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无穷机遇。然而,这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他意在强调工业革命( )
A.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质 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促进了城市化发展进程 D.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2.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要求工厂车间必须有通风和定期消毒等基本卫生条件,规定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2 小时;1824年,英国废止了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改善了济贫状况;1847年英国实行《十小时工作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工人工作条件的改善
B.资本主义国家力图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C.是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不断斗争的结果
D.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资产阶级统治
3.现代大学的开端,源于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传统大学以教学为主要手段和途径,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柏林大学则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注重对新知识的探索。这一做法( )
A.表明德国高等教育世界领先 B.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促进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普及 D.推动了大学教育的世俗化
4.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关于世界市场要素的变化表。据此可知( )
1760年之前 1760年之后
交易内容 手工业品、土特产等 工业产品和原料等
交易范围 殖民地 殖民体系
交往工具 帆船等 火车、汽船等
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A.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扩大
C.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 D.殖民贸易孕育工业化大时代
5.下图所示是1784—1826年英国进口贸易的统计情况。这折射出当时英国( )
A.工业化迅速发展 B.粮食实现了自足 C.民众生活境况差 D.海外殖民地广阔
6.19世纪80年代后,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因为经费短缺和受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改变了以往不计代价的产品无偿调拨方式,如南洋海军向福州船政局订造兵船,须以协款名义先行预付船价半数左右,再为代造;如所产武器售价过高于国际市场行情,就停止生产。这说明,此时的洋务派军事工业( )
A.与国际市场已完全接轨 B.管理上已摒弃封建性因素
C.已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D.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7.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工业化社会引起民众反思 B.乡土文学成为主流文化
C.德国城市化进程陷入低谷 D.传统庄园经济逐渐复兴
8.下图为1801—1901年期间英国的国民总收入结构示意图,以下与图示信息相符的是( )
A.农业、林业和渔业收入占比一直较低
B.工业革命导致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C.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直接导致海外收入占比增加
D.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国民收入的增长
9.19世纪中期,在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和支持者看来,殖民地对宗主国没有多大价值。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称“不愿继续扩张领土”;狂热的殖民主义者保守党领袖迪斯雷利也提出“放弃除印度和地中海领地以外的一切殖民地”。这表明( )
A.启蒙思想传播提高了领袖觉悟 B.工业资产阶级话语权得到提升
C.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日益见效 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日渐扩大
10.19世纪上半叶,人们围绕奴隶制的存废展开了激烈争论。1833年,英国通过《废除殖民地奴隶制法案》,从此英国奴隶贸易现象逐渐消失。英国废除奴隶贸易主要是由于( )
A.世界废奴运动的高涨 B.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C.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 D.本国生产方式的转型
11.北美南卡罗来纳地区的棉花出口数量,从1790年的不到1万磅增加到1800年的640万磅。出现该历史现织,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导致棉花需求增加 B.种植园经济适应了美洲发展
C.棉花种植知识在美洲的普及 D.解放黑奴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12.20世纪20年代末,在厂长李升伯的强力推动下,大生厂先后聘请欧美及日本留学归来的专业人才主持厂务,使得沿革了30年的工头制逐步被取代。工厂不再通过工头来管理工人,工厂直接与工人签订劳动契约,直接掌握工人的雇佣和管理工人劳动,同时制定统一的劳动纪律、工资制度等。这一改革( )
A.适应了近代工厂发展的要求 B.改善了民族企业发展的环境
C.推动民族工业迎来发展高峰 D.化解了新旧经济体制的冲突
13.恩格斯说:“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恩格斯做出此判断是基于( )
A.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工人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C.机器大生产的需求 D.普及初等教育成效显著
14.1913年,美国汽车商亨利·福特从一份流水线屠宰场报告中得到灵感,发明了汽车生产流水线,使日产量达四千多辆的福特公司,雇佣工人不到5万人。由此可推知,汽车生产流水线的使用( )
A.助力美国汽车工业壮大 B.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C.促进了汽车设计精细化 D.加强了不同行业间联系
15.在19世纪之前阿克莱特工厂的机器几乎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工人分为两组轮流换班。纺纱工作在晚上进行,而梳棉、滚棉等准备工作在白天进行,并大量雇用童工。材料旨在说明( )
A.大工厂制成为剥削工人的重要手段 B.阿克莱特工厂标志英国进入蒸汽时代
C.工业革命催生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棉纺织业已经率先实现机器大生产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英国各种宗教节日庆典加起来约有一百来天,圣诞节、守护神节等较有代表性。守护神节没有具体时间,但为了能够拥有足够的物资和资金来举办庆典活动,一般会在秋收后举行。除参加宗教节日庆典外,英国人还经常在酒馆、客栈中饮酒、看报、闲谈、讨论社会新闻和国家大事。欣赏音乐也是各个阶层比较喜欢的休闲方式,拥有礼拜习惯的英国大众到教堂做礼拜的同时能欣赏到宗教音乐。在英国,普通民众常欣赏流浪人的音乐演出,体育方面更热衷于斗兽运动和足球运动。由于没有太多的规则,足球运动中击打或伤害对手的现象常有,充满了暴力与血腥。而英国的上流阶层更喜爱打猎,还会到外地城市度假旅游休闲,家庭文化娱乐休闲也更为丰富,阅读、园艺与朗诵都成为他们当时的业余爱好。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后,英国城市代替农村成为引领休闲潮流的“领头羊”。“现代”“先进”“健康”的休闲生活理念开始对城市中的新旧民众产生影响与冲击。人们的休闲活动由原来的随意变成了定时。人们追求的休闲已不再是宗教慰籍,而更多的是世俗的利益。娱乐、体育、演艺观赏、旅游等休闲方式明显增多。原来只有贵族才消费得起的休闲商品如咖啡、茶叶等价格逐渐下跌,普通民众也可消费。工人阶级向上流社会靠拢,开始提高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追求。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足球、拳击等体育休闲活动则被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则。人们设置专门的比赛场馆来组织体育活动赛事,通过向观众收取门票来获利。不论是在剧院、音乐厅还是度假村中,人们的休闲生活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买卖关系。
——均摘自蒋萌《近代英国民众休闲生活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民众休闲生活转型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民众休闲生活转型的主要原因。
17.【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国际贸易形势图
材料二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到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了。
——捕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弗雷德里克·W · 泰勒(1856-1915年),现代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当过木工、机械工、钢铁厂的组长、工长、技师长,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该书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人 为本”管理思想和劳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和完善了一整套后来被称为“泰勒制”的生产管理方法,包括 工艺与产品标准化、弹性工作制度、职工合理定额方案、劳资沟通与职工参与管理方案、奖励制度等。泰 勒的科学管理制度的创立,推动了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当时美国乃至后世的现 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生产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马克走《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苏俄十月革命后,列宁曾说:“苏维埃共和国在这方面无论如何都要采用科学和技术上的一切宝贵成就。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 结合的好坏。应当在俄国研究和传播泰勒制,有系统的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由此形成了 一种新的国家管理形式——计划经济。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泰勒制的推行使企业极大 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整体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却无法避免以生产过剩为标志的大危机迅速爆发。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泰勒制的根本缺陷。
——摘编自任婷瑛《思考泰勒制的应用及对其进行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泰勒制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勒制。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在西欧各地的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
材料二 “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这是狄更斯对19世纪中期英国一个工业市镇的描述。
——狄更斯《艰难时世》
材料三 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四 19世纪80年代的议会改革,贯彻地方自治的“主权在民”原则,郡内的地方简化政府结构,郡变成了一个居民对郡事务进行民主治理的政府机构。地方治理职能从政治统治为主到以公共服务为主,地方治理主体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再简化、又到多元的若干次反复。
——摘编自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对西欧社会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这些变化的重要因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地方治理的发展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欧美)。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物质的进步,但是却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工业革命的消极性,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而不是城市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工业革命对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保障工人权力和改善工人的生活,但是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晚于材料中的最后一部法律《十小时工作法》,A项正确;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材料中英国通过的若干法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排除B项;随着资本主义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人阶级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工人不断斗争促使英国政府通过改善工人生活与工作环境和提高地位的法律,排除C项;无论做出怎样的举措和通过怎样的法律,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府,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现代大学的开端,源于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则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注重对新知识的探索”和所学可知,柏林大学建立的背景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其对教育方式的变革主要是为了迎合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工业化培养人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国同其它地区教育的对比,排除A项;受制于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当时德国的高等教育并未普及,排除C项;材料与大学教育的世俗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760年前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760年后世界市场的交易内容、交易范围、交往工具及经济思想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从英国先后扩展到法、德、美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之成为经济附庸,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由此可见,世界市场要素的变化反映出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C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物种在世界实现自由流动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殖民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材料体现不出殖民贸易对工业化时代的孕育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784—1826年,在英国进口贸易中,制成品所占比重下降,原料所占比重较大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进口贸易以原料为主,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工业革命和人口增长导致英国粮食需求增大,粮食进口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当时英国并未实现粮食自足,排除B项;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经济发展迅速,民众生活水平整体提高,生活环境逐渐改善,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英国进口都依赖于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后(中国)。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因受经费、生产成本和国际军火市场价格的影响,生产无法完全规避价值规律的制约,其所产军工产品不再无偿调拨给军队使用,而在一定程度上按市场规则和国际行情办事,加上洋务派军事工业属于官办性质的近代工业,说明已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C项正确。与国际市场已完全接轨说法均绝对化,排除A项;管理上已摒弃封建性因素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以巩固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并非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在生产力飞速提高的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工业化社会引起民众反思,人们希望回归到传统乡村,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乡土运动”,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工业化社会引起民众反思,但不确定乡土文学是否成为主流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工业化社会引起民众反思,不能说明德国城市化进程陷入低谷,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工业化社会引起民众反思,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材料可知,1841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导致国民收入迅猛增长:工业革命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因而工业和国内贸易收入增长迅速,B项正确;在总体态势方面,英国国民收入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1841年后持续增长,且增长迅猛;在收入结构方面,1841年之前,农业、林业和渔业收入占比较大:1841年之后,工业、国内贸易收入和海外收入增长迅速,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农业,占有绝对比重。排除A项;英国是1763年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与19世纪的海外收入比重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经济结构的变动只能影响国民收入,但不能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英国)。根据材料“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称“不愿继续扩张领土”;狂热的殖民主义者保守党领袖迪斯雷利也提出‘放弃除印度和地中海领地以外的一切殖民地’”和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他们主张自由贸易政策,英国政府依据形势改变殖民政策,通过市场手段获得利益,即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话语权得到提升,B项正确;启蒙思想产生于17、18世纪,排除A项;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左右英国政策的程度,排除C项;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型,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所以废除了奴隶贸易,D项正确;世界废奴运动的高涨是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是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是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后的美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北美棉花出口量从1790年的不到1万磅增加到1800年的640万磅,表明1800年后需求量增多,原因是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棉花的需求量急剧增加,A项正确;是棉花出口量增多的原因,促进了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此时尚未对黑奴进行解放,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根据材料“工厂不再通过工头来管理工人,工厂直接与工人签订劳动契约,直接掌握工人的雇佣和管理工人劳动,同时制定统一的劳动纪律、工资制度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聘用专业人才主持厂务,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取代了原来带有封建管理方式的工头制,适应了近代工厂发展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与发展环境无关,更何况当时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民族工业发展的高峰是民国建立到一战结束,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企业经营调整,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与化解了新旧经济体制的冲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可知,恩格斯认为工人从事工业生产方面的劳动需要有一定文化知识,也即机器大生产对工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工业生产要求提高劳动力素质,没有涉及工人运动的信息,排除A项;“工人生活改善”与“要求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 没有明显因果关系,排除B项;“初等教育普及”是“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的要求”带来的后续影响,而非其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汽车生产流水线使日产量达四千多辆,提高了生产效率,助力美国汽车工业壮大,A项正确;产量提高,工人却不到5万人,可见加强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排除B项;材料是生产水平提高不是设计精细化,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汽车制造业,没有其他行业,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之前(英国)。根据材料“在19世纪之前阿克莱特工厂的机器几乎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工人分为两组轮流换班。纺纱工作在晚上进行,而梳棉、滚棉等准备工作在白天进行,并大量雇用童工”可知,阿克莱特工厂通过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轮流换班,还利用童工,最大限度的剥削工人,A项正确;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工业革命催生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判断棉纺织业是否已经率先实现机器大生产,排除D 项。故选A项。
16.(1)表现:举办各种宗教节日庆典;休闲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逐渐理性化、文明化;逐渐普及化和层次化;日益商业化。
(2)原因: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工业化生产推动休闲消费品的改善;工人收入的增长推动休闲生活的商业化;交通条件的改善。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英国)。表现:根据材料“16-18世纪,英国各种宗教节日庆典加起来约有一百来天,圣诞节、守护神节等较有代表性”可知举办各种宗教节日庆典;根据材料“英国人还经常在酒馆、客栈中饮酒、看报、闲谈、讨论社会新闻和国家大事。欣赏音乐也是各个阶层比较喜欢的休闲方式”可知休闲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根据材料“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足球、拳击等体育休闲活动则被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则”可知逐渐理性化、文明化;根据材料“原来只有贵族才消费得起的休闲商品如咖啡、茶叶等价格逐渐下跌,普通民众也可消费”可知逐渐普及化和层次化;根据材料“人们设置专门的比赛场馆来组织体育活动赛事,通过向观众收取门票来获利。不论是在剧院、音乐厅还是度假村中,人们的休闲生活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买卖关系”可知日益商业化。
(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英国)。原因:根据材料“人们追求的休闲已不再是宗教慰籍,而更多的是世俗的利益”可知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娱乐、体育、演艺观赏、旅游等休闲方式明显增多”“工人阶级向上流社会靠拢,开始提高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追求”可知工业化生产推动休闲消费品的改善;工人收入的增长推动休闲生活的商业化;结合工业革命在交通方面的新发明可知交通条件的改善。
17.(1)特点:
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欧洲主要商道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亚洲贸易中心的形成;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出现;商品种类和流量成倍增长。(任意5点。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达,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积极影响:
促使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
易和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世界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达,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消极影响:加剧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落后。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世界)。据图中贸易线路并结合所学,可以从新航路开辟本身和与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亚洲等方面的影响去分析,如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欧洲主要商道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亚洲贸易中心的形成;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出现;商品种类和流量成倍增长。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世界)。据材料二“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可知,促使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据材料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了”可知,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据材料二“从1870到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可知,推动了世界贸 易和生产力的发展;据材料二“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世界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据材料二“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剧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落后。
18.(1)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的发展;资本家追求 剩余价值的推动。
(2)简评:泰勒制的创立,推动了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苏俄计划经济的国 家管理模式,促进了苏俄社会转型;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但它毕竟服务于资产阶级剥削工 人阶级的管理需要,同时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有一定局限性。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发展;根据材料“推动了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得出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的发展;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推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根据材料“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的创立,推动了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得出泰勒制的创立,推动了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根据材料“应当在俄国研究和传播泰勒制,有系统的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由此形成了 一种新的国家管理形式——计划经济”可得出形成了苏俄计划经济的国家管理模式,促进了苏俄社会转型;根据材料“泰勒制的推行使企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泰勒制的根本缺陷”可得出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但它毕竟服务于资产阶级剥削工 人阶级的管理需要,同时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有一定局限性。
19.(1)状况:出现许多新兴城镇;市民阶级形成并分化;建立大学。
意义: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政治上,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重要力量,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思想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也推动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2)变化: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因素:工业革命的开展。
(3)趋势:地方治理贯彻“主权在民”原则;地方治理职能向公共服务为主转变;地方治理主体多元化。
认识:地方治理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地方治理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地方治理可以提高地方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第一小问状况,据材料一“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在西欧各地的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可知,出现许多新兴城镇;据材料一“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可知,市民阶级形成并分化;据材料一“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可知,建立大学。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可知,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据材料一“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可知,政治上,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重要力量,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也推动了科技文化的进步。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可知,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据材料三“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可知,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据材料三“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可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时间19世纪中后期英国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
(3)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四“19世纪80年代的议会改革,贯彻地方自治的‘主权在民’原则”可知,地方治理贯彻“主权在民”原则;据材料四“地方治理职能从政治统治为主到以公共服务为主”可知,地方治理职能向公共服务为主转变;据材料四“地方治理主体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再简化、又到多元的若干次反复”可知,地方治理主体多元化。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城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地方治理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地方治理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地方治理可以提高地方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