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5-08 06:4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87、第88页的内容
二、教学思路: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本课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特征。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整体水平,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的概念和过去学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比较“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移多补少、求和均分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理解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体验平均数的虚拟性、区间性、易变性(大小易受极端数据影响)
3.能用平均数解决一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法:讲解法、直观演示
学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机投屏、动画演示、思维导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夏天来了,孩子们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小亮喜欢游泳,这天小亮来到河边玩耍,他看见河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20厘米,小亮心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你同意小亮的想法吗?学完这节课,我们就会解决这样的问题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2、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义,感知“移多补少”的思想,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我会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齐读学习目标。
(二)新课探究。
1.我们学校快乐小队的同学们利用周末收集了很多废旧的饮料瓶。同学们观察一下,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预设: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每人收集的数量同样多,板书同样多),同学们观察小红小明收集的多,小兰小亮收集的少,他们收集的有的多有的少。怎样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同样多呢?我们能不能把多的饮料瓶移到少的上呢?下面呢,同学们按照活动要求在学习单上操作完成。出示活动要求:
①认真思考怎样使每次的矿泉水瓶个数同样多
②动手用连线的方法画一画或者算一算,使每人的矿泉水瓶个数同样多。
③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展示交流(手机投屏展示)
找两组不同的答案的同学展示,第1个同学展示移多补少的方法,第2个同学展示计算的方法。
知识点(1):刚才呢,这位同学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到了少的上,使每个人收集数量相等。在数学上把多的移给少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知识点(2):通过移多补少,我们使每个人的数量同样多,一组数据中这个同样多的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平均数。
知识点(3):同学们观察,这4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饮料瓶,那么这个13是小红收集的吗?是小兰收集的吗?是小亮收集的吗?是小明收集的吗?这个13只是他们4人平均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并不代表每个人收集的饮料瓶,那么这个平均数13代表的是他们4人收集饮料瓶的整体水平。(板书整体水平)
知识点(5):刚才第2位同学展示了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我们观察他的这种方法,他是先求出了一共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然后又平均分成了4份,求出了每一份的平均数。这种方法呢叫做先合后分。(板书:先合后分,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3、我们班举行了踢毽子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下表:
同学们,认真观察表中数据,你们认为哪个队的成绩好呢?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①女生队的成绩好,因为女生队的成绩普遍比较高。
预设②男生队的成绩好,因为男生队踢毽子的总数量多。
预设③不容易看出来哪个队的成绩好。
预设④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不能比较总数。
你认为比较什么最公平的?刚才呢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猜测,到底是哪个队的成绩好?当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时,我们可以比较平均数。
先让学生猜测男、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多少?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有区间性,它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板书(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
经过比赛男生队输了,男生队要求再给孙奇一次机会,结果孙奇踢了30个,引导学生发现这时男生队的平均数还会是17吗?女生队不愿意,又让孙奇踢了1次,这次他踢了5个,这时男生队的平均数又小了,如果你是孙奇,你说一下你的想法?同学们估算一下这时男生队的平均数。说明平均数易变性(受极端数据影响)这样设计使学生感悟随机性。
同学们分别计算出男、女生队平均踢毽个数。把你的答案写在学习单上。(手机投屏展示)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女生队的成绩好,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平均数来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三)闯关练习,巩固训练。
1、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呢,同学们对平均数有了深入的认识,大家能不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进行闯关比赛。
第1关小小辩论家:小明说,我班平均身高145厘米,小丽说,我班平均身高147厘米,小丽说那我的身高肯定比你高啦,同学们,你们认为小丽说的对吗?
2、第2关小小警示牌:
夏天来了,小亮去河边玩耍,看到了河边立了一个警示牌,上面写着“当心溺水,严禁儿童戏水”,另一块牌子上写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亮想我的身高是145厘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的,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如果水中有淤泥,那么会更危险。
3、第3关小小数学家:
阅读:人民日报(2021年1月18日)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了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一颗航天器东方红一号卫星,迈出了走向太空时代的第一步。
2020年11月24日到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了23天的月球采样返回之旅,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向太空发射了300个航天器统称为“三百星”包括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飞船、第一颗导航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一艘货运飞船。其中发射第一个“一百星”用41年时间,发射第二个“一百星”用6年时间,而达成第三个“一百星”,只用了3年时间。同学们现在把我们各组的分数算一下,然后求出每组平均分,看哪一组是优胜组?
师:同学们从1970年到2020年一共多少年呢?我国一共发射了300颗卫星,除了这个信息之外,你还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找出信息。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从中提炼数学信息:
1970年—2020年(50年)
中国向太空发射了300颗卫星
发射第一个“一百星”用41年时间
发射第二个“一百星”用6年时间
发射第三个“一百星”,只用了3年时间。
生:平均每年发射多少颗卫星?
列式计算:300÷6=50(颗)
发射第一个“一百星”用41年时间
师:第一个“一百星”平均每年发射多少颗?指明学生列式。
100÷41≈2.4(颗)
第二个“一百星”平均每年发射多少颗?指明学生列式。
100÷6≈16.7(颗)
第三个“一百星”平均每年发射多少颗?指明学生列式。
100÷3≈33.3(颗)
同学们,观察这三个“一百星”平均每年发射的数量,你有什么感想呢?
(四)课后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新的收获,下面同学们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同样多 整体水平
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
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