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4 古代诗歌阅读(新高考专用)
(所选地区:湖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安徽)
2024届高三一模古代诗歌阅读考情概述
开考时间 考区 试题简析
诗歌来源及作者 教考衔接角度(链接课本同作者或同诗歌题材) 真题复现角度
2024.1.19 湖南岳阳 《念奴娇·过小孤山》秦观 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P155秦观《鹊桥仙》 2023 全国卷:《湖上晚归》林逋
2024.2.20 山东临沂 《催租行》范成大 讽喻类诗歌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P115鲍照《拟行路难》 /
2024.2.27 江苏宿迁 《虞美人·至当涂呈郭功甫》黄庭坚 选择性必修下册P117黄庭坚《登快阁》
2024.3.2 安徽合肥 《寄苏内翰》刘季孙 / /
2024.3.3 福建龙岩 《淮阳感秋》 李密 即时感怀诗歌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P155 杜甫《登岳阳楼》 2021 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2024.3.3 广东汕头 《书陆放翁诗卷后》林景熙 即时感怀诗歌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P155 杜甫《登岳阳楼》 2021 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2024.3.4 山东滨州 《满庭芳》晁补之 即时感怀诗歌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P155 杜甫《登岳阳楼》 2021 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2024.3.5 山东济宁 《咏梅投所知》戴复古 咏物言志诗歌 2022 北京卷:《病柏》杜甫
2024.3.5 山东淄博 《秋中暑退赠乐天》 刘禹锡 / /
2024.3.5 山东菏泽 《岳阳楼》黄公度 写景抒情诗歌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P142 李煜《虞美人》 2023 全国卷:《湖上晚归》林逋
2024.3.6 安徽江南十校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李白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P60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P105 李白《将进酒》 /
(2024届·湖南岳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小孤山
宋·秦观①
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崒嵂②,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
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
【注】①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②崒嵂:zú lǜ,高峻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运用拟人修辞,将小孤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衬托出其高峻挺拔之姿。
B.“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表现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C.“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句既是写小孤山的超然独立,也是暗示词人的处境。
D.“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用典,小孤山昂然屹立,连过往的行人也为之驻足,并为之喝彩。
16.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师从苏轼,试分析此词所受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响。
(2024届·山东临沂·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催租行
范成大
输租得钞①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②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③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④。
【注】①钞,官府收到租后发给的凭据。②文书,官府催租的文件;也有观点认为应与“钞”同义。③悭囊,钱罐。④草鞋费,从前公差敲榨勒索时巧立的一种名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农人缴了租税后得到完税的“收据”,照理本应该暂时安生,但是里正又来催租。
B.第四句写里正催收理由是为让军营将士有酒喝,妙在使用直接引语且带有语气,生动形象。
C.第五、六句中“大如拳”言钱罐小,“三百钱”言存钱少。农人忍痛“扑破”,其间透着无奈。
D.第七、八句表面上是农人对里正的客套之语,实际上声声含泪,蕴含着农人的辛酸和苦楚。
16.关于第三句的主语,有人理解为里正,有人理解为农人。你作何理解?请表明观点并分析。
(2024届·江苏宿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至当涂呈郭功甫
黄庭坚
平生本爱江湖住,鸥鹭无人处。江南江北水云连,莫笑醯鸡①歌舞、瓮中天。
当涂舣棹蒹葭外,赖有宾朋在。此身无路入修门②,惭愧诗翁清些、与招魂。
【注】①醯鸡:蠓,酒瓮中生的一种小虫。②修门:语出屈原《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塑造了一个本性不喜约束、热爱自由,又敢于自嘲的词人形象。
B.本词中的“鸥鹭”与“惊起一滩鸥鹭”中的“鸥鹭”意象内涵不同。
C.“当涂舣棹蒹葭外”既照应了词题,又隐约传达出词人漂泊的心境。
D.“此身无路入修门”句化用典故,劝慰友人要安于清贫,持操自守。
16.有论者认为黄庭坚词“外疏宕而内沉郁”,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2024届·安徽合肥·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苏内翰
刘季孙
倦压鳌头①请左符②,笑寻颍尾为西湖③。
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④清风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
[注]①压鳌头:指入翰林院。②左符:离京外任。③西湖:颍州西湖。④六一: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出类拔萃却厌弃官场,“倦”“笑”写其自伤自嘲,由此可见其人生态度。
B.“二三”与“六一”,数词对举,表述巧妙自然,运用衬托的手法以赞美苏轼。
C.诗人想象为苏轼斟酒助兴,“金樽”则让人联想起“金樽清酒斗十千”的诗句。
D.全诗叙中有议,虚实结合,豪健而流畅,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情厚意。
16.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苏轼曾说本诗“一篇向人写肝肺”。你认为本诗中间两联写出了苏轼哪些“肝肺”?请简要分析。
(2024届·福建龙岩·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淮阳感秋【注】
隋 李密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注】此诗是隋大业九年,李密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逃亡淮阳时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总写一幅金风摇荡、草木萧疏的淮阳秋景图,照应标题,为后文的叙议张本。
B.“村荒藜藿深”中的“深”与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的“深”所用手法相同。
C.九、十两句是过渡,用顶针紧承上文,再用设问引出对国家兴亡的怅然慨叹,意蕴丰富。
D.诗歌由景兴感,沉郁苍凉,巧用典故,传达心声,中途换韵,声韵在变化中趋于和谐。
16.诗歌的“此夕穷涂士”与“千古传名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关联?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届·广东汕头·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陆放翁诗卷后
林景熙①(宋末元初)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②首。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注】①作者为南宋遗民。②月氏:古西域国名。此处以月氏代指金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诗史”与“杜鹃啼血”两个典故,为后面抒情做铺垫。
B.诗歌中间八句描绘陆游从戎与归隐的一生,既叹放翁,也叹自己。
C.结尾化用《示儿》的诗句,意为此时山河一统,可放翁早已作古。
D.这首诗抒发作者读陆游诗卷以后的内心感想,壮怀激烈、气势雄浑。
16.“诗缘情”与“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强调诗歌因情而发,表达心志。本诗是如何体现既“缘情”又“言志”的?请简要分析。
(2024届·山东滨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①
晁补之
乡物牵情,家山回首,浩然归兴难收。报恩心事,投老拚②悠悠。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③。成何事,夷犹桂辑,兰芷咏芳洲。
人生,萍梗迹,谁非乐土,何处吾州?算不须,临岐惝恍迟留。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
【注】①本词为作者被贬信州(今江西)途中登临庐山而作。②拚:舍弃,不顾惜。③春秋卫国人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歌,后得桓公重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前三句由“乡物”引发了词人的情感,让其归兴难收,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牛下”“激烈寒讴”借用宁戚典故写词人年轻时的报负,“却笑”二字饱含自嘲之意。
C.词人在下阕开始劝解自己,人生如同浮萍,处处都是乐土,不要在歧路惝恍犹豫。
D.“图上画扁舟”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1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是如何印证这一观点的?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024届·山东济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梅投所知
戴复古
洁白无瑕美不娇,炯如珠玉粲林皋。
独开残腊与时背,奄胜众芳其格高。
欲启月宫休种桂,如何仙苑却栽桃。
不将品质分优劣,痛饮花前读楚骚[注]。
【注】《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名士不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后用此典形容所谓的名士风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把这首咏梅诗投寄给相知的朋友,借此抒写自己的情怀,表达与众不同的性情。
B.首联直接切题,表现梅花的洁白无暇、美而不娇,如同珠玉一般在山林中光鲜灿烂。
C.“独开”表明梅花与“众芳”的不同,暗示了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和世俗同流的品格。
D.颈联运用了衬托手法,借对桂花和桃花的贬抑,突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情感鲜明。
16.戴复古曾提出“陶写性情为我事,留连光景等儿嬉”的作诗主张,意思是作诗要陶写自己的性情,仅仅留连于美景就会显得肤浅。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这一主张的。
(2024届·山东淄博·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中暑退赠乐天
刘禹锡
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
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
岁稔贫心泰,天凉病体安。
相逢取次第,却甚少年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中,诗人重点表现了暑气消退后自己的惬意感受。
B.诗人在秋夜里身着夏装,弹奏清琴,生活过得闲适雅致。
C.菊和兰在诗中都具有文化象征意味,诗人更加偏爱菊花。
D.诗人把相逢乐与少年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了前者。
16.诗的五、六两句深受后代评论家的称赞,请分析其妙处。
(2024届·山东菏泽·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南宋)黄公度
后乐先忧记饱观,兹楼今始得凭栏。
吐吞五水波涛阔,出纳三光境界宽。
黄帝乐声喧广宙①,湘君山影浸晴澜。
江山何独助张说②,收拾清晖上笔端。
【注】①传说黄帝南巡时在洞庭湖之野演奏《咸池》之乐,广施教化于百姓。②张说:唐朝宰相,诗文兼擅,有“大手笔”之称,曾任岳州刺史,期间建造岳阳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引用范仲淹的名言,不仅点出自己登岳阳楼的缘由,也隐含着这首诗的主题。
B.颔联描绘出洞庭湖吞吐五江之水,融入日月星三光的壮阔景色,呈现出高远辽阔的境界。
C.颈联展开联想,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历史文化的厚重以及山光水色之美。
D.“收拾清晖上笔端”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写作才华的自信,也暗含对张说的轻视。
16.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吟咏岳阳楼的佳作,但两诗抒发的感情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2024届·安徽·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①
李白
昔在九江上②,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注]①九华,即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韦仲堪,李白好友,时任青阳县令。②九江,这里指长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回忆自己曾经放舟长江,遥望九华,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目的。
B.诗的五、六两句写诗人欲寻同伴共游九华,故想要振臂一挥发出召唤。
C.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云松”这一意象来隐喻友人超尘脱俗的不凡气质。
D.本诗以古风形式呈现,格律相对自由,语言洗练自然,风格清新飘逸。
16.本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2022·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4 古代诗歌阅读(新高考专用)
(所选地区:湖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安徽)
2024届高三一模古代诗歌阅读考情概述
开考时间 考区 试题简析
诗歌来源及作者 教考衔接角度(链接课本同作者或同诗歌题材) 真题复现角度
2024.1.19 湖南岳阳 《念奴娇·过小孤山》秦观 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P155秦观《鹊桥仙》 2023 全国卷:《湖上晚归》林逋
2024.2.20 山东临沂 《催租行》范成大 讽喻类诗歌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P115鲍照《拟行路难》 /
2024.2.27 江苏宿迁 《虞美人·至当涂呈郭功甫》黄庭坚 选择性必修下册P117黄庭坚《登快阁》
2024.3.2 安徽合肥 《寄苏内翰》刘季孙 / /
2024.3.3 福建龙岩 《淮阳感秋》 李密 即时感怀诗歌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P155 杜甫《登岳阳楼》 2021 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2024.3.3 广东汕头 《书陆放翁诗卷后》林景熙 即时感怀诗歌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P155 杜甫《登岳阳楼》 2021 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2024.3.4 山东滨州 《满庭芳》晁补之 即时感怀诗歌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P155 杜甫《登岳阳楼》 2021 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2024.3.5 山东济宁 《咏梅投所知》戴复古 咏物言志诗歌 2022 北京卷:《病柏》杜甫
2024.3.5 山东淄博 《秋中暑退赠乐天》 刘禹锡 / /
2024.3.5 山东菏泽 《岳阳楼》黄公度 写景抒情诗歌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P142 李煜《虞美人》 2023 全国卷:《湖上晚归》林逋
2024.3.6 安徽江南十校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李白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P60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P105 李白《将进酒》 /
(2024届·湖南岳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小孤山
宋·秦观①
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崒嵂②,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
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
【注】①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②崒嵂:zú lǜ,高峻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运用拟人修辞,将小孤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衬托出其高峻挺拔之姿。
B.“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表现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C.“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句既是写小孤山的超然独立,也是暗示词人的处境。
D.“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用典,小孤山昂然屹立,连过往的行人也为之驻足,并为之喝彩。
16.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师从苏轼,试分析此词所受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响。
【答案】15.A 16.(1)写景方面,都是从大处着笔,写景大气磅礴,境界宏阔,都有豪放词风。(2)炼句方面,秦词“激浪飞珠溅雪”,苏词“卷起千堆雪”都运用了比喻,以浪花比作雪,形象生动。(3)情感表达,两词都借阔大之景抒发旷达之情,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本词四五句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只是表现作者的所见所想。“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运用了拟人修辞。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
写景都是从大处着笔,写得大气磅礴,境界宏阔。
本词壮思逸飞,境界开阔,是秦观词中少有的豪放之作。上阕第一句,先写长江的水势,“滚滚”“激浪”来形容水流湍急,第二句奇峰突现,一座高峻的山峰,挡住了汹涌的江水。第三句,将此山傲立此处的原因,想象为天公设立,使此山有了中流砥柱的神韵,既表明小孤山这座挺立急流中的山峰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又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可谓神来之笔。
而《赤壁怀古》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巧用修辞。本词“激浪飞珠溅雪”运用比喻手法,把飞溅的浪花比喻为白雪,《赤壁怀古》“卷起千堆雪”也运用比喻,把浪花比喻为白雪,形象生动。
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两词都借阔大之景抒发旷达之情。本词上阕写长江的磅礴气势,写小孤山的奇峰突起,下阕以两岸群山为衬托,以汹涌江水的退缩烘托小孤山在中流屹立。阔大之景体现旷达之情。苏词上阕咏赤壁,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表现了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英雄豪迈本色。
(2024届·山东临沂·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催租行
范成大
输租得钞①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②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③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④。
【注】①钞,官府收到租后发给的凭据。②文书,官府催租的文件;也有观点认为应与“钞”同义。③悭囊,钱罐。④草鞋费,从前公差敲榨勒索时巧立的一种名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农人缴了租税后得到完税的“收据”,照理本应该暂时安生,但是里正又来催租。
B.第四句写里正催收理由是为让军营将士有酒喝,妙在使用直接引语且带有语气,生动形象。
C.第五、六句中“大如拳”言钱罐小,“三百钱”言存钱少。农人忍痛“扑破”,其间透着无奈。
D.第七、八句表面上是农人对里正的客套之语,实际上声声含泪,蕴含着农人的辛酸和苦楚。
16.关于第三句的主语,有人理解为里正,有人理解为农人。你作何理解?请表明观点并分析。
【答案】15.B 16.示例一:主语应该是农夫。①这样“文书”就可理解成“钞”,与首句内容呼应;又紧承第二句,刻画出农夫面对里正的态度。②农夫面对官府再次催租,心中有怒却只能笑脸相迎,形象地刻画出农夫的处境和心态。
示例二:主语应该是里正。①这样“文书”就可理解成“收租文件”,与前后句主语均一致,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里正嘴脸。②本句是写里正既狐假虎威,凶相横生;又因醉酒,嬉皮笑脸,丑态毕现,非常形象。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情感和语言的能力。
B.“为让军营将士有酒喝”错。“营”,意为“谋求”。第四句是说我来只不过是要找杯酒喝而已。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要表明个人观点,可以认为主语应该是农夫,也可以认为主语应该是里正。然后结合诗句说出理由即可。
(1)如果认为主语应该是农夫,在解释理由时,要注意到前后语意衔接或呼应之处即可。
结合注释②“文书……也有观点认为应与‘钞’同义”分析,“文书”理解成“钞”,就与首句“输租得钞官更催”内容呼应;又紧承第二句“踉跄里正敲门来”,刻画了农夫面对官府里正再次催租,心中有怒却只能笑脸相迎的态度。这样,第三句“手持文书杂嗔喜”就理解成:农夫拿着收据看了看,又是发怒又是笑。形象地刻画出农夫面对里正上门讨要收据的处境和心态。
(2)主语应该是里正,在解释理由时,必须对“嗔”和“喜”作出合理解释。
结合注释②分析,如果“文书”是指官府催租的文件,那么前句“踉跄里正敲门来”和后句“我亦来营醉归耳”的主语就都是“里正”,这三句的意思是:里正踉踉跄跄忽然又来敲门,他拿着收据看了看,又是发怒又是笑,他此来只不过是要找杯酒喝。“嗔”写出了里正狐假虎威,凶相横生的态度,“喜”写出了里正因醉酒,嬉皮笑脸的丑态,这就从不同角度刻画了里正丑恶的嘴脸。
(2024届·江苏宿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至当涂呈郭功甫
黄庭坚
平生本爱江湖住,鸥鹭无人处。江南江北水云连,莫笑醯鸡①歌舞、瓮中天。
当涂舣棹蒹葭外,赖有宾朋在。此身无路入修门②,惭愧诗翁清些、与招魂。
【注】①醯鸡:蠓,酒瓮中生的一种小虫。②修门:语出屈原《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塑造了一个本性不喜约束、热爱自由,又敢于自嘲的词人形象。
B.本词中的“鸥鹭”与“惊起一滩鸥鹭”中的“鸥鹭”意象内涵不同。
C.“当涂舣棹蒹葭外”既照应了词题,又隐约传达出词人漂泊的心境。
D.“此身无路入修门”句化用典故,劝慰友人要安于清贫,持操自守。
16.有论者认为黄庭坚词“外疏宕而内沉郁”,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答案】15.D 16.①写本性的随性自由,实则表达一种无奈;②写置身江上的悠然,却以“醯鸡”自喻,自嘲渺小;③写找到了灵魂归宿,其实难掩功业未就的悲愤。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劝慰友人要安于清贫,持操自守”错,此句并非劝慰友人,而是说的自己。“此身无路入修门,惭愧诗翁清些、与招魂”意思是,我是不会入朝为官的,得到您的赐诗为我招魂安慰,内心就十分感激与惭愧了。表达的是自己安于清贫,持操自守。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外疏宕”是表面放达不羁,恬淡隽永;“内沉郁”是内心的思想情感低沉郁闷,含蓄深沉。
上阕首句“平生本爱江湖住,鸥鹭无人处”,言性爱江湖,随性自由,本无大志,愿做个与鸥鹭为侣的散淡之人。其实如果能够入仕为官,实现抱负,谁又愿意流落江湖呢?貌似旷达之中透着一丝无奈。
上阕第二句“江南江北水云连”写江南江北自由往来,欣赏水云,仿佛悠然自得;但下句“莫笑醯鸡歌舞、瓮中天”,意思是宁愿做个酒瓮里的小虫,就在这小小天地间歌舞,意即就像小虫飞舞酒瓮之中,亦不以为窘。此句词人以“醯鸡”自喻,自嘲渺小,与前句的自由悠闲形成对照,蕴含内心的心酸。
下阕尾句“此身无路入修门,惭愧诗翁清些、与招魂”,说此次停船当涂,幸而有您这样的高朋为伴。我是不会入朝为官的,得到您的赐诗为我招魂安慰,内心就十分感激与惭愧了。写找到了灵魂归宿,其实难掩功业未就的悲愤。
(2024届·安徽合肥·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苏内翰
刘季孙
倦压鳌头①请左符②,笑寻颍尾为西湖③。
二三贤守去非远,六一④清风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
[注]①压鳌头:指入翰林院。②左符:离京外任。③西湖:颍州西湖。④六一: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出类拔萃却厌弃官场,“倦”“笑”写其自伤自嘲,由此可见其人生态度。
B.“二三”与“六一”,数词对举,表述巧妙自然,运用衬托的手法以赞美苏轼。
C.诗人想象为苏轼斟酒助兴,“金樽”则让人联想起“金樽清酒斗十千”的诗句。
D.全诗叙中有议,虚实结合,豪健而流畅,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情厚意。
16.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苏轼曾说本诗“一篇向人写肝肺”。你认为本诗中间两联写出了苏轼哪些“肝肺”?请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①追慕先贤,坚守志节。“贤守”强调理政惠民之举,“清风”意在清廉守节之心,写出了苏轼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慨叹年华,豁达随缘。“霜鬓满”直断人生易老之忧,“插菊花”状其从容愉悦之态,写出了苏轼超然洒脱的胸怀。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自伤自嘲”错误,根据注释②可知,苏轼是自请外任,此时苏轼是如愿以偿,心情是如释重负,没有感伤和嘲讽,反而是轻松喜悦的。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中间两联的意思是:前任太守们赫赫的政绩不会被玷污,六一公那清健的诗风而今也不会单孤。四海之内,谁人不知东坡诗名?学士霜鬓,重阳佳节,可曾插得菊花,可曾又得佳句?
诗歌中的“颍州”,北宋著名诗人晏殊、欧阳修和苏轼先后于此为守,皆常宴赏于颍州西湖。写“二三贤守”,是在安慰苏轼在颍州当官,并不是什么坏事,恭维苏东坡也是一个清风好太守,表明来到颍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苏轼虽然远离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旋涡,但是仍然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二三贤守”也道出苏轼心中效仿先贤之意。“清风”不仅仅是写诗之风,也是从政之风。刘季孙认为苏轼虽遭遇政治上的挫折,依然会坚守志向和节操,保持清廉的作风。
此时的苏东坡因为仕途的坎坷,早已经白发苍苍了。所以,刘季孙这里用了“四海共知”,因为苏东坡的诗篇流传天下;用“霜鬓满”把天下人共同怜惜苏东坡之衰老之情巧妙写出。“四海共知霜鬓满”“又开慰坡公,随时消息,不必以时事介意也”。古人重阳有饮酒插花的习俗,“重阳曾插菊花无?”道出了苏轼对诗酒唱和生活的欢欣。诗人不愧为苏轼知己,既能体悟到苏轼对年华老去的忧虑,也懂得他的旷达之心。苏轼没有因仕途坎坷而介怀,反而在重阳节饮酒插花,随缘自适。
所以苏东坡看到这两句诗之后,喜笑颜开,大为赞赏。后来,苏东坡送别刘季孙之时,还专门写道:“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2024届·福建龙岩·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淮阳感秋【注】
隋 李密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注】此诗是隋大业九年,李密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逃亡淮阳时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总写一幅金风摇荡、草木萧疏的淮阳秋景图,照应标题,为后文的叙议张本。
B.“村荒藜藿深”中的“深”与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的“深”所用手法相同。
C.九、十两句是过渡,用顶针紧承上文,再用设问引出对国家兴亡的怅然慨叹,意蕴丰富。
D.诗歌由景兴感,沉郁苍凉,巧用典故,传达心声,中途换韵,声韵在变化中趋于和谐。
16.诗歌的“此夕穷涂士”与“千古传名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关联?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表意上看似矛盾,实则意脉贯通,转折中有递进,表达诗人落寞中的奋进对自我的勉励。
②“此夕穷涂士”是写诗人的境况,抒发反隋失败后处境艰难、走投无路之悲,身逢乱世、穷途末路之叹。
③“千古传名谧”是写诗人的自勉,表达虽身份卑微,处境艰难,仍可象樊哙、萧何一样乘时奋起,建功立业,而千古流芳。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再用设问引出对国家兴亡的怅然慨叹”错误。不是“国家兴亡”,而是“个人穷达”。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前面写自己今天晚上是穷途之士,后面又写定会万古留名传谥,表意上看似矛盾,实则意脉贯通,转折中有递进,秦俗乱世尚未荡平,汉道清朝尚难希冀,樊哙是个市井之徒,萧何不过是刀笔吏,一旦与时运相遇合,定会万古留名传谥,表达诗人落寞中的奋进对自我的勉励。
“此夕穷涂士”是写诗人的境况,当时作者参与杨玄感反隋失败,被捕逃亡,处境艰苦,故自称“穷涂士”;由肃杀的秋景联想到自己的穷困处境,故忧思郁结。抒发反隋失败后处境艰难、走投无路之悲,身逢乱世、穷途末路之叹。
“千古传名谧”是写诗人的自勉,当“秦俗”未平,“汉道”何冀之时,如樊哙、萧何等人,虽或出身市井屠者,或为刀笔小吏,一旦与时运相遇,却做出改朝换代、重建明时的大事业,万古流传其不朽之名声,因此感到自己虽生此乱世,但只要奋起图王,仍可像樊哙、萧何做出一番事业。表达虽身份卑微,处境艰难,仍可象樊哙、萧何一样乘时奋起,建功立业,而千古流芳。
(2024届·广东汕头·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陆放翁诗卷后
林景熙①(宋末元初)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②首。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注】①作者为南宋遗民。②月氏:古西域国名。此处以月氏代指金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诗史”与“杜鹃啼血”两个典故,为后面抒情做铺垫。
B.诗歌中间八句描绘陆游从戎与归隐的一生,既叹放翁,也叹自己。
C.结尾化用《示儿》的诗句,意为此时山河一统,可放翁早已作古。
D.这首诗抒发作者读陆游诗卷以后的内心感想,壮怀激烈、气势雄浑。
16.“诗缘情”与“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强调诗歌因情而发,表达心志。本诗是如何体现既“缘情”又“言志”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诗缘情”,是指诗歌是因情而发的,诗人生活于南宋末年,经历过江山易主,国土沦丧的悲痛,又因闻读了陆游的诗卷,被陆游满腔的报国热情所打动,从而引发强烈的爱国之情。
②“诗言志”,是指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志向与理想的,诗歌借用杜甫忧时伤怀的诗作、蜀帝杜字为国化鸟的典故,极力塑造陆游忠肝义胆的形象,来抒发诗人愿意金生报国、渴求收复中原的理想志向。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C.“可放翁早已作古”错,“家祭如何告乃翁”意思是:在家祭时怎么开口禀告你这泉下的老翁?九州虽同,而国家已灭,子孙家祭之时又如何告祭,沉痛至极。既表现了对陆游的哀悼,又展现了南宋遗民的爱国情怀。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缘情”是指诗歌的产生和内容都源于诗人的情感,强调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轻裘骏马成都花”到“坐看中原落人手”八句诗分别描绘陆游壮岁从戎,暮年归隐的生涯,以及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情怀。“青山一发愁蒙蒙”到“家祭如何告乃翁”接入自己,把当前现实与陆游所处时代作对照。陆游当时是眼睁睁地看着沦陷的中原无力收复;林景熙所处的时代,中原已入元人之手,剩下的只有一片蒙蒙的哀愁。表现了对陆游的哀悼,展现了南宋遗民的爱国情怀。由此可知,诗人生活于南宋末年,经历过江山易主,国土沦丧的悲痛,又因闻读了陆游的诗卷,被陆游满腔的报国热情所打动,从而引发强烈的爱国之情。
“诗言志”是指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志向与理想的,也就是指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或社会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等。前四句写作者读完陆游诗卷后,认为陆游与杜甫在诗歌造诣上旗鼓相当,肯定陆游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中间八句展现了陆游坎坷的一生,及其报国雄心,对陆游寄予无限同情。最后更进一层,九州虽同,而国家已灭,子孙家祭之时又如何告祭,沉痛至极。既表现了对陆游的哀悼,又展现了南宋遗民的爱国情怀。
(2024届·山东滨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①
晁补之
乡物牵情,家山回首,浩然归兴难收。报恩心事,投老拚②悠悠。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③。成何事,夷犹桂辑,兰芷咏芳洲。
人生,萍梗迹,谁非乐土,何处吾州?算不须,临岐惝恍迟留。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
【注】①本词为作者被贬信州(今江西)途中登临庐山而作。②拚:舍弃,不顾惜。③春秋卫国人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歌,后得桓公重用。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前三句由“乡物”引发了词人的情感,让其归兴难收,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牛下”“激烈寒讴”借用宁戚典故写词人年轻时的报负,“却笑”二字饱含自嘲之意。
C.词人在下阕开始劝解自己,人生如同浮萍,处处都是乐土,不要在歧路惝恍犹豫。
D.“图上画扁舟”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1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是如何印证这一观点的?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A 16.①香炉峰的瀑布飞流直下,漫山的红枫一片纷繁,江水凝聚着无边秋色,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②寓情于景,传达出词人对美景的赞美以及内心的豁达。③“乱”与“凝”分别又有“纷乱”“凝重”之感,难掩词人贬谪失意带来的伤感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错误,开篇前三句写对故乡的郁郁思情,上片后文写的是壮志成空的绵绵悲恨,下片抒发随缘自适的情趣和啸傲山林的旷放襟怀。开头的归兴不是全诗的情感基调。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诗句意思是:要去看香炉峰的千尺瀑布,满山随风飘舞的红枫和江水映照的无边金秋。“瀑布”“丹枫”“江色”,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色彩斑斓,有动有静。
作者在被贬的途中,但心绪昂扬,书写壮美的秋景并想前去欣赏,其壮景中寓豪情,被贬又如何,我还是我,人生就象浮萍一样行迹不定,哪里不是理想的乐土。诗句传达出词人对美景的赞美以及内心的豁达。
“丹枫乱、江色凝秋”,红叶飘落,江水凝结成秋天的景色。“乱”与“凝”分别又有“纷乱”“凝重”之感,想象壮美景象,毕竟人在贬途,还是难掩词人贬谪失意带来的伤感之情。
(2024届·山东济宁·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梅投所知
戴复古
洁白无瑕美不娇,炯如珠玉粲林皋。
独开残腊与时背,奄胜众芳其格高。
欲启月宫休种桂,如何仙苑却栽桃。
不将品质分优劣,痛饮花前读楚骚[注]。
【注】《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名士不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后用此典形容所谓的名士风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把这首咏梅诗投寄给相知的朋友,借此抒写自己的情怀,表达与众不同的性情。
B.首联直接切题,表现梅花的洁白无暇、美而不娇,如同珠玉一般在山林中光鲜灿烂。
C.“独开”表明梅花与“众芳”的不同,暗示了梅花不与百花争艳、不和世俗同流的品格。
D.颈联运用了衬托手法,借对桂花和桃花的贬抑,突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情感鲜明。
16.戴复古曾提出“陶写性情为我事,留连光景等儿嬉”的作诗主张,意思是作诗要陶写自己的性情,仅仅留连于美景就会显得肤浅。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在这首诗中体现这一主张的。
【答案】15.D 16.①诗人写梅花时重点突出了梅花高洁无暇、凌寒独放的特点和品格。
②诗人借写梅花,表达了自己不迎合世俗、坚守自我的性情和品质。
③诗人咏梅不局限于梅花的外表,而是重在写其独有的品格,抒写个人性情,很好地体现了作诗的主张。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借对桂花和桃花的贬抑”错误。本诗借桂花和桃花衬托梅花的不俗,没有贬抑。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戴复古认为,作诗要陶写自己的性情,仅仅留连于美景就会显得肤浅。联系诗文内容分析诗人抒写的个人性情,看这一主张如何体现。
首联,“洁白无瑕”突出梅花的特点,“美不娇”赞美梅花美丽而不脆弱,质朴,有生机。“炯如珠玉粲林皋”是说梅花开在山林,如珠玉般闪耀着明亮的光华。
颔联,“独开残腊与时背”写梅花开放在一年的岁暮,与时乖违,表现梅花的傲寒独立,不与百花争艳。“奄胜众芳其格高”突出梅花的品格高洁胜过百花。诗人以梅寄情,表达了自己不迎合世俗、坚守自我的性情和品质。
颈联,“欲启月宫休种桂,如何仙苑却栽桃”,诗人借桂树、桃花两个意象衬托梅花的不同凡俗。
尾联,“不将品质分优劣,痛饮花前读楚骚”,写不将品质评定高下好坏,就在梅前痛快地喝酒,读《离骚》感悟名士风度,表现诗人咏梅不局限于梅花的外表,而是重在写其独有的品格。
总之,诗人以梅喻人,借梅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追求,借咏梅抒写自己的真性情,很好地体现了作诗的主张。
(2024届·山东淄博·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中暑退赠乐天
刘禹锡
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
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
岁稔贫心泰,天凉病体安。
相逢取次第,却甚少年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中,诗人重点表现了暑气消退后自己的惬意感受。
B.诗人在秋夜里身着夏装,弹奏清琴,生活过得闲适雅致。
C.菊和兰在诗中都具有文化象征意味,诗人更加偏爱菊花。
D.诗人把相逢乐与少年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了前者。
16.诗的五、六两句深受后代评论家的称赞,请分析其妙处。
【答案】15.C 16.①内容丰富。诗的五、六句写了诗人心、身两个层面的变化,且交代清楚了出现变化的原因;②结构谨严。“岁稔”“天凉”紧扣并照应题目中的“秋中”“暑退”,身心的安泰也为七、八句的“相逢”提供了前提条件。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诗人更加偏爱菊花”错误,诗句意思是人们都喜欢菊花,风儿却在折损兰花。此处没有偏爱谁的倾向。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歌炼句题可从表达技巧、炼字、情感及结构等方面考虑。
诗句意思是,丰收的季节能让贫困得到缓解,内心因此安泰;凉爽的天气有益于身体的健康,病体也逐渐好起来。
“贫心泰”“病体安”写了诗人心、身两个层面的变化,且交代清楚了出现变化的原因,一是粮食丰收,一是天气变凉。这两句内容丰富;
题目有“秋中暑退”的内容,“岁稔”因为秋天的丰收,照应题目中的“秋中”;“天凉”则因为“暑退”,诗句内容紧扣并照应题目。而身心安泰了才有心情有体力去会友,诗句为七、八句的“相逢”提供了前提条件。五、六两句结构谨严。
(2024届·山东菏泽·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南宋)黄公度
后乐先忧记饱观,兹楼今始得凭栏。
吐吞五水波涛阔,出纳三光境界宽。
黄帝乐声喧广宙①,湘君山影浸晴澜。
江山何独助张说②,收拾清晖上笔端。
【注】①传说黄帝南巡时在洞庭湖之野演奏《咸池》之乐,广施教化于百姓。②张说:唐朝宰相,诗文兼擅,有“大手笔”之称,曾任岳州刺史,期间建造岳阳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引用范仲淹的名言,不仅点出自己登岳阳楼的缘由,也隐含着这首诗的主题。
B.颔联描绘出洞庭湖吞吐五江之水,融入日月星三光的壮阔景色,呈现出高远辽阔的境界。
C.颈联展开联想,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历史文化的厚重以及山光水色之美。
D.“收拾清晖上笔端”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写作才华的自信,也暗含对张说的轻视。
16.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吟咏岳阳楼的佳作,但两诗抒发的感情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同:都赞美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都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如杜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黄诗“后乐先忧记饱观”。
异:①杜诗表达了漂泊天涯的不幸遭遇,抒发凄苦忧伤之情,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②黄诗表达出对国家强盛和时局清明的渴盼,流露出自信与豪情,如“黄帝乐声喧广宙”“收拾清晖上笔端”。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暗含对张说的轻视”表述不当,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江山的赞美和对自己创作的期望。“江山何独助张说”意味着江山不仅仅是为了张说而存在,而是有着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收拾清晖上笔端”意味着作者希望收拾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以清晰的心境来书写作品。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分析两诗抒发的感情的相同点。
杜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黄诗颔联“吐吞五水波涛阔,出纳三光境界宽”诗意是楼上能够吞吐五湖的波涛,波澜壮阔;楼下能够出纳三方天地的光芒,境界开阔。这种景色的壮丽和宽广展示出了岳阳楼的独特魅力。可知两首诗都赞美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杜诗的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黄诗的“后乐先忧记饱观”表明作者先感受到了忧虑,然后才观赏周围的景色。这种先忧后乐的心境展示了作者的深邃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可知两首诗都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然后分析两诗抒发的感情的不同点。
杜诗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忧伤之情。
黄诗的“黄帝乐声喧广宙”意思是黄帝的乐声充满了广袤的宇宙,“收拾清晖上笔端”意味着作者希望收拾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以清晰的心境来书写作品。可见诗人对国家强盛和时局清明的渴盼,同时流露出了自信与豪情。
(2024届·安徽·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①
李白
昔在九江上②,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注]①九华,即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韦仲堪,李白好友,时任青阳县令。②九江,这里指长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回忆自己曾经放舟长江,遥望九华,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目的。
B.诗的五、六两句写诗人欲寻同伴共游九华,故想要振臂一挥发出召唤。
C.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云松”这一意象来隐喻友人超尘脱俗的不凡气质。
D.本诗以古风形式呈现,格律相对自由,语言洗练自然,风格清新飘逸。
16.本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5.A 16.①想象雄奇,比喻不凡:在诗人眼里瀑布犹如天河倾泻的绿水,山峰宛如秀丽摇曳的九朵芙蓉。②炼字精工,别出心裁:“挂”字化动为静,“出”字化静为动,既写出了远景山水的特征,又充满灵动之美。③画面感强,情景交融:此二句尽显九华山水的灵秀之美,诗人的喜悦之情融于景中。④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此二句既承接上文昔时江上遥望之忆,又开启下文欲邀伴同游之兴。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诗作开篇并未交代写作的目的。从诗歌的题目来看,诗人创作此诗是为了赠予好友。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想象雄奇,比喻不凡:“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人荡舟江上,遥望九华,瀑布好像一条巨幅长练高挂山巅,与苍翠的山色相映,晶莹可爱;九座高峰犹如九朵盛开的莲花从莽莽山峦中婉然脱出,奇秀美好。
②炼字精工,别出心裁:“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描写出瀑布在遥望中的形象;九华素以山色葱蒨著称,“绿”字从总体上体现了它的美感特征。“出”字化静为动,“秀出”写出九峰秀丽挺拔之容。
③画面感强,情景交融:“绿水”“芙蓉”表现山水的奇秀美好,尽显九华山水的灵秀之美,也表现诗人如惊如喜、心悦神摇之情。
④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诗人对九华山这样出神入化的描写,以及对九华山如痴如醉的喜爱,承接上文诗人遥望九华,至今萦怀不忘,为之神往,又为下文的欲邀伴同游作了铺垫。
(2022·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3.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答案】
C
B
3.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他是感慨盛衰无常,不是思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有相同的寄托”错误,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寄托不同。
C.“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盘据”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隐喻家国衰落。
D.“也有对未来的希望”错误,全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意蕴的能力。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
“病柏”:“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翠”,“干奇古”,“气阴森”,诗人用四句即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却半道变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
“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
“鸱鸮”:“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
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的恶鸟鸱鸮。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C
2.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
D
15.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
D.“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
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
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
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