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兼 爱
《墨子》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的逻辑。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鲁阳?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另一部分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墨子》其书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
墨子思想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墨子思想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墨子思想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写作背景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名家评价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题目解说
朗读课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把……作为)
(判断句)
(由什么引起的/兴起的原因)
(于是)
(治理)
(比如,好像)
(治疗)
(于是)
(不)
(于是)
疏通文意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已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医治。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祸乱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祸乱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考察)
(通“尝”,尝试)
(宾语前置)
(孝敬)
(宾语前置)
(使动,使……受损失)
(使动,使……受利)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祸乱产生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混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
(形作动,慈爱)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这样)
(家)
(使动,使……受利)
(自己)
(名作动,伤害)
(动作名,小偷)
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祸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因此使儿子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下,因此使臣下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是天下做盗贼的也是这样。盗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盗别人家以利自家。贼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所以伤害别人以利自身。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卿大夫的封地)
(纷乱之事)
(完备、齐全)
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的。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扰乱他人的封地以利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而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罢了。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假使)
(像)
(还,仍然)
(怎么实行)
(通“无”,没有)
(通“又”)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看待别人就像看待自己一样,谁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通“又”)
(怎么)
(鼓励)
(互相)
(判断句)
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就像看待自己的封地,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看待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相互仇恨则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比喻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说明“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
研读第一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研读第二段
《兼爱》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盗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乱,人与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研读第二段
本段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研读第三段
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明确: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研读第三段
明确: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研读第四段
本文是如何一步步阐明自己观点的?
文章开篇提出要圣人治理好天下的祸乱必须要知道祸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
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以实例论证,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
然后,运用假设论证,阐述若天下“兼相爱”就不会出现不孝、不慈、盗贼横行、卿大夫相互袭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
最后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总结全文。
论证思路
结构图解
主旨归纳
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
“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
【相同之处】:
1、基本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1、理论基础不同
(1)兼爱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伦理的基础之上的。
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
(2)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和血缘的基础上的
在儒家心中,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双亲——民众——万物)
(推己及人——差序格局)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2、爱的关系不同
(1)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功利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这个“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
(2)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儒家“仁爱”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爱:双亲>民众>万物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相同:
墨子“兼爱”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理论基础
爱的关系
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异同?
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
(孔子“泛爱众” 墨子“兼相爱”)
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如课文第1段,只保留以下文字就可见其大意:“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而实际文字却多出了一两倍,在先秦诸子中,这种表达风格自成一家。联系相关背景,思考墨子为何这样表达?
艺术特色
和儒、道两家的散文相比,尤其和孟子、庄子的文章相比,《墨子》直言不讳,通俗易懂,有一说一。作者总是把一种观念、一种逻辑贯穿到底,绝不旁生枝节。不但用语特别浅显,还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再总结。这种文风与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主张人人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从这些思想倾向和历史记载的“巨子”事迹来看,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他们“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艺术特色
1.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然后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
再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艺术特色
为何墨家学说能成为当时之显学?
显学: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
《韩非子·显学》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这是指韩非子所处时代的情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显学。
《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关注底层百姓,贩夫走卒,工匠等
非攻、尚贤符合当时多数人的愿望;
“兼爱”实质上反对“礼”的等级尊卑
“尚贤”反对的是“亲亲”“尊尊”的贵族世袭制度
节用、节葬等内容有可操作性
……
(墨子是)向帝国挑战的剑侠,勇敢的向周王朝发出了挑战。
——鲍鹏山《寂寞圣哲》
《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
胡适之在《中国哲学史》中论到墨学的消亡原因有三:
其一,儒家的反对;
——反对礼法(等级、世袭),挑战了贵族的权威
其二,墨家遭遇政客猜忌;
——有独立的武装力量(钜子,三百人可止楚伐宋)
其三,墨家后学诡辩太诡。
梁启超在胡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认为墨家之道违背人性,墨子虽能独任,天下人难行。
——人性本有亲疏之别
又为何“中绝”?
《墨子》近代的复兴:清末民初,中国学界知识分子致力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能够与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符合的资源。由于儒家文化的衰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支流和小群的墨家就被知识分子重新发掘出来,用以比附和对接西方先进文化——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称为子学复兴的时代,蒙尘千年的墨家思想一度得到重视。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胡适、梁启超弘扬墨学的动机,是期望引入墨家“兼爱非攻,苦行济世”的群体模范和墨翟“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伟大人格,以此改良国人长久形成的冷漠、自私、麻木、残酷的民族劣根性和国民性格;以墨学中所展现的科技精神、逻辑精神、实证精神、牺牲精神来接引西方的自由、民主、科学与人权。一言以蔽之,以“墨家店”取代“孔家店”。他们寄望以墨子学说来振衰起弊、救亡图存。
历史没有选择墨家,那我们现在重提墨子、墨子思想是否还有意义和价值
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 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
(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古代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等级社会,自然亲情和人伦纲常被视如神圣。君权神授、君主就是法律、父权制、家长制和人情网等得到绝对认同。在这方面,儒家 “爱有等差”的原则直接为宗法等级辩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儒学在汉代和南宋两次被奉为官方哲学便是明证。
拓展延伸
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与此不同,墨子的兼爱要求视人之国、人之家乃至人之身若视其国、其家和其身,这淡化了人、己之别,直至隐蔽了吾之君、吾之父优于人之君、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兼爱中流露的天与人、上与下的平等、互惠和互利原则冲击了在上者的利益。
(3)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拓展延伸
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4)中国人注重前者、热衷于义,淡漠后者、耻于言利。
孟子的“何必曰利”符合中国人耻于言利的大众心理和价值取向,为历代统治者所提倡, 墨子的尚利倾向却为中国人所不耻(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儒家与墨家不同的历史命运可以在其对中国人心理倾向和价值评判的一迎合、一逆忤中得到解释和说明。
(5)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民本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况,墨家自己有一个3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忌惮。
拓展延伸
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特蕾莎曾说:“爱不能单独存在,它的本身并无意义。爱必须付诸行动,行动才能使爱发挥功能。”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兼爱人生,携手共行!。
现实意义
再见
Thanks for you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