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7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14:1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语文科目 期中调研试题
(时长:150 分钟 总分值:150 分 )
本试卷共 10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
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知识,(1-7 题,共 30 分)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惩罚)
B.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修养)
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错过)
D.怀.良辰以孤往。(留恋、爱惜)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B.西当.太白有鸟道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C.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故贼.人以利其身
D.辞不就.职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B.见.犯乃死,重负国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猥以.微贱
D.农人告余以春及. 及.尔偕老
4.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同.生死,轻.去就 屈.心而抑.志兮
B.伏清白以死.直兮 侣.鱼虾而友.麋鹿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D.砯.崖转石万壑雷 眄庭柯以怡.颜
5. 下列各组不.是.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 分)
1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偭规矩而改错
B.扈江离与辟芷兮 夙遭闵凶
C.箱帘六七十 离骚者,犹离忧也
D.隰则有泮 屈平既绌
6.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情节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贾雨村梦幻识通灵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B.湘云学诗,梦中得佳句 香菱醉卧芍药裀,香梦沉酣
C.贤袭人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D.黛玉埋香冢泣残红 宝钗滴翠亭戏彩蝶
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12 分)
(1)数字入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杜甫《蜀相》中“ ① , ② ”,
凸显了诸葛亮的济世雄才和耿耿忠心;黄庭坚《登快阁》中“ ③ ,澄江一
道月分明”,描绘出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意境;柳永在《望海潮》中用“风帘翠幕,
④ ”描绘杭州城市繁华。
(2)要想准确把握陶渊明的“归来意”,首先需关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的表达:
“ ⑤ , ⑥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之精神对后
世文人影响深远,李清照的居所“归来堂”就取意于《归去来兮辞》,她的号“易安居
士”也取自这篇辞中的“ ⑦ , ⑧ ”。
(3)我们可以用屈原《离骚》中的“ ⑨ , ⑩ ”两句,提醒自己时光不驻,季
节更替,不要虚度光阴。
(4)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自己家门不兴旺,缺少福分“○11 ,晚有儿息。”
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疑虑,他表白自己“岂敢盘桓,○12 。”
二、多文本阅读(8-12 小题,共 18分)
材料一
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网络上走红。游戏主角是一只青蛙,它独自
吃饭,读书,外出旅行。玩家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为它准备餐
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囊,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声息地归来。没有
激烈炫目的画面,没有复杂的操作流程,游戏设置朴素到寡淡,却让很多人投入其中,
原因在于这款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2
“养蛙”,“养娃”,相近的读音,让人联想到相似的生活场景。傍晚归家,我们总
会看到餐桌上摆好了父母早已准备好的可口饭菜;离开家乡,日益年迈的父母除了惦念,
能做的也只是帮助我们整理行囊,多备些衣物吃食,将家的温暖尽力延续得久一点儿。
这份长情的付出,是游戏内外并无二致的父母深情。只不过,这份深情常常被一种“空
巢”的孤独覆盖。前一晚,“蛙儿子”还在桌前吃饭、床上读书,第二天一早,房间里
却已不见踪影。更多时间,是玩家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玩家只能凭
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那份独自思念的
寂寥,那份不知归期的守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了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却
也难说我们真正懂得了那些一别数载、难得团聚的“空巢老人”的复杂心情。毕竟,游
戏带来的体验与现实相比,还是浅薄了些。
反观这只青蛙,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巢”角色 独自吃饭,独自远行,独自生活,
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的现实写照。他们
每天随着人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解决,更多的时间里形单影只,独自
排解内心的孤独。偶尔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想一吐心中的落寞和艰难,但电话接通的瞬
间,心又变得坚强起来,于是在寒暄问候中,多说新成绩,少说不容易,就像游戏里青
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各种美景,让我们愉悦和安心。
两种“空巢”的孤独,凝结在掌间的屏幕上,一款游戏折射出现实人生。
(取材于文紫啸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随着高科技的突飞猛进,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继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诗
歌、舞蹈、戏剧、电影之后,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
根据最新发布的国际市场数据分析报告,游戏软硬件产业迅猛发展。从最早的示波器
乒乓游戏到后来的 FC 红白机、街机。PnySation PC 机、智能手机,电子游戏虽只发展了
半个多世纪,却势如破竹,以其独特的魔力成为了电子设备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方式。
现在,电子游戏开始向虚拟现实狂奔。“虚拟现实”是一个技术系统,是综合了计
算机图形、多媒体、传感器、人机交互、网络、立体显示以及仿真等多种科学技术发展
起来的。这种新技术力求给用户带来无限接近真实的浸入式使用体验,因而被广泛应用
于电子游戏中。比如,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玩家进入三体游戏之前,需要穿上
由一个全视角显示头盔和一套感应服构成的“V 装具”。通过记录视网膜特征,感应服可
3
以使玩家从肉体上感觉到游戏中的击打、刀刺和火烧,能产生出酷热和严寒的效果,甚
至还能逼真地模拟出身体暴露在风雪中的感觉。
当虚拟现实技术日益普及之后,所有二维的屏幕都能非常轻易地被“虚拟现实”系
统替代,多自由度、多感官通道融合所带来的信息刺激,将为大脑营造出极近真实的幻
觉,它将可以放大并操控每一个人的情绪反应与感官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用户不再是
那个被隔离在内容之外的观看者,而是参与者、体验者,可以瞬间参与一场激烈的战争,
或者踏入一片静谧的丛林,又或者站在一颗遥远荒芜的行星上。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复制、创造外部
世界对人类感官的刺激信号时,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甚至真假难辦了,这时人
类将更难以区分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
(取材于阿莫、骆立玛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对于我们的先祖来说,未来如迷雾中的山林一般,不向世人显露真容。但如今这个
时代,未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大家看到的未来没有什么区别:在人工智能、大数据、
云计算的驱动之下,意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数字化生存的远景,意味着人类所向往的终极自由之境建筑在虚拟之上。1969 年克
兰罗克教授把两部电脑连接起来,创造了名为阿帕网的互联网雏形,人类从现实世界向
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便不可逆转地开始了。数十年间,从 0 到 1 的数据洪流改变了历史的
河道,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堤坝冲击得千疮百孔。数据化是一切的归宿,沿着沟通数字
化——体验数字化——肉身数字化的路径,人们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
沟通的数字化,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我们早就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用微信
社交。关于体验数字化,除了电子游戏的真实感和浸入感更加逼真强烈以外,还可以畅
想这样的情景:人们足不出户,只要点击手机上的购物网站 APP,就会身处一个可以互动
的全息影像世界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虽非实物,但却可以看到,感知,触摸。总之在现
实世界里人类的一切真实感受,都在这个影像系统里得到了完美的模拟,甚至可以做到
试吃试用。肉身的数据化,是现实世界的尽头。社交、购物、健康,人类的一切行为与
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人类将离开肉身,进入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
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有可能成为虚拟世界的能源来源,就像空疏寥落的矿场。
数字化构筑的虚拟世界,本质上是人类现实生存的一种延伸,所以它必须遵守人类
4
社会的普遍法则。在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中,人类仍应该始终坚持用人文情
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理想来守护人的心灵,促使人性向上、崇善和求美。
(取材于马钺等的相关文章)
8.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旅行青蛙”游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游戏走红的原因是青蛙能够时时与玩家互动
B.玩家“养蛙”的情境,让人联想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
C.一张张美景照片是玩家想象青蛙旅行生活的唯一凭借
D.青蛙独自在外生活,就像“空巢青年”一样
9.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B.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开始,电子游戏就向虚拟现实一路狂奔,势如破竹。
C.小说《三体》描述的玩家浸入式的使用体验,需要借助多种科学技术来实现。
D.虚拟现实技术为人的大脑营造极近真实的幻觉,这将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困惑。
10.材料二中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带给玩家的体验,如果用诗句来形容,下列最恰当的一项
是(3 分)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1.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由实入虚的大迁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意识最终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B.它自互联网雏形诞生时就开始了
C.人的一切行为和感知都会迁移到互联网上
D.目前沟通数字化和体验数字化已全部实现
12.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回答电子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哪些联系。(6
5
分)
二、文言文阅读(13-17 题,共 18 分)
①人君御臣,相易而将难。将有二:有贤将,有才将。而御才将尤难。
②六畜,其初皆兽也。彼虎豹能搏、能噬,而马亦能蹄,牛亦能触.。先王知能搏能
噬者.不可以人力制,故杀之。蹄者可驭以羁绁,触者可拘以楅衡,故先王不忍弃其材而
废天下之用。是故先王之选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可以变其搏噬者,未有不欲
制之以术而全其才以适于用。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汉之
韩信、黥布、彭越,才将也。贤将既不多有,得才者而任之可也。
③或曰:“将之所以毕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辞者.,冀赏耳,不如勿先赏以邀其成功。”
或曰:“赏所以使人,不先赏,人不为我用。”是皆一隅之说,非通论也,不可用也。
才小志亦小,才大志亦大,人君当观其.才之小大,而为制御之术以称其志。
④夫养骐骥者,丰其刍粒,洁其羁络,浴之清泉,而后责之千里。彼骐骥者,其志
常在千里也,夫岂以一饱而废其志哉! 至于养鹰则不然,获一雉,饲以一雀;获一兔,
饲以一鼠。彼知不尽力于.击搏,则其势无所得食,故然后为.我用。才大者,骐骥也,不
先赏之,是养骐骥者饥之而责其千里,不可得也;才小者,鹰也,先赏之,是养鹰者饱
之而求其击搏,亦不可得也。是故先赏之说,可施之才大者;不先赏之说,可施之才小
者:兼而用之可也。
⑤昔者,汉高帝一见韩信而授以上将,解衣衣之,推食哺之;一见黥布,而以为.淮
南王,供具饮食如王者;一见彭越,而以为相国。当是时,三人者未有功于汉也。厥后
追项籍垓下,与信、越期而不至,捐数千里之地以畀.之,如弃敝屣。项氏未灭,天下未
定,而三人者已极富贵矣。何则?高帝知三人者志大,不极于.富贵,则不为我用。虽极
于富贵而不灭项氏,不定天下,则其志不已也。至于樊哙、滕公之徒则不然,拔一城、
陷一阵,而后增数级之爵,否则终岁不迁也。知其才小而志小,而先赏之,则彼将泰然
自满,而不复以立功为事故也。
⑥噫!韩信立于齐,当此之时而夺之王,汉其.殆哉!而彼则曰:“汉王不夺我齐也。”
故齐不捐,则韩信不怀.;韩信不怀,则天下非汉之有。呜呼!高帝可谓知大计矣。
(取材于苏洵《御将》)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牛亦能触. 触:用触角抵人
6
B.又不可责以廉.隅. 廉隅:品行端正
C.捐数千里之地以畀.之 畀:给予
D.则韩信不怀. 怀:怀恨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先王知能搏能噬者.…… ②将之所以毕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辞者.
B.①人君当观其.才之小大 ②汉其.殆哉
C.①彼知不尽力于.击搏 ②不极于.富贵
D.①故然后为.我用 ②而以为.淮南王
1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把将分为“贤将”和“才将”,本文则重点议论如何驾驭才将,因为作者更
欣赏才将,认为其更难得。
B.作者用虎豹、牛马的野性来比喻才将难以驾驭之处,同时他认为对待牛马的态度
应与对待虎豹的态度不同。
C.作者在对待如何封赏才能不同的将领的问题上,反对那些片面的一隅之见,表现
出较为客观辩证的思想。
D.全文论证层次清晰:首段提出论题;然后指出选将要唯才是用;再进一步论析御
将的智慧,并辅以例证。
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以史为证,在对比中证明文章观点,这一点和《五代史伶官传序》有共同之
处。
B.第③段两处“或曰”分别表明了作者肯定与否定的观点,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C.第④段提到的“养骐骥”与《荀子·劝学》中提到的“骐骥一跃”感彩相同。
D.第⑤段讲在垓下追击项羽时,韩信、彭越没有如约而至,是为了表明了他们不守
诺言。
17.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人君成功驾驭“才将”应具备哪些素质,并结合文本分别
加以说明。(6分)
三、诗歌阅读(18-20 题,共 12 分)
题杜甫画像
王安石
7
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
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
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
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① 。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
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
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
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伤屯②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
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③从之游。
注释:①雕锼 sōu:雕刻。②屯:即“迍”,zhūn,困顿失意。
③愿起公死:指希望杜甫能起死回生。
1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浩荡八极”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洪荒天地之中,事物丰富繁多。
B.“丑妍巨细”两句说杜甫的诗写尽了世间百态,不见斧凿痕迹。
C.“瘦妻僵前子仆后”一句详细描绘了诗人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遇。
D.“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化用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
19.“青衫老更斥”一句中以“青衫”代指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3 分)
A.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B.昔日青衫遇知己(欧阳修《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二首》)
C.尚忆青衫陪众隽(陆游《书怀》)
D.青衫昔作督邮时(刘克庄《挽黄岩赵郎中二首》
20.这首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 分)
五、散文阅读(21-23 题,共 12 分)
寻声楚吟缓缓归
8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
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在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
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
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
屈原本质上先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
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
“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要赶回去过秭归的端午节,参加乐平里的三闾骚坛诗会,向屈原故里、中国文
脉源头致意。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我不敢确认,迁址重建的秭归新城,屈原和
无数归人是否找得到。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归去。如
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
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的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
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
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地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
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
迷失着,我们都在流浪。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
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
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深切的孤独。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转身
一望,唯见云山苍茫。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整整走
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
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
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以为他只是为自己被黜而痛苦,透露
的只是论者自身的狭隘与浅薄。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
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
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
9
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
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
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它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陡峭
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飏。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
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
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上天入地,忧而不伤。置身在
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
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
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为怀念屈原,
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
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
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
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
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
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
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
《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继
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骚坛诗会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
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
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看见过、思索过的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
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
抵达。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 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探寻
B.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
10
C.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 淋漓:饱含深情的
D.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 粗砺:未经打磨的质朴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后文做了铺垫。
B.第③段结尾说,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与“归”,颇富哲理。
C.第④段“近乡情更怯”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
D.第⑧段用“粽子”作比喻,表达了对还原屈原诗人本真的思索,耐人寻味。
23.本文题目“寻声楚吟缓缓归”意蕴丰富。“楚吟”包含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分
条阐释。(6分)
六、写作(60 分)
24.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情绪价值”是 2023 年流行语之一,指的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价值高
的人,能给人美好感受,激发正面情绪,激励个人成长。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取一个
这样的人物介绍给大家。要求:简述人物形象,符合原著内容,不超过 150 字。
②学校将组织“精彩的青春”主题活动,拟邀请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进校演讲。请你写
一封信向演讲人发出邀请。要求:人物真实,语言得体,不超过 150 字。
③暑假即将来临,你准备邀请同学一起去博物馆做义务讲解员,请就此在“朋友圈”发
布一则消息。要求:理由充分,有号召力,写出博物馆的具体名称,不超过150字。
25. 大作文(50 分)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古人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坚持,通
常意味着忍耐、执着和自信。
《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变,通常意味着敏锐、勇敢和变
通。
11
坚持和改变都需要经历艰辛,也都可以获得成功。
请以“坚持与改变”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1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