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8 08: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58年,德国成功研发了机械制冷低温储粮专用设备谷物冷却机,并开始工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逐渐被德国粮食仓储业普遍采用,完全替代了化学药剂熏蒸。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的普遍使用( )
A.扩大了粮仓仓储容量 B.有利于食品与环境安全
C.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 D.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
2.19世纪初,英国普遍存在白面包掺明矾、用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现象。1848年,英国布拉德福自治镇还发生了一起致200人死亡的药糖中毒事件。19世纪60年代,英国才颁布第一部反食品掺假法案。这反映了( )
A.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B.英国法制建设落后
C.英国环境污染严重 D.英国工业革命推进
3.“渔光一体”创造性地将光伏新能源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真正实现“鱼、电、环保”三丰收的崭新发展模式, 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根据材料可知,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彻底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 B.进一步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 D.成功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
4.全球饥饿指数是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于每年10月14日发布的,反映当年各发展中国家中相对于总人口的营养不良率、未满5周岁儿童的低体重率、死亡率等综合指数。下图是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据此图可知( )
A.食品安全关系到发展中国家国计民生 B.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
C.国际社会对全球饥饿问题关注度不足 D.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任重道远
5.1978—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的粮食援助项目。2005年,中国对外援助粮食共计57.7万吨,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仅2022年上半年,中国先后向叙利亚、阿富汗、斯里兰卡、乌干达、贝宁等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这一变化表明( )
A.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中国利用粮食出口协调外交关系
C.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增强 D.中国自身已经没有粮食安全问题
6.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累计投资近63亿元,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39个。我国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了( )
A.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 B.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D.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
7.美国在国内的小麦交易中心和港口建有一系列装、卸及除虫自动化的大型终端仓,容量可达百万吨以上。仓内的小麦多从麦农合作协会、谷物公司或乡村商人那里收购,检测定级(按蛋白质含量等多种参数分为七大类五等)后再进行分级存储。21世纪的头20年里,美国小麦仓储占世界小麦仓储总量的比重基本上都在12%左右。这反映出美国小麦收储( )
A.为政府所垄断 B.依托现代科技 C.区域分布不均 D.意在操纵粮价
8.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储备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粮食储量的50%以上,对国际四大粮商集团的经营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这表明( )
A.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B.国际垄断组织垄断粮食生产
C.国际粮食组织注重食品安全 D.经济全球化影响到粮食贸易
9.如表是“我国城镇居民的部分食物消费数据(单位:千克)”。这反映出我国( )
粮食 牛、羊肉 水产品 鲜奶
1990年 131 21.74 7.69 4.63
2016年 79 24.70 14.80 16.50
A.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 B.居民食物结构的变动
C.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D.食物来源日益多样化
10.当代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材料反映了( )
A.中国的农业智能化水平领先世界 B.当今世界农业智能化已经实现
C.现代化农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D.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1.据下图可知,隋唐时期( )
隋唐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示意图
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 B.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
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D.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12.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他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B.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结构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科学、技术与现实需要的耦合
13.新农具的增加是秦汉时期农具发展的显著特点,翻土农具二齿耙、三齿耙、大型犁铧都是西汉时新出现的。汉武帝时,赵过推广使用“耦犁”,比起“跖耒而耕”提高工效十多倍,还发明了播种机械——耧犁。这反映出( )
A.精耕细作模式的发展 B.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C.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 D.男耕女织模式的推广
14.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15.下图所示为1950—1978年中国粮食贸易情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粮食自给自足
B.20世纪60年代前期,经济困难局面导致粮食进口增加
C.20世纪60年代后期,杂交水稻推广促进粮食出口增加
D.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改善推动粮食进出口大增长
二、材料分析题
16.[食品安全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越来越多的人口远离食品生产者,转而依靠中间商来供应食品,食品掺假泛滥。各大报纸杂志进行介绍和评论,使食品掺假问题成为英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工人阶级是掺假食品的最大受害者,他们买的肉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食品行业担心议会出台相关法案来强制解决掺假问题,因此,相当数量的商人开始自发售卖洁净食品,形成了一场“洁净食品运动860年以后,英国政府陆续颁布《食品掺假法》《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等,经过半个多世纪,英国基本上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立法体系与监管体制。
——摘编自白景旭《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与工人认知》
材料二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是政府部门探讨的重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事件仍层出不穷。
——摘编自徐婷、张国权《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食品掺假泛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约之专为通商者,本可随时更改,以求两益,非一成不变者也。税项通例,皆由本国自定,客虽强悍,不得侵主权而增减者也。宜明告各国云:某年之约不便于吾民,约期满时应即停止。某货之税不合于吾例,约期满时应即重议。
——摘自郑观应《易言》(该书写于1871年)
材料二 2008年以来,全球性粮食问题愈演愈烈,受地球自身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量下降。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强调工业化,忽视了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粮食需求量增加。由于能源的紧张,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用来转化成新型生物能源……中国必须立足自我,加强粮食安全建设,解决好自身的基本粮食需求;在全球性粮食危机中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加强与各国的粮食合作,推动危机的解决,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摘编自华凌志《全球性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核心主张思想。结合所学,写出19世纪40年代列强开协定关税恶例以及对之强化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并指出中国何时真正实现“税项通例,皆由本国自定”。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性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针对“粮食问题”而出台的白皮书名称及提出的方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解放后的北平粮食的产需、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当时,不法资本家企图趁城市粮食匮乏之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1949年12月,北京市设立零售公司,负责管辖粮食公司所属零售机构及业务,国营粮食商业逐渐发展壮大。北京市政府全力以赴加强京郊粮食的收购工作,鼓励私营粮商深入产区贩运粮食到市内销售。1950—1951年,北京粮食公司重视加强仓储建设和管理,临时租用场地和新建粮库;粮食仓储系统的广大职工逐步改善和提升储藏粮食的条件和水平,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晾晒、烘干、整理”的6字处理方针。1950年1月,北京市颁布《北京市粮食交易所交易管理暂行规则》和《取缔非法商业行为暂行办法》。北京市粮食部门在经营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区别购粮对象、购货手册等,国营粮食部门逐步控制了粮食批发阵地。
——摘编自史会景《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市粮食供应与管理工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加强粮食管理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加强粮食管理的积极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粮食贸易快速增长,至1981年已增长25.9亿吨,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进行,逐步形成了涵盖削减和取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和贸易扭曲的农业支持政策等内容的《农业协定》,如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
——摘编自王溶花、曾福生《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二 2006年以来,粮价飞涨使广大居民生活水平锐降,贫困阶层更要遭受饥饿之苦。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将达到10.2亿人,而且这一数字在不断增加。目前,粮食危机已使几十个国家出现动荡,加勒比、非洲和亚洲地区不少国家发生骚乱和流血冲突。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甚至在俄罗斯、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都有所显现。
——摘编自杜志雄等《世界农业:格局与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粮食贸易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导致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策。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58年的德国。根据材料“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逐渐被德国粮食仓储业普遍采用,完全替代了化学药剂熏蒸。”可知,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即利用制冷机产生的冷量对自然空气进行冷却降温,除湿,再通过风机及粮仓内的通风管道使冷却后的空气穿过粮堆,使粮食温度降到15°C以下进行低温储藏的一项科学,先进的粮食储藏技术,有助于无污染的储存粮食和保护环境安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粮仓仓储容量扩大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并不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表述有误,排除C项;21世纪以来,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60年代(英国)。根据材料“19世纪初白面包掺明矾、用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1848年药糖中毒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出现饮食安全问题是不法资本家牟取利润的造成的,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英国才颁布第一部反食品掺假法案”,说明随着工业革命推进,英国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立法,维护社会公共安全,D项正确;饮食安全问题是不法资本家牟取利润的造成的,不是人口膨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立法,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不是英国法制建设落后,排除B项;饮食安全问题与不法资本家牟取利润有关,不是环境污染,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与传统的水产养殖相比,“渔光一体”模式下,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有利于实现养殖和发电的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C项正确;“渔光一体”模式并不能“彻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排除A项;渔光一体模式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无关,排除B项;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轻但不能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图示信息可看出,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还是较高,说明发展中国家的饥饿问题比较严峻,粮食安全问题任重道远,D项正确;A项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与题意主旨不符,图示中的饥饿指数并不能反映食品安全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排除A项;仅根据饥饿指数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和国际社会对全球饥饿问题关注度不足,排除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根据材料可知,2005年,中国有原来的粮食受援国变为粮食对外援助国,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这一变化说明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能力增强,C项正确;接受援助和对外援助皆为相互联系,无法体现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排除A项;中国对外提供粮食援助是处于国际责任和人道主义,排除B项;中国对外援助并非自身已经没有粮食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可知,国家通过法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了我国种子的生产能力,促进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能力提升,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是粮食安全和种子安全,并未反映“民生关切”,排除A项;“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只是反映的表象并不是本质,排除B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初步确立”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由仓库的库容量和小麦检测定级等信息可知,美国小麦收储过程对现代科技的运用较广泛,B项正确;由材料中的“麦农合作协会”“谷物公司”等信息可断定美国小麦收储并不由政府垄断,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小麦收储中心的区域分布状况,排除C项;美国小麦仓储的执行者是不同的企业,并不能由仓储比例得出其操纵粮价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以来(中国)。根据材料“2020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储备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粮食储量的50%以上,对国际四大粮商集团的经营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可知,中国加强粮食储备,对于国际粮食垄断组织有一定的冲击和牵制,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与粮食安全的问题,D项正确;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中国加强粮食储备,对于国际粮食垄断组织有一定的冲击和牵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食品安全,而是粮食安全,排除C 项。故选D项。
9.C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依据材料中的2016年的食物消费中粮食数据下降,牛、羊肉、水产品、鲜奶等消费增加,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物资丰富多样,C项最佳;消费数据表中的内容可以得出居民食物结构的变动,B项有一定道理/次佳;同理,也能看出食物来源日益多样化,D项有一定道理/次佳;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仅从题中所涉及的食物消费,无法得出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排除A项。故答案为:C(3分);B(1分);D(1分);A(0分)。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可知,这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中虽然体现了中国农业智能化水平较高,但没有与世界的对比无法体现领先世界,排除A项;当今世界农业智能化已经实现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现代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隋唐时期在大运河沿岸建立了大型粮仓,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的广泛储备,B项正确;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排除A项;根据图片可知,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看不出南移趋势明显,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巴斯德的研究揭示了食品腐败的微生物原因,从而为食品的科学保藏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不仅推动了罐头工业的发展,也体现了科学发现如何被转化为实际的技术进步,以满足社会的特定需求,这是科学理论,技术与现实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D项正确;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没有直接推动其变革,排除A项;罐头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人民的饮食方式,不是饮食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罐头技术,理论与现实需要”,而“流水化作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发明都属于先进的生产工具,说明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体现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农业生产工具的介绍,说明生产力发展,未体现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B项;铁犁牛耕推广是材料的部分表现,且属于精耕细作模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男耕女织的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和1978年中国。据图表数据信息,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用电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业生产的进步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化的推广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标志着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整,逐步释放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排除A项;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的进步,农业合作社主要存在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举措,机械、化肥和电力都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图表数据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粮食出口远大于进口,且粮食净出口量为正,体现了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自给自足。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实行农业合作化,粮食产量出现大幅提高,推动我国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A项正确;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但这一时期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并不明显,且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排除B项;杂交水稻推广是在20世纪70年代,并非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改善,这一时期粮食进口出现了增长,出口增长幅度不大,且7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回落,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食品需求量大;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食品监管不力;市场经济对利润的追逐;科学的发展、化学剂的使用;工人阶级经济实力低下且认知不足。
(2)措施:健全法律法规,严惩违法者;制定质量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和相关道德教育;社会各方面的共同积极参与。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越来越多的人口远离食品生产者,转而依靠中间商来供应食品,食品掺假泛滥。……工人阶级是掺假食品的最大受害者,他们买的肉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及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经济实力低下且认知不足;根据材料“食品行业担心议会出台相关法案来强制解决掺假问题,因此,相当数量的商人开始自发售卖洁净食品”及所学可得出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食品监管不力;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食品需求量大;市场经济对利润的追逐;科学的发展、化学剂的使用。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可得出健全法律法规,严惩违法者;加强监管力度;结合所学可得出制定质量标准;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和相关道德教育;社会各方面的共同积极参与。
17.(1)核心思想: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关税自主权。
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进一步强化协定关税权。(只要回答条约名称即可)
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2)原因:气候异常和自然灾害等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发展中国家忽视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带动需求量的增加;能源紧张使能源结构调整(或“粮食被用来转化成新型生物能源”)。
白皮书:《中国的粮食问题》;方针: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详解】(1)核心主张:本题是特点材料解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一“宜明告各国云:某年之约不便于吾民,约期满时应即停止。某货之税不合于吾例,约期满时应即重议。”可得出,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关税自主权。
条约: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列强开协定关税恶例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提到的协定关税;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则进一步强化协定关税权。
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真正的实现了“税项通例,皆由本国自定”。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21世纪中国。原因:据材料二“全球性粮食问题愈演愈烈,受地球自身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量下降”可得出,气候异常和自然灾害等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据材料二“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强调工业化,忽视了农业发展”可得出,发展中国家忽视农业发展;据材料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粮食需求量增加”可得出,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带动需求量的增加;据材料二“由于能源的紧张,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用来转化成新型生物能源”可得出,能源紧张使能源结构调整(或“粮食被用来转化成新型生物能源”)。
白皮书: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针对“粮食问题”而出台的白皮书是:《中国的粮食问题》。
方针:据材料二“中国必须立足自我,加强粮食安全建设,解决好自身的基本粮食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针对“粮食问题”提出的方针是: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18.(1)举措:建立国营粮食机构;开展粮食收购,掌握更多粮源;加强粮食储备,提升粮食管理水平;健全粮食管理制度,打击非法粮食交易。
(2)积极作用:保障了北京市粮食供应;改善了北京市人民的生活;稳定了北京物价和社会秩序;北京市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增强了党和新生政权的威信;促进了北京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1949年12月,北京市设立零售公司,负责管辖粮食公司所属零售机构及业务,国营粮食商业逐渐发展壮大”可知,建立国营粮食机构;根据材料“北京市政府全力以赴加强京郊粮食的收购工作,鼓励私营粮商深入产区贩运粮食到市内销售”可知,开展粮食收购,掌握更多粮源;根据材料“粮食仓储系统的广大职工逐步改善和提升储藏粮食的条件和水平”可知,加强粮食储备,提升粮食管理水平;根据材料“北京市粮食部门在经营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区别购粮对象、购货手册等,国营粮食部门逐步控制了粮食批发阵地。”可知,健全粮食管理制度,打击非法粮食交易。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北京市政府全力以赴加强京郊粮食的收购工作,鼓励私营粮商深入产区贩运粮食到市内销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障了北京市粮食供应;根据材料“当时,不法资本家企图趁城市粮食匮乏之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稳定了北京物价和社会秩序;根据材料“北京市政府全力以赴加强京郊粮食的收购工作,鼓励私营粮商深入产区贩运粮食到市内销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善了北京市人民的生活与增强了党和新生政权的威信;根据材料“1950年1月,北京市颁布《北京市粮食交易所交易管理暂行规则》和《取缔非法商业行为暂行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市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根据材料“粮食仓储系统的广大职工逐步改善和提升储藏粮食的条件和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北京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1)主要原因:关税总协定的实施;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支持农业出口的政策。
(2)结果:居民生活水平下降;饥饿问题加剧,加剧社会贫困;社会动荡加剧。
对策: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和调控;调整粮食结构和加强农村经济多元化,降低对传统粮食作物的依赖程度。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世界)。据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粮食贸易快速增长”及所学知识可知,关税总协定的实施有利于世界贸易的整体增长;据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从粮食产量升高、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国的农业政策等角度进行说明,从粮食产量看,粮食生产现代化与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增加;从农业政策看,支持农业出口的政策;从农业生产看,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第一小问结果,根据材料二“粮价飞涨使广大居民生活水平锐降,贫困阶层更要遭受饥饿之苦。”可知,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根据材料二“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将达到10.2亿人,而且这一数字在不断增加”可知,饥饿问题加剧,加剧社会贫困;根据材料二“目前,粮食危机已使几十个国家出现动荡,加勒比、非洲和亚洲地区不少国家发生骚乱和流血冲突。”可知,社会动荡加剧。
第二小问对策,根据材料二“粮价飞涨使广大居民生活水平锐降,贫困阶层更要遭受饥饿之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根据材料二“粮价飞涨使广大居民生活水平锐降,贫困阶层更要遭受饥饿之苦”可知,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调整粮食结构和加强农村经济多元化,降低对传统粮食作物的依赖程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