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中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大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从材料可以推知( )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官员有力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
C.政府重视改进农业技术 D.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南齐建武元年(公元494年),齐明帝诏曰:“细作中署、材官、车府,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这一变化( )
A.体现了政府加强对工匠的管理 B.使南北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受挫
C.反映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 D.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一定条件
3.下列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棉花、棉布的两则早期记录,由此可以推断的历史事实是( )
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 《后汉书·西南夷传》
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梁书·西北诸戎传》
A.我国最早掌握棉纺织技术 B.棉纺技术由中原传播至边疆
C.我国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 D.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
4.某同学搜集到信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铲”“汉代提花机”“南朝时期的匣钵”“南宋支钉垫饼”,这表明他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展 B.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
C.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 D.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技术
5.元朝农学家王祯有诗云:“休言瓠落只轮困,一窍中藏万粒春。喙舌不辞输泻力,腹心元寓发生仁。农工未害兼匏器,柄用将同秉化钧。更看沟田遗迹在,绿云禾麦一番新。”据此判断,诗中所写的“瓠”是( )
A.收获用具 B.储物设施 C.灌溉工具 D.播种农具
6.在《西京杂记》中有关于多综多蹑织机(古代提花织机之一)的描述:“霍光(西汉大臣)妻遗淳于衍(人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巨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2013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台多综织机模型将汉代真实的织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由此可知( )
A.汉代人们能够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B.《西京杂记》所记反映了汉代官营织品的精美昂贵
C.这些织机模型为研究我国古代棉纺织业提供了物证
D.汉朝纺织机已经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7.中世纪初期西欧庄园的耕作方式沿袭罗马的习惯,盛行两圃制,即将耕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耕种,一部分休耕,每年更换;到9世纪开始出现了三圃制,即每年三分之一耕地实行休耕。西欧这种轮作方式的改变( )
A.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B.消除了罗马帝国影响
C.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D.提高了农奴的地位
8.《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都对汉代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 )
作物名称 《氾胜之书》 《四民月令》
禾 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二、三月时雨降,可种植禾;四月蚕入簇,可种禾——谓之上时。
稻 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三月种秔稻,四月种秫稻。 三月时降雨,可种秔稻。
黍 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疆土可种黍。 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五月先后各二日,可种黍。
A.自耕小农稳定发展 B.农时安排体现劳动智慧
C.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D.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9.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一倍。由此可知,南宋稻麦复种制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
A.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小麦在南方种植规模的扩大 D.经济重心南移现象日益突出
10.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冶铁技术率先出现的区域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下图为东汉田庄画像石拓片。拓片图案分三层:上层为山间猎鹿,一人正弯弓射鹿;中层为兵器林立,两侧各有一妇女操作织机;下层为完整的酿酒过程,周围散养猪狗鸡鹅等家禽家畜。此画像石拓片图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时期( )
A.小农经济比较发达 B.田庄实行个体劳动
C.农业与手工业分离 D.豪强地主势力较大
12.在古代两河流域,国王把本年内最重要的一件事记录下来,用这件事为下一年命名,即年名。在古巴比伦王朝,多数国王第一年的年名就是有关灌溉农业和水渠修建。这表明,古巴比伦时期( )
A.农业生产有法律保障 B.水利灌溉系统较完备
C.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 D.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建有许多坞堡,坞堡环境下“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 ’答曰:‘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由此可推知( )
A.坞堡起了凝聚作用 B.坞堡具有田庄色彩
C.北方生产形式多样 D.南北经济差异明显
14.据考古资料显示,苏鲁豫皖地区出土的汉代农具按功能划分主要有垦耕类、整地类、播种类、中耕类、收割类。其中垦耕类农具主要包括镢、锸、犁等;整地类有耙。除此之外,上述地区还发现了大量谷物加工类农具,主要有杵臼、磨、碓等工具。这反映出汉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实施 B.中原经济超越了其他地区
C.政府垄断了铁器农具生产 D.农业的精耕细作特征显著
15.《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武帝时期,赵过“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这表明“耦耕”( )
A.首创了铁犁牛耕技术 B.提高了耕作效率 C.体现了庄园经济特色 D.改进了播种工具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的牛耕图]
材料 牛的形象在中华文明原始时期就已出现,牛耕图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载体。隋唐时期,牛耕图并不只在描绘北方旱地牛耕场景,南方水田耕作场面日益丰富,牛耕图像逐渐定式,同时牛耕图的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唐代山水画的兴盛,使牛耕图从秦汉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石发展至墓室及洞窟壁画之中,如唐高祖李渊从弟李寿之墓中就见两幅牛耕图。同时该时期牛耕图样逐渐丰满,并不止于单纯牛耕活动描绘,还增添了画面背景的刻画。牛耕也出现在佛教壁画之中,如凿于盛唐时期的莫高窟刻画了《佛说弥勒下生经》中一种七收的场面,画面中就有牛耕图的出现。
宋代画家对于牛耕的描绘日渐脱离墓室以及洞窟壁画之中,牛耕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纸本绘画上,出现在文人画家笔下,且并不再局限于对农事的真实描述,而是以耕牛来寄托画家之思,并逐渐成为皇权的教化工具。据史料载: “仁宗宝元初, 图农家耕织于延春阁。”
明清时牛耕图已经不再限于壁画以及纸本绘画之中,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如陶瓷、版画、年画等,与世人的生活愈加紧密。与此同时,承袭宋元之制,皇权对耕织图重农劝桑的教化作用极为重视,据悉明代仇英、唐寅皆绘过耕织图,至清代多位皇帝都曾任命宫廷画家画耕织图。
——摘编自夏恒《象征与教化:中国古代牛耕图发展的多重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牛耕图的主要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牛耕图变化的主要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史料 出处
秦朝 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汉武帝至西汉末 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东汉前期 自中兴以来,匈奴未宾,永平末年,复修征伐。先帝(东汉章帝)即位,务体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范晔《后汉书·和帝纪》
——据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盐铁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并简要说明。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据初步统计,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湖北、安徽、四川、云南等23个省、自治区。秦、楚、燕、齐、赵、魏、韩的广大地区都有铁器出土。战国铁农具的种类很多,有铧、锄、铲、耙等。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就铁农具种类而言,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
——摘编自李健民《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史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发展特点。
(2)根据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出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皆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摘编自《淮南子·主术训》
史料二 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人口一度达到意大利总人口的25%。这时候,很多大贵族用奴隶作为自己田庄的主要劳动力,并进行专业分工和统一指挥。古罗马学者瓦罗的《论农业》对此曾有非常详尽的论述。据他记述,当时有的奴隶制庄园规模很大,一个橄榄园面积就有120犹格,约相当于480亩,可见当时奴隶主们拥有土地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摘编自孙明良《从瓦罗的〈论农业〉看古罗马农业的经营管理》
【探究】
(1)史料一中的文字信息及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有何影响?
(2)罗马共和国时期,奴隶的来源有哪些?奴隶制庄园的影响是什么?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大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可知,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中国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政府重视改进农业技术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农业技术推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长期服役”,而南齐时,“凡诸工,可悉开番假,递令休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这就为民营手工业发展创造一定条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放松对工匠的控制,不是”加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对手工业者的管理情况,无法得出手工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政府放松对工匠的控制,不能说明统治者大力倡导由奢入俭,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史书中记载,棉花的种植多是在西南或西北地区,而中原地区尚未种植,说明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最早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仅体现了西南和西北地区棉花的种植,不能体现棉纺技术的传播路径和我国棉纺织品远销海外,排除B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铲反映商朝时期青铜铸造业的情况。汉代提花机是纺织业生产工具。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 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 中,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 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 — 支钉,也即匣钵、支钉是陶瓷业生产工具。青铜铸造、纺织业、陶瓷业都属于古代手工业,因此可推断研究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展,A项正确;提花机、匣钵、支钉都是手工业生产工具,反映手工业而非农业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所述都是古代中国的情况,未提及其他文明,不能体现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国以外的其他文明情况,没有对比不能断定中国古代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一窍中藏万粒春。喙舌不辞输泻力,腹心元寓发生仁。更看沟田遗迹在、绿云禾麦一番新”等信息判断,诗中所写的瓠,是指用老葫芦制作的一种简便省力且能均匀播种的工具,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诗句描写的工具功能,排除AB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可知,多综多蹑织机构造操作复杂,可以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A项正确;材料中的手工业并非官府统一经营,不能判断其为官营手工业,排除B项;此时没有种植棉花,还未出现棉纺织业,排除C项;材料为多综多蹑织机的描述,未体现汉朝纺织机已经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下耕作方式由两圃制发展到三圃制,不仅使休闲地面积由二分之一减少到三分之一,同时三圃制下一年可以收获两次,既有利于减少农业灾害或歉收的风险,又有利于提高耕地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因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率,C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西欧庄园轮作制度的变化,未涉及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排除A项;“消除罗马帝国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无论两圃制还是三圃制,主要还是使用大批农奴劳作,没有改变农奴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据表格“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三月时降雨,可种秔稻”“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疆土可种黍”“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中对禾、稻、黍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时安排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劳动智慧,B项正确;自耕小农易受天灾人祸、土地兼并等因素影响,具有脆弱性,排除A项;材料“对汉代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仅反映了汉代的耕作技术,没有与汉代之前的耕作技术进行比较,并且汉代耕作技术主要是铁犁牛耕,无法得出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排除C项;《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对禾、稻、黍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是对农民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并未涉及政府的农业政策,无法得出政府是否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因为稻麦复种需要大量人力,而南宋时期稻麦复种得到推广,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下,提供了大量的人力,A项正确;铁犁牛耕在汉代就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无法解释南宋稻麦复种的推广,排除B项;小麦在南方种植规模的扩大是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现象日益突出不是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主要原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北方人南下劳动力增多,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地区是冶铁技术的发源地,①符合题意,A项正确;②位于北非,排除B项;③位于印度,排除C项;④位于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射鹿……兵器……织机……养猪”可知田庄内不仅经济实力强,还具有军事力量,这反映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强大,D项正确;小农经济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与题意中的田庄不符,排除A项;田庄实行集体劳作,排除B项;田庄经济自给自足,农业与手工业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根据材料可知,在古巴比伦王朝,多数国王第一年的年名就是有关灌溉农业和水渠修建,表明古巴比伦时期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有关农业生产的法律,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材料表明古巴比伦时期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未涉及水利灌溉系统建设情况,不能说明水利灌溉系统较完备,排除B项;材料表明古巴比伦时期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但不能体现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中“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可知,坞堡使得家族之间的联系得以持续,即坞堡起了凝聚作用,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坞堡对家族联系的作用,未涉及到其带有田庄色彩,未涉及到北方生产形式的多样,排除BC项;材料只有北方经济,未涉及到南方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苏鲁豫皖地区出土的汉代农具,种类繁多,分类详细,说明农业工具发达,体现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商业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农具生产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可以看出,耦耕的效率高于当时其他耕作方式,B项正确;铁犁牛耕,是我国在春秋时期的创造,排除A项;材料中的耕作方式与庄园经济特色无关,排除C项;题目问的是耕作方式而非播种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16.(1)趋势:从墓葬文化发展为文人雅兴(艺术);从文人雅兴(艺术)发展为世俗大众文化;从民间文化载体发展为统治者教化工具;图画载体逐渐多样化。
(2)原因:小农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地主豪强的逐渐没落,中小地主阶级、市民阶层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科举制发展;儒学世俗化发展;文化艺术进步。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唐代山水画的兴盛,使牛耕图从秦汉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石发展至墓室及洞窟壁画之中,如唐高祖李渊从弟李寿之墓中就见两幅牛耕图。同时该时期牛耕图样逐渐丰满,并不止于单纯牛耕活动描绘,还增添了画面背景的刻画。”“宋代画家对于牛耕的描绘日渐脱离墓室以及洞窟壁画之中,牛耕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纸本绘画上,出现在文人画家笔下”可得出从墓葬文化发展为文人雅兴(艺术);由材料“明清时牛耕图已经不再限于壁画以及纸本绘画之中,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如陶瓷、版画、年画等,与世人的生活愈加紧密。”可得出从文人雅兴(艺术)发展为世俗大众文化;由材料“与此同时,承袭宋元之制,皇权对耕织图重农劝桑的教化作用极为重视,据悉明代仇英、唐寅皆绘过耕织图,至清代多位皇帝都曾任命宫廷画家画耕织图。”可得出从民间文化载体发展为统治者教化工具;由材料“唐代山水画的兴盛,使牛耕图从秦汉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石发展至墓室及洞窟壁画之中”“牛耕也出现在佛教壁画之中”“牛耕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纸本绘画上,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如陶瓷、版画、年画等,与世人的生活愈加紧密。”可得出图画载体逐渐多样化。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牛耕图并不只在描绘北方旱地牛耕场景,南方水田耕作场面日益丰富”及所学可得出小农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由材料“明清时牛耕图已经不再限于壁画以及纸本绘画之中,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如陶瓷、版画、年画等,与世人的生活愈加紧密。”及所学可得出地主豪强的逐渐没落,中小地主阶级、市民阶层的发展;由材料“皇权对耕织图重农劝桑的教化作用极为重视”及所学可得出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结合所学可得出科举制发展;儒学世俗化发展;文化艺术进步。
17.(1)变化:秦到西汉,由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到盐铁官营;东汉初年,盐铁官营政策废驰。
东汉章帝与和帝时期,由恢复盐铁官营到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经营盐铁实卖。
(2)【示例1】因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
说明:面对汉初无为思想导致商人势力壮大,威胁政府的情况,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政权)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面对东汉建立后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困苦的现状,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这一转变有利于巩固东汉政权。
【示例2】因素:少数民族军事威胁。
说明:汉武帝时期,匈奴屡屡进犯边境,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筹集军费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东汉初年匈奴的威胁下降,再加上官员对百姓的盘剥严苛,因此决定允许民间在交税情况下进行盐铁贸易。
【示例3】因素:国家财政税收。
说明: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东汉初年,社会趋于稳定,财政问题不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盐铁官营的弊端日益显现,故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变化:据材料“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可知秦到西汉,由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到盐铁官营;据材料“探观旧典,复收盐铁”说明此前东汉初年,盐铁官营政策废弛;据材料“复收盐铁”、“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可知东汉章帝与和帝时期,由恢复盐铁官营到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经营盐铁买卖。
(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因素:根据材料“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先帝(东汉章帝)即位,务体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和所学可知,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少数民族军事威胁和国家财政税收等角度思考。题目要求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即可。示例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的两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及材料信息进行说明,面对汉初无为思想导致商人势力壮大,威胁政府的情况,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面对东汉建立后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困苦的现状,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这一转变有利于巩固东汉政权。示例2,少数民族军事威胁影响了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的两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及材料信息进行说明,汉武帝时期,匈奴屡屡进犯边境,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筹集军费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据材料“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年匈奴的威胁下降,再加上官员对百姓的盘剥严苛,因此决定允许民间在交税情况下进行盐铁贸易。示例3,国家财政税收影响了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了国家政权。据材料“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可知东汉初年,社会趋于稳定,财政问题不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盐铁官营的弊端日益显现,故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本小题是开放性试题,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18.(1)特点:铁农具分布范围广泛,遍及中国很多地区;铁农具种类繁多,基本上能适应各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
(2)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
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力资源充足且成本低;使用牛耕成本较高。影响:农业技术上难有新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由材料“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湖北、安徽、四川、云南等23个省、自治区。秦、楚、燕、齐、赵、魏、韩的广大地区都有铁器出土。”可得出铁农具分布范围广泛,遍及中国很多地区;由材料“战国铁农具的种类很多,有铧、锄、铲、耙等。”“就铁农具种类而言,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可得出铁农具种类繁多,基本上能适应各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
(2)本题是特点、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第一小问表现:由材料“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可得出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及所学可得出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力资源充足且成本低;由材料“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可得出使用牛耕成本较高。第三小问影响:由材料“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取代。”及所学可得出农业技术上难有新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9.(1)现象: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影响:提高了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产生。
(2)来源:战俘或买卖。影响:奴隶制庄园规模庞大,挤压了自由农民的生存空间,激化了贵族与自由农民之间的矛盾;在欧洲历史上长期存在,影响深远。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小问经济现象:由材料“今使乌获、藉蕃(皆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铁锄、铁犁、铁镰”可得出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产生。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小问来源:由材料“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人口一度达到意大利总人口的25%。这时候,很多大贵族用奴隶作为自己田庄的主要劳动力,并进行专业分工和统一指挥。”及所学可得出奴隶的来源有战俘或买卖。第二小影响:由材料“当时有的奴隶制庄园规模很大,一个橄榄园面积就有120犹格,约相当于480亩,可见当时奴隶主们拥有土地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及所学可得出奴隶制庄园规模庞大,挤压了自由农民的生存空间,激化了贵族与自由农民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可得出奴隶制庄园在欧洲历史上长期存在,影响深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