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识记、理解本单元重点生字词,能够结合语境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
2.思维发展:通过比较阅读四篇课文,能从科学性与文学性角度,归纳他传、自传、科幻小说、笔记体著作等文体叙述故事的异同,并将方法迁移到写作中去,提升比较、归纳和运用的能力。
3.审美鉴赏: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品析人物形象及语言,理解按时间叙述故事、引用传主日记、心理描写、悬念伏笔、插叙等手法的作用;能通过文中抒情议论句,体会作者蕴藏的情感。
4.文化传承: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的崇高伟大,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关心时代楷模的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
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品析人物形象及语言,理解按时间叙述故事、引用传主日记、心理描写、悬念伏笔、插叙等手法的作用;能通过文中抒情议论句,体会作者蕴藏的情感。
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的崇高伟大,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关心时代楷模的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包括探险和科幻两部分内容,题材各异,有传记文学、科幻小说以及笔记小说。
《伟大的悲剧》这篇传记叙写了斯科特等南极科考队员的壮举,赞美了他们勇于探索、团结协作和为胜利者做证的诚信精神。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传记文学,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从中理解传记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太空一日》节选自航天员杨利伟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文章分别就起飞时的生死考验、太空中的真实所见、飞船上的声音探索、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进行了具体介绍,文中充满着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这些都非常值得当下的初中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内化、学习。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学生在阅读时会充分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文多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多处运用伏笔,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阅读情趣,学习本文会加强学生对设置悬念和伏笔的理解运用能力。
《活板》是笔记体文言文,记载了北宋时期的活字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
本单元写作“语言简明”旨在让学生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学会修改习作,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旨在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规范用字的能力,增强对广告词、对联的欣赏能力。
《伟大的悲剧》1课时
《太空一日》1课时
《带上她的眼睛》1课时
《活板》1课时
22 伟大的悲剧
1.语言运用: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品味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2.思维发展:理清故事情节,理解“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审美鉴赏:理解文中运用的细节描写,并品味当中强烈抒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学习团结协作,勇于为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人类探求未知的科学精神。
1.通过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传记文学的语言特点。
2.关注文本令人难忘的细节,理解文本表现出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赏析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的深情和文本的语言美。
2.通过对斯科特一行伟大品格的分析和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了解,体悟人类探索科学、追求梦想和尊严的伟大情怀。
自读法、探究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展示南极地图及南极风光图片)南极被叫作“难达之极”,她一面以她的冰清玉洁、神秘莫测展示着她诱人的魅力,一面又以她的酷寒凶险、漫天风雪拒绝着人们好奇的目光,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勇士探索的步伐,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先后踏上了南极这片未知的土地,准备为人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请大家看一段当时留下的真实的录像资料。(放映斯科特和阿蒙森探险故事的视频文件)
师:但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没有为成功者阿蒙森作传,却为失败者斯科特写下了激动人心的篇章,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一幕《伟大的悲剧》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代表作有传记《三大师》、小说《象棋的故事》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拽(zhuài) 绑(bǎnɡ) 搂(lǒu) 厄运(è)
昔日(xī) 辜负(ɡū) 疲惫(pí) 毋宁(wú)
堡垒(lěi) 凛冽(lǐn) 鲁莽(mǎnɡ) 毡鞋(zhān)
海市蜃楼(shèn) 吞噬(shì) 贮藏(zhù) 羸弱(léi)
毛骨悚然(sǒnɡ) 履行(lǚ) 告罄(qìnɡ) 遗孀(shuānɡ)
姗姗来迟(shān) 钦佩(qīn) 忧心忡忡(chōnɡ) 保佑(yòu)
拯救(zhěnɡ) 耀武扬威(yào) 语无伦次(lún)
(2)词义
【无垠】没有边际。
【凛冽】刺骨地寒冷。
【羸弱】瘦弱。
【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
【癫狂】精神错乱,言语或行动异常。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告罄】指物资用完。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三、初读课文 寻英雄足迹
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概括故事情节。
2.勾画出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显示重要信息的词语或句子。
3.随手圈点打动你的文字。
4.按时间顺序整理出一个表格。
点拨: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1912.1.16 白色雪原 斯科特等发现自己晚到一个月
1912.1.18 南极点 斯科特等到达极点,伤心并要为胜利者做证
1912.2.17 屠宰场营地 埃文斯死去了
1912.3.2 贮藏点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1912.3.21 帐篷里 三人无法离开帐篷
1912.3.29 帐篷里 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1912.10.29 营地 探险队寻找英雄遗体
1912.11.12 帐篷 发现英雄们的遗体并为他们垒石墓
5.第一次浏览课文,完成抢答。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明确记叙要素)
点拨:课文主要写的是1912年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在途中的事件。
(2)用一个词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点拨:感动、崇敬、钦佩、敬佩等。
6.第二次浏览课文,用四字词语概括、梳理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使用情节梯表示)
7.读出层次,理清情节。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根据前面概述的事件内容划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结构。
方法:以时间为线,按照人物的行踪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按照“人物+事件”的方法概括情节。(生默读,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
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写斯科特探险队到达南极点,却发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只能失望返回并为胜利者做证。
第二部分(第4~13段):写斯科特探险队在归途中与恶劣的环境坚强抗争,最终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第三部分(第14~16段):写英雄们牺牲后,受到世人的悼念和敬仰。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着眼文章局部内容,自主阅读品析,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深刻地理解“悲剧”事件的“伟大”之处。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细读课文 品英雄细节
师: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品读探究,概说“悲剧”,探究“伟大”。
1.默读课文,勾画“悲剧”。
师:本文的“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表明“悲剧”事件的语句。
(1)生默读勾画,师巡回指导。
(2)生交流讨论后,师明确。
点拨:①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②做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③死亡之悲:归途中5个队员全部牺牲。
④世人之悲:“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捕捉镜头,深入体会“伟大”。
(1)小组活动:一百多年后,英国要为斯科特探险队制作纪念短片,你会推荐哪个感人镜头?朗读课文并说明推荐理由。
点拨:推荐一:“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推荐理由:体现出斯科特一行具有诚信、高洁的高贵品质。斯科特一行虽然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为他人做证”。体现出他们具有诚实守信、高洁的品质,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推荐二: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推荐理由: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然坚持科考,体现出威尔逊博士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对死亡的无惧以及为探险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2)用人物概念图概括斯科特等探险队员身上的“伟大”精神。
五、精读课文 悟标题含义
1.朗读涵泳,自主品析。
师: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个段落,自主品读这一段的思想感情,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生朗读品析,师巡回指导)
2.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师:请同学们结合屏显上的问题,四人一组,交流自主品析的成果。
(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师指导后明确)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这一段话诠释了题目,“悲剧”指的是毁灭自己,“伟大”指的是心灵高尚。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斯科特一行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并牺牲了,但是他们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一切时代”意味着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可见作者赞颂的是整个人类不惧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一段话卒章显志,既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又升华了主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着眼文章局部内容,自主阅读品析,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深刻地理解“悲剧”事件的“伟大”之处。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总结课文 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2.布置作业
从文中找出触动你的句子进行赏析。
伟大的悲剧
23 太空一日
上课素材
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正确理解并积累“炽热、俯瞰、千钧重负、惊心动魄、屏息凝神”等词语。
2.思维发展:借助小标题,运用浏览的方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3.审美鉴赏: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4.文化传承:了解我国航天员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借助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浏览法、探究法、品析法。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吧?(学生回答是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有遨游太空的飞天梦,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人终于实现了这个梦,登上了太空。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航天员杨利伟一起去《太空一日》游。(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特级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 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生难字词
(1)字音
弧(hú) 炽热(chì) 轮廓(kuò) 模拟(mó nǐ) 遨游(áo)
无虞(yú) 严谨(jǐn) 稠密(chóu) 舷窗(xián) 概率(lǜ)
俯瞰(kàn) 屏息(bǐnɡ) 烧灼(zhuó) 五脏六腑(fǔ) 千钧重负(jūn)
耐人寻味(nài) 惊心动魄(pò)
(2)词义
【烧灼】烧、烫,使受伤。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严密谨慎。
【无虞】不用忧虑。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屏息凝神】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主要内容。
师:本文每个小节都有一个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请同学们根据小标题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概述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屏显:
点拨:“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遭遇。
2.这一天,短暂又漫长。掩卷沉思,你对杨利伟的哪些经历印象深刻?那么你知道全文按什么顺序展开叙述的吗?
点拨:(学生自由讨论)。事情发展顺序:火箭升空——太空飞行——返回地球。
生阐述,引导学生关注小标题
四、静心细读 思考讨论
我们发现这些小标题都是一个小句子却没有标点符号。你会给这些小标题加上什么标点符号呢?要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说服大家。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第一小节: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飞船起飞)
1.本节小标题可以加什么标点?
点拨: 从杨利伟对自己在起飞阶段的痛苦描述来看,似乎可以加“!”,可是在行文叙述中,作者却很克制:“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极点”和“真的”都有强烈的修饰和情感色彩,可是作者还是用了“。”,从中似乎可以感受到航天员的严谨以及亲历惊险时的冷静、镇定。
2.我们来看看这部分中唯一的两个感叹句。这里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点拨:旁观者为杨利伟“眨眼了”而激动欢呼,“利伟还活着!”,用感叹号是因为心系英雄,事关成败。杨利伟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用感叹号可见首航第一关顺利完成的欣喜和如释重负。
第二小节:我看到了什么(飞行所见)
3.师: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
点拨: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
4.思考:长城没有看到,为什么不厌其烦,整整写了三段?
点拨:“我”想验证,“几次努力寻找”,又“叮嘱航天员们仔细看看”,还“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一个问题反复求证,绝不轻易下结论,可见航天员的严谨。
第三小节:神秘的敲击声(听闻奇响)
5.本节小标题应该加什么标点?
点拨: 加省略号,因为声音至今无法再现,原因至今未明,等待破解。
6.细读思考讨论,下面两个段落行文是否啰唆,不够简明。
①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②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点拨:句子本身不够简明,但是语言表达是为写作目的而服务的,因为这个声音实在无法辨认,更突出了作者的困惑,所以实际上不啰唆。
第四小节: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惊险归途)
7.出示“惊心动魄”的词语意思,学生发现“让我非常紧张”的情况,感受归途的惊险;用相关描述语句引导学生朗读,以声音表现场景。
8.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归途的惊心动魄?你读出了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 关注本小节中几个感叹句,细细品读,体会感叹号里面不同的幽微情感。
点拨: 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 (绝境之中,自我鼓劲)
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千钧一发,紧张又带点调侃)
哦,可能没什么大问题! (危险暂时解除,自我安慰)
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任务完成,惊魂初定,见到战友的喜悦)
小结: 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并指导朗读。感受航天员的勇敢、坚强、镇定。
五、精读细品 感悟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小组讨论:说说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又是如何解决的。
点拨:(1)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解决:顽强忍受。
(2)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觉得自己在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解决: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3)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解决: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4)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解决: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5)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
解决:重视这个过程。
2.杨利伟返回地球后把在太空飞行过程中遇到的所有情况和感受,都和自己的战友分享,其用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点拨:(1)分享:飞船共振让人非常痛苦,“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用意:工作人员可以寻找原因,并改进技术工艺,进而解决这个问题。
(2)分享:飞船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本末倒置”的错觉令人难受。
用意:让“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有心理准备。
(3)分享:抛伞的关键操作过程最折磨人。
用意:让战友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体现了杨利伟从容镇定、理智平和,具有极强的集体协同意识和使命感以及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
3.杨利伟是一名伟大的“航天英雄”,但是面对危险时,他也会害怕、恐惧。跳读文章,找出杨利伟遇到意外情况时的心理活动。
点拨:
意外 产生共振 失重状态 忽闻敲击 窗现裂纹 抛伞晃荡
心理 非常痛苦 令人难受 很紧张 非常紧张 吓一跳
4.他在文中真实地描绘自己当时的心理,是否有损他英雄的形象?
点拨:杨利伟虽然是一名伟大的航天英雄,但他并不是无所不能的。面对突发的情况,他也会害怕、恐惧。文章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使人们对他的了解更全面。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与返回,不仅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的品质,而且还表现了他严谨专业的工作态度。
2.拓展延伸
(1)查阅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2)群文阅读《用知识点亮浩瀚星空》,联系《伟大的悲剧》和生活实际,拓展英雄的含义。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太空一日沉着冷静 勇敢坚毅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觉得可取之处是本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意;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所蕴藏的思想感情。不足之处是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他们对有关太空问题的解答;课堂教学中过于死板,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
24* 带上她的眼睛
上课素材
文体常识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赋予“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是它最大的特征。
上课笔记
1.语言运用:正确理解并积累“不期而至、心有灵犀、天涯海角”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思维发展: 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本文设悬念、埋伏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构思的巧妙。
3.审美鉴赏: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体会小说奇特的想象。
4.文化传承: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文中小姑娘崇高的品质,感悟人性的伟大。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本文设悬念、埋伏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构思的巧妙。
体会环境描写对于突出人物的作用,理解文中小姑娘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旨。
浏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回眸2015年,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三体》。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他是著名的科幻作家,创作的主要作品有《乡村教师》《球状闪电》,还有《超新星纪元》等。2015年8月23日,其作品《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论称,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来感受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交相辉映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刘慈欣,男,1963年出生,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6年连续八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其主要作品有《三体》《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等。2015年,他凭《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
2.生难字词
(1)字音
点缀(zhuì) 漫步(màn) 迟钝(dùn) 蒙眬(lóng)
闲暇(xiá) 凸现(tū) 拍摄(shè) 蔚蓝(wèi)
合拢(lǒnɡ) 吟唱(yín) 孤零零(línɡ línɡ)
心有灵犀(xī) 不期而至(qī) 天涯海角(yá)
(2)词义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闲暇】泛指空闲的时间。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文中指“我”心里似有感应。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听录音范读,小组互读精彩片段。
2.整体感知。
(1)根据标题——《带上她的眼睛》,浏览全文,大家能想到哪些问题?
点拨:①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吗?②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③为什么是最后一次呢?④为什么出不来了呢?
(2)针对提出的这些问题,大家能想到什么对应的答案?
点拨:①带上她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②因为小姑娘是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③因为小姑娘被困在地心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了;④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
(3)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点拨:第一部分(第1~5段):开端: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第6~24段):发展:写“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度假。
第三部分(第25~45段):高潮:“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并补叙地航飞船失事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46~47段):尾声:“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四、合作探究 活动展示
《带上她的眼睛》将改编成电影,现在导演邀请同学们加入他的电影改编组,分组就电影改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活动一:编剧组——梳理剧本(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向投资方说明剧本的主要内容。
点拨: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的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最后一次看这个世界。
2.文章标题“带上她的眼睛”及开头“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有何表达效果?
点拨:开头就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活动二:特效组——制作画面(聚焦文本,找出环境描写)
3.地心环境无法实拍,必须后期制作特效。电影特效制作费时费力,成本高昂。所谓“钱要花在刀刃上”,你认为关于地心的环境描写哪些最生动、最直观、最有必要制作成特效画面?
(提示:浏览“落日六号”部分,在书上画出相关语句。全班齐读环境描写相关语句)
4.有关于地心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点拨:大量科学知识的运用,体现出科幻小说的科学性,增加了读者阅读的真实感。地航飞船周围极端恶劣的环境,衬托了地航员们为了科学探测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活动三:选角组——选择演员(仔细品读,理解人物形象)
5.现在剧本和画面都已经初步确定,只剩下最后一步——选择演员。哪个演员最符合你心目中小姑娘的形象呢?浏览文章,在文中圈画有关小姑娘的描写,分析小姑娘的人物形象。(在分析小姑娘的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多读文中相关的语句)
点拨:小姑娘热爱自然、渴望自由、坚强乐观、勇敢善良、热爱科学、坚守岗位、甘于奉献,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
6.投资方向电影改编剧组推荐某男演员出演 “小姑娘”角色,把片名改成《带上他的眼睛》就可以了,理由是此演员演技好而且有科幻电影出演的经验。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此处插入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小姑娘的品质,再次齐读相关语句)
点拨:本文主角的形象是年轻小姑娘更好,这样小姑娘弱小的外表与伟大的品格之间能够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更能突出她伟大的精神品质。
活动四:延伸思考(主旨探究)
7.电影已经制作完成,现在宣传人员正在为电影添加分类标签,有人想为电影加上“爱情”标签,理由是在小说结尾“我”永远思念小姑娘,且说自己离她不再遥远。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如何理解本文的结尾?
点拨:影片结尾“我”对小姑娘的感情不是爱情。“我”思念小姑娘一方面是因为她坚强乐观、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十分敬佩;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姑娘改变了“我”,让“我”开始发现、关注生活中的美。之前的“我”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枯燥的。
五、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小姑娘为什么不想让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个被囚禁在地心里再也出不来的人呢?
点拨:小姑娘是想一个人承担这生命中巨大的苦难,不想让他人为她担心,这是一个懂事的小姑娘。从反面来说,这也说明了这个小姑娘处境的艰难。
2.“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小姑娘为什么不让“我”把花朵拔下来呢?
点拨:因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对这些小花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花——那么脆弱,却又那么顽强。
3.小姑娘后来会怎么样?请你设想一下。
点拨:地心飞船找到了“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在舱门打开的一瞬间,我看到了“落日六号”内整洁的陈设。我走了进去,那个小姑娘同二十年前相比,长高了,这是在失重环境中长期生活的人的通病。她对着我微微一笑,说:“你来了。”这二十年的光阴,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烟消云散。我带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资料果然起了很大作用,人类对地心世界的认识更为充分,一个崭新的纪元开始了。
4.概括“我”和小姑娘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点拨:“我”是一个性格豪爽而又缺乏耐心,心地善良而又对生活充满抱怨的一个科学工作者。
小姑娘是一个具有敬业精神、献身精神,乐观坚强,努力享受美好事物且心地善良的人。
5.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小说的主旨。
点拨:本文以“我”的经历见闻转变为主线,以“她”的故事回述为暗线。写出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心灵上却产生了危机感,本文带着人们打开心灵的眼睛,寻找心灵的净土。赞美了热爱生活、爱岗敬业的精神,也歌颂了人类探险事业中悲壮的牺牲精神与人类面对困境的坚强与乐观。
六、探究写法 提升素养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伏笔的地方,并找出文中照应的文字。
点拨:(1)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2)伏笔:“热,热得像……地狱。”照应:“飞船被裹在6 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 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七、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构思巧妙,引人入胜,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无穷魅力。希望本文的学习能够为大家打开一扇阅读科幻作品的大门,领略科幻的神奇。
2.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科幻小说:刘慈欣的《朝闻道》《三体》;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
(2)文章结尾写道:“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地航飞船深入地心的技术条件终于成熟了。15年后,“我”作为“落日十二号”的领航员,将与“落日六号”对接。以此为开头续写故事,为电影《带上她的眼睛》创作一个片尾彩蛋。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25 活 板
1.语言运用:了解本文作者及《梦溪笔谈》的相关知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思维发展: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
3.审美鉴赏: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品味本文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4.文化传承: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增强文化自信。
1.了解本文作者及《梦溪笔谈》的相关知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
1.了解活字印刷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程序说明;掌握本文说明方法,品味本文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增强文化自信。
小组合作法、探究法等。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活字印刷术”表演。
导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术”的表演,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对人类做出的一项重大贡献。活字印刷术的详细介绍就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活板》一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宋仁宗嘉祐进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他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等。
(2)知识链接
《梦溪笔谈》是笔记文学体裁的综合性论著。全书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其内容广博,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军事、历史、文学、哲学等,几乎无所不包。它总结了古代,特别是宋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光辉成就,记录和赞扬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创造,阐述了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见解,是我国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2.生难字词
(1)字音
冯瀛王(yínɡ) 毕昇(shēnɡ) 蜡和纸灰(huò)
持就火炀之(yánɡ) 字平如砥(dǐ) 更互用之(ɡēnɡ)
以纸帖之(tiè) 木格贮之(zhù) 与药相粘(zhān)
不若燔土(fán) 用讫再火令药镕(qì) 以手拂之(fú)
(2)词义
【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
【板印】指雕版印刷。
【已】同“以”。
【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钱唇】铜钱的边缘。
【和】混合。
【冒】覆盖。
【范】模子。
【持就火炀之】拿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炀,烘烤。
【药】文中指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3)一词多义
贴
自
以
为
已
印
就
火
(4)特殊句式
被动句: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为……所……”表被动)
三、略读文本 了解大意
1.解题:看教材P154注释①,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从题目来看,你们觉得文章会写什么?
点拨: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即活版。会介绍“活板”这门技术。
2.读准字音: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生字、特殊字的读音。
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随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3.读出节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划分停顿。(朗读时要读准字音,注意语速,结合语意、语感和所学习的句读方法朗读)
课件出示: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4.反复朗读,检查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准确程度、流畅程度。齐读课文。
四、译读文本 初识活板
1.译读课文。质疑问难,疏通全文。
(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①将注释中的重要词语画出。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遇到不能解决的地方标注出来,提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同桌合作译读,并做记录。不会的小组交流。②归类整理,小组讨论。提醒学生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全班分组,分别归类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一词多义”,小组讨论,总结归纳。
(2)译读全文,学生展示翻译成果。教师指正并强调重点文言词句。
2.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疏通词句,做到能口译全文。
学生自译课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
五、再读文本 感知内容
活动一:析作用
1.“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有何作用?
点拨:①交代了活字印刷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其身份。②“布衣”特别强调发明人的身份:普通百姓,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活动二:找材料
2.假如你就是毕昇,请告诉我们如果要开一家活字印刷店需要哪些材料或工具,用途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依据。浏览全文,快速找出答案。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点拨:胶泥、铁板、松脂、蜡、纸灰、铁范、平板、标签、木格、柴火、草、刻刀等。
活动三:学印刷
3.为了快速知晓活字印刷流程,请完成课后的表格填写。
从制字到印刷的程序
制字 1.(活字原料)胶泥
2.(活字厚度)薄如钱唇
3.(与雕版不同之处)每字为一印
4.(活字如何成型)火烧令坚
排版 1.先设一铁板(“设板”)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冒板”)
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布字”)
4.持就火炀之(“烤板”)
5.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平字”)
印刷 1.一板印刷
2.一板已自布字
3.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4.完成表格后,绘制一张活字印刷的流程图或鱼骨图。学生结合自制流程图进行展示,并解说活字印刷全过程。师生评价。
5.文章介绍“活板”的排版有六个步骤,用自己的话概括。
6.“活板”使用过程中有哪些应注意的事项?
点拨:一字多印: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按韵贮存: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奇字旋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取材胶泥: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7.印刷过程的顺序能否变换?为什么?
点拨:不能。活字印刷的流程是先制字,而后设板、布字、炀板、平字,最后印刷。文章是按活字印刷的工序流程来写的。这样的程序顺序安排使文章富有条理,叙述清楚,所以不能变换。
活动四:悟主旨
8.很多划时代的科学发明,都是一些小人物首创的。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毕昇有何认识。用句式描述:毕昇虽为布衣,却……。
点拨:毕昇虽为布衣,却深入钻研,具有发明精神,极富创造力,不断思考,追求进步,懂得韵律,会制字排版,敢于创新,敢为人先,勇于开拓,有工匠精神,是劳动人民中的精英,是人民的楷模,是民族的功臣。
9.你还知道中华民族哪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人?
(学生自由谈论)
小结:一字一印,一韵一帖,展现活字印刷之活,彰显劳动人民之智。毕昇的活字印刷,在“活”字上做文章,匠心独妙,“活”在创新,“活”在技术,更“活”在思想,“活”在他的工匠精神。布衣毕昇发明“活板”告诉我们:对于技艺,“熟是经验,活是创新”。“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如今的中国科技飞速发展,从北斗导航到空间站建设,从登陆火星到高铁领先世界,中华民族更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更需要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名于世的工匠精神。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学习了《活板》,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也为毕昇的创新精神所感动。现在,计算机技术全面普及,印刷业有了更新的发展(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能随意设置字号、字体、文字的色彩……这些都是“活板”所做不到的),但还有更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创造,希望我们努力做21世纪的毕昇、张衡、祖冲之……
2.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按照工艺程序,流畅详细地说明了活字印刷的制作以及印刷的全过程,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语言浅显平实。大家在美术课上都学过剪纸这一传统手艺。剪纸的主要特征是“巧”。请大家抓住“巧”这一特征,按照剪纸的流程,写一段话来介绍剪纸吧!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活板
写作 语言简明
1.了解语言简明的基本要求,在比较阅读中,体会“简明”的内涵。
2.总结阅读和写作经验,把握使语言简明的方法技巧。
3.修改习作,使其更加简明,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创设导入 激发兴趣
屏显:
①古时,一个性急的王员外有次宴请四个客人。可是过了约定时间了,客人只到了三个,最后一个却迟迟不露面。王员外不由得说了一句:“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一客人听了心里不是味:“难道我是不该来的?”就拂袖而去。王员外着急了,说:“不该走的走了。”另一个客人暗想:“原来我是该走的。”也扭头离去了。王员外不由得喊了一声:“我又没有说你!”最后一位客人待不下去了:“讲了半天,却是指我。”拔脚就走。只剩下王员外一人呆在那里。
②还有一种立体的书,也很吸引人。很多人围上去看。它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会马上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看屏显上的两段文字,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问题?
生发言,师总结:语段①中的王员外表达不够清楚明白;语段②表达不够简要、简洁。总之,这两段文字的语言表达都不够——简明。
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在这一节作文课上讨论一下“语言简明”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整体解说 领会方法
1.什么是语言简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快速圈画。
点拨:简明就是用简洁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
师补充:
简,即简要、简洁;明,即明白,清楚。“简”反映了量的要求,即说话要尽可能简洁,不能啰唆。
“明”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就是意思要表述得清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接受。
2.“语言简明”有哪些基本要求?
(1)语言表达要明白易懂。要做到词语选择能让人明白易懂,必须注意避免用冷僻的词语,避免用已经“死去”的词语,避免滥用外来词语与方言词语。
(2)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使用词语要准确、规范,为的是不生误解,不生歧义。这就要求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清楚,按照词语约定俗成的用法来运用,总之要让别人能准确地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
3.怎样做到语言简明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快速圈画出来要点:
(1)行文时要围绕中心来写,不旁生枝节。
(2)在没有特殊的表达需要时,要避免词语的重复。
(3)还要注意不要堆砌词语。
过渡:针对教材上的这三点,老师再教大家几个在具体运用时做到“语言简明”的技法。
4.“语言简明”的技法:
(1)去次留主法——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小结:要想做到“语言简明”,必须对文字进行修剪,只保留能突出中心的文字,删掉那些偏离中心的文字。
(2)删繁就简法——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重复是说话或写作中常见的毛病。它使语言啰唆繁复,甚至导致意思表达不清,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文字。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法。
词语的重复有时是相同词语的重复。例如:
①他说他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
②你们好心肠要好到底,我们上礼拜的一块钱总得补给我们。
例①中三个“他”指代对象相同,语法作用也相同,可以删掉最后一个“他”;例②中两个“我们”表达重复,删去前一个“我们”会更简明。
词语的重复有时是同义词语的重复。例如:
①这是十分紧急的任务,因为这边的敌人也是向那个方向前进进攻的。
②游人往来如梭,使这座桥人群熙攘,充满生气。
例①中“前进”与“进攻”都有向前移动的意思,语义重复,应删掉其中一个;例②中“往来如梭”与“人群熙攘”是近义词,语义重复,可删掉“人群熙攘”。
(3)巧用替代法——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概括。只有把具体的叙述和必要的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
(4)消除歧义法——避免含糊,消除歧义。
消除歧义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①添加语境法。
如“班长说服了我和王佳一起去爬山”,后边加上“他自己却游泳去了”,歧义即刻消除。
②变换词语法。
此法只运用于多义词的词义不确定、多音字的读音不确定、兼类词的词性不确定的情况。
如“同桌好说话”,只要把句中的“好”改成“喜欢”,就消除了歧义。
③加注标点法。
如“中国女排打败了俄罗斯队获得冠军”,加上标点,变为“中国女排打败了俄罗斯队,获得冠军”,表意就明确了。
④调整语序法。
如“李明是一位博闻强识的李教授的得意门生”,调整为“李明是李教授的一位博闻强识的得意门生”,歧义就消除了。
(5)约定俗成法——耳熟能详,简洁明了。
汉语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它的许多表达形式都是以简明为原则出发而成的,像成语、简称、紧缩句、合说等。我们在运用语言时,可以适当选用这些表达形式,使语言达到简明。
三、例文引路 感受特色
好奇心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那么,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15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卡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考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社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地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名师点评】“好奇常有,可好奇心不常有”,而真正做到“好奇心者”更是少之又少。范文先围绕人人都拥有“好奇心”举例,表达出一种对这种“好奇心”鄙弃的观点;接着又让读者了解何谓“真正的好奇心”,通过道理论证、引用名言,使文章言简意赅、有条不紊;最后以“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结尾,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好奇心特别强,正因如此,我们才努力去获取知识,请以“好奇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注意语言简洁明晰。提示:
(1)要认真审题。
细读题干,明确题干的要求,审准其中的关键词。
(2)要精心选材。
无论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还是别具特色的偶然事件,都必须具有典型意义。
(3)要分清主次,重点突出。
主要材料要详写,次要材料要学会概括。
(4)要有真情实感。
在叙事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字里行间,在适当之处或议论、或抒情,使主题得到升华。
(5)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和结尾。
注意段落的过渡和呼应,特别是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6)要把握好人称的叙述及发展顺序。
记叙文可用“你、我、他”三种人称,但如果题目要求使用某种人称,则必须遵循要求;叙事类记叙文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叙述。
在这次习作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成功之处是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解析来理解习作内容,同时通过课堂小练笔来指导学生写作,使得教学效果超出意料。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运用技巧还有待提高,语感不是特别敏锐。
综合性学习 我的语文生活
1.感受招牌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把语文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驾驭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3.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4.激发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语文都有哪些途径呢?(生:课本、课堂)除此之外,老师认为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学习语文。
课件出示:
从媒体中学语文——网络用语、手机短信、歌词等;
从名字中学语文——人名、地名等;
从传统文化中学语文——对联、俗语等;
从广告中学语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
……
师: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听相声、看电视、逛商场,只要留心观察,随时注意语言现象,总会发现与语文有关的问题。书本上、电视上、报纸上满是汉字。大街上的招牌、广告、门对等全都充满语文气息。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与书本,生活处处有语文。今天,我们就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的语文生活”,看看怎样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板书课题)
二、了解招牌、广告词和对联
1.了解招牌。
师:走在大街上,到处可见形形色色的招牌。我们来选看几则,看看这几则招牌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好来屋”“黄毛烧烤”“小林付食”。
(生自由交流)
点拨:“好来屋”设计巧妙,“黄毛烧烤”平淡无奇,“小林付食”有错别字,用语不规范,应该是“小林副食”。
师小结:商店的招牌是街市的“眼睛”。好的招牌能吸引人的注意,甚至能引起人们购物的兴趣。有的招牌设计考究,风格独特,有浓浓的文化感;而有的招牌设计粗糙,没有特色,甚至可能存在用字不规范、有错别字或汉语拼音有错漏等问题。
2.欣赏广告词。
师:和招牌相类似,广告也是生活中常见的语言形式,有时候,简短的一句广告词,却能够直接击中人的心灵,让人对其推介的产品印象深刻。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则广告,看看它们有什么独特之处。
课件出示:
(1)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某奶粉广告词
(2)葡甜童乐,萄醉丁庄。——某游玩地广告词
(3)大地上的异乡者。——某书店广告词
(生自由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
点拨:(1)某奶粉广告词要突出的是一个“纯”字,但它别出心裁地避开了这个熟悉的“纯”字,从反面入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具体的制作过程。前一句“没有加进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明光是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
(2)通过谐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葡甜童乐”是说葡萄甜美儿童欢乐,又谐音“普天同乐”,表明丁庄是家庭出游的好去处。“萄醉”谐音“陶醉”,表明丁庄风景优美。两句话的首字串联起来是“葡萄”,点明了丁庄的特色物产。短短八个字,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3)某书店广告词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吸引读者。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大地上的异乡者?有了书籍的媒介,纵然是素昧平生的读者,也可以在书中得到共鸣。也许,只有在书里,流浪在大地上的我们才更容易找到精神上的归属。
师小结:这些广告词不仅紧扣主题,简洁明了,而且新颖独特,富有情趣。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会对这些广告产生深刻的印象。
3.介绍对联。
师: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学对联。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在名胜古迹,还是市井闾巷,处处可见对联鲜活而古朴的身影,这些对联与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奥妙和传统文化的意蕴。要欣赏对联,我们就需要先了解一下对联的相关知识。
对联的基本常识:
(1)发展历史:对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本来是古人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古人认为它能压邪,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后来用桃符借指春联。五代时期蜀主孟昶在桃符上的题词,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对联,它始于五代后蜀,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拟写规则:对联要求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等。
(3)对联分类:根据内容,可分为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题赠联、趣巧联等。
师:接下来,我们就按照对联的分类来欣赏一些经典的对联。
课件出示:
节令联:
①梅花点点笑迎丰收岁,爆竹声声欢歌大治年。
②春到小康人家家家乐,喜至勤劳门户户户欢。
寿联:
①寿添沧海日,松祝晓春天。
②福海朗照千秋月,寿域光涵万里天。
喜庆联:
①春山春水春常在,喜事喜人喜日来。
②出水红莲开并蒂,朝阳彩凤喜双飞。
挽联:
①青山永志芳德,绿水长吟雅风。
②白骨未归三尺土,忠魂已上九重天。
名胜古迹联:
①龙游凤舞中天瑞,风和日朗大地春。(北京故宫)
②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福州乌山琵琶亭)
③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杭州西湖楼外楼)
④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成都武侯祠)
师小结:对联巧妙地利用汉字的特点,讲究对仗工整,整齐美观,短小精悍,富于表现力,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成立小组 布置任务
1.成立小组。
学生按兴趣分成“招牌组”“广告组”“对联组”三个活动小组,各小组分别制订活动计划。
2.布置任务。
(1)各小组走出校园,按各自的活动计划开展活动。
招牌组:小组成员上街搜集一些招牌名,搜集时注意选择有特色的招牌。整理时注意两点:一是这些招牌是否合乎语言的规范,如有无错别字,是否违反书写、拼音的规范等;二是对这些招牌名进行分类,并简要地分析各类商店招牌的语言特点,还可以选出最有特色的招牌,并分析其特色。
广告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翻阅报纸、杂志,关注生活中的广告牌、电子屏幕、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搜集几条自己喜欢的广告词。整理时注意两点:一是该广告词和所推介产品之间的契合度,二是该广告词的精彩之处和创意所在。
对联组:小组成员可以搜集居民住宅的正门联、当地景区的对联等。整理时注意分类,并简要概括对联的特点。
(2)各小组在展示课课前自选一名主持人,小组长和组员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准备在展示课上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第2课时
一、正眼看招牌
主持人:我是“招牌组”主持人,我们组将从“问题招牌”和“优秀招牌”两个方面展示我们搜集到的招牌,并陈述我们的探究成果。
1.“问题招牌”。
主持人:有请我们组的代表上台交流展示“问题招牌”。
(1)平淡无味:“夜稀饭”“杨氏烧烤”“小张理发店”……
(2)用词粗俗:“厕所串串”“哎哟我烤”……
主持人:我们组经过探究发现,造成“问题招牌”的原因主要有:
点拨:①繁体字和简体字混杂使用。有些商铺在使用繁体字时,会写错字、别字,如混淆“發”和“髮”等。
②使用别字。这个问题在一些私人摊点和商品标签上仍比较普遍,如“副食”写成“付食”,“大饼”写成“大并”,“盒饭”写成“合饭”等。
③外文使用不规范。中外文字混杂似乎成为门头招牌的一种时尚,如“合の料理”“anni的shop”等。
师点评:同学们探究的问题很有价值。的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错别字或用词粗俗的招牌,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和商家取得联系,指出招牌中的错误,说明这个错误的不良影响;其次要做好义务宣传工作,让商家懂得“规范招牌,人人有责”;最后,我们要学好语文,避免将来犯同样的错误。
2.“优秀招牌”。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我们组的代表分享我们组搜集的“优秀招牌”。
课件出示:
“花花世界”“碟碟不休”“水帘洞茶楼”“‘狗不理’包子”“‘郑胖子’萝卜干”“中山路花店”“乔丹体育用品”“夜游神夜宵”“再回首酒楼”“王者陶瓷”等。
主持人:我们组经过探究发现,“优秀招牌”命名有以下特点:
课件出示:
巧用成语、妙用典故、正话反说、地名人名、名人效应、俗语妙用、影视歌曲、自我夸耀等。
二、广告词中的语文
主持人:广告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些广告词已经成了我们语言的一部分。我们组搜集了很多精彩的广告,今天,不仅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还想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广告词的独特之处和广告的写作技巧。
1.比较发现。
主持人:有请我们组的代表为大家展示两组广告词,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组广告词有什么异同点。
课件出示:
A.①默默无蚊地奉献。 ②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B.①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 ②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
(生自由交流、回答)
点拨:共同点:①语言简明精练;②内容主题突出;③形式新颖别致;④让人印象深刻;⑤易读易记。
不同点:A组是营利性广告(推销商品或劳务获取利益);B组是非营利性广告(达到某种宣传目的)。
师点评:这个发现很独到,它点明了广告的类型:营利性广告、非营利性广告。从中我们可归纳出广告词的特征:
课件出示:
广告词的特征:a.抓特点,突出主题;b.重押韵,富有韵味;c.用修辞格,增强艺术效果;d.求创新,幽默且具有吸引力;e.化用俗语、成语、谚语、古诗词,增强表达效果。
2.欣赏总结。
主持人:我们组还搜集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广告,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则,总结一下这些广告词的创作技巧。
课件出示:
①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词)
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为你的窗户装上玻璃。(眼镜店广告词)
③夏天的“凉”友,冬日的“火”伴。(空调广告词)
④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保险公司广告词)
⑤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润滑油广告词)
(生自由交流、回答)
主持人:我们组发现,这些耐人寻味的广告词具有的特点和运用的技巧有以下几点。
课件出示:
特点:简洁精练,通俗易懂;新奇独特,措辞巧妙;突出个性,表现特征;把握受众,鼓动性强。
技巧:修辞型、谐音型、古典诗词名句型、攻心法、人物命名法、效果法、歌名点化法等。
三、寻找“最美对联”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对联组”的主持人,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组的活动成果,我们组的主题是“寻找‘最美对联’”。
1.趣联故事。
主持人:首先和大家分享一则和对联有关的小故事。
课件出示: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饮酒间,佛印向苏轼索句。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只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遂将自己手中题有苏轼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主持人:有趣的故事,精妙的对联!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2.欣赏总结。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有名的对联。
课件出示:
(1)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书写了我国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2)顾宪成写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杭州岳王坟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4)孤山是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区,此间有一石亭,称“西湖天下景”,上面镌刻着一副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5)蒲松龄故居: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主持人:我们组通过探究发现这些著名的对联都有同样的特点。
课件出示:
(1)字数相等,句式一致。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师点评:同学们找的对联太有价值了!你们总结出来的这些特点正是对联写作的要求。
四、课堂训练 活动总结
1.课堂训练。
(1)学写广告词。
师:我们试试学以致用,用我们总结的写广告词的技巧来创作两则广告词。
课件出示:
①给“英雄”墨水拟一条广告词。
②给校内的草坪拟一条公益广告词。
点拨:①看《英雄》,不如用“英雄”。
②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2)练习对对联。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对联的题目,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总结的对联的特点完成各题。
①看对联,猜行业。
课件出示:
A.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B.小费君莫惜,后顾自无忧。
C.万千星斗心胸里,十二时辰手腕间。
D.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点拨:A.书店;B.保险公司;C.钟表店;D.乐器店。
②根据上联,对下联。
课件出示:
蜂酿蜜——
望梅止渴——
福如东海阔——
冬去山清水秀——
点拨:蜂酿蜜——蚕吐丝;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活动总结。
师:招牌、广告、对联,都是中华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只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用心去感受这些文化精髓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营养,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生活中的语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让我们带着求知的目光到生活中去领略语文世界的魅力,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吧!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则广告,宣传一种商品。
2.写一副对联,贴在教室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