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8 08:1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甘肃庆阳的南佐遗址距今约5000年,是一处都邑性质的聚落。考古学者在遗址宫城的祭祀区发现了数百万粒炭化水稻,几乎不见粟和黍,而宫城其他区域出土的绝大多数都是粟、黍。南佐先民用当地少见的水稻献祭神祇祖先反映了他们( )
A.自南方地区迁居而来 B.注重精耕细作的生产
C.对祭祀礼仪高度重视 D.以水稻为主要的作物
2.有传统观点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南亚传来的”。1979年考古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出土了灌溉设施完备的水稻田,驳斥了这一观点,并丰富了对世界稻作农业历史的研究。这说明( )
A.中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B.黄河中上游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
C.中国原始农业水平领先其他文明 D.考古发现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3.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保定,地处太行山东麓、白洋淀西侧,东邻萍河。考古队发掘出土了较多的兽骨、禽骨、鹿角、蚌、螺壳、木炭、石料、树叶和种子等,以及少量陶片。据测定,该遗存北距今约一万年。这一遗存( )
A.证实了村落最早出现于中国 B.可用于研究村落的萌芽状态
C.反映出当时农业文明已出现 D.说明当时自然环境适宜生存
4.天坛,原名“天地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以下关于天坛的解读合理的是( )
A.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理念 B.蕴含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C.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信念 D.折射了“以农为本”的观念
5.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不再只是狩猎者或采集者,而是能够定居在特定的地区,建立村落、城市和国家等集体。这主要说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
A.初步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引起人类社会组织的变革
C.改变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 D.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6.公元前3千纪的印度河流域,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由游牧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
A.国家的形成 B.早期城市的出现 C.私有制发展 D.原始农业的产生
7.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物保藏期。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可见( )
①食物供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②食物储备技术在不断提升
③人们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④食物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8.下图为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由此可知( )
A.国家的形成促进了早期农牧业产生 B.早期农业和畜牧业起源于欧亚大陆
C.各地发展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畜牧业 D.人类从定居形成聚落过渡到经常迁徙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面食制作方面出现了很多变化,西晋束皙的《饼赋》提到新出现的面食有安乾、柜 妆、豕耳、狗舌、剑带、案盛、髓烛等。它们有的由普通百姓发明,有的从外族传入中原。这表明( )
A.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B.饮食文化追求特色情调
C.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 D.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
10.世界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050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材料意在说明( )
A.食物生产和居住方式变化 B.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革命
C.由畜牧业为主到农业为主 D.人类生活方式受农业影响
11.下表是世界各地原住居民对培育农作物做出的贡献。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
古代各地的原住居民 培育出的农作物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 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古代西非班图人 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古代南亚人 芋头
古代西亚人 大麦和小麦
A.古代西亚的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B.农业技术发展有利于当地政权稳定
C.古代的原始文明具有多样性特点 D.古代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很大
12.距今4300年左右,由于洪水频发,稻田沦为沼泽,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衰落。与之相对应的是、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多样的地形条件和粟黍稻豆等构成的农作物种植系统,使该区域的文明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 )
A.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文明史 B.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C.中华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特征 D.食物生产影响人类文明进程
13.江苏苏州草鞋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500~6000年的古稻田及灌溉设施遗迹,出土了石斧、石刀和骨耜等生产工具以及大量的水生和陆生动物骨骼。据此可知,当时( )
A.稻作农业盛行精耕细作 B.打制石器已取代磨制石器
C.食物来源呈现多元形态 D.手工业形成独立生产部门
14.在雅典和斯巴达,土地财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在该地区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这说明,在该地区( )
A.农业具有重要地位 B.民主政治相当完善
C.农民成为主导阶层 D.农业生产异于他国
15.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和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材料意在说明( )
A.农业革命助推科技革命的到来 B.农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工的出现
C.农业革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D.农业革命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西方灾害治理】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同一纬度带的中国与北美大陆几乎同期经历了罕见的大蝗灾。清代颁布的《户部则例》《大清律例》规定报灾、勘灾、治灾等事宜,法令详尽。1856年,咸丰帝出宫见螳群如乌云盖天,处理各地治蝗不力官员达20人以上,处理措施有摘去顶戴、革职到发往军台等。这一时期除蝗以人工捕除为主,如生物除治、捕打、碾压、使用毒物等,这些捕蝗技术随中国华工赴美而带至美国。
——摘编自赵艳萍《19世纪中美应对大蝗灾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部蝗虫飞入草原、田地,食夺一空,居民多举家迁徙。美国治蝗法令单一而粗疏,且基本由地方负责修订,主要推行奖励金制度以征召捕蝗大军,不对捕治官民责任认定。19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大量研发、使用捕蝗机器,如煤油配合焚烧机使用,效力显而用力少。1885年砷类毒物与糠混合灭蝗的方法在加利福尼亚实验,非常有效。
——摘编自赵艳萍《19世纪中美应对大蝗灾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美两国治蝗的不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美治蝗措施不同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存在与繁荣或者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或者能够从外部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否则便会危机四伏。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力就会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
——摘编自杨海民《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管理研究》
材料二 隋代的粮食仓储有了很大发展,据《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包括野牛、野马和驯鹿等。在沿海地区,鱼是一个丰富的食物来源。
——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史料二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赵志远、刘国庆《世界小通史·上古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旧石器时代的食物来源是什么?主要食物有哪些?
(2)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结合史料二、论证这一观点。
19.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六畜。但在家畜之外,人们还曾驯养过多种野生动物,有关文献记载如下。《吕氏春秋·季春纪》“是月也,……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无观。省妇使,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尸子·存疑》云,“家鸭为鹜,不能飞翔,如庶人守耕稼而已。”《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军威,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晋代傅玄《猿猴赋》,记载当时人不仅驯养猴,而且可使猴表演,猴可以听人语“戴以赤帻,袜以朱巾,……抵掌而胡舞。”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回故乡。”(注:明驼指彩饰骆驼)。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甘嗜第六》中记述,“凡酿蜜蜂普天皆有。”清张万钟《鸽经》引用明代《畜德录》“鸟之中惟鸽最驯,人家多爱畜之。每放,数十里或百里外,皆能自返。亦能为人传书,昔人谓之飞奴。”
——摘编自杨海林、武仙竹《试论中国古代六畜之外的动物畜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蓄养动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某学者检索《宋会要辑稿》《宋大诏令集》《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料,从中搜罗出有关动物保护的诏令共57篇。如宋太宗《二月至九月禁捕猎诏》和《禁诸州献珍禽奇兽诏》,宋真宗《封禅禁屠宰诏》《令十月后方得焚烧野草诏》,宋高宗《禁捕雏卵等诏》,都是要禁止非时猎杀。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八月五日,“禁京城杀鸡”。宋宁宗时禁止私杀驴骡驼马和耕牛。同时,禁止使用捕猎器械。如宋真宗颁布《禁粘竿弹弓置网猎捕之物诏》和宋仁宗《宗室上陵坟禁带粘竿等诏》皆专门明确提及禁止使用粘竿、弹弓、置网等捕猎之具。这类诏令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非法捕猎行为。
——摘编自闫国防《宋代动物保护诏令探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动物保护诏令。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动物资源保护和蓄养的认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远古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甘肃庆阳的南佐遗址主产粮食是粟和黍,水稻很少见,很宝贵,南佐先民用当地少见的水稻献祭神祇祖先反映了他们对祭祀礼仪高度重视,C项正确;用水稻祭祀,不能表明他们自南方地区迁居而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具体的农业种植情况,不能反映精耕细作,排除B项;水稻很少见,说明水稻不是主要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传统观点认为“中国水稻是由南亚传来的”,但中国考古发现的水稻田驳斥了这一观点,它丰富了对世界稻作农业历史的研究,这说明考古发现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D项正确;原始社会没有出现精耕细作农业技术,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湖南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长江流域,“黄河中上游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地区文明的比较,不能得出“中国原始农业水平领先其他文明”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南庄头遗址出土了较多的兽骨、禽骨、鹿角、蚌、螺壳、木炭、石料、树叶和种子等,以及少量陶片可知,当时人类可能出现过粮食加工、烧烤、煮食等日常生活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遗址体现出人类具有明显的向定居生活过渡的状态,可用于研究村落的萌芽状态,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证明这是最早的村落,村落最早出现在西亚地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人类种植或收获的信息,排除C项;出现种子的兽骨等物品,无法说明当时此处的自然环境是否适宜生存,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天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为了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体现出以农为本的思想,D项正确;皇权至上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任何制约,排除A项;天坛是皇帝向上天祈福的场所,蕴含了“人定胜天”的思想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人为本,把人类的生存作为根本;或者,把人当作社会活动的成功资本,封建统治着祭天是为了维护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世界)。根据材料“能够定居在特定的地区,建立村落城市和国家等集体。”可知,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的影响,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人类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初步改善了生存条件,排除A项;改变了获取食物的方式,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与材料意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千纪(印度河流域)。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逐渐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并由游牧转为定居,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早期城市,私有制产生和国家形成均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腌制或风干”“冰来延长食物保藏期”“速冻……技术不断进步”可知,食物储备技术不断提升;根据所学可知,从古至今,人类发明不同的食物储备技术,是为了更好的保存食物,防止食物变质,体现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②、③正确;“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①错误;材料反映人类储存食物的水平不断提高,未涉及生产集约化,④错误。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图片内容可知,世界主要文明都孕育出了自己的农业畜牧业产品,由此可见各地发展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畜牧业,C项正确;通过图片并不能看出国家形成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世界各地都有自己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畜牧业产品,不光是起源于亚欧大陆,排除B项;依据图片无法看出人类居住形态的演变,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不同地区的面食制作呈现明显的区域特色,这从面食的各种称呼上可以反映出各地在饮食文化追求上的差异性和特色性,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饮食上的区域特色,并不是温饱问题的解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虽然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很多面食品种由普通百姓发明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随着农业的发展,聚落发展为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说明人类生活方式受农业影响,D项正确;食物生产和居住方式变化是对材料的描述,而非本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的影响,而非农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古代不同区域培育出不同的农作物,这说明古代不同区域文明的多样性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西亚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都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排除A项;农作物的培育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与政权无关,排除B项;不同区域都培育出农作物,不能得出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300年左右的中国。根据材料“由于洪水频发,稻田沦为沼泽,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衰落”“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多样的地形条件和粟黍稻豆等构成的农作物种植系统,使该区域的文明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可知农业生产对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推断粮食生产对早期文明维持的重要性,D项正确;自然环境影响了人类文明史,而不是决定,排除A项;材料强调食物生产对文明的作用,多元一体格局初步形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对早期文明维持的重要性,而中华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特征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6500~6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出土了石斧、石刀和骨耜等生产工具以及大量的水生和陆生动物骨骼”可知,当时人们食物来源呈现多元形态,C项正确;精耕细作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 项;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得知手工业形成独立生产部门,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和斯巴达)。据材料“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可知,农民阶层在古代雅典斯巴达的政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客观上反映了农业经济的重要社会地位,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制的运作程序,排除B项;古希腊经济发展以工商业为主,工商业奴隶主是社会的主导阶层,排除C项;材料并未将希腊斯巴达农业生产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和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可知,人类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逐渐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说明农业革命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革命对科技革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革命对社会分工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1)不同:①清朝主要采用人海战术、人工除蝗方法,效率较低;美国通过引进人工捕蝗技术的同时,走向机械治蝗、化学除蝗效率较高;②清朝治蝗法令周全,美国治蝗法令单一且粗疏;③清朝由中央制定相关治蝗法律法规,美国由地方制定、修订治蝗法规;④清朝治蝗主体以中央政府主导为主,美国以地方、民间力量为主体;⑤清朝治蝗以政治手段的惩治为,美国经济手段的奖励为主;⑥清朝政府对治蝗官员惩治严厉,美国政府不存在对捕治官民的问责。(任意3点)
(2)原因:①政治体制方面:清朝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相对独立;
②经济形态方面:清朝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美国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机械治蝗、化学除蝗奠定物质基础;
③人口分布方面:清时疆域广,但人口密度大(人口数量多),可以人工捕除为主;美国地广人稀,难以人海战术除蝗;
④社会思想方面:清朝是封建专制的国家,受儒家思想束缚,缺少科技创新和人才;美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培养大量近代科学技术人才;
⑤政治形势方面: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19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任意4点)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中美。
不同:根据材料“这一时期除蝗以人工捕除为主,如生物除治、捕打、碾压、使用毒物等”、‘美国开始大量研发、使用捕蝗机器,如煤油配合焚烧机使用,效力显而用力少。1885年砷类毒物与糠混合灭蝗的方法在加利福尼亚实验,非常有效’可知①清朝主要采用人海战术、人工除蝗方法,效率较低;美国通过引进人工捕蝗技术的同时,走向机械治蝗、化学除蝗效率较高;根据材料“清代颁布的《户部则例》《大清律例》规定报灾、勘灾、治灾等事宜,法令详尽”、“美国治蝗法令单一而粗疏,且基本由地方负责修订”可知②清朝治蝗法令周全,美国治蝗法令单一且粗疏;③清朝由中央制定相关治蝗法律法规,美国由地方制定、修订治蝗法规;根据材料“咸丰帝出宫见螳群如乌云盖天,处理各地治蝗不力官员达20人以上,处理措施有摘去顶戴、革职到发往军台等”、“且基本由地方负责修订,主要推行奖励金制度以征召捕蝗大军,不对捕治官民责任认定”可知④清朝治蝗主体以中央政府主导为主,美国以地方、民间力量为主体;⑤清朝治蝗以政治手段的惩治为,美国经济手段的奖励为主;⑥清朝政府对治蝗官员惩治严厉,美国政府不存在对捕治官民的问责。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中美。
原因:根据材料和第一小问的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我们可从政治体制、经济形态、人口、思想、政治形势等角度分析,具体分析可得;①政治体制方面:清朝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相对独立; ②经济形态方面:清朝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美国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机械治蝗、化学除蝗奠定物质基础; ③人口分布方面:清时疆域广,但人口密度大(人口数量多),可以人工捕除为主;美国地广人稀,难以人海战术除蝗; ④社会思想方面:清朝是封建专制的国家,受儒家思想束缚,缺少科技创新和人才;美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培养大量近代科学技术人才; ⑤政治形势方面: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19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17.(1)措施:制定农业政策法令;建设农田水利工程;设置义仓。(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特点:分布范围广;储存量大;义仓设置普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可得出,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制定农业政策法令;根据材料“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可得出,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有设置义仓;结合所学可得出建设农田水利工程。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时期。根据材料“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可得出,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是分布范围广;根据材料“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可得出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是储存量大;根据材料“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可得出,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义仓设置普遍。
18.(1)来源:采集和渔猎。主要食物: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绿色植物等,野牛、野马、驯鹿和鱼等。
(2)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农业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口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旧石器时代的世界。来源:根据材料“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可知,采集和渔猎。主要食物:根据材料“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包括野牛、野马和驯鹿等”“鱼是一个丰富的食物来源”可知,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绿色植物等,野牛、野马、驯鹿和鱼等。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世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所学可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关于阐释可从农业革命出现的影响(如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增长、社会分工、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等)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19.(1)特点:起步早,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形式多样。
影响:丰富食物来源,改善饮食结构;增强人们体质;影响传统文化;推动动物物种交流,加强世界联系;对后世开发利用动物资源提供借鉴。
(2)评价:深受三教(儒释道)中生态观念的影响;减少肆意滥杀动物行为的发生;加强了动物保护的强度和力度;保护了动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和谐性;也有利于政治稳定;更为后世动物保护提供经验教训。
(3)认识: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应加强对它们的研究;政府重视,立法保护动物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从记载的文献看,中国古代蓄养动物起步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六畜。但在家畜之外,人们还曾驯养过多种野生动物”可知,种类丰富;根据材料“省妇使,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凡酿蜜蜂普天皆有”“记载当时人不仅驯养猴,而且可使猴表演”可知,形式多样。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历史上,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六畜。但在家畜之外,人们还曾驯养过多种野生动物”可知,丰富食物来源,改善饮食结构;多种类型的肉食来源,增强人们体质;根据材料“记载当时人不仅驯养猴,而且可使猴表演”可知,影响传统文化;不同的物种有助于推动动物物种交流,加强世界联系;对于后世而言,古代动物蓄养对后世开发利用动物资源提供借鉴。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评价:根据材料“宋真宗《封禅禁屠宰诏》《令十月后方得焚烧野草诏》,宋高宗《禁捕雏卵等诏》”可知,宋代动物保护诏令深受三教(儒释道)中生态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这类诏令的颁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非法捕猎行为。”可知,宋代动物保护诏令是国家名义的动物保护,减少肆意滥杀动物行为的发生;宋代动物保护诏令加强了动物保护的强度和力度;根据材料“《禁诸州献珍禽奇兽诏》”可知,保护了动物物种的多样性;根据材料“禁止使用捕猎器械。如宋真宗颁布《禁粘竿弹弓置网猎捕之物诏》和宋仁宗《宗室上陵坟禁带粘竿等诏》皆专门明确提及禁止使用粘竿、弹弓、置网等捕猎之具”可知,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和谐性;宋代动物保护诏令也有利于政治稳定;宋代动物保护诏令为后世动物保护提供经验教训。
(3)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世界)。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应加强对它们的研究;政府重视,立法保护动物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