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战国秦汉时期的村落继承聚族而居的传统,比邻而居,守望相助。但该时期一些农民开始摆脱传统村落的藩篱,另辟居处,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农民外迁( )
A.说明乡里制度开始动摇 B.印证郡县制在全国的推广
C.表明血缘关系逐渐松弛 D.体现庄园式劳作方式普及
2.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东汉的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据此可推知,东汉时( )
A.商业兴盛促进了城市繁荣 B.地域性商人群体贸易活跃
C.城市的政治功能逐渐降低 D.南北方经济达到平衡状态
3.北魏时期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由此看出,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 )
A.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 B.以发展商品经济作为根本
C.与军事防御目的密切相关 D.导致人口向所有集镇聚集
4.古希腊的城市,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人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而是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建筑景观。这说明,古希腊的城市规划重视( )
A.坚固实用和活泼多变 B.整体的秩序和美感
C.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 D.和谐和动态的均衡
5.西周城邑以王族宗庙为中心,规制严格。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邑面积超过东周王城,宫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非常完备,城郭内还有专门的工商业区域划分。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功能的转变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兼并战争的需要 D.等级秩序的崩溃
6.《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该画作反映了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府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的风貌,以吴江县盛泽镇为例,镇民家家以绫绸为业,“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这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
A.经济发展的行业性分工明显 B.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
C.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7.史载,周王都城布局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左为祖庙,右为社(土地神),前面是周王居住、办公的“朝”,后面是“市”。“市”被视为珍宝、货物荟萃之地,是国都中与祖庙、社、朝并列的四大布局之一。这说明周朝( )
A.井田制逐渐走向崩溃 B.对商品交易较为重视
C.建立了工商食官制度 D.统治者日益腐化堕落
8.隋唐长安城采用了宫城、皇城、郭城三城层层相套的建制。其中,宫城是皇帝的居所和处理政务之地,皇城是百官衙署所在地,郭城是居民的住宅区和商业贸易区。这种建制( )
A.彰显了天人合一观念 B.利于各族居民的交融
C.与汉长安城一脉相承 D.带有严格的礼制要求
9.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路)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即营建各级城邑,要以王城为基准,按一定等差,依次递减。这反映了当时城市营建( )
A.拥有明确的功能区划分 B.配备完善的排水系统
C.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D.具有鲜明的礼制色彩
10.下图为唐朝的长安地图,该城的设计( )
(注:唐长安城分为内外城。内城位于全城中轴线靠北的区域,包括宫城和皇城,外城由坊、市和街三大部分组成,朱雀大街为中轴街,左右两侧对称的城区将整个外郭城分隔为108坊,坊区为居民区。在东西城区各设市区,为东西两市)( )
A.推动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 B.打破了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
C.难以满足经济功能发展的需求 D.体现城市商业功能逐渐增强
11.唐朝小说中人物在长安的活动状况,呈现出不同表现:盛唐以兴庆宫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中唐变为以大明宫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与中南部文士社群;晚唐则以晋昌坊、具有宗教色彩的坊里为中心,更为世俗化。这一变化从侧面表现出唐代( )
A.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B.由盛转衰的时代变迁
C.基层治理具有宗教色彩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2.明代中期,松江府的朱家角镇在地方文献中未见其名;明代后期,苏州郊区洞庭东山的棉布商人以该镇为大本营,巨商席、许、翁、万诸家族皆寓居镇上,席氏和严氏在镇上开典铺,市集之盛为松江府之最。这表明( )
A.商贸活动促进市镇兴起 B.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C.商业发展改变人们观念 D.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出现
13.徽州民居多以天井为基本单元构成院落,院落一进套一进,随着人口增加,房子越建越多,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边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居第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前厅作为礼仪交往场所,是男主人接待男宾的;后堂为女眷儿女活动和接待女客的场所。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徽商崛起成为民居营建的重要推动力 B.传统的礼仪制度影响着徽州民居布局
C.宗族血缘观念推动徽州民居规模扩大 D.体现了窑洞、四合院的徽派建筑风格
1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村落自产生起,便有着较强的共同体特征,在长期传承发展中,村落中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事务一直较为丰富,既有祭社、祭神、驱傩、求雨、腊祭等祭祀活动,又有修路、架桥、凿井、建房等公共事务,还有春节、上元、清明、端午、中秋等各种各样的节庆娱乐。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村落为集体生活提供便利 B.村落主要为军事防御而设
C.村落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 D.村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求
15.明代中叶以后江浙地区大量市镇兴起,有作为手工业中心的手工业市镇;作为商业、服务业中心的商业市镇;作为交通线上重要环节的交通市镇等。这些市镇的兴起( )
①反映了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③是社会分工扩大化的表现
④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式现代化之义乌模式】
材料一 义乌县城形成于秦汉时期,始建以来,没有城墙,而以周边山水为城防,古城与周边山水产生了紧密的关系,形成一座真正的山水城市。历史上的义乌古城建设要素丰富,包括传统街巷、古城门、建筑场所等,形成“虚实双心”的空间格局,县治前有城濠,子城内为政府机构,外城沿绣湖扩展,布置街市、文庙等重要建筑与文化场所。但是随着商贸业逐 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城市发展由山水的引领逐步转化为商贸发展引导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承担物流集散的码头、车站和市场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磁石。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七座城门,城门作为内外交通节点反映应了当时商贸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李霞《城市特色与特色城市文化传承探讨》等
材料二
时间段/年 义乌模式核心特征 内涵
1978—1992 市场化 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推动全市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1998—2002 城市化 依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途径,促进全市由农村市场化、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城区经济主导转变。
2003—2008 国际化 包含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打造国 际化的营商环境,商汇天下,货达全球。
——摘编自钱泓澎《多重制度逻辑下义乌模式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义乌县城的发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现代义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并分析推动每个阶段发展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至唐代,城市建置格局一直保持市与坊分设,坊内不设店肆,市内不住家。战国时起,为有效控制城市居民,统治者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封闭性小区,汉代早期称为“里”,汉代以后称为“坊”,……坊为居住区,不设手工业作坊和商店。政府在坊之外另设专门的市,经济和民间娱乐活动限制在市内进行,政府对市实行严格监督控制,并设有专职官吏管理。时至隋唐,坊市制更趋完善、规范,管理更为严格。每个坊区四周均筑有围墙,坊门天明击鼓而开,日落击鼓而闭,夜间不得随便出入。限制白天市场交易,市区之外不准交易。
——摘编自冯兵、黄俊棚《隋唐五代坊市制与城市社会管理》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以前坊市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市镇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治安管理实行“双轨制”,一是沿袭历代做法,由各级政府首长全权负责,主管盗窃斗讼事宜及防范、缉捕等,二是以禁军为主体,组建与路、州、县三级政府平行的巡检官系统。汴京在“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厢”,每一厢设机构“厢公事所”,主管本厢治安行政。宋政府专门组建了“皇城司”,负责地下侦缉,伺察官员的不法行径,侦伺敌国的间谍活动。根据建隆四年(963年)颁布的《宋刑统》等规定,“言晋(责骂)祖父母、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等均列入威胁城市治安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材料二 1112世纪,西欧城市内开始设置由居民选举而来并具有一定任期限制的执政官。执政官在负责地方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兼管城市治安事宜,尤其是对市场交易纠纷、城市土地买卖纠纷、债务纠纷等进行处置。象征城市的审判权和自治权的标记首先是治安的标记,如市场上的十字架和钟楼。城市的民事习惯法普及到治安所及之处,城市治安法仅限于“城墙之内”,治安以全城居民的集体宣誓作为前提条件,全城居民起誓不妨碍治安,并向其他受到人身或财产侵害的市民伸出援助之手,而市民阶级只能受他们自己的地方长官审判。
——摘编自【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和中世纪西欧城市治安管理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西欧城市治安管理特征形成的原因。并且谈谈你对城市治安管理的认识。
19.下图分别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泉州城市布局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刘淑虎等《“海丝”影响下泉州古城格局演化及“规画”探析》
(1)依据材料,分别说明三个时期泉州城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泉州城市布局变化的因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该时期一些农民开始摆脱传统村落的藩篱,另辟居处,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散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不断推广及普及,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也推动了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血缘关系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淡化,而材料中出现的散村就是这一变化在这一时期的生动体现,C项正确;秦汉时期正是乡里制度盛行的时期,排除A项;郡县制在秦统一六国后才开始在全国推广,而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所以无法得出是否是庄园式劳作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的洛阳聚集了不同地区的商人,岭南地区的番禺也由于外贸的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都会,这说明商业繁荣促进城市发展,A项正确;番禺经济发展中没有凸显地域性商人群体,排除B项;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加,不等于政治功能降低,排除C项;东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并未达到平衡,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北魏时期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体现的是军事防御对边镇形成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事防御对边镇形成的影响,不是体现镇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军事色彩,非商品经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口向所有集镇聚集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时期(欧洲)。从材料“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人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以构成活泼多变的城市建筑景观”等信息判断,古希腊时期的城市在规划上突出人的中心地位和顺应自然条件建设城市,强调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古希腊城市坚固实用的信息,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平整、对称”可知没有追求整体秩序和美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并非和谐动态的均衡,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城郭内还有专门的工商业区域划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邑中都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区域划分,这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社会逐步转型的结果,使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邑中出现了新变化,B项正确;城市功能的转变是表现和结果,并不是原因,排除A项;城市功能的转变主要和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关,而不是兼并战争的需要以及等级秩序的崩溃,排除C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反映了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府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的风貌,以吴江县盛泽镇为例,镇民家家以绫绸为业”“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可知清朝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富商大贾络绎不绝,因此反映了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无法体现行业性分工,排除A项;区域长途贸易强调不同区域间的经济交往,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强调雇佣劳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周的城市布局“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其中“市”被视为珍宝、货物荟萃之地,是国都中与祖庙、社、朝并列的四大布局之一,表明周朝较为重视商品交易,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井田制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商管理的制度论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统治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唐长安城采用了宫城、皇城、郭城三城层层相套的建制,并且有着严格的功能分区充分,它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思维,D项正确;隋唐都城建制带有严格的礼制要求,材料没有体现天人关系,排除A项;隋唐都城建制带有严格的礼制要求,材料并未涉及各民族在长安的实际居住状况,排除B项;汉长安城并没有严格地将居民区划分为“坊”,“与汉长安城一脉相承”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建设城市时,各级城邑,要以王城为基准,按一定等差,依次递减,说明当时在建造城市时,具有鲜明的礼制色彩,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城市建设中出现等级差别,而非功能划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排水系统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等级秩序,没有体现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长安城分内外城,有中轴街,城区左右对称,坊市分开,居民区有108坊,东西城区各有一个市区,市的数量相对居住区较少,难以满足经济功能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长安只有东西两市,不能推动集市贸易的区域专业分工,排除A项;唐朝的长安没有打破市坊分离的传统格局,排除B项;材料中市坊分离,不能体现商业功能逐渐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唐朝小说人物在长安活动的状况从政治集团转为文士群体在转为坊里为中心,表明愈加平民化、世俗化,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D项正确;唐朝时期小说创作尚未进入黄金时期,排除A项;主人公活动场合的变化不能反映唐朝由盛转衰的变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明代中期,松江府的朱家角镇在地方文献中未见其名;明代后期,苏州郊区洞庭东山的棉布商人以该镇为大本营,巨商席、许、翁、万诸家族皆寓居镇上,席氏和严氏在镇上开典铺,市集之盛为松江府之最”可知,朱家角镇因棉布商人在此经营、巨尚在此寓居等原因而形成市集繁荣的景象,市集之盛为松江府之最,这体现了商贸活动促进市镇兴起,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人们观念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朱家角镇成为区域性商品集散地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徽州民居多以天井为基本单元构成院落,院落一进套一进,”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徽派建筑风格,窑洞,四合院是在北方地区,徽派建筑没有体现窑洞、四合院风格,表述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根据材料“随着人口增加,房子越建越多,”可知,经济发展,人丁兴旺,徽商崛起成为民居营建的重要推动力,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祖宗牌下祭先人”、“居第以中轴线对称分列”“前厅作为礼仪交往场所”等信息可知徽州民居布局受传统的礼仪制度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徽州民居多以天井为基本单元构成院落,院落一进套一进,随着人口增加,房子越建越多,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边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可知,建筑以宗族为基本单位,规模越来越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村落、市镇和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村落通常是简单基本的社区,市镇在村落的基础上发展,城市的政治、宗教、军事功能更为完善。古代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条件和保障,材料中学者以村落中的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为例,意在说明村落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便利,A项正确。集镇随生产力发展及军事防御目的而兴起,排除B项;城市具备政治中心的功能,而不是村落,排除C项;集镇满足商品交换的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江浙地区大量市镇兴起,有作为手工业中心的手工业市镇;作为商业、服务业中心的商业市镇;作为交通线上重要环节的交通市镇等”可得出明代市镇数量快速增长,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关,①正确; 同时这些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也是社会分工持续深化的结果,③正确;明朝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错误;工商业市镇相对规模较小,并不能进一步拉大城乡之间的差距,④错误。故本题选A项。
16.(1)由山水城市发展为商贸城市;城市功能丰富,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城市建设要素丰富,形成“虚实双心”的空间格局);商贸繁荣,推动城市空间拓展。
(2)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步阶段;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发扬优良经商文化传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阶段;原因:南方谈话及中共十四大确立深化改革,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义乌市制定了“城市化”为核心的发展策略。
二十一世纪以来,转型阶段原因: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义乌县城)。发展特点:据材料一“城市发展由山水的引领逐步转化为商贸发展引导城市空间扩展的模 式”可得出,由山水城市发展为商贸城市;据材料一“历史上的义乌古城建设要素丰富,包 括传统街巷、古城门、建筑场所等,形成“虚实双心”的空间格局,县治前有城濠,子城内 为政府机构,外城沿绣湖扩展,布置街市、文庙等重要建筑与文化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义乌县城的发展特点还有:城市功能丰富,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城市建设要素丰富,形成“虚实双心”的空间格局);商贸繁荣,推动城市空间拓展。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起步阶段:据材料二“经济实现新的跨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义乌城市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和发扬优良经商文化传统。
发展阶段:据材料二“依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途径,促进全市由农村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义乌城市化发展的发展阶段,其原因是:南方谈话及中共十四大确立深化改革,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义乌市制定了“城市化”为核心的发展策略。
转型阶段:据材料二“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商汇天下,货达全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义乌城市化的转型阶段,其原因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
17.(1)特点:坊市分离;具有时间空间限制;设置官吏管理。
原因:专制集权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唐代以前城市多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2)影响: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推动新兴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
【详解】(1)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以前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西周至唐代,城市建置格局一直保持市与坊分设,坊内不设店肆,市内不住家”可知,坊市分离;据材料“政府在里之外另设专门的市,经济和民间娱乐活动限制在市内进行,政府对市实行严格监督控制,并设有专职官吏管理”可知,设置官吏管理;据材料“每个坊区四周均筑有围墙,坊门天明击鼓而开,日落击鼓而闭,夜间不得随便出入。限制白天市场交易,市区之外不准交易。”可知,具有时间空间限制。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专制集权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唐代以前城市多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等方面分析说明。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据材料“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及所学可知,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据材料“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可知,推动新兴城市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
18.(1)主要特征:宋代:借鉴前代经验和自我创新管理相结合;涉及治安业务多样化;服务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危害行为的事前预防与事后打击并重;治安管理权责分明;监管群体覆盖官员与民众;“礼”渗透治安管理之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中世纪西欧:蕴含鲜明的民主和自治色彩;更多地涉及经济类治安问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管理制度和法律仅限于本城市);法治色彩浓厚;普通市民也肩负维持社会秩序的责任与义务。
(2)原因:中世纪西欧部分城市实行自治;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深受西方古代法治传统的影响;城市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和地位得到提升;世俗王权相对弱小。
认识:城市治安管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治安管理的方式方法深受社会经济的影响;治安管理应注重制度化、法制化保障。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宋代中国、中世纪西欧。主要特征:宋代:根据材料“宋朝治安管理实行‘双轨制’,一是沿袭历代做法,由各级政府首长全权负责,主管盗窃斗讼事宜及防范、缉捕等,二是以禁军为主体,组建与路、州、县三级政府平行的巡检官系统”可知,借鉴前代经验和自我创新管理相结合;涉及治安业务多样化;监管群体覆盖官员与民众;根据材料“汴京在‘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厢’,每一厢设机构‘厢公事所’,主管本厢治安行政。宋政府专门组建了‘皇城司’,负责地下侦缉,伺察官员的不法行径,侦伺敌国的间谍活动”可知,治安管理权责分明;危害行为的事前预防与事后打击并重;根据材料“根据建隆四年(963年)颁布的《宋刑统》等规定,‘言詈(责骂)祖父母、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等均列入威胁城市治安的‘不法’行为”可知,“礼”渗透治安管理之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服务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11、12世纪,西欧城市内开始设置由居民选举而来并具有一定任期限制的执政官”可知,蕴含鲜明的民主和自治色彩;根据材料“执政官在负责地方日常行政事务外,还兼管城市治安事宜,尤其是对市场交易纠纷、城市土地买卖纠纷、债务纠纷等进行处置”可知,更多地涉及经济类治安问题;根据材料“城市的民事习惯法普及到治安所及之处,城市治安法仅限于‘城墙之内’,治安以全城居民的集体宣誓作为前提条件,全城居民起誓不妨碍治安,并向其他受到人身或财产侵害的市民伸出援助之手,而市民阶级只能受他们自己的地方长官审判”可知,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管理制度和法律仅限于本城市);法治色彩浓厚;普通市民也肩负维持社会秩序的责任与义务。
(2)本题是背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中世纪西欧。原因:根据材料“11、12世纪,西欧城市内开始设置由居民选举而来并具有一定任期限制的执政官”“象征城市的审判权和自治权的标记首先是治安的标记”可知,中世纪西欧部分城市实行自治;城市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和地位得到提升;根据材料“尤其是对市场交易纠纷、城市土地买卖纠纷、债务纠纷等进行处置”可知,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根据材料“民事习惯法”可知,深受西方古代法治传统的影响;根据材料“城市治安法仅限于‘城墙之内’,治安以全城居民的集体宣誓作为前提条件,全城居民起誓不妨碍治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俗王权相对弱小。
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治安管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治安管理的方式方法深受社会经济的影响;治安管理应注重制度化、法制化保障等方面分析。
19.(1)特点:唐:以政治功能为主:遵循传统礼制。 宋元:城市规模扩大;坊市界限打破,经济功能增加;祭祀场所类型增加,文化多元。明清:军事海防职能凸显。
(2)因素:政府政策变迁,如市舶司建立、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经济贸易情况,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东南海防需要,如防范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入侵。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泉州。依据第一幅唐朝的图片,可知唐朝的泉州城以政治功能为主;从图片中各个功能区分开可知泉州城的布局遵循传统礼制。依据第二幅宋元时期的图片,可知宋元时期城市规模扩大;从图中居住区和市场混合可知坊市界限打破,经济功能增加;从图片中可知祭祀场所类型增加,文化多元。依据第三幅图片及其图例可知明清时期的泉州城军事海防职能凸显。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泉州。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泉州城市布局变化的因素可从政治经济方面来考虑。影响泉州城市布局变化的因素是政府政策变迁,如市舶司建立、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经济贸易情况,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东南海防需要,如防范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入侵。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