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千人糕》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2)能够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理解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2)理解劳动的价值,认识到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千人糕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千人糕》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将采用以下导入策略:
(1)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
① 我会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吃糕点吗?能说说你们最喜欢的糕点是什么吗?”这样的问题能迅速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引起他们的共鸣。
② 接着,我会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一种特殊的糕点——《千人糕》。你们想知道这‘千人糕’是怎么来的吗?它与我们平时吃的糕点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2)展示‘千人糕’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兴趣
① 为了让学生们对“千人糕”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会展示一些‘千人糕’的图片或实物,让他们看看这种糕点的外观和特色。
② 在展示的过程中,我会向学生们介绍:“这就是‘千人糕’,它与我们平时吃的糕点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找出答案吧!”
(3)与学生互动,预测课文内容
① 在展示完‘千人糕’后,我会邀请学生们预测一下课文可能会讲些什么内容。这样做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更加期待课文的学习。
② 我会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预测,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我也会适时地引导他们:“你们的预测都很有创意,让我们来看看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吧!”
通过这样的导入新课的方式,我相信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预计用时:5分钟)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① 教师提出默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 学生按照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
(2)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①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站起来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准确性。
②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发音错误,强调关键字的发音。
③ 全体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享初步理解
① 教师提问: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请与同学们分享。
②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4)教师总结,引导深入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肯定大家的思考和感受,同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和思考方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例如:“课文中提到的‘千人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千人糕’?它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三)巧妙设问,深入理解
(1)初步了解课文梗概
① 教师提问:同学们,谁能简要地复述一下《千人糕》这个故事?试着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说一说。
② 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纠正发音和表达上的不足。
(2)深入探索千人糕的制作
① 教师设问:课文中提到的“千人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并找出描述千人糕制作过程的句子。
②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圈出相关句子并准备回答。
③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理解的千人糕制作流程图,其他同学观看并提出意见。
(3)探究“千人糕”命名背后的意义
①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给这种糕点取名为“千人糕”呢?它背后蕴含了怎样的意义?
②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③ 教师总结并强调团队合作和劳动价值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问答、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背后的深层含义。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深入讲解课文内容
(1)逐段分析,理解制作千人糕的每一环节
① 首先,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一段。老师引读:“一天,爸爸对孩子说……”(学生跟读)。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孩子对千人糕产生了好奇)
② 接着,进入第二段。学生齐读,并思考:孩子认为千人糕是怎样的?(很大很大)他的根据是什么?(因为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
③ 进入第三段,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问:爸爸端来的千人糕看上去是怎样的?(跟平时吃的糕没什么两样)那么,孩子尝后的反应是什么?(笑了)这说明什么?(孩子觉得千人糕并不特别,与普通米糕无异)
(2)挖掘生字生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 “农民”、“种子”、“甘蔗”等生字生词在课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来探讨一下“农民”这个词。你们知道农民是做什么的吗?(学生回答)农民在种植稻子时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农民耕种的辛苦)
② “种子”是生命的起点,没有种子就没有丰收。那么,你们知道种子是怎么来的吗?(学生分享)这个过程中,农民又经历了哪些辛劳?(再次强调农民的辛勤劳动)
(3)思考劳动的意义,感悟珍惜粮食的价值
结合课文内容,我们不仅要理解千人糕的制作过程,还要深入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千人糕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的辛勤付出。每一粒米、每一滴甘蔗汁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粮食呢?(学生讨论并回答:珍惜粮食,不浪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频繁互动,通过提问、分享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珍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同理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五)拓展延伸与深化理解
(1)结合生活实例,启发思考
①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历,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千人糕’的事情?比如,你吃的某个食物,背后是很多人辛勤劳动的结果。”
② 学生积极分享,如:“我吃的米饭,是农民伯伯辛苦种的。”教师点评,强化“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认识。
(2)生字生词大挑战
① 列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农民”、“种子”、“甘蔗”等,通过抢答形式让学生解释词义。
② 分析形近字,如“种”和“钟”,比较两者的不同和用法。教师辅以生动的故事或图片,加深记忆。
(3)句子赏析与模仿
① 挑选课文中含义深刻或优美的句子,如“你知道吗,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让学生体会其意境,并尝试模仿造句。
② 学生展示模仿的句子,教师点评并鼓励创意表达。
(4)深化主题,情感体验
① 组织小组讨论:“如果你是那位爸爸,你会怎样向孩子解释‘千人糕’的含义?”
② 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强调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后,我认为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深入讲解部分,对于生字生词的解释还不够细致,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拓展延伸部分还可以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七、作业安排
1. 背诵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查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关于农民种植稻子和制作糖的过程等,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和感受,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