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15:5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学习精读方法,字斟句酌揣摩关键语段的含义及其表达的妙处。
2.思维发展:通过运用具体的描写、叙议结合等手法,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
3.审美鉴赏:品味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树立自己的理想抱负。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内涵。
2.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及表达的妙处。
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所涉及的都是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认识他们所做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邓稼先》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人物传记,作者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感和朋友深情为基调,饱含深情地介绍了一位赤诚的爱国者、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杨振宁的《邓稼先》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展示了邓稼先的性格特点及优秀品德。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围绕“说”和“做”两方面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通过他在“说”和“做”两方面不同的表现,赞扬了他崇高的革命精神。透过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学术严谨、对革命无畏的学者、战士形象。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萧红回忆了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细节,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一位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鲁迅先生形象。
《孙权劝学》是根据史书改编的一篇文言短文,记叙了孙权劝说吕蒙学习,吕蒙学有所成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为朋友的故事,文章记事简练,对话精当,于对话之中体现人物形象。同时启发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值得细细揣摩。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都各有特色,可供研读、积累。
阅读这一单元写人的文章,要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选取典型材料,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要在立足于把握课文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自己追求理想的渴望。另外,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本单元写作训练“写出人物的精神”要引导学生选取典型的能表现人物精神的细节,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与表现手法来揭示与突出人物精神,塑造出有灵魂的人物形象,让笔下的人物更鲜活且富有个性。
《邓稼先》2课时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2课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课时
《孙权劝学》2课时
1 邓稼先
上课素材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熟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含义,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思维发展: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笔下人物的内在精神。
3.审美鉴赏:品析课文关键语段,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文化传承: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1.学会精读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其精神品质和襟怀。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细节)、叙议结合、对比、衬托等手法。
2.品析课文关键语段,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自读、品读、小组合作等方法相结合。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读《怀念邓稼先院长》
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
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的一支挽歌。他的朋友们为何如此深沉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邓稼先感受他那“纯正”的人格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邓稼先和杨振宁是有着50年友谊的同学。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特殊原因,当时中国并没有在任何媒体上对这位功臣做一星半点的宣传与报道。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曾去医院看望他,返回后向中央领导谈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他说:“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资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杨振宁怀着对挚友的怀念与赞美写下了这篇人物传记。
3.生难字词
(1)字音
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选聘(pìn)
鲜为人知(xiǎn) 鞠躬尽瘁(jū)(cuì) 癌症(ái)
筹划(chóu) 妇孺皆知(rú) 彷徨(pánɡ huánɡ)
奠基(diàn) 谣言(yáo) 背诵(sòng)
昼夜(zhòu) 昆仑(kūn) 挚友(zhì)
可歌可泣(qì) 至死不懈(xiè) 当之无愧(kuì)
家喻户晓(yù) 锋芒毕露(lù)
(2)词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盈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眶。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萦带】环绕。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殷红】带黑的红色。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了解邓稼先其人。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因在核武器领导与规划工作中的杰出贡献,邓稼先在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设问:结合课下注释和对邓稼先的补充介绍,你觉得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 (1)邓稼先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2)邓稼先是一个无私奉献的科学家。
(3)邓稼先是一个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4)邓稼先是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科学家。
师小结:邓稼先是一位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科技、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的伟大科学家。
2.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
(温馨提示:(1)结合文中的小标题;(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3)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4)联系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点拨:第一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并对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侧面写邓稼先功劳之大。
第四部分: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和骄傲。
第五部分:邓稼先始终战斗在艰苦卓绝的第一线——戈壁沙滩。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评价赞扬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质,流露出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3.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分别说说每一部分展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形象。
点拨:第一部分: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第二部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第三部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邓稼先。
第四部分:让民族自豪、祖国骄傲的邓稼先。
第五部分:才智超凡、意志坚强、身先士卒、甘于奉献、执着追求的邓稼先。
第六部分:忠诚纯正、成就卓越,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邓稼先。
四、细读课文 把握人物形象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点拨: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②1958年奉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⑦1982年,他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课文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第五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正面描写:第五部分中邓稼先说“我不能走”,突出了邓稼先有责任心、无私奉献的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第五部分中“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突出了他的向上、求实、勤奋、创新精神。这样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从国籍、职务、功劳、学术水平、文化背景、性格为人等方面比较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异同之处。
点拨:国籍不同,奥本海默是美国人,邓稼先是中国人;职务相同,都是原子弹设计领导人;功劳相同,都是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学术水平相当;文化背景不同,奥本海默是美国文化,邓稼先是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为人不同,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的人,邓稼先是中国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纯”、朴实的人。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师小结:本文通过六个小标题将课文分成六个部分,描述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制造事业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心系国家,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格。
4.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广泛阅读有关邓稼先的资料文献,并做归类整理。
第2课时
一、回顾旧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邓稼先取得的卓越成就,感受到他勇敢,朴实,无私,执着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品格。这节课我们从文章语言、表现形式等方面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特点和邓稼先精神的可贵和伟大。
二、深读课文 合作探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点拨:这六部分紧密关联。第一部分是引子——第二、三部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经历,对比中突出他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侧面描写贡献大,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他非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2.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点拨: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点拨:“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一句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一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他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点拨:《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借此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在如此恶劣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取得巨大的成绩,衬托了邓稼先为祖国、为科学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5.第五部分结尾处又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点拨:结尾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当年中华儿女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奋斗、献身精神,也体现了邓稼先为祖国研制原子弹而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6.“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点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那高尚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三、品味语言 提升素养
1.课文中每一部分都有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请你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点拨: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第二部分最后两段;第三部分第9段、第10段;第四部分最后一段;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电报与书信中的话。
2.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各小组可以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点拨: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了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4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令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3.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妙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的发言。
点拨:示例: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词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压迫而不能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4.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发言。
点拨:示例:我发现“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它在第一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之一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了下文。
四、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1)结构独特,角度新颖。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贡献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美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
(2)选材精确,突出主题。
邓稼先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选择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如,作者用“文革”时邓稼先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和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不要围攻,这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2.拓展延伸
请你结合邓稼先的事迹和品格,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点拨:示例: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愿以身献国,因为他心中怀有梅风傲骨,他是龙的传人,他有不可动摇的内心。他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却又在众人面前不动声色、默默无闻。他是忠义之大者!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上课素材
人物素材
1930年,臧克家在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在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的作品有《泥淖集》《淮上吟》等。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正确理解并积累“锲而不舍、兀兀穷年、迥乎不同、气冲斗牛”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思维发展:梳理行文思路,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精当的选材。
3.审美鉴赏:揣摩品味精彩词句,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4.文化传承:学习闻一多先生言行合一的品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1.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2.梳理行文思路,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精当的选材。
1.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格。
2.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朗读法、研讨探究法、品读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转变是谁创造的?通过《邓稼先》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其中,有像邓稼先这样致力于核武器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还有用文化唤醒民众,用科学民主的新思潮挑战封建思想的精神导师,他们是陈独秀,是李大钊,是鲁迅……他们在黑暗中叫醒熟睡的人,把他们号召起来,凝聚为一只火把,照亮了中国人的精神天空。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在反动派面前敢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优秀知识分子——闻一多先生。让我们从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2.人物链接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被特务暗杀。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被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于是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3.生难字词
(1)字音
典籍(jí)      慷慨淋漓(kānɡ kǎi lín lí)  迭起(dié)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无暇及此(xiá) 迥乎不同(jiǒnɡ) 仰之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气冲斗牛(dǒu) 梳头(shū)
抱歉(qiàn) 秩序(zhì) 深宵(xiāo)
伴侣(lǚ) 小楷(kǎi) 硕果(shuò)
卓越(zhuó) 澎湃(péng pài) 大无畏(wèi)
心不在焉(yān)
(2)词义
【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诊,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
【硕果】大的果实。比喻巨大的成绩。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不问外事。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与以往完全不同。既,已经。
【潜心贯注】形容做事用心专注。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观察文章标题,可以得知哪些信息?
点拨:写作对象——闻一多先生。
写作内容——闻一多先生“说”和“做”两方面的事情。
选取闻一多先生若干个“说”和“做”的片段来表现人物。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根据这个思路,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这几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点拨: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上下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和总起下文的“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过渡句,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3.闻一多先生在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征?
点拨:
“说”和“做”的特征 主要事件 人物形象
学者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1.写《唐诗杂论》 2.写《楚辞校补》 3.写《古典新义》 潜心于学术研究,不畏艰辛的卓越学者
革命家 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1.起稿政治传单 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 3.参加游行示威 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对敌人无所畏惧的革命家
4.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叙述的事很多。作者为什么从大量的材料中只选取了这六件事?
点拨:作者选取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本文选取的前三件事是根据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研究、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来选取材料的;后三件事是根据表现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大义凛然的斗争精神来选取材料的。作者虽然只选取了这六件事,但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了,足见作者选材的精当。
5.分析文中的关键句段。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基本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文章内容的连缀,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关键句,诸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跳读课文,勾画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具体作用。
点拨: (1)第1、2段引出下文。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围绕这两段展开的。
(2)第5段的“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这句话总结了上文闻一多先生埋头研究的内容。接着第6段的第一句话“‘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引出闻一多先生著《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的这些成绩。
(3)第7~8段是过渡段,第7段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接着第8段引出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内容。
(4)第19、20段是总结段。这两段总结全文,并对闻一多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师小结:文章开头有引文,引出下文;结尾有总结段,总结全文;中间有过渡段来衔接上下文的内容。前后呼应,中间内容层层衔接,环环相扣。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这种严谨的行文特点。
四、布置作业
课外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写一两件体现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特点的典型事例。
第2课时
一、回顾旧课 导入新课
听音频:《七子之歌》
澳门回归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诗人、革命烈士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这篇文章,去深入了解闻一多的精神品格。
二、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研读第一部分(第1~7段),通过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词语、句子或段落)写得好,因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点拨:(1)我认为“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写得好,因为这个句子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炽热的爱国热情。“吃尽”“消化尽”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炯炯目光”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和钻研的精深。闻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治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药方,这让我们想到了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选择。
(2)我认为“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写得好,因为这句话多用四字短句,语言简洁有力,具有音韵美。其中“沥”是“滴”的意思,深刻地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用一滴滴心血研究学术的钻研精神。
(3)我认为“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写得好,因为“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照应了下文“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写闻一多先生沥尽心血、埋头实干;“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写他研究硕果累累,“群蚁排衙”足见闻先生治学的一丝不苟。
(4)我认为“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写得好,因为“赫然而出”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楚辞校补》的问世令人惊讶、引人注目,也写出了人们对闻一多先生卓越成就的赞叹。
2.在文中找出下面这些关键语句,与同桌交流,细细品味其含义和表达作用。
点拨:
句子 修辞手法 作用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钻研古籍比喻为寻求宝藏,形象贴切。“钻探”一词的本义是“为了勘探矿床、地层构造、地下水位、土壤性质等,用钻机向地下钻孔,取出岩芯等样品供分析研究”,这里形象地说明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钻研之深。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用典 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有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续表
句子 修辞手法 作用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比喻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寻找使我们民族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方法。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比喻、 引用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师小结:作为诗人的闻一多,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他勤奋钻研的目的。他从没有躲进小楼书斋,逃避现实喧嚣,而是始终把目光投向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战乱连绵,关注现实政治,积极勇敢地投身到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中去。
3.研读第二部分(第8~20段),通过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文中)……(词语、句子或段落)写得好,因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点拨:(1)我认为文中“一反既往”这个词用得好,因为“既”是“已经”的意思,文中译为“完全和过去做学问的情况不一样”。这个词语使人想起成语“一如既往”,表达简洁风趣,又领起了下文。
(2)我认为文中对闻先生的外貌描写写得好,因为这些描写抓住了人物特征,文中用了“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两个四字短语,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3)我认为“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写得好,因为这句话读了很让人动情,它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的话鼓舞了人们“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志。
三、探究写法 提升素养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点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神态、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可感的东西。
2.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点拨:(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先生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一词,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它多种含义。
(3)富于韵律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4)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作者夹叙夹议,实际上是以议论来架构文章的。第1、2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7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内容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2.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仿照下面的例子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足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
(2)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点拨:示例:墓志铭:他,是严谨治学的学者;他,是无私无畏勇敢斗争的革命家;他,是言行一致的“大写的人”。他就是闻一多先生,我们永恒的骄傲。
赞扬的话:①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②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思路清晰,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感知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并激励学生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教学实施中,怎样在一堂课中兼顾思想、内容与趣味性的统一,品味语言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矛盾的统一;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教师怎样进一步下放自己的权力,放开胆子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多给学生能动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间,培养他们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鲁迅先生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他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正确理解并积累“翘首、不以为然、深恶痛绝”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思维发展:梳理文章内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审美鉴赏: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课文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4.文化传承: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课文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朗读法、导读法、合作交流法。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鲁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上学期我们阅读了他的《朝花夕拾》。鲁迅的文学比较深刻,比如《无常》《狗·猫·鼠》,文字大多具有批判反讽意味,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威严的愤怒相,有如佛教上所显现的降魔的佛像。你是否对他有点儿敬而远之?请大家谈谈对鲁迅的印象。
今天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会看到另外一个鲁迅,相信你对鲁迅会有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2.生难字词
(1)字音
舀(yǎo)    揩(kāi)    碟(dié)    捆(kǔn)
咳嗽(ké) 刊载(zǎi) 绞肉(jiǎo) 深恶痛绝(wù)
翘首(qiáo) 驯良(xùn) 胚胎(pēi) 高屋建瓴(línɡ)
人才济济(jǐ) 炫耀(xuàn) 字帖(tiè) 津津有味(jīn)
调羹(tiáo gēng) 薪金(xīn) 校对(jiào) 草率(shuài)
洗澡(zǎo) 悠然(yōu) 吩咐(fēn fù) 抹杀(mǒ)
疙瘩(gē da) 不以为然(wéi)
(2)词义
【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悠然】悠闲的样子。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深恶痛绝】对某人或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
三、追忆往事 认识其人
1.通读全文,说说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小事。
点拨:文章由15件小事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先生的日常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四个方面。
①鲁迅的笑。②鲁迅走路的姿态。③深夜交谈。④鲁迅的饮食。⑤鲁迅打招呼。⑥鲁迅会心的笑。⑦鲁迅读青年来信。⑧处理校样。⑨许先生的忙。⑩看电影的路上。 鲁迅的休息。 鲁迅的工作时间。 吃鱼丸。 鲁迅亲自包要寄的书。 鲁迅不顾病重忘我工作。
2.作者为鲁迅塑造了多个身份,具体有哪些?勾画出文中与这些身份相关的细节描写,谈谈其形象特点。
(生自由速读课文,并交流、讨论、概括)
点拨:丈夫、父亲、长者、朋友、家人、作家。
丈夫:尊重妻子。(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父亲:①呵护孩子成长,保护孩子天性。(周海婴玩饺子皮,可以“闹得起劲”)②尊重孩子的判断和体验。(周海婴对鱼丸的否定得到了鲁迅的支持)
长者:对待年轻人——辛勤栽培。(与青年谈到深夜,细读青年人的书信)
朋友:热情开朗。(与朋友谈天,“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
家人:关怀慈爱。(去看电影,来回都让家人坐车先走)
作家:①日常写作——勤勉。(“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②对字稿的态度——淡泊名利。(对于原稿,不介意炸油条的“用着包油条”,“到洗澡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③患病后的工作态度——忘我工作。(“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师小结:通过解读萧红笔下的这些生活片段,一个全新的鲁迅先生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变得清晰起来。鲁迅先生在作者的笔下不仅仅是一个冷峻而不苟言笑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还是……(生齐读屏显内容)
一位呵护、了解孩子的父亲;一位尊重、体贴妻子的丈夫。
一位热情、开朗的朋友;一位关怀、慈爱的家人。
一位关心、栽培青年的长者;一位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作家。
【设计意图】萧红善于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具体的鲁迅形象。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就事论人,通过事件去把握人物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析读能力的同时,还帮助学生养成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课文中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先生的性格?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方面。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 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段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写作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四、赏析语言 感悟其人
师:萧红通过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塑造了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先生形象,让我们认识到原来鲁迅先生也像所有普通人一样,在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对于萧红而言,鲁迅先生既是长辈,也是朋友。从文中看,鲁迅先生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让学生萧红印象深刻呢?鲁迅先生又拥有怎样的个性特征呢?
请同学们再次速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点拨: ①“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鲁迅先生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性格特征。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鲁迅先生的干练个性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精神。
③“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先生虽“深恶痛绝”字迹潦草却仍熬夜看信,表现了他对青年人的关爱。
④“‘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到洗澡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两句写鲁迅先生对待自己的校样不以为意的态度,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品质。
⑤“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人着想的品质。
⑥“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运用侧面描写表现鲁迅先生工作时间之长,工作之专注。
⑦“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写出了鲁迅先生书桌的整齐、有条理,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⑧“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事情认真、严谨的态度。
⑨“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写出了鲁迅先生为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师小结:萧红用细腻的语言,将自己眼中的鲁迅先生真实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具人情味的鲁迅。这些细微之处写出了鲁迅先生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严谨的个性和坚忍刻苦、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探究写法 提升素养
1.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喜欢。本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情,善用生活琐事中的细节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点拨: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衬托鲁迅先生,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先生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主要通过她的言行,反映鲁迅先生的辛劳、乐观、刚毅。
3.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点拨: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在平凡的生活小事的记叙中,寄寓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这篇文章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人物刻画充满人性,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
2.拓展延伸
(1)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上网浏览、查找鲁迅的相关资料,增加对鲁迅的了解。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感为主线,以阅读为主,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课堂既有预设又有生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由教者转变成有经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民主、提倡开放,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得生动、学得开心。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明白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真的拥有太多的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不容易,让学生打开话匣子不容易……在这些方面,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4 孙权劝学
1.语言运用: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
2.思维发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审美鉴赏: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4.文化传承: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1.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
朗读法、表演法、讨论法。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作家作品
教师展示作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1)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3)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很快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2.人物档案
(1)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郡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2)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的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3)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208年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222年在夷陵战役中大败刘备。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3.生难字词
卿(qīnɡ)   岂(qǐ)   孰(shú)   涉猎(shè)  遂(suì)
4.重点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2)但当涉猎(只,只是)
(3)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4)见往事耳(了解)(指历史)
(5)及鲁肃过寻阳(到,等到)(经过)
(6)卿今者才略(才干和谋略)
(7)非复吴下阿蒙(不再是)
(8)即更刮目相待(另,另外)(擦拭)
(9)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事情)
5.一词多义
(1)以
(2)当
(3)见
6.古今异义
(1)蒙辞以军中多务(古义:推托;今义:告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4)见往事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5)即更刮目相待(古义:另,另外;今义:更加)
三、熟读课文 疏通文意
(一)指导朗读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读准字音和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特别提示:卿(qīng) 邪(yé) 孰(shú) 遂(su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注意:顺便讲解课文里的重读、重点字词、断句等)
2.邻桌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二)读懂大意
1.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同学们已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疏通文意,遇到疑难先在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发言提问,全班共同解决。
(小组合作,师点拨指导)
翻译时需注意的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点拨: (1)“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全句应译作“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古代汉语中有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一样,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治经”的意思是“研究儒家经典”,“博士”是古代的官位名,应翻译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全句应译作“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一句中的“往事”在这里指“历史”,“耳”是句末语气词,是“罢了”的意思。全句应译作“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是省略句,“结友”前省略了“与吕蒙”,翻译时需要加上去。全句应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朋友才分别”。
师小结:在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比如“博士”“往事”“耳”这类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应该按照古代的意思来翻译。“蒙辞以军中多务”这类倒装句,翻译时应该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有“结友而别”这类省略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的部分,使句子表达更完整、连贯。对于文言文常见的翻译问题,老师有一个翻译提示分享给大家。
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2.学生重新翻译并概括文意。
师:大家可以参考“翻译提示”重新调整自己的翻译,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自由翻译并尝试概括,师指名回答)
点拨: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开始学习并大有长进,鲁肃为此感到惊叹并与之结为好友。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翻译课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之后,督促学生查漏补缺,及时纠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最后通过概括主要内容和朗读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全班齐读课文。
(生在翻译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习的目的)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推托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学”是文章中的一条线索,请据此来概括课文的情节。
点拨: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
3.板书出示“劝学、就学、赞学、拒学、成学”五个词语,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任意选择三个,连词成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并阐述选择的原因。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故事情节。这节课让我们细读课文,归类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点拨: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点拨:先推托后接受。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点拨: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侧面)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点拨:大惊——拜蒙母——结友。
5.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点拨: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其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点拨:“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的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点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师小结:这几句话,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可见一斑。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鲁肃的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点拨: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点拨: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③齐读全文,思考:孙权、吕蒙的对话与吕蒙、鲁肃的对话在情感上有区别吗?请说明理由。
点拨:孙权对吕蒙说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和鲁肃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6.孙权、吕蒙、鲁肃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英雄人物,在今天我们所学的文言文中,你能找到他们成为英雄所具备的某些品质吗?
点拨:孙权:关心下属、善于培养人才、心胸开阔、善于劝说。
吕蒙: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劝导;有毅力、能吃苦。
鲁肃:尊重人才,爱惜人才。
7.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点拨:①多读书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②自己先天基础差,能力不足,就要靠后天的努力学习来争取进步。
③用心听取别人好的建议,并努力去做到最好。
④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三、理解课文 探究写法
1.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主;“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才略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点拨:(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好建议或意见。
(5)劝人要讲究方法。
四、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通过记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取得巨大进步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劝勉人们要刻苦学习。
2.拓展延伸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因此身体状况不好,身为朋友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劝说文字,100字左右。
点拨:示例:你的学习成绩真的特别优秀,我真羡慕你啊。只是,你的身体素质有些差,应该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这样也不会因为身体原因影响学习,况且,我们又不是高强度训练,只是适当锻炼罢了。你看我现在,身体好了,精神状态也好多了。你也来和我一起锻炼吧!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内轻松、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是我设计本课的宗旨。为此,我在课前给予学生的预习任务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认真查找资料相互切磋探讨,带着对问题的思考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了自主学习中去。这为本节课打开了一扇快捷之门。于是才有课堂上准确流畅、富有感情的人物对话表演;才有争先恐后的疑难词语释义;才有据理力争的问题探究。其次,本节课之所以能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不仅在于扫除了疑难词汇,而且在于我为本节课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这就是引人深思的情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他们很想知道孙权是如何劝说吕蒙的,也更想知道劝说的结果怎样。所以导入新课的设计引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它一直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了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与同学合作探究的勇气和信心。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
1.语言运用:用流畅,富有表现力和丰富感情的语言表情达意。
2.思维发展:引导学生理解写人物不仅要写出外在特点,也要注意写出内在精神。
3.审美鉴赏:学习如何运用具体的描写、叙议结合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精神。
4.文化传承: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从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吕蒙等杰出人物的精神,因为独具个性,所以印象鲜明。这是作者认真观察人物的特点、充分展示人物个性的结果。无论是英雄、劳模,还是普通百姓,都有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写作时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精神。(板书课题)
二、整体解说 领会方法
1.运用典型事物,展现人物个性特征,凸显人物精神。
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往往在他所做的事情中得以彰显。要想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就要抓住人物的自身特点,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及思想感情等。在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上要力避俗套、独辟蹊径,写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如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通过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会场大骂特务、参加游行示威等典型事例,表现他作为革命家的优秀品质。
2.借助多种写作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
如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由这个外貌特征可以知道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方法初探:写出精神,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那么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
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鲁迅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澈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当留下生活刻下的印记,或是饱经沧桑,或是平和慈祥,或是睿智深邃。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往往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的。眼睛可写满渴望、写满期待:希望工程的代表宣传画——魏明娟的大眼睛;眼睛可写满兴奋、写满激动:成功者噙着热泪的眼睛;眼睛也可写满绝望;吸毒者无神的眼睛……
(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
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的;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一般用第一人称写文章,较多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但要注意不能只说一些泛泛的空话,诸如“我感到很高兴、我感到很懊悔、我感到很温暖”之类的话,要能把人物的心理精妙地倾诉出来。
(3)写好行动,扣住细节,神形兼备。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准确传神,使文章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写人物切忌空洞地叙说,不要去写评语,例如“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之类的话,要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写好环境,以景写人。
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人物可以直接写他的言行举止,若直接写人物表达不出他的精神,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三、例文引路 感受特色
作文: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______
写作提示:
1.先补全题目。填写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
2.“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
3.“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
例文欣赏:
这样的人让我难忘
这样一个深秋,天暗得早。
小路上没有霓虹,只有广阔夜空中一弯清冷的月亮散发着幽幽的光,只有一阵冷风吹过,飘下满地的落叶,与风一同在街边旋转着。
我就这样一直走着,一直低着头走着。直到我感觉到一丝微弱的亮光照亮了路,才缓缓抬起头来。前面是一个模糊的身影,佝偻着。他背对着我,正咳得厉害,旁边是一个比他大得多的地瓜炉子,火膛里闪着红光,上面用厚厚的花格子布捂得严严实实。等我走近了,那人才长舒了一口气,慢悠悠地转过身来。
微弱的光下,他灰白色的头发稀疏而且乱七八糟,有点像鸟窝里的干草。沟壑纵横的一张脸,黑黝黝的。下面是麻秆儿一般粗细的两条腿。
老人见我看他,也就盯着我,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忽然咧开嘴乐了:“同学,买地瓜不?”一口方言,听起来很温暖,我点点头,老人掀开花布,一股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看看四周,不禁好奇地问他为何要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卖东西,他只是麻利地称着东西,笑而不答。
直到有一天,我回来的稍晚了一些,远远地看到一个脏兮兮的小孩站在老头的面前,仰头望着老人从炉子里挑出两个最大的地瓜递给他,小孩用衣服兜着冒着热气的地瓜飞快地跑向一个黑暗的角落,那里隐约躺着一个女人。
就在这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老人那日的笑而不答……
这个在我成长中最难忘的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生活有时也需要那么一点人情味,好让人们感到亲人以外的温暖。如果只有一味的冷漠,又怎能叫作生活呢?
花落花开间,又过了几年。还是这样一个深秋,还是那个熟悉的角落,却再也闻不到地瓜的香甜,那对耐人寻味的母子不知从何时起,也不见了踪影,但多年前的那个佝偻的瘦小身影,那一口温暖的地方口音,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却让我难忘。
现在,心中的这些记忆,即使在清冷阴寒的深秋,也仍会散发出丝丝温暖。
【名师点评】本文写了一个卖地瓜的老人热心帮助一对母子的故事,突出了老人的善良,表现出人性的温暖。环境描写能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感受。首尾照应,结构安排巧妙。
四、文题展示 达成目标
1.题目:《我的________》
写作要求:
(1)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人,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出他(她)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3)人物性格要鲜明,选材要突出中心。
(4)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
我的偶像
即使您没有孔夫子那般辉煌的成就,没有董仲舒那般卓越的才能,没有陶行知先生那般颠覆众人的言论,但您却有孔夫子那般的慈祥、和蔼,有董仲舒那般的刚毅,有陶行知那般伟岸的胸怀,您永远是我言与行的标杆。
——题记
走出小学的瓦房,迈入中学的庭院,可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于是我们便相聚于此。
您是我们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刚上初中,您就表露出了对我的欣赏,凭着几面印象和瞅着我高效的办事效率,选我为班长。我的成绩不算是最好的,但在班级中也还算优秀。记得有一次数学测试,我考得极差,不想让您知道,可您却知道了,我有些纳闷。课后,我的铁哥们儿跑来告诉我,他说,原本数学课代表是最有实力当班长的,但却被我抢先一步占了去,所以我这次测试考得不好,她就故意把我的试卷给老师看,想借这次的成绩改变您对我的信任。
我认为若不是她有意让您知晓这次的成绩,您是绝不会知晓的。顿时气上心来,决定不再理她,我气的不是她的小心眼,而是气她与我的友情竟因为区区班长之职遭到亵渎,也气您那时知晓了我的成绩后,瞪着我的模样,所谓“考场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不过是一次失误,您非但没有鼓励我,还这般冷落我,我气愤我与您竟被一张小小的试卷挑拨了关系。
几天后的早读前,您把我叫进办公室,我惊讶您竟没批评我这次的成绩,而是问我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是不是有什么烦恼。您还说,您可以当我的倾听者。最终您还告诉我一件事实:原来,那日是您自己想要看看班级的数学成绩,才找了课代表要考卷,偶然看到了我的成绩,是我的铁哥们儿误会了,以为是课代表故意让您知道的,便也使这误会“一误再误”。我听了这些不禁怅然若失。我怎可听信片面之词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我便向您倾诉这几日闷闷不乐是因为与课代表友情的破裂,心里一直不痛快。现在好了,误会冰消雪释,我也不再懊恼了。
您还对我说:“为人处世要有宽广的胸襟,若是为了这等小事而气恼,那就太小家子气了。人生曲曲折折,朋友也好,同学也好,你若敬人一尺,他人必敬你一丈。”我豁然开朗:这次测试考差了本来就是自己的原因,怪不得别人,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不该如此吗?想通了之后,我便向课代表道歉,我们俩冰释前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师,您就是广阔无际的大海,容纳了我们这些细小的河流。您不仅是我的老师与朋友,更是我的偶像,是我心中的那一方洁净明澈的天空。
【名师点评】这篇作文紧扣“偶像”二字,虽然没有对老师进行直接的外貌描写,但通过“我”与老师之间的点点滴滴,特别是老师告诉“我”为人处世要有博大的胸怀,铸就了他在“我”心中的偶像丰碑。文章采用第二人称叙事,平易近人,直抒感情,叙事简洁明了,详略得当,写出了人物的“神”。
写出人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