增多,导致地表破碎,水土流失加剧。因此在工程规划建设、矿产资源开发时一定要合理选址,充分评估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加强热融滑塌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禁止不合理的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还要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和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热融滑塌的危害,对重灾区要积极干预和修复。
26.(2024·湖南长沙·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尔泰山横亘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四国境内,在中国境内位于新疆北部,地理位置介于45°47′~49°10′N,85°27′~91°01′之间,发育有我国纬度最高的现代冰川,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冰进冰退。喀纳斯河谷西坡冰层深厚,发育有大面积的倒石堆等基岩碎屑堆积地貌。下图是喀纳斯河谷某河段剖面图。
(1)说明阿尔泰山发育有我国纬度最高的现代冰川的原因。
(2)分析喀纳斯河谷西坡多堆积地貌发育的原因。
(3)指出喀纳斯河谷西侧公路修建过程中需要防范的地质灾害,并分析原因。
【答案】(1)阿尔泰山可以受到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为冰川发育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阿尔泰山纬度高,气温低;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阿尔泰山海拔高,气温低,有利于现代冰川发育。
(2)河谷西坡冰川厚,侵蚀作用强烈,为堆积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西坡陡,易出现基岩崩塌和山体滑坡等现象,逐渐形成沿坡面的堆积地貌;坡脚较缓,为堆积物提供广阔的堆积空间,发育成较大面积的堆积地貌。
(3)地质灾害:落石、崩塌和滑坡。
原因:西坡陡,且多堆积物,质地疏松,容易发生落石、崩塌等灾害;道路修建时破坏坡脚,容易导致山体失稳,造成大面积滑坡灾害。
【解析】(1)据材料阿尔泰山“位于新疆北部”“发育有我国纬度最高的现代冰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尔泰山位于新疆北部,可以受到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降水量较多,为冰川发育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阿尔泰山位于45°N以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阿尔泰山海拔在1600米以上,海拔高,气温低,有利于现代冰川发育等。
(2)读图可知,喀纳斯河谷西坡海拔高,河谷冰川厚度大,冰川侵蚀作用强烈,岩石碎屑多,为堆积地貌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西坡地势陡峭,地形坡度大,在重力作用下易出现基岩崩塌、山体滑坡等现象,导致岩石破碎,其碎屑物质在坡底堆积,逐渐形成沿坡面的堆积地貌;西侧坡脚坡度趋缓,堆积物能够堆积的空间较大,最终发育成面积较大的堆积地貌。
(3) 读图可知,喀纳斯河谷西坡西坡地势陡,堆积地貌发育,质地疏松,容易发生落石、崩塌等地质灾害;道路修建过程中,需要拓宽河岸,会破坏坡脚的稳定性,导致山体平衡被破坏,易造成大面积滑坡灾害等,故喀纳斯河谷西侧道路修建过程中需要防范的地质灾害有落石、崩塌和滑坡等。
27.(2024·江西景德镇·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丹霞山位于南岭南麓,山体以红色砂岩和砾岩为主,砂岩颗粒孔隙小且均匀,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毛细作用使盐风化过程明显。该地岩石发育着形态和规模不同的风化洞穴,其中小型蜂窝状洞穴的发育最具特色。在大而深的洞穴内存在昆虫、蓝藻等生物,它们对洞穴后壁的小型蜂窝状洞穴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吸引着许多科考人员去洞穴内开展探洞活动。下图示意丹霞山锦江两岸的禄意堂和锦石岩洞相对位置。
(1)简述小型蜂窝状洞穴的主要形成过程。
(2)分析禄意堂崖壁小型蜂窝状洞穴难以长期保留的主要原因。
(3)简述锦石岩洞内生物对小型蜂窝状洞穴破坏和保护的途径。
(4)指出科考人员在锦石岩洞内开展探洞活动前所需准备的个人物品。
【答案】(1)盐溶液在砂岩的小孔隙间渗透,经毛细作用使盐物质到达岩石表面;盐溶液的水分经蒸发,岩石表面孔隙形成盐结晶;盐风化致岩石孔隙扩大,后岩石受重力作用剥落,形成凹坑洞穴。
(2)崖壁直接与锦江水汽接触,高海拔温度低至水汽多凝结,洞穴易受流水侵蚀;崖壁日温差大,风化作用显著;小型洞穴易扩大或消失。
(3)动物在洞内居住活动,分泌物和排放气体加速风化破坏洞穴;藻类附着在岩石的硬化表面,砂岩免受雨水和流水侵蚀,对洞穴的岩石崩解起保护作用。
(4)探照灯(照明用品)、头盔、雨具(雨衣、雨靴)、手套、手杖(任答四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要求简述小型蜂窝状洞穴的主要形成过程。小型蜂窝状洞穴的主要形成过程如下:红色砂岩和砾岩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盐溶液通过毛细作用使盐物质到达岩石表面,后水分经过蒸发,盐分在岩石表面孔隙形成结晶,经过盐风化作用孔隙扩大,岩石表面形成初始的小洞穴;然后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不断作用于这些初始洞穴,逐渐将其扩大,后经重力作用剥落,最终形成凹坑洞穴。
(2)本题要求分析禄意堂崖壁小型蜂窝状洞穴难以长期保留的主要原因。禄意堂崖壁的小型蜂窝状洞穴难以长期保留的主要原因是其位于锦江岸边,崖壁直接与锦江水汽接触,高海拔温度低至水汽多凝结,洞穴受江水的侵蚀和冲刷作用较强;崖壁日温差较大,风化作用显著,使得风化物质容易被流水带走,从而导致洞穴难以长久存在。
(3)本题要求简述锦石岩洞内生物对小型蜂窝状洞穴破坏和保护的途径。破坏途径主要包括动物在洞内居住活动,其分泌物和排放气体会使风化作用加强,使洞穴遭到破坏;保护途径则体现在蓝藻附着在岩石的硬化表面上,减少雨水和流水对砂岩的侵蚀作用,减轻洞穴岩石的崩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洞穴的作用。
(4)科考人员在锦石岩洞内开展探洞活动前,需要准备一些个人物品,如探照灯以提供照明,安全绳索确
保安全,头盔、防护服保护身体,防滑鞋防止滑倒,饮用水和食物来维持体力,已经雨具(雨衣、雨靴)、手套、手杖等。
28.(2024·安徽合肥·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中海沿岸M河流域地形以低山为主,中上游峡谷与盆地相间,盆地内有大型咸水湖沼沉积物遗迹。M河下游发育于两个断层之间相对下陷的较稳定区域。距今2万年前后的末次冰期,M河源头在甲以西。末次冰期结束时,流域降水略有增加,区域水系重组,M河流域下游泥沙沉积速度明显加快。距今6千年来气候相对稳定三角洲呈带状逐渐发育,南侧海湾形成了F咸水湖。图为当前M河流域地理事物分布。
(1)说明咸水湖沼沉积物遗迹形成过程。
(2)分析水系重组后M河下游泥沙沉积速度变快的原因。
(3)简述F处由海湾演变为咸水湖的过程。
【答案】(1)末次冰期前,遗迹区位于内陆盆地,雨水和径流汇入形成内流湖沼;地处副热带,降水小于蒸发,形成咸水湖沼;径流携带泥沙和盐分汇入,经过较长时间形成咸水湖沼沉积物;后来M河溯源侵蚀下切,湖沼水外泄,咸水湖沼沉积物遗迹出露。
(2)水系重组后,(咸水湖沼流域成为M河流域)M河流域面积扩大;M河流经湖沼遗址,带来更多沉积物;降水增多,径流增强,带来更多泥沙;末次冰期结束,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对M河下游顶托
作用增强,流速减缓,泥沙沉积速度加快。
(3)距今6千年来,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口沉积,三角洲呈带状向前延伸,阻断F处海湾与海洋的联系,形成湖泊;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F湖流域最后达到水平衡,形成稳定内流咸水湖。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M河流域中上游峡谷和盆地相间,盆地内有大型咸水湖沼沉积物遗迹。结合图中咸水湖沼沉积物遗迹区、甲位置以及M河流域等信息可知。在末次冰期前,遗迹区所属地区位于内陆盆地,地势较低,受雨水和径流的影响汇入,形成内流湖沼,由于该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附近,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较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不断浓缩,形成咸水湖沼。而径流会携带泥沙和盐分汇入,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形成咸水湖沼沉积物。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距今2万年前后的末次冰期,M河源头在甲以西,后来随着末次冰期结束,降水增加,M河附近溯源侵蚀加剧(注意甲附近存在峡谷,下蚀相对较为严重)。由于溯源侵蚀导致湖沼水外泄,咸水湖沼沉积物出露地表。
(2)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由于溯源侵蚀导致水系重组,咸水湖沼流域成为了M河流域的一部分,M河流域面积扩大,泥沙来源变多。同时,由于M河流域经过了湖泊遗址,携带了历史时期沉积的泥沙,泥沙来源增大。末次冰期结束后,流域降水增加,径流量增大,侵蚀能力增强,携带泥沙能力增强。同时,末次冰期结束后,全球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对M河下游的顶托作用增强,促使流速进一步减缓,泥沙沉积速度加快。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距今6000年来气候相对稳定,三角洲呈带状逐渐发育。所以泥河流携带泥沙在河口处沉积,三角洲呈带状不断向前延伸,阻断了F处海湾与外海的联系,形成湖泊。同时,该地位于地中海气候控制下,蒸发量相对较大, F湖流域水量收入与支出大致平衡,最终达到水量平衡,盐分不断累积,形成稳定的内流咸水湖。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押题:押第11~13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与岩石圈物质循环(江苏卷)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22年江苏卷24题第2问地形地势特征 2021年江苏卷8~10题中第8题地势特征 结合时事(地震),考查板块运动规律 根据地质图,考查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结合景观图,判断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及过程。 综合题,考查地貌形成原因及影响。 掌握板块运动规律 掌握内力作用及其地貌类型 掌握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地貌类型 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和岩石类型 注意图文结合,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23年江苏卷23题河流地貌(冲积扇) 2021年江苏卷6~7题中第7题河流地貌
岩石圈物质循环 2022年江苏卷10~12题布兰德山(花岗岩山体)的形成
考向01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22年·江苏卷24题)2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使地表起伏不平) (1)水平运动:①处于板块张裂处(生长边界)易形成断裂带或海洋,如红海、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处于板块碰撞挤压处(消亡边界)易形成山脉或
(1)写出图中自然带II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 (2021年·江苏卷8~10题)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图4为2021年由遥感影像解译转绘的“安徽省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区域地势总体上( ) A. 从中间向四周降低 B. 从四周向中间降低 C. 从西北向东南降低 D. 从东南向西北降低 9. 住宅分散分布有利于( ) A. 交通出行 B. 防洪避险 C. 生活取水 D. 田间管理 10. 图示区域农业生产模式是( ) A. 高度集约的设施农业 B. 精耕细作的水田农业 C . 规模经营的商品农业 D. 休闲观光的城郊农业 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马里亚纳海沟; (2)垂直运动:常形成断块山、陡崖、盆地和平原、湖泊等,如华山、关中盆地(平原)、台湾海峡、贝加尔湖、兴凯湖; (3)岩浆活动(板块图):常见的有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黑龙江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 (4)变质作用(过程如变质岩,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02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23年·江苏卷23题)23. 某地规划的铁路穿过一冲积扇。下图为“某地地形及规划铁路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给定图例符号标出陡崖位置________,并写出判断理由________。 (2)描述图中冲积扇的主要地貌特征________,并从物质来源、动力机制等角度简析冲积扇的形成条件________。 (3)从地貌角度,分析图中冲积扇区域建设铁路面临的不利条件。 (2021年·江苏卷6~7题)河流流经平坦地形时常形成千回百转的曲流景观。下图为“北美大草原某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 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6. 决定该地林地分布的生态因子是( ) A. 气温 B. 水分 C. 光照 D. 风向 7. 在河流变迁过程中,河道景观的演化过程是( ) A. 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 B. 牛轭湖→曲流→草地→林地 C. 林地→草地→曲流→牛轭湖 D. 草地→林地→牛轭湖→曲流 地貌形态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流水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溶蚀作用沙丘风力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海岸海浪侵蚀作用
3.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1)气候因素:主要从干湿地区角度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侵蚀作用减弱。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03 外岩石圈物质循环 (2022年·江苏卷10~12题)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 1.岩石圈物质循环
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 11.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 12.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岩浆岩 (3)主要岩石类型: 沉积岩 变质岩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江苏泰州·二模)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完成1-3题。
1.图中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④→③海进——②→①海退 B.④→③海退——②→①海进
C.④→③海进——②→①海进 D.④→③海退——②→①海退
2.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
A.丙—乙—甲 B.丙—甲—乙
C.乙—甲—丙 D.丙—乙—甲
3.与②→①时期海岸线变化一致的现象是( )
A.全球气候变冷 B.海沟位置向大陆板块方向移动
C.部分岛屿消失 D.各地海拔高度上升
(2024·辽宁沈阳·二模)日本西海岸鸟取县有典型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各沙丘形成于距今7万年间不同的时期。图示意日本鸟取县沙丘模式剖面。完成4-6题。
4.图中沙丘形成年代由新到老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5.图中沙丘④主要构成物质来源于( )
A.火山灰岩 B.其它沙丘
C.砾石粘土 D.古代沙滩
6.根据剖面可推测此地区距今7万年间( )
A.海面高度持续下降 B.风积作用一直较强
C.经历气候干湿变化 D.经历多次火山活动
(2024·河北·二模)石帷幔是喀斯特溶洞中的一种特殊地貌,是由洞壁边缘形成向下垂挂的线脊状沉积体,流水中的二氧化碳脱气逸出、碳酸钙沉积而成的,往往与突岩相随。福建某溶洞发育较多石帷幔,且部分与底部的石笋相连。图为该溶洞内石帷幔简图。据此完成7-8题。
7.石帷幔的发育需要( )
A.洞顶水流持续滴落 B.突岩下方先脱气沉积
C.水流自突岩分散向上 D.底部为可溶性岩层
8.导致已形成的石帷幔遭到破坏的原因可能是( )
A.降水量增大 B.地下水位下降
C.滴水酸碱度下降 D.洞穴温度稳定
(2024·江西鹰潭·二模)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的无定河流域某段(图)地处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过渡带,河流两岸均有沙漠分布,风水交互作用对沙漠、河流特征的影响季节差异显著。完成9-10题。
9.与北岸沙漠比,推测南岸沙漠( )
A.厚度大,粒径细 B.厚度大,粒径粗
C.厚度小,粒径细 D.厚度小,粒径粗
10.在风水交互作用下,图示河段弯曲程度季节变化明显,下列时间段河道弯曲程度变化及其原因正确的是( )
A.12—2月河道弯曲程度大,风力堆积
B.6—9月河道弯曲程度变小,流水堆积
C.12—2月河道弯曲程度小,风力侵蚀
D.6—9月河道弯曲程度变大,流水侵蚀
(2024·浙江台州·二模)淤积、侵蚀中心是指海岸线演变过程中淤积或侵蚀作用在三角洲面积变化空间上的中心点,其位置变化情况会对海岸线的地貌形态、水文环境等产生影响。下图为黄河三角洲(局部)淤积、侵蚀中心变迁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监测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 B.GIS
C.BDS D.RS
12.据图可推断黄河三角洲( )
A.淤积、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一致
B.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内陆退缩
C.2002年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
D.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大于侵蚀中心
(2024·山东·一模)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麦兹巴赫湖位于阿克苏河上游,是伊利尔切克冰川(分南北两支,北支退缩明显)作用下形成的堰塞湖。夏秋季节,堰塞湖溃堤多发,湖水排水过程受冰坝升降影响。
据此完成13-14题。
13.关于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伊利尔切克冰川北支融化后退使冰川北支前缘形成湖盆
②伊利尔切克冰川南支阻塞湖盆形成冰坝
③伊利尔切克河溯源侵蚀形成湖盆
④冰坝形成后冰川融化,积水成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4.关于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从“溃堤—湖水排出—排水结束”的发展过程先后排序是( )
①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融水不断流入冰川湖
②冰下通道打开,湖水开始排出
③当湖水达到一定深度,冰坝漂浮
④当湖面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漂浮的冰坝会下降再次阻塞冰川湖
⑤排水结束,并再次冻结底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③②④⑤①
(2024·天津宁河·二模)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地形图,图中岩层轻微褶皱,断层西南一侧岩层有明显的沉降。完成15-17题。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曾受到西北—东南方向的水平挤压 B.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C.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前 D.河流沿断层线发育
16.图中部分岩层的年龄由新到老依次是( )
A.页岩、砂页岩、灰岩 B.灰岩、砂页岩、页岩
C.砂页岩、页岩、灰岩 D.页岩、灰岩、砂页岩
17.若图中T岩层中发现大量鱼类化石,则该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 )
A.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初现 B.是最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C.蕨类植物出现并逐渐繁盛 D.鸟类出现,爬行动物繁荣
(2024·重庆·一模)破火山口是指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口由于后期受自然或人工的破坏而成为的不完整的火山口,多数破火山口都是火山喷发之后火山锥下方空虚陷落而形成的。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部分破火山口区面积,该区域由成列环状海底火山喷发而成,其喷发多属小型爆炸,产生的火山灰可以达到4500到9000米的高空。据此完成18-20题。
18.图中火山带的直接成因是( )
A.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拉伸
C.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 D.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张裂拉伸
19.与通常的火山口相比,破火山口( )
A.形状规则 B.面积更大
C.锥体更高 D.坡度更陡
20.图中区域火山喷发时能( )
A.造成珊瑚死亡 B.诱发洪灾发生
C.毁灭特大城市 D.威胁空中航线
(2024·北京顺义·二模)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图中( )
A.甲地与乙地间为向斜构造 B.丙地第四纪沉积物厚300米
C.丁地岩石中可能含有煤层 D.断层形成早于第四纪沉积物
22.甲地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挤压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固结成岩
C.岩浆侵入—固结成岩—抬升侵蚀—挤压褶皱
D.抬升侵蚀——挤压褶皱——岩浆侵入——下沉沉积
二、综合题。
23.(2024·山东·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65万年前,阴山大断裂活动频繁,山前地带沉降形成较大的盆地,后经黄河汇入,形成古大湖,淹没了盆地大部分。随新构造运动,盆地内河湖系统发生转化,之后黄河不断改道,最终形成平坦的后套平原。图1为后套平原位置示意图,图2为黄河古河道(乌加河)浅层沉积物剖面图。
(1)指出后套盆地转化为平原的物质来源。
(2)推测盆地内黄河改道的总体方向,说明理由。
(3)与古河床沉积物相比;说出边滩沉积物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24.(2024·河北·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以来伴随板块碰撞而形成,目前仍然处于不断隆升扩展中,青海湖流域位于现今高原向北扩展的前缘地带。倒淌河位于青海湖湖盆的东南缘,曾经是古青海湖入古黄河的通道。晚更新世早期,受区域强烈构造活动和流水作用影响,古倒淌河流向改变,流域水系发生重组,形成现今的河流形态。图示意青海湖倒淌河流域区域构造地貌特征。
(1)指出影响古倒淌河演化为现今倒淌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2)阐述现今倒淌河的形成过程。
(3)推测现今倒淌河未来长度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5.(2024·四川成都·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热融滑塌指在厚层地下冰分布的斜坡区域,由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地下冰暴露,在融化季节地下冰融化使其上覆的融土失去支撑而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塌落的现象。
材料二 冻土活动层,指覆盖于多年冻土之上且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土层,但它不是多年冻土的一部分。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发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发生热融滑塌现象数量剧增,而且冻土活动层滑脱引起地下冰的暴露和融化是该区域发生热融滑塌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北麓河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滑塌发育最为密集的区域,其形成与坡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1为北麓河盆地热融滑塌在不同坡度的分布频率,图2为热融滑塌实景图。
(1)分析北麓河盆地热融滑塌主要分布在山前3°~8°的缓坡区域,而在坡度较大和坡度很小的区域分布较少的原因。
(2)说明除地形外,影响热融滑塌分布的其他条件。
(3)指出研究青藏高原热融滑塌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哪些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6.(2024·湖南长沙·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尔泰山横亘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四国境内,在中国境内位于新疆北部,地理位置介于45°47′~49°10′N,85°27′~91°01′之间,发育有我国纬度最高的现代冰川,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冰进冰退。喀纳斯河谷西坡冰层深厚,发育有大面积的倒石堆等基岩碎屑堆积地貌。下图是喀纳斯河谷某河段剖面图。
(1)说明阿尔泰山发育有我国纬度最高的现代冰川的原因。
(2)分析喀纳斯河谷西坡多堆积地貌发育的原因。
(3)指出喀纳斯河谷西侧公路修建过程中需要防范的地质灾害,并分析原因。
27.(2024·江西景德镇·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丹霞山位于南岭南麓,山体以红色砂岩和砾岩为主,砂岩颗粒孔隙小且均匀,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毛
细作用使盐风化过程明显。该地岩石发育着形态和规模不同的风化洞穴,其中小型蜂窝状洞穴的发育最具特色。在大而深的洞穴内存在昆虫、蓝藻等生物,它们对洞穴后壁的小型蜂窝状洞穴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吸引着许多科考人员去洞穴内开展探洞活动。下图示意丹霞山锦江两岸的禄意堂和锦石岩洞相对位置。
(1)简述小型蜂窝状洞穴的主要形成过程。
(2)分析禄意堂崖壁小型蜂窝状洞穴难以长期保留的主要原因。
(3)简述锦石岩洞内生物对小型蜂窝状洞穴破坏和保护的途径。
(4)指出科考人员在锦石岩洞内开展探洞活动前所需准备的个人物品。
28.(2024·安徽合肥·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中海沿岸M河流域地形以低山为主,中上游峡谷与盆地相间,盆地内有大型咸水湖沼沉积物遗迹。M河下游发育于两个断层之间相对下陷的较稳定区域。距今2万年前后的末次冰期,M河源头在甲以西。末次冰期结束时,流域降水略有增加,区域水系重组,M河流域下游泥沙沉积速度明显加快。距今6千年
来气候相对稳定三角洲呈带状逐渐发育,南侧海湾形成了F咸水湖。图为当前M河流域地理事物分布。
(1)说明咸水湖沼沉积物遗迹形成过程。
(2)分析水系重组后M河下游泥沙沉积速度变快的原因。
(3)简述F处由海湾演变为咸水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