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把握母亲的感情和形象。
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好好活儿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悔恨之情
教材分析
重点
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把握母亲的感情和形象。
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好好活儿的含义。
教法学法
自主朗读、合作探究
《秋天的怀念》
01
一、新课导入
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森林里吹过。
——史铁生《合欢树》
过渡语:母亲心里是苦的,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母亲的苦,但这些母亲甘之如饴,只是因为对儿子的爱,这节课我们就从字里行间细节之处之处体会母亲的伟大.
二、细节品母爱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润物细无声,现在请同学们细读1、3段,进行勾划做简单的批注,说一说这些细节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形象,为什么让你感动。
小知识: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具体、细腻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以及景物、事件发展、场面氛围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一种写作方法。作品中完整的艺术形象,总是由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所组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读下面的话,比较把“悄悄地”“偷偷地”和删掉有什么不一样。
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明确:“悄悄地”和“偷偷地”的细节,可以看出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宣泄,她容忍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所以还要“偷偷地听我的动静”。“悄悄”和“偷偷”无声动作的背后是母亲疼痛不已的揪心。使得母亲的形象在细微之处变得感人。删去后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所以这两个词可以通过轻声、拉长语调来突出朗读。
2.(原文)“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改文)“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走过来握住我的手,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老师做了一些改动,大家细细品读上面两节文字,比较原文和改文,看有什么不同效果。
明确:“扑”、“抓”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我”经受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走”和“握”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忍住哭声”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抑制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删去的话情感就淡了。……省去了母亲想说却没有敢说出的话“你可千万不要意志消沉得寻死觅活啊!”用句号就不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亲是个敏感细心的人,从“挡”这个词中,可以读出母亲让人心疼的敏感和细致。当“我”看着窗外的落叶“唰唰啦啦”飘落的时候,母亲“挡”在了窗前,她不想让“我”因看到生命的凋落而伤感。秋风扫落叶在常人眼中是一个普通的场景,而敏感的母亲却注意到了这一细节,让人不得不感慨,这母爱的浓烈、深重和伟大!
4.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母亲是个乐观慈爱的人,在她兴奋的动作、语言中,表现出了她因儿子态度好转喜出望外的情形。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母亲是个敏感细心的人,“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的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她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小结:本文的语言平实而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多余的修饰,有的只是朴实、自然的描写,却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源自于文章对细节的描写以及动词、叠词的恰当运用。这也给了我们写作上的启示,选择平凡而动人的细节,往往更具有真实动人的力量。
三、诗意话母爱
1.请同学们结合目前对文章母亲的印象,仿照例句,来说母爱。
示例:有一种爱叫做理解,在我暴怒的时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看着我的动静。
有一种爱叫做 ,在我 的时候,母亲就 。
学生默读练习。
2.归纳总结
有一种爱叫母爱,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
有一种爱叫关心,在我双脚瘫痪后,她对于“跑”“踩”一类的字眼儿,他比我还敏感。
有一种爱叫隐藏,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
有一种爱叫思念,在妈妈最艰难的时候,思念着我。
母亲是伟大的,她将自己的苦埋藏于内心,把万般的爱洒到孩子的身上,这就是母爱,后来史铁生愧疚的说道:“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我与地坛》 21岁的史铁生不明白这个道理,等懂得时,却已为时已晚,所以在《秋天的怀念》中能读出一种愧疚。
四、悟生命真谛
1.母亲去世了,她临死前说"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话没有说完,你能想象一下母亲还有哪些话要说吗?
预设:好好活儿
2.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我”,在我们刚刚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等描写之处我们看到母亲在表现出乐观积极的一面,向儿子展示她在好好活儿,但母亲自己真的活的好吗?
①母子二人身体的病痛、内心的悲痛,双重折磨。
②多个完整的夜晚,疼到翻来覆去,痛苦至极。
③不停吐血,病入膏肓
④临死之前牵挂一双儿女
3. 母亲说好好活儿,我最终理解了吗?母亲的“苦”与“爱”,“我”最终理解了吗?细读文章语句,感受“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
“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为什么会让“我”更加痛苦?
“北归的雁阵”带来春的信息,其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让人羡慕;“甜美的歌声”往往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在这些美好的事物的反衬之下,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会觉得更加痛苦。
①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却包容“我”的喜怒无常,侧面表现出“我”的内疚。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子欲养而亲不待”,留下永世难偿的遗憾。
③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体现母亲当时病情的严重,“子欲养而亲不待”,留下永世难偿的遗憾。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
我要一直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史铁生《永在》
此时的史铁生,已看淡了生死,不负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
4.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并且进一步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 ,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无问西东》
总结: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向死而生”的,就让我们以从容的心态,珍惜生命,不负我心,不负我生。
后生可畏
点评:教学本文时,从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扑”“抓”“忍”动作背后母亲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抓住“央求”“喜出望外”“快乐”“敏感”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分析母亲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爱是小心翼翼,母爱是善解人意,母爱是一种担忧,母爱是一种坚持,母爱是一种力量……于是学生终于明白,原来母爱就是平凡中的伟大。通过体验式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壹
教学目标
01
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母亲的“苦”,体会菊花的象征意蕴。
能力:比照阅读,结合多个文本探寻母亲最真实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本文中蕴含的伟大母爱,唤醒并丰富对亲情的体验。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母亲的“苦”,体会菊花的象征意蕴。
难点
比照阅读,结合多个文本探寻母亲最真实的人物形象。
教法学法
自主朗读、合作探究
贰
教学过程
02
淡然面对
一、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儿子是母亲的精神支柱,当儿子在如花时期突遭厄运,作为母亲心里的感受是无法想象的。中国有句古话:痛在儿身,疼在娘心。史铁生也这样说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与地坛》
二、深入感知
1. 学生分角色美读课文。
2. 结合文章思考,史铁生为何说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
(1) 身患绝症之苦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2) 隐忍坚强之苦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明确】“扑”“抓”写出母亲急切地护住“我”双腿的动作,怕“我”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痛去鼓励、安慰“我”的良苦用心。
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3) 切盼忧思之苦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这里有一个疑问:儿子突然遭遇困境,作为母亲,按理说应该有许多事要做,比如说设法治病、心理开导、寻找出路等等,可为什么要反复写母亲求我“出去”,到北海公园看花呢
① 母亲提议春天去看花,是希望“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驱散心中的阴云,重新唤起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② 母亲提议秋天去看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 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地活下去。北海公园是‘我’童年时经常去游玩的地方,母亲希望这样的重游,能唤起“我”美好的记忆,让“我”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三、比照阅读
我们知道,除了《秋天的怀念》外,史铁生许多作品都涉及母亲,散文就有:《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记忆》。那么,借助作者这些文本中叙写母亲的文字,我们可“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母亲。
材料一: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不会?”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合欢树》
——“我”病后母亲的焦急和惶恐。
材料二:
那时,我仍然没头没脑地相信,最好还是要有一份正式工作,倘能进一家全民所有制单位,一生便有了依靠。母亲陪我一起去劳动局申请。我记得那地方廊回路转的,庭院深深,大约曾经也是一座庙。什么申请呀,简直就像去赔礼道歉,一进门母亲先就满脸堆笑,战战兢兢,然后不管抓住一个什么人,就把她的儿子介绍一遍,保证说这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孩子其实仍可胜任很多工作:那些人自然是满口官腔,母亲跑了前院跑后院,从这屋被支使到那屋。我那时年轻气盛,没那么多好听的话献给他们。最后出来一位负责同志,有理有据地给了我们回答:‘慢慢再等一等吧,全须儿全尾儿的我们这还分配不过来呢!’此后我不再去找他们了。再也不去。但是母亲,直到她去世之前还在一趟一趟地往那儿跑。去之前什么都不说,疲惫地回来时再向她愤怒的儿子赔不是。我便也不再说什么,但我知道她还会去的,她会在两个星期内重新积累起足够的希望。
——《有关庙的回忆》
——母亲的无奈和无助。
材料三: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竞一时没有反应。……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我与地坛》
——母亲对我的关切。
结合以上三个片段和本文,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尝试用以下句型说一说:
【示例】母亲是慈爱的。她的慈爱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想方设法宽慰儿子,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四、主题升华
1. 母亲的“苦”与“爱”,“我”最终理解了吗?细读文章语句,感受“我”对母爱的顿悟与反思。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却包容“我”的喜怒无常,侧面表现出“我”的内疚。)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子欲养而亲不待”,留下永世难偿的遗憾。)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终究,我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母亲的期盼。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以此告慰母亲。)
2.文章的最后,史铁生描写了菊花盛开时的色彩和状态,与前面的叙述部分断然分开,留下了很大的空白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甚至对母亲只字不提?
(齐读第7自然段,“去北海看花”,这迟到的醒悟,是对母亲最后的怀念,也是以实际行动告诉母亲,“我”已经彻底明白了母亲的那句“要好好儿活”:像淡雅黄色的花,平平淡淡地活着;像白色的花,有尊严地、高贵地活着;更像紫色的花那样激情地活着,不屈服于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