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独立自学的能力,针对于这种情况,采用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三字教学法:读、品、悟。
读分5个层面:第一层面,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夜游的短文,要读的舒缓一点;第二层面,老师点播作者被贬,最后两句要读的深沉一点;第三层面,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第四层面,教师点播有两处要读的快乐一点用语音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听众。第五个层面,把以上的感觉找对再读一遍。
品从以下方面开展,一、品文眼,如本文中“闲”字,通过理解这个字,可以把握作者在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悠闲、赋闲、失意。二、品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品析前文已述,不做赘述。三、品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儿。品修辞手法,品表达效果,品意义内涵。
效果分析:
从学生的上课状态及对问题的处理上,本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检测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个人认为,本课效果还是不错的。
教学设计:
一:播放视频:水调歌头
二:导入: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确有不同的心里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生介绍作者,不足之处生给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并检查预习情况
四:朗读训练:
师导入,图片展示课文内容
生齐读,教师点播要读的宁静舒缓
再读,教师点播最后两句要读的深沉
再读,教师点播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再读教师指出有一处要读的快乐一点
最后成功一读。
五:教师导入,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文章内容并质疑。
六:对学生进行检测(词语、句子翻译)。
七:背诵课文
八:赏析文章,生找出文中最美的句子进行赏析,从而引出“闲”字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九:通过对“闲”字的理解小组讨论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从而引出背景资料,让生进一步探讨作者复杂的感情。通过分析生明确作者有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十:了解了作者复杂的感情后再读课文。
十一:课外文言文赏析
十二:写作(小练笔)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写苏轼邀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之事,全文仅80余字,却容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
文章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本句写月光月影却不见“月光月影”的字眼,非常形象生动,巧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既写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态”,交错纵横的样子;也写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态”,像积水那样空灵。读者初一看,还以为是写水中景物,卒章显志,令读者倍觉妙不可言。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连用两个疑问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概括整个社会,从而强调闲人少,另外,又连用两个反问句,从语气和语义上再次加强了“闲人少”这个中心。本句中的“闲”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闲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贬黄州,官职清闲之意,有一箭双雕之巧。
观评记录:
韩丽老师:学生预习较充分,效果好,在字词及疏通文义等环节学生都能够积极表现,很勇敢。
杨晓红老师:小组合作能够落到实处,不虚。
梁景俊老师:目标完成较好,学生能够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测练习
一:翻译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游记》都描写的景物是什么?
2.请指出《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游记》共同景物的不同点是什么?
3.《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游记》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课后反思:
反思: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五遍读,每一次都给予点播指导,层层推进,让生在读课文中大体把握内容,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课标分析:
本单元都是写景名篇,《记承天寺夜游》更是融叙述、描写、议论于短短80余字。《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文章写了苏轼寻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旷达胸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与课外文言文接轨,锻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