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品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品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8 08:1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品交流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让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关键是原产于亚马孙的橡胶;中国民间引进了番薯和玉米,因为容易在山地种植,这让处于小冰期的明清度过了饥荒问题,却又使其陷入了马尔萨斯式的“人口陷阱”。该学者意在( )
A.阐明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并非好事 B.指出世界走向近代的原因和过程
C.论述物种交换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D.揭示全球性物种交流网络的形成
2.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有学者通过计量史学研究发现:至迟在19世纪中期,玉米、番薯提供人均粮食占有量43.83斤,供养2473万—2798万人,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由此可知( )
A.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引发清朝的人口压力
B.传统粮食作物在中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居功至伟
C.历史认识往往会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D.美洲粮食作物不是刺激清朝人口增长的根本因素
3.来自异域的糖, 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而且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 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各洲间的文化交流 D.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4.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促使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以及火鸡和羊驼等动物逐步向欧亚大陆扩散和传播。同时,欧亚大陆的小麦、大麦、水稻等农作物,葡萄和香蕉等水果,以及羊、猪和马等动物传播至美洲大陆。这一现象( )
A.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B.促进了新旧大陆生产方式的变革
C.丰富了新旧大陆的饮食结构 D.推动了全球各地农牧业迅速发展
5.16世纪,甘蔗被引入中美洲后,“很快成为常见的低地与深谷区作物”,尤其是巴西在之后百年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产地和出口地。这可说明,甘蔗的引入( )
A.改变了中美洲落后状态 B.取代了玉米的种植地位
C.提升了美洲的贸易地位 D.强化了西班牙殖民统治
6.如图最有可能呈现的是( )
A.工业革命后商品原料的交换 B.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资本流动
C.农业起源地及其农作物外传 D.经济全球化下劳动力的转移
7.下面是某历史农业兴趣小组收集的三则有关玉米种植的材料,这三则材料可以( )
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的画中 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
1582年 玉米被列为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的“田地播种计划”
1584年 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
A.研究玉米的引进价值的变化 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玉米是农民主要农作物 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8.1929年,上海某书店采取兼营咖啡的模式,并在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没有招待,不要小费”;1930年,上海某咖啡馆因与大戏院相邻,时常推出喝咖啡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反映出( )
A.咖啡获得上海主流饮品地位 B.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
C.广告促销促成咖啡传入中国 D.西方娱乐文化深受国人欢迎
9.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大规模推广。这些现象(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形成了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质生活
10.花生最早产于巴西和秘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早期的航海家把花生从南美洲带到西班牙,揭开了花生种植的新历史。公元16世纪初期,花生又从南美洲经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各地。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了西方的殖民扩张 B.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
C.缓解了全球粮食的紧张 D.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
11.随着世界市场的……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等地,香料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由此可知( )
A.香料等新产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
B.大量产品涌入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D.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等级观念
12.可可起源于南美,16世纪初,西班牙人将可可带回欧洲后逐渐成为欧洲人最重要的饮品原料之一。17~18世纪,欧洲人将可可种植技术带到了加纳、菲律宾、印度等地,可可也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国际流通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由此可知( )
A.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 B.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
C.新航路开辟促进早期全球化发展 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13.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
A.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国际分工格局最终形成 D.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
14.如表所示为清代不同史籍关于玉米食用的记载。这说明,玉米在中国的种植( )
记载 出处
陕西汉中地区玉米食用者感到“大米不及包谷耐饥” 《汉南续修府志》,嘉庆十八年刻本
安徽来安县有玉米“气味香美”之说 《来安县志》卷4,宣统元年刊本
浙江省临安县民认为玉米“性溫味甘” 《临安县志》卷3,宣统二年刊本
A.解决了严重的人地矛盾 B.动摇了传统的农业结构
C.改变了民众的饮食习惯 D.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
15.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区,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与此同时,烟草也传播到世界各地,部分人逐渐养成了抽烟的恶习。由此可知,物种的交流与传播( )
A.促进美洲人口增加 B.改变人类饮食习惯
C.对人类有双重影响 D.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示意玉米在世界的传播路线。
材料二 据载,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其影响如同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旅行家贝尔所说的那样,“在17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了(欧洲)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作物玉米在世界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种植对欧洲的影响。
17.[新航路开辟和物种交流]
材料一 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摘编自[意]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
——摘编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材料三 16世纪末,马铃薯来到这个岛上,区区百年之内,爱尔兰人就以“酷食马铃薯”著称。一亩半的地,种下了马铃薯,就可以提供足够粮食,再加上一点儿牛奶,就可以让一家吃饱一年了。于是靠着这样的饮食,而且在没有任何医药、卫生、工业化或像样的政府帮助之下,爱尔兰人口从1754年的320万增长到1845年的820万。然后马铃薯枯萎病忽然来到,爱尔兰便主食歉收,造成近代史上严重的饥荒。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研究新航路开辟背景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尔兰人酷爱马铃薯的原因并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金鸡纳树及奎宁全球流动
在青蒿素被发现和应用以前,奎宁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它是从金鸡纳树皮分离出的生物碱。
材料一 近代金鸡纳树及奎宁全球流动的时间表。
——整理自靳技科《从金鸡纳树的全球流动看资本主义全球扩展》
材料二 由于欧洲市场对奎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荷等欧洲国家开始有组织地收集和运输金鸡纳植物种子,从南美洲森林移到各殖民地植物园。19世纪末,南亚、东南亚金鸡纳种植园发展迅猛。
——整理自王林亚《改变世界的奎宁》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在西非海岸,欧洲军队死亡率为士兵48.3%,军官20.9%。到19世纪末,由于奎宁的大量使用,这一比例已降为7.6%和5.3%。
——【美】菲利普·科廷《白人的坟墓:想象与现实》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单就秘鲁而言,每年就有2.5万棵金鸡纳树被毁……1866年锡兰就清理了10万英亩的森林,1862—1929年爪哇被砍伐的森林面积高达20万英亩。森林砍伐造成土壤流失加剧,为提高土壤肥力,欧洲进口大量化学肥料,这又造成土壤板结。
——【英】克莱门茨·马卡姆《秘鲁树皮:印度金鸡纳种植记录(1860—1880)》
(1)分析金鸡纳树从南美洲的“民间土方”逐渐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
(2)金鸡纳树的全球流动带来哪些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羊、猪、鸡等家畜家禽,大麦、燕麦、水稻等农作物,橄榄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蔗、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改编自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亦是如此。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中国广泛种植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橡胶影响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番薯和玉米的传入对中国明清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影响,由此可见,学者意在论述物种交换对文明进程的影响,C项正确;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中国利大于弊,排除A项;近代化主要指的是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但是材料主要涉及“物种交换”,排除B项;材料仅仅涉及美洲作物向英国与中国的传播,构不成网络,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计量史学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及历史研究的深入,对同一史实的认识会发生变化,C项正确;“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引发清朝的人口压力”与材料“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传统粮食作物在中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的贡献,排除B项;“美洲粮食作物不是刺激清朝人口增长的根本因素”与材料“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可知,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D项正确;“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符合材料的部分内容,无法涵盖材料全部内容,排除A、B项;“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不仅是文化的交流,还是殖民侵略,且促进各洲文化交流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末(世界)。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和新贸易路线的开辟,促使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农作物及动物物种的交流,这有利于两个地区的有关物种扩大范围,从而生产更多的动植物,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丰富当地的饮食来源,C项正确;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排除A项;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种的交流传播并不能使新旧大陆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排除B项;D项说法在空间和速度方面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美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甘蔗在中美洲广泛种植,巴西依托甘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产地和出口地,说明甘蔗的引入提升了美洲的贸易地位,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巴西这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证明中美洲落后状态改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玉米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班牙殖民统治,而且巴西是葡萄牙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核心地带和主要区域位于西亚、东亚和南美洲部分区域。路径方向是从核心地带和主要区域对外传播。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最有可能呈现的应该是农业的起源地及农作物的外传,因为西亚、东亚和南美洲都是当今世界集中主要农作物的原产地,C项正确;工业革命后,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而图示中没有体现欧洲的中心地位,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东亚、西亚和南美洲并不是资本的流出地,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下,南美洲地区的劳动力没有向欧洲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15世纪和16世纪初,玉米作为观赏作物种植在花园内,而在16世纪后期,玉米已经成为常见的一种作物,这说明玉米从美洲引入之后,从观赏作物转变为了种植作物,因此上述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玉米的引进价值的变化,A项正确;玉米是美洲作物,而非亚洲作物,排除B项;材料能够印证农民种植玉米,并不能证明当时玉米是农民主要农作物,排除C项;通过两则史料并不能看出玉米传入欧洲的准确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咖啡原产于非洲,传入欧洲后逐步形成了近代的咖啡馆文化,近代中国大城市引进西方生活方式,推动饮食文化发生转变,这对人们的文化生活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并未将咖啡和其他饮品进行对比,排除A项;咖啡传入中国并非因为广告促销,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涉及咖啡的交流影响了文化生活空间,无法体现出国人对西方娱乐文化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大规模推广”可知,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丝绸之路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丝绸之路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从材料可知花生从南美洲传到西班牙、非洲和亚洲各地,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全球物种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强调物种的交流,与殖民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经济贸易与花生种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花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在各地的种植与粮食问题并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依据材料“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等地,香料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了供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可知,香料的供应关系由贵族项普通人的大众化转变,证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等级观念,D项正确;题干表述的是香料等新产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后引起的社会变化,排除A项;大量贵金属进入欧洲,引起欧洲价格革命,与香料无关,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型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世纪(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从16世纪到18世纪源于南美的可可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国际流通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这一现象正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现,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新航路的出现,C项正确;仅仅一种作物的传播无法改变经济结构,排除A项;物种的跨洲际传播都是双向的,排除B项;材料只是叙述了起源于南美的可可,可是成为当时国境流通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无法得出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可得出,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扩大,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商品流通加快,才会出现材料中的欧洲人获得更多亚洲物品的情况,这一现象使得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没有基本形成,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背景下,全球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没有强调国际分工,排除C项;材料表明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未体现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大米不及包谷耐饥”“性溫味甘”与“气味香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朝,玉米不仅被用作食物,还被认为比大米更耐饥,气味香美,性温和味甘。这些都表明玉米已经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C项正确;清朝严重的人地矛盾,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解决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夸大了玉米种植的作用,排除A项;中国传统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包括小麦、稻谷等作物为主,这个结构一直延续到近代,“动摇了传统的农业结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玉米与民众的饮食习惯”,而“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高产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欧洲、亚洲的饥饿问题,但同时随着烟草的传入,部分人也染上了吸烟的习惯,危害身体健康,所以物种交流与传播对人类有双重影响,C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物种交流与传播对亚洲、欧洲等地区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由于物种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吸烟属于生活习惯,选项表述不能完全体现材料内容,排除B项;随着物种交流与传播,部分人染上吸烟恶习,威胁人类健康,但材料中还表明,随着物种交流与传播,人类抗饥饿能力增强,D选项不能完全体现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沿新航路传播。(任答2点)
成因:玉米有较强的适应性;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世界各地对粮食的需求。(任答3点)
(2)改变了欧洲的农业种植结构;缓解了欧洲的粮食困难;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任答3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50——1750年。特点:依据材料时间是1550——1750年可知,持续时间长;依据材料的传播范围涉及非洲、亚洲、美洲等多个大洲可知,传播范围广;依据地图传播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沿新航路传播。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产量高,适应性强;依据地图传播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依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雏形初现,促进了玉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地对粮食的需求渴望得到高产量作物,来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2)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50——1750年。影响:依据材料“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可知,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产量高,适应性强,缓解了欧洲的粮食困难,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依据材料“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可知,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依据材料“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可知,改变了欧洲的农业种植结构。
17.(1)材料一是哥伦布的航海日记,材料二是哥伦布的信件,均属于一手史料和文献史料。对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根源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对新航路开辟的支持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原因:马铃薯营养丰富、产量高、用途广。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了文明交融;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过度开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根据材料“哥伦布《航海日记》”“《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可知,材料一是哥伦布的航海日记,材料二是哥伦布的信件,均属于一手史料和文献史料。根据材料“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 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及所学可得出对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根源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对新航路开辟的支持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本题是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亩半的地,种下了马铃薯,就可以提供足够粮食,再加上一点儿牛奶,就可以让一家吃饱一年了。于是靠着这样的饮食,而且在没有任何医药、卫生、工业化或 像样的政府帮助之下,爱尔兰人口从1754年的320万增长到1845年的820万。”可得出马铃薯营养丰富、产量高、用途广。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亩半的地,种下了马铃薯,就可以提供足够粮食,再加上一点儿牛奶,就可以让一家吃饱一年了。”及所学可得出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丰富了食物种类;促进了文明交融根据材料“于是靠着这样的饮食,而且在没有任何医药、卫生、工业化或像样的政府帮助之下,爱尔兰人口从1754年的320万增长到1845年的820万。”及所学可得出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然后马铃薯枯萎病忽然来到,爱尔兰便主食歉收,造成近代史上严重的饥荒。”可得出过度开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18.(1)因素:金鸡纳树的有效成分能够治疗疟疾;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药物搜寻和贸易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进步;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及在殖民地的推广种植;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组织形式变革;企业与社会组织的推广。
(2)提高了人类应对疟疾的能力;成为西方殖民扩张和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助力因素;金鸡纳树的种植和采伐对殖民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6世纪后的世界。根据材料“1820年,法国化学家从树皮分离出奎宁,金鸡纳的抗虐作用在西医传统权威中树立牢固地位”,可得出因素金鸡纳树的有效成分能够治疗疟疾;根据材料“16世纪欧洲博物学家和医学家开始在东方和新大陆搜寻药用植物”,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药物搜寻和贸易发展;根据材料“1870年,英国开始在印度奎宁的工业生产,气候奎宁盐酸盐的价格一年间下降了90%”,可得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进步;根据材料“1918年,爪哇金鸡纳树生产者和荷兰撒尿奎宁制造商组建起金鸡纳局,控制爪哇生产额和价格,推广疟疾方案”,可得出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及在殖民地的推广种植;根据材料“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荷等欧洲国家开始有组织地收集和运输金鸡纳植物种子,从南美洲森林移到各殖民地植物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组织形式变革;根据材料“19世纪末,南亚、东南亚金鸡纳种植园发展迅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企业与社会组织的推广。
(2)根据材料“到19世纪末,由于奎宁的大量使用,这一比例已降为7.6%和5.3%”,可得出提高了人类应对疟疾的能力;根据材料“19世纪20年代,在西非海岸,欧洲军队死亡率为士兵48.3%,军官20.9%。到19世纪末,由于奎宁的大量使用,这一比例已降为7.6%和5.3%”,可得出成为西方殖民扩张和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助力因素;根据材料“森林砍伐造成土壤流失加剧,为提高土壤肥力,欧洲进口大量化学肥料,这又造成土壤板结”,可得出金鸡纳树的种植和采伐对殖民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19.(1)特点:种类多;传播范围广;全球性;双向交流。
(2)影响:积极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或缓解了人地矛盾);改变了食物结构(或丰富了食品种类);改变了饮食习惯;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方面: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或破坏了生态平衡)。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以来(世界)。根据材料“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可知,传播范围广;全球性;根据材料“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羊、猪、鸡等家畜家禽,大麦、燕麦、水稻等农作物,橄榄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蔗、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可知,种类多;双向交流。
(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中国)。积极方面:根据材料“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变为农田”可知,扩大了耕地面积(或缓解了人地矛盾);根据材料“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亦是如此。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可知,改变了食物结构(或丰富了食品种类); 改变了饮食习惯; 提高了抗饥荒能力;根据材料“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可知,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根据材料“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可知,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消极方面:根据材料“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可知,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或破坏了生态平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