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15:5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能够流畅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提取文中描写的“物”,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感官来描写景物的特征的。
2.思维发展:能对文中描写景物的关键语句展开类比联想,通过比较阅读,分类、归纳并概括文章的景物特征、作者情感和蕴含的哲理等内容,了解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3.审美鉴赏:品读、赏析蕴含作者情感的词句,分析阐述作者直接或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在阅读、观察、思考和写作中,认识山川草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作者在自然景物中所浸染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寻找与自己精神情感相契合的景物,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1.品读文本,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语言之美。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发现作品中“物”与“我”的内在关联。
1.比较阅读,整合探究,体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异同。
2.学习类比、联想及形象描摹景物的方法,从自然中获得人生智慧。
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均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
《紫藤萝瀑布》为状物散文。《紫藤萝瀑布》从紫藤萝花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以精细的工笔,描摹了紫藤萝繁花似锦的盛开景象和独具特色的神采风韵。眼前的紫藤萝花使作者自然而然地回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株紫藤萝,“繁盛”与“伶仃”形成鲜明对比。在作者笔下,紫藤萝的外在情态与内在精神并举,而自身对自然的感触又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使读者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更让人思考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叙写黄昏时分坐在窗前,看风雨中摇曳的小桃树的情景,中间采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借此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
《外国诗二首》选择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劝告的口吻,热诚坦率地表达了自己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未选择的路》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意象,用象征手法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古代诗歌五首》选了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的诗作,诗人们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本单元写作“文从字顺”则是帮助学生通过写景状物的写作实践,提升文从字顺的能力,能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同时,学会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
《紫藤萝瀑布》2 课时        《一棵小桃树》1 课时
《外国诗二首》2 课时 《古代诗歌五首》1课时
18 紫藤萝瀑布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从花的衰与盛的转变中,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熟练认读理解“仙露琼浆、忍俊不禁、迸溅”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思维发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的运用;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审美鉴赏: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生动细腻、清新隽永的语言。
4.文化传承:体会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把握美好生活。
1.用精读的方法,品析文中语言,了解景物特点。
2.勾画表现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理解作者从花的衰与盛的转变与自身的经历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引领学生进入紫藤萝花的世界,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观察大屏幕上紫藤萝花的图片,并让学生谈一谈观花感受,顺势引出课题:大千世界,万紫千红,各种美丽的花卉,让人赏心悦目,也曾引起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的遐思。同学们还记得小学时曾读过哪些写花的诗或文章吗?(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花的文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去欣赏作者笔下的紫藤萝花。(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北京人。当代女作家。代表作有《弦上的梦》《三生石》《西湖漫笔》《红豆》《铁箫人语》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瀑布(pù)   挑逗(tiǎo)   凝望(nínɡ)   繁密(fán)
笼罩(lǒnɡ) 迸溅(bèng) 忍俊不禁(jīn) 仙露琼浆(qióng)
盘虬卧龙(qiú) 枯槐(huái) 遗憾(hàn)
(2)词义
【迸溅】向四外溅。
【繁密】多而密。
【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挑逗】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极少、不多见的美酒。
【盘虬卧龙】文中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
三、读花语 理思路
1.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和学生共同完成诵读。(配音乐和图片)
朗读指导:
长句的停顿要得当;
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
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注意句子的重读;
读准字音,注意感情。
2.同学们凝神细听,说一说听读完后的感受。
(1)作者笔下的紫藤萝瀑布有怎样的特点?(请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
点拨:生机盎然。
(2)用“ ____”勾画出“我”观赏紫藤萝瀑布行踪的词语。
点拨: 停住了脚步、伫立凝望、加快了脚步。
停住了脚步——来“赏花”,伫立凝望——在“忆花”,加快了脚步——为“悟花”。
(3)眼前的紫藤萝勾起作者对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紫藤萝的回忆,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变化。以这种情感变化为线,文章围绕紫藤萝写了哪些内容?各用两个字进行概括。
点拨: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赏花(第1~6段)、忆花(第7~9段)、悟花(第10~11段)三部分组成。
四、赏藤萝 析情感
师范读课文,生完成任务。
1.思考:作者描绘了哪几幅紫藤萝画面?
点拨:作者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眼前的紫藤萝繁茂美丽、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幅是记忆中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稀落、伶仃的景象。
2.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师:对眼前的和记忆中的紫藤萝,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根据屏显提示,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屏显:
(1)勾画表达“我”情感思绪的语句。
(2)按照赏花的前后顺序,理清“我”的情感变化层次。
(生朗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批注,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
点拨: (1)表达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被吸引)
②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疑惑、悲痛—宁静、喜悦)
③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遗憾)
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⑤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精神振奋)
(2)情感变化:赏花前“疑惑、悲痛”—赏花时“宁静、喜悦”—赏花后“精神振奋”。由悲痛到释然、宁静;因为家庭遭受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3.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并思考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点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从花的衰与盛的转变与自身经历中,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五、细研读 赏花美
1.感受外在美。
(1)让作者内心情感发生变化的紫藤萝,繁盛又美丽。速读课文,找出描写紫藤萝的语段,说说紫藤萝美在哪里。
温馨提示:
从感官角度赏析紫藤萝之美,并做好批注。
用“紫藤萝美在__________。‘(原句)’写出了__________”的句式交流。
赏析示例:
紫藤萝美在色彩。“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写出了猛然望见紫藤萝时,它的色彩整体上是淡紫色的,非常艳丽、炫目,给人以梦幻的感觉。
(生自由朗读,勾画并旁批、交流,师指导)
点拨: ①紫藤萝美在色彩。“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写出了紫藤萝深浅不一的紫色,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在流动、欢笑、生长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生机感。
②紫藤萝美在形态。“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写出了紫藤萝盛开时饱满与美丽的形态。
③紫藤萝美在香气。“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写出了紫藤萝香气淡雅、梦幻迷人。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摹紫藤萝之美的?
点拨:作者描写的内容为“花瀑—花穗—花朵”,按照由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描摹花之形、花之色、花之香,表现了紫藤萝的繁盛美丽。
2.品味内在美。
(1)作者按照由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描摹紫藤萝开花时的形、色、香,层次分明地展现了其繁盛美丽之景。文中还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对紫藤萝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摹,来表达作者赏花时的情感。找出文中描摹紫藤萝的精彩语句,进行品析,体会它的神采风韵。
温馨提示:
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品析,体会紫藤萝的神采风韵,并做批注。
(词语运用如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动感的形容词、名词、动词等;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夸张等;表现手法如化静为动、物我交融、联想、想象等)
资料助读:
通感,是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相互沟通、转移,借联想以一种感觉来描述或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化抽象为形象;能由此及彼,勾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提示:教师在介绍修辞手法时,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生阅读、勾画相关语句,并做批注,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
点拨: ①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
品析:“张满了的帆”“船舱鼓鼓的”“忍俊不禁的笑容”,富有动态,将静态的花写“活”了,形象逼真地写出了花朵绽放的形态,充满了活力和情趣。
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多感官互通)
品析:花香本是嗅觉感受,而作者笔下的香气却是“浅紫色的”,是可看见的视觉感受。这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视觉互通,花香也有了颜色,写出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
③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物我交融)
品析:在眼前紫藤萝瀑布和旧日紫藤萝花的对比中,作者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流向人的心底”就是这种心理过程的形象表达,此时花与“我”仿佛交融在一起,共同感受生命的真谛。物我交融,使情感的抒发更强烈。
(2)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紫藤萝的美,表现了它怎样的内在神韵?
点拨: 紫藤萝不仅繁盛美丽,而且充满生机活力,顽强不屈,笑对苦难,表现出一种美好、饱满、蓬勃、强大的生命力。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宗璞的《报秋》,摘抄精彩的词句,并从词语运用、描写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第2课时
一、回顾旧课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紫藤萝独具美韵的风貌,作者那卓越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折服。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的手法美。
二、合作研讨 悟藤萝
1.紫藤萝是一直如此繁盛,如此生机勃勃吗?紫藤萝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点拨:不是。这是一种对比手法,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伶仃反衬眼前这片紫藤萝花的繁花似锦,可以看到花开花谢如同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反映着时代社会的兴衰。这种经历挫折之后的重新盛开,让我们明白生生不息的力量。
2.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请同学们再次勾读并体会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点拨:赏花前:焦虑、悲痛;赏花时:宁静、喜悦;赏花后:精神振奋。
3.教师追问:“我”为何会“焦虑”和“悲痛”?
点拨:关于“生死谜、手足情”。
4.链接背景,补充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篇散文写于1982年5月,作者因小弟身患绝症而沉浸在悲痛忧郁之中。小弟是作者最钟爱的弟弟,也是老父亲最器重的儿子。这位五十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飞机结构强度总工程师,毕业之后在外奔波三十余年,积劳成疾,于1982年10月去世。
5.作者由观赏紫藤萝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点拨:文章的点睛之笔——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6.怎样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点拨: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由无数个体生命汇聚而成的生命长河是生生不息的,是不会因个体的不幸而改变的。花遭不幸,仍顽强生长,再次灿烂绽放,展示出生命的美好与伟大。人更应如此,历经磨难,仍能选择坚强前行,以饱满的生命力,投入到永无止息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去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人生的价值。
7.“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点拨:积小流以成江海。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灿烂辉煌。
8.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点拨: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了一下,没有声色俱厉地进行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带过而已……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9.读完本文,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点拨: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经常会遇到坎坷,就像紫藤萝花一样。紫藤萝花的枯荣让我感悟到生命的路径是曲折的 ,但生命的存在却是美好和永恒的。
三、重复阅读 明写法
1.重温托物言志的写法,让学生就这篇文章举例分析。
点拨: 托物言志,即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
2.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点拨:这篇文章是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叙述的,要写这一类文章,可以从课文中得到不少启示:
第一,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都要细细观察。在本文中,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到她既纵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第三,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并非在写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可爱美好。但凡写作,总得有想象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四、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作者由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从花的衰与盛的转变与自身经历中,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紫藤萝瀑布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因此我较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讨论很投入,有时没有听其他同学对文章句子分析的发言,只顾自己发表意见和看法,导致课堂有些混乱。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漫长,对于如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兼顾课堂纪律,我将会去摸索,去总结。
19* 一棵小桃树
1.语言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维发展:比较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和“我”的人生经历,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审美鉴赏:品析描写小桃树特点的词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4.文化传承: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品质。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品析描写小桃树特点的词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1.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品质。
自读感悟法、赏读分析法、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教师指导法。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朗读者》是大家熟悉的一档以读书为主的文化节目。2018年5月,节目组邀请了中国当代作家中一位杰出人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节目组对他的评价,请看视频。(播放《朗读者》贾平凹简介视频)
问:他是谁呢?
师: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这么一位优秀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在面对“一棵小桃树”时却这样说:“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它和贾平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凹的《一棵小桃树》。(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废都》《秦腔》等。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写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2.生难字词
(1)字音
褪(tuì)     伫立(zhù)    马嵬坡(wéi)    孱头(càn)
猥琐(wěi) 哆嗦(duō suo) 忏悔(chàn huǐ) 矜持(jīn)
懊丧(ào sànɡ) 颤抖(chàn) 渺小(miǎo) 幼稚(zhì)
魂魄(pò) 执着(zhuó) 赤裸(luǒ) 血气方刚(xuè)
轰轰烈烈(liè) 祸不单行(xínɡ)
(2)词义
【伫立】长久地站立。
【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矜持】拘谨;拘束。
【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血气方刚】指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三、读一棵树 倾听树语
1.师:请同学们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的时候勾画出能体现小桃树成长过程的词句。
2.梳理小桃树的成长经历。
师:大家四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在笔记本上梳理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之后老师会请一组同学上讲台展示并自述。
点拨:埋在角落——拱出一点嫩绿儿——长上二尺来高——有院墙高了——开花——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小组展示如果不全面,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朗读课文,分析小桃树的形象,思考概括: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点拨:①这是一棵单薄弱小的小桃树,从“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可以看出。
②这是一棵卑微孤独、无人理睬的小桃树。从它长在角落,无人关注,几乎被人忘却时萌芽;成长的过程中,也几乎无人理睬;好不容易开花,却只孤孤地开在墙角,连蝴蝶和蜜蜂都不愿光临可以看出。
③这是一棵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小桃树。从它长在贫瘠的角落,被猪拱折过,被人笑话、嫌弃,第一次开花更被风雨无情磨折可以看出。
④这是一棵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小桃树。从它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仍然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温暖的光可以看出。
总结:(先天条件不足+客观条件影响)这是一棵出生在恶劣的环境中,弱小、脆弱、孤独、被人鄙视、不被关注、遭人嫌弃、饱受摧残、生命力旺盛、坚毅、顽强不屈的小桃树。一句话概括,就是一棵历经磨难却顽强不屈的小桃树。
衔接语: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刚刚分析的是这棵小桃树的特点,作者在桃树前面加了一个“小”字,同学们能读出这个“小”字所包含的情感吗?
(对小桃树的怜爱,对小桃树倾注了深深的感情)其实文中作者对小桃树的另一个称呼更能体现作者对小桃树丰富的情感,那就是“我的小桃树”。从“我的”可以看出“我”对小桃树强烈的喜爱。那“我”和小桃树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四、读一个人 感悟人心
1.“我”与小桃树有何联系?
学生齐读文章第3段。
分析:小桃树是“我”吃的桃子的桃核长大的,“我”本来是要含着做梦幸福一生的,但因无法安睡,就将它埋在角落,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总结:小桃树是由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的。
衔接语:小桃树还是桃核的时候就蓄着“我”的梦,“我”自小就种下了幸福一生的梦的种子。那成长过程中的“我”和小桃树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2.请同学们找出文章描写作者经历的段落,思考“我”和小桃树的成长经历有何相似之处。
提示:从生长环境、成长经历、追求目标等方面去思考。
(学生要是找不到,老师便提示,让他们读课文第7、8段相应语句)
点拨:成长环境恶劣,承受着风雨的打击和磨难,经历过无人关注的落寞与孤独,心怀梦想、执着追求。
3.补充贾平凹生平简介。
出生:1952年,出生在陕西省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
童稚及小学: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生活就教会了他什么叫“磨难”。他要上山砍柴、下地干活……但因为体质差,在家干活不行,常常被大人唾骂嫌弃。好在他有一个爱他的母亲,告诉他要好好读书,不管自己多么辛苦,都要让孩子走上一条读书的路,一颗梦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但是在学校他因身体瘦弱、体育差劲,不被人重视,变得孤独。
初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后,便又开始了更孤独、更困顿、更枯燥的生活。读初二时遭遇“文革”,父亲被关进牛棚,遭人歧视,这个14岁少年的内心充满恐慌。由于受到父亲的牵连,他连招工、招兵的机会都没有。
大学到工作:1972年,贾平凹好不容易有了去大学的机会。他从农村来到了城市,见识了自己的渺小。一开始他血气方刚,努力学习奋斗,准备干一番大事业。但是,他慢慢地发现了自己的幼稚、天真、无知,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常常一个人发呆,心境也似乎垂老了。
步入社会:遭遇了许多挫折,多次投稿,屡屡碰壁……
现在: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从事写作和编辑,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发表了著作《秦腔》《商州》《废都》等,其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国家著名奖项。
师总结:本文的线索是:小桃树的生长经历(明线);“我”的成长经历(暗线)。
我们可以发现,“我”与小桃树的经历十分得相似。从小就不被看好,是个“没出息”的样子,遭受着各种挫折,但又一次一次地挣扎起来,最终成功了。小桃树在风雨的摧残后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而“我”在经历人生的挫折后,成为当代著名作家。由此可见,作者想通过小桃树告诉我们一个哲理(学生答):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衔接语:作者写小桃树,是把它当成人一样来描写,他们经历相似,在精神品质上也达到了契合。小桃树蓄养着作者的梦想,也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这便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五、读一种技巧 学会言志
PPT展示: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作者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教师语:贾平凹选择一棵小桃树来诉说自己的心声,并不是随意为之。我们要知道,使用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选择寄托情志的事物不仅要外形、经历方面与人物相似,而且应该在精神上与人物高度地契合。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作者抓住小桃树顽强的特点,来抒发自己的感悟,那就是要像小桃树一样,面对生活的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如果还是不清楚什么是托物言志的手法,我们再通过一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PPT出示:
石灰吟
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拨:
写的什么:石灰。
所写物的特点是什么: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
所写物的特点体现出什么品质:不怕牺牲、高洁。
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以天下为己任,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
再比如:周敦颐——《爱莲说》,刘禹锡——《陋室铭》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小试牛刀:大家想想,如果你要选择一个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你会选择什么事物呢?你又怎样去描写呢?我给大家创造一个情景,大家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去写写。
情景展示:上周举行了一场考试,你本希望取得好成绩,达到目标,可得知成绩的你,心灰意冷,带着烦闷的心情,你走到楼下空地。就在这时,你看到了墙角______。你决定重振旗鼓,向它学习。
结束语:人的一生漫长而又短暂,但我们可以活出生命的厚度。或许你正处在人生的困境中,遭受着挫折;或许你弱小无助,感到孤独。但我知道你热爱生命,不屈服于命运;心怀梦想,并愿意为之而不懈努力。我相信,你也有小桃树一样的毅力,你心中的梦的种子也能开出繁花,你也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1)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活着,赞颂了小桃树同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明写的是一棵小桃树的生存环境,暗写的是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临的那个年代。让读者从中品味到小桃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成长经历的相似之处。同时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美好未来。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从一棵树到一个人到整个人生,由浅入深,层次清晰,环环相扣,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真挚、有力。
(3)通过明写小桃树的经历来暗写“我”的经历,小桃树开花时,遭受风雨摧残,而“我”满怀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的愿望,却经受人生挫折,两者十分相似。可见,作者借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含蓄地表现了自己所受的磨难,抒发了要不惧磨难、不懈追求、坚守希望、坚定信念,梦想才能开花、结果的感慨。
2.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之书,它给予我们很多深刻的启迪。当你遭遇挫折而迷惘时,有没有一种植物在你心中停留?请完成一篇随笔。(300字左右)
点拨:示例:看着书上那页插图,我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
那是一棵挺拔的青松,它历经风雨,生机勃勃。它生长于石缝中,灰色的岩石是它的家。我不知道,上天赋予了它什么力量,让它能顶破岩石从而获得生命。
看着它,我仿佛体会到了它的艰辛。每天,它努力地将头往外伸,寻找希望的阳光。有时,甚至喝不到一滴甘露,多少年如一日,它都挺了过来,这几乎令人不敢相信,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但它做到了,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它成为了一棵真正的青松。
我终于知道,那力量是什么?噢!是对光明的向往;噢!是对求生的本能。成功,永远属于拼搏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去拼搏!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一棵小桃树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扣住“可怜”这个词来思考小桃树的经历,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这一处做得较好,但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由物及人”的环节中,由于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20* 外国诗二首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诗人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未选择的路》是诗人在经过多年的准备和酝酿,已经做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创作当中之后写出的。这首诗是诗人回忆自己选择人生道路时的感受。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思维发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审美鉴赏: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
4.文化传承: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慎重地做出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学会慎重地做出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几个形象的比喻,为我们勾勒出真实的生活。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坑坑洼洼、寒风苦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听听诗人给我们的叮嘱。(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中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人”的形象,成为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2.生难字词
(1)字音
忧郁(yù)   瞬息(shùn)   镇静(zhèn)   怀恋(liàn)
(2)词义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形容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怀恋】怀念。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诵读诗歌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步骤二:整体感知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诗中特指什么?
点拨:特指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2.诗歌的前后两节各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第一节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第二节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虽然现在身处逆境,但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点拨:一方面,诗人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所有的困难、挫折都会过去,而当这一切都过去之后,再来回顾这一过程时,人们将会为自己当初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另一方面,诗人认为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有助于人们把握更好的人生。
4.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点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步骤三:深入探究
1.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点拨: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耐心等待。
2.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点拨: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而这首诗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四、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生活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与杂草,充满着崎岖与坎坷。让我们把苦涩的眼泪留给昨天,用不屈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去赢得未来,勇敢地等待人生中的阳光。我们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2.背诵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乐观对待 向往未来
第2课时
一、回顾旧课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著名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逆境的生活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当过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波士顿以北》《林间空地》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涉足(shè)  伫立(zhù)  萋萋(qī)  幽寂(yōu)  路径(jìng)
(2)词义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幽静寂寞。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诵读诗歌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步骤二:整体感知
1.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点拨:第1节:处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伫立,难以选择。第2节:着力描写所选择的路的特征,充满象征意味。第3节:着力描写未选择的路的特征,道出常人的普遍心理。第4节: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2.诗歌第2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点拨: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3.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点拨:这首诗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路”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指人生之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有了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的呢?
点拨: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选择走一条路而放弃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太过短暂。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步骤三:深入探究
1.这首诗主要阐释了什么哲理?
点拨: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对于人生的道路,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2.什么是象征手法?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点拨:所谓象征手法,是指借用某一事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跟它有相似之点的另一事物或道理来描写或说明,以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可在个别词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学习完《未选择的路》,我们仿佛与诗人一起站在树林里的分岔路口,思索、选择、叹息……我们与诗人情思唱和,探索自然之路的诱人与美丽,也开始思考关于人生之路的智慧与哲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祝愿同学们在人生之路上做出慎重的选择,走出属于你们的精彩!
2.背诵诗歌。
未选择的路独立思考 慎重选择
这两首诗是两位诗人根据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而写就的,所以对于人生阅历有限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做过多过深的要求是不符合实际的。而如果我们过多地纠缠于诗歌的写作背景,又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和诗作本身的指导意义。学生能在诵读中体味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开始对人生有所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是很大的收获了。
21 古代诗歌五首
上课素材
主题解说
《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重用贤才的不满以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哀叹。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登上最高层的壮志和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游山西村》一诗中,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己亥杂诗》(其五)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1.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背诵积累名句。
2.思维发展: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审美鉴赏:赏析名句,积累名句,默写诗句。
4.文化传承: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接受美的熏陶。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作品之间的异同,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和诗歌蕴含的哲理。
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心灵深处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人称“诗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生难字词
(1)字音
怆然(chuànɡ)  决眦(zì)  鸡豚(tún)  岱宗(dài zōnɡ)
不畏(wèi) 叩门(kòu)
(2)词义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神奇和秀丽。
【曾】同“层”。
【眦】眼眶。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缘】因为。
【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落红】落花。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五首诗歌,根据旁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明确每首诗的体裁。
《登幽州台歌》歌行体;题目有“歌”, 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声律、韵脚比较自由。节奏如下: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古体诗,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可以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五言的节奏可以是: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其五)都是七绝,讲究平仄,押韵严格,七言的朗读节奏可以是二二三或者四三: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游山西村》七律,通常押平声韵,原则上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七律的节奏一般可读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三式或四三式,如: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按节奏齐声朗读诗歌。
四、诵读,了解诗意
借助课下注解,了解五首诗的大意。将重点句的翻译写在字词本上。
(一)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译文】向前看不见古代贤君,向后望不见后世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而独自落泪!
(二)学习杜甫的《望岳》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从齐到鲁,依然可见那泰山苍翠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三)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我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四)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备足了鸡肉、猪肉。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我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柳绿花艳的山村。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布衣素冠,简朴的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外出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农家朋友的家门。
(五)学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译文】满怀离别的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纷纷的落花绝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愿培育百花成长。
五、品读,分类疏解
1.根据每首诗的大意将五首诗分为三类:登高抒怀篇、记游抒情篇、精忠报国篇。
2.登高抒怀篇
(1)《登幽州台歌》
①解“幽州台”之深意
幽州台,也叫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武则天侄子)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轻率而无谋略,致使前军陷没,军心大受影响。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军队下级军官)。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幽州台,是诗人心中的向往。他艳羡,能有古之燕昭王一样的明君能发现他这匹“千里马”;他期待,后世的士人们能遇上贤明的君主;他也无奈,自己满腔热血、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这幽州台,也是他的伤心地。
②一字解诗
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诗,你选择哪个字?
点拨:念、独、怆等。
③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点拨:时间角度。“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后世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
④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点拨:空间角度。在无限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面对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的境遇,诗人心生感慨,悲伤落泪。
⑤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与思想感情?
点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⑥小结:这是一首登高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短短四句,却将孤独的感慨、生之短促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感叹、忧思国运的感喟浓缩在22字里。真可谓:一字一情,一句一伤。
(2)《望岳》
①抓题。望“岳”,望到了泰山的什么?
点拨:望到了泰山的绵延辽阔。它横跨齐鲁大地,青色的山峦连绵起伏,绵亘千里。
望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望到了泰山的雄奇高峻。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望到了泰山的生机勃勃。傍晚时分,一群群的飞鸟结伴归巢,让巍峨峻拔的泰山有了青春活力。
望到了众山匍匐在泰山脚下的情状。
②这么多的景,诗人是如何把它们连缀在一起的?
点拨:从泰山全景到神奇秀丽的景色再到归巢的小鸟,按远望——近望——细望的顺序写景。最后一句是诗人的想象,是想望。最妙的是全诗无一“望”字,却字字在“望”。
③本诗中还有一个虚词也很妙,试着找出它并赏析其妙处。
点拨:“夫”。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别具匠心。去掉它,仅仅是平淡的一问,诗人对泰山的敬仰、赞美之情就淡了。
④“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
点拨: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以距离之远衬托泰山之高峻、连绵。
⑤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点拨:“钟”在这里是“聚集”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汇聚了天地间的奇丽景色在泰山。用一“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
⑥有人评价此诗“割”字用得奇,指出奇在何处。
点拨:“割”字写出高大的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了一样,使泰山南北一明一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点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反映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之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哲理:要树立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攀高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⑧诗人仅仅是在感叹泰山的巍峨雄伟吗?
屏显: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经历坎坷。杜甫总共留传下来约1 500首诗歌,他创作诗歌的经历根据他的生活经历可以明显地分为四个时期,本诗是他第一时期34岁以前读书游历时(712-745)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他第一次出游齐赵时,在前一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点拨:虽刚刚经历了落榜的打击,但打击不了年轻进取的心。因此,诗人不仅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还表达了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登飞来峰》
①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什么?现在一般用来比喻什么?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什么?实则指什么?
点拨:“浮云”又比喻奸佞的小人,当时的保守势力;现在用来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诗中的“最高层”字面上指应天塔的最高层,实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②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哪一句?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哪一句?(用原文回答)
点拨:正面: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闻说鸡鸣见日升。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点拨: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④陈子昂登高是吊古伤今,也是在悲己;杜甫想登高俯视一切,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王安石登高又是为抒发什么情感?
屏显: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点拨:由背景可知诗人抒发的是: 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3.记游抒情篇 《游山西村》
①自解诗意。老师给出首联的范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内容小结。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出游农家,盛情相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村之景,风光旖旎)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春社将近,古风犹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乘月闲游,期待再访)
②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好在哪里?
点拨:“足”字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③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点拨: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④明理悟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点拨: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劝慰人们,在遇到困难之时,不要丧失信心,也许在极度困难之时,会突然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其实颔联既是诗人劝人也是在自勉,这与诗人的经历有关。
屏显: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是继辛弃疾之后又一位坚决主张抗金却屡屡遭到打压的爱国英雄。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⑤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点拨:这首诗描述了农村优美的风光,村民淳朴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的热爱,也有为农人丰收的喜悦,还寄予着诗人对未来仕途的憧憬。
4.精忠报国篇 《己亥杂诗》(其五)
(1)解题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己亥杂诗》诞生了,共315首。
(2)悟情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诗人以“落红”暗喻什么?“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表明自己虽已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②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什么?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什么志愿(或志向)
点拨:诗的一二句写了诗人满怀离愁离开京城,毅然走向天涯;三四句抒发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想继续为国效力的志愿。
③诗人离京南归,是想和陶渊明一样准备避世隐退吗?
点拨:不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指脱离花枝的花,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1)《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不重用贤才的不满以及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2)《望岳》抒发了诗人登上绝顶的壮志,表明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3)《登飞来峰》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和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4)《游山西村》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5)《己亥杂诗》(其五)表明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本课的五首古诗,虽然体裁各异,所选的意象也不同。但是诗人们的精神境界是一样的:不管遇到怎样的人生境遇,可能有短暂的失落但绝不颓废,有怨愤但绝不自暴自弃。我想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这些古诗的原因,传承经典,弘扬民族精神。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五位诗人的其他作品,丰富积累。
3.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完成本节内容。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为了能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我特地准备了朗诵视频,感觉学生听完稍有体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我播放了诗人写诗前的坎坷经历的相关资料,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收获。但还是觉得遗憾诸多:本节课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是我最大的失误。本以为课上看书就能了解的,结果发现学生还是不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课上有些迷茫;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是学生理解诗歌的一道坎,而我在介绍相关资料时,有点仓促,使得学生在听讲时感觉茫然,思考问题不够积极。
写作 文从字顺
1.学会准确用词、造句。
2.学会修改文章,培养推敲字句的能力和习惯。
3.通过经典赏析、习作交流等活动,培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
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了解说真话、抒真情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在读不少同学的作文时,常常有种如坠雾里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有的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语句不通、语序不当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表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做到文从字顺。
二、整体解说 领会方法
(一)“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要做到用语准确,应注意的是:
(1)在关键的地方尽量不用“歧义”语。
在表达中,凡属关键的地方,为避免误解,尽量不要使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言辞。比如“骄傲”一词,就有两种用法,一为“看不起别人”,二为“自豪”,前者含有贬义,后者褒义。这样的词语如果直接运用说:“他因此很骄傲。”这就不知道是在“褒”他还是“贬”他。
(2)运用多义词时,一定要加上限制性词语,以消除“歧义”。
2.连贯,指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文章要连贯,应做到:
(1)人称清楚。一般来讲,一篇文章所使用的人称是固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指只有一个人,比较清楚,第三人称的“他”可指的人就多了,所以行文中一定要弄清“他”是谁。“他”的所指不清,就会影响上下文的连贯。
(2)立足点清楚。立足点就是说话、写文章的人所站的位置。这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没有表达清楚,也会影响文章的连贯。
3.注意分寸。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分寸”主要体现在:
(1)褒贬恰当。汉语中,许多词语都具有明显的感彩,在写作文时,应注意恰当选用褒义或贬义,来表达不同的感彩。
(2)得体。得体,就是讲话、写文章因时、因地、因对方情况的不同而变化,使之与环境相适合,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俗话说,“三分文,七分改”。这句话点明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那么作文修改有哪些方法呢?
1.读。写完作文后,至少读两遍。通过朗读,你能感觉到自己的作文语言是否通顺,一般来说,读起来“别扭”,那一定有毛病。朗读之后还要默读,体会自己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各方面的“滋味”,有没有不对味的地方,尽量按照自己的语文水平挑作文的毛病,然后按照下面所说的办法删、增、改加以修润。
2.删。需要删的一般有四种情况:
①与主题无关,损害主题的内容,应当删除。②空洞的议论或抒情也应当删去。③内容重复的,哪怕再好,也应删除。④开头离题太远或结尾画蛇添足的内容应当删除。
3.增。需要增的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能突出或深化主题的,要增。②内容单薄的,可以增加内容,适当扩展。③记叙不具体的地方,可增加描写,使之生动。
4.改。需要改的主要有四种情况:
①改动不大,对明确主题或突出中心有好处的,应当改。②上下文脱节或缺乏照应的,必须改。③记叙文中一个人的说话过长的,应当改。④议论文中过详的事例论据也应当改。主要方法是删去描写性词句,把长篇叙述概括成简洁的交代。
三、例文引路 感受特色
我懂得了珍惜
夜晚的医院走廊,输液袋里的点滴在滴答作响,窗外呼呼作响的北风和走廊里时不时传来的咳嗽声,以及不甚明朗的灯光,都让人心情低落。
“头还疼吗?我去给你打点儿开水,发烧就得多喝水。”爸爸熟悉的声音在耳边传来,让已经被高烧折磨得昏昏沉沉的我有了一丝清醒。
“嗯。打了点滴感觉好点儿了,我想吃点儿东西。”像往常一样,打点滴的时候陪在我身边的人总是爸爸,妈妈则负责留守在家。所以,诸如打水、买东西这类的事情我总是习以为常地交给爸爸,就像小时候走累了就趴在爸爸的肩头一样自然。而爸爸也同样只是应了声“好”就转身离去,这一切似乎平常到了不值一提的程度。
“咳咳咳……”走廊里响起一阵剧烈的咳嗽声,随后是一个有些佝偻的身影,一个看上去三四十岁的中年女子一只手的手背正扎着针,另一只高举着点滴瓶。高举着的那只手还挂着一只小号保温瓶。只见她走到座位前,小心翼翼地努力伸长胳膊想把点滴瓶挂到架子上,无奈挂钩太高,挂了好几次都没有挂上,其间挂在手腕处的保温瓶不停晃荡,甚是狼狈。最后,还是旁边座位上的一位家属站起来,帮她挂好了点滴。
坐下没多久,女子的手机响了,我看到她接起手机的刹那,眼里分明闪过一丝喜悦,但是听了没一会儿,那喜悦的光似乎又黯淡了下去。“这样啊,那你就别过来了,我自己打完点滴打车回家吧。嗯,还有两袋儿……”
“婷婷,我给你买了豆浆和鸡蛋灌饼,豆浆太烫,等会儿再喝,先吃灌饼吧,能吃多少吃多少,凉了就不好吃了。还是先喝点儿水?”爸爸带着一身凉气回来了。我抬头看着爸爸和他手里的豆浆、灌饼,心里似乎涌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与温暖。在我的凝视中,爸爸似乎有些不知所措,焦急地问道:“怎么了?头又疼了?还是不舒服?”“没,没事儿。”我笑着摇了摇头,只是轻轻地叫了一声:“爸。”这一刻,我只能悄悄地低下头去,掩藏我眼里的泪光。这一刻,我的心里充满庆幸,也同样充满愧疚。因为就在这一刻我才发现,那些我曾经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那些长久以来被我忽略的东西,原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拥有。而幸运的我,却差点儿忘了去珍惜这世间最珍贵的幸福。而直到此刻,我才终于懂得了珍惜的意义。
无数人曾经追问,幸福是什么?其实呢,幸福不过就是当你病痛缠身时,有人为你嘘寒问暖;幸福不过就是当你彷徨无助时,有人为你指点迷津;幸福不过就是当你伸出双手时,有人握紧;幸福不过就是当你开口呼唤时,有人回应。但又有几个人记得,在我们生命的最初,给予我们这份幸福的人?
所以,珍惜那个在你幼时为你嘘寒问暖、指点迷津的人吧,珍惜那个永远会握紧你的双手,回应你的呼唤的人吧。因为,在生命的道路上,你终将与他们渐行渐远。而如果你懂得珍惜,请不必大声道谢,也不必精心包装,只要记得永远用最真挚、最虔诚的声音呼唤他们:爸爸!妈妈!
【名师点评】这篇文章有三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在叙事过程中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小作者在描写父亲悉心照顾“我”的主情节中,插入“中年女子”无人照顾的情景描写,两相对照,凸显了“我”所拥有的幸福。二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地道出对亲情的感悟。三是叙事之后,综合运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亲情和幸福的认识与理解。对叙事进行有力的补充,使主题得到升华。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以《凡人琐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眼“凡”即平凡、平常、普通,“琐”乃细小、零碎。“凡”很容易写,“琐”就不太好写,需要对某个人比较熟悉,长期观察、积累,写作时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才会涌上心头,流诸笔端。
2.以《________的回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
3.以《我有一个心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600字左右;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次习作课,我花了大部分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从字顺”的含义,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学生理解得较好,但是在练习时,我发现学生的作文虽然能做到文从字顺,但是忽视了作文语言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