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吃冰糕
堆雪人
一天当中,早晨与中午哪个时段我们的影子更长?此时获得的太阳光热多还是少?
影子越长,光线越倾斜,获得热量越少。
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比较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可以得出不同日期获得热量的多少。
一年中, 哪个季节下午放学时天色最暗?
哪个季节下午放学时天色最亮?
同一个地点,一年中白昼时间长短不是一成不变的
某一地区获得太阳光热的
多少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
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
和白昼时间长短
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总是倾斜的,而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两人一组,请一位同学充当太阳, 另一位同学手持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A
B
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运行到
不同位置时:聊城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
获得热量多少有何差异?
6月22日77.43度
12月22日30.57度
A
B
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运行到
不同位置时,聊城白昼时间的差异;获得热量多少有何差异?
6月22日
12月22日
A
B
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资料分析北回归线或者北纬40度上的地点一年内的热量变化情况。
3月21日
6月22日 6月22日
9月23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12月22日
3月21日
直射点移动
(向南或向北)
正午太阳高度角
(变大或变小)
白昼时间
(变长或变短)
获得热量
(变多或变少)
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时间;热量多少
分小组探究地球公转过程中聊城获得热量多少的变化规律
(请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变化、白昼时间长短变化、地面获得热量多少方面依次说明)
1组 :3月21日~6月22日 2组 :6月22日~9月23日 3组 :9月23日~12月22日
4组 :12月22日~3月21日
注意观察,5分钟以后请各小组登台展示讲解
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时间;热量多少
观看动画演示,探究两极附近地区和赤道上的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何特点?
两极附近和赤道上的地点昼夜长短变化特点
假设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垂直于公转轨道面,聊城有四季的变化吗?请红点位置为例,从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是否变化方面说明理由。
54度
昼长12小时
我校地理小组成员每天正午测量学校旗杆的影长,小军量得的最长。小军是哪天测量的呢?
小明观看了国庆阅兵十分激动,立志成为国旗班的一员。每天让五星红旗伴着朝阳冉冉升起。爸爸说:“天安门广场每天升旗时间并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猜测一下哪一天升旗时间最早吗?
3
2
1
小军南方旅游归来对同学说:“南方楼房的楼间距比北方小”。为什么?
按照国家规定(设计规范)以冬至日照时间不低于1小时(房子最底层窗户)为标准。
楼间距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教材分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这节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是学生在地球和地球仪学习基础上实现空间思维拓展的关键章节。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空间想象能力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弱。同时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于本节内容理解起来困难很大。针对学生的客观现实,最好的是采用PPT;flash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从身边生活的图片入手从感性到理性的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动画和动手演示,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2、从生活实际入手,通过读图,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对获得热量多少的影响。3、通过读图和观看演示理解四季变化的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读图培养学生读图、或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通过学生演示地球的公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通过用生活场景、动画、图从中分析出太阳高度角变化、白昼时间变化、获得热量变化、四季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4、通过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从生活情景中获取信息,抽取规律;解释地理现象并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展示地球的运动环节和学生演示、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察地球运动的特点等环节采用FLASH动画演示的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观察理解体会比较抽闲的地理知识。现实生活中的景观图片和生活照片从感官上体会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整节课的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完成师生同图和共同学习。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相信很多同学喜欢旅游吧!老师也很喜欢,国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假期,我们一家人去了山东蓬莱。在蓬莱游玩过程中女儿提出了两个愿望:“我要吃冰糕,我想堆雪人”我都没能满足她,因为吃冰糕最适合的时间是夏季?而堆雪人要等到冬天:可是女儿很不甘心,她说:“为什么夏天会过去?为什么冬天还不到来,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的变化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吧! 教师陈述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兴趣与探究欲望 观看幻灯片演示;倾听教师陈述生活场景及问题,思考问题。 PPT课件和投影展示教师生活图片
冬冷夏热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段地表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那么,地表获得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让我们探究生活中的两个问题:屏幕出示两个问题1.一天当中,早晨与中午哪个时段我们的影子更长?此时获得的太阳光热多还是少? 2.一年中,我们这里哪个季节下午放学时天色最暗?哪个季节下午放学时天色最亮? 一天中正午时太阳高度角的最大,比较一个地方不同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可以得知不同时间获得热量的不同。 教师讲:放学时天色亮暗不同。谁来回答?教师追问:“你觉得从今天开始接下来的一个月放学时天色会有什么变化?”点击:还是要强调同一个地方,一年中,白昼时间长短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说明一年中白昼时间长短是有变化的。夏季白天长,冬季白天短。 学生略作思考,分个处理就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了,主要是引出:现象:早晨时,影子长,光线倾斜的厉害,但获得热量少;中午时,影子长,光线倾斜小,但获得热量多;影子越长,光线越倾斜,获得热量越少。其中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得出结论:太阳高度角越大,得到太阳光热越多。这个结论可以让学生去说说。 PPT制作中屏幕投影本级部学生上学放学时的场景? 学生更有兴趣。 PPT制作光线在地面的入射角度的不同,加上动画更加直观
请同学们看屏幕地球公转演示动画:重点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察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位置关系,地轴的空间指向可有变化。教师对照屏幕总结:“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总是倾斜的,而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你能把你观察获得的结论演示出来吗?两人一组准备一下学生演示后,正是这两个特点,产生了热量分布的不均,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探究热量变化的过程:屏幕出示公转示意图,将6.22和12.22的小图拿出来放大,并标出聊城的大致位置。做好铺垫 请同学们看屏幕地球公转演示动画: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观察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位置关系,地轴的空间指向可有变化。教师对照屏幕总结:“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总是倾斜的,而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你能把你观察获得的结论演示出来吗?两人一组准备一下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之后上讲台之前演示,正是这两个特点,产生了热量分布的不均,接下来请继续探究热量变化的过程 学生手持地球仪进行演示。 在探究资料上画图 观看FLASH动画演示地球的运动观察地球运动的特征 公转示意图和动画相结合观看后,抽取一点(聊城)为例,做公转演示图
探究一观察公转过程中运行到A、B两位置时,聊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获得热量多少有何差异?探究二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运行到不同位置时,聊城白昼时间的差异,获得热量多少有何差异?刚才我们选取了地球公转中的两个位置,通过分析聊城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长,发现获得的热量多少真有差异。那么当地球运行到其他位置时,获得的热量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出示结论证明。明白了地球运行到不同位置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后我们再来看白昼时间的变化 教师放映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动画,引导学生回答: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资料探究北纬36度和北回归线上的点一年中的热量变化:
学生观察FLASH动画演示,找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某一地点白昼长度时间变化的规律。 屏幕放映FLASH动画,学生分组得出结论后让小组代表上台指屏幕展示
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把课中书写的关键词,用箭头连接起来总结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把课中书写的关键词,用箭头连接起来总结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 设计动画效果随着师生总结知识梳理逐步出现并完善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老师们更多的是习惯与讲解为主。在本节的设计和实际授课中我主要采用了两点主要的个性化教学的调整一、大量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地理教学:1、生活场景照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提供好的案例平台,体现地理学习从生活中来,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2、大量运用FLASH动画演示,变抽象为形象直观。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孩子们的探究更加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助可能比老师更讲解更有效。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