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8 14:5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中央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逆向转移”。材料中的变化( )
A.得益于“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是国家“左”倾错误的产物
C.借鉴了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 D.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天津这座城市,见证了近代中国的百年风云。而记录下这段历史的,除了文献资料,还有众多的近代历史建筑。其中,租界建筑在数量上占据了大多数。尤以五大道地区数量最多、工艺最精、风格最自由,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苑。这说明,当时天津( )
A.社会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 B.建筑文化受政局影响有限
C.建筑行业已经被列强控制 D.人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3.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
国家 总人口(单位:方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 600 75 25
中国 约43 200 89 11
A.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
D.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4.下图是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据图可知当时中国城市( )
A.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B.布局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
C.体现保守封闭的布局 D.世俗化和商业化气息浓厚
5.1860年,巴黎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横流。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开启了一项庞大的巴黎市政改造工程:巴黎市区建立起60千米的宽敞明亮的新下水道,解决城市污水问题。巴黎同时建立长达26千米林荫大道,还建立了凯旋门景观、钢铁框架的歌剧院、大型商业百货,餐厅、咖啡馆、茶馆随处可见。这说明( )
A.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治理改善 B.城市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
C.城市化与城市管理同步提升 D.皇权用建筑展现自身权威
6.下图是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据图推知当时中国城市( )
A.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B.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
C.交通主要依赖自然条件 D.布局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
7.19世纪中期,恩格斯这样描述其生活过的曼彻斯特:“只要哪里还有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一片迷宫式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分散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上。”这说明了英国( )
A.城市化建设呈现自由放任的轨迹 B.工人居住环境日趋恶化
C.工业革命推动圈地运动快速发展 D.新兴城市功能渐趋多元
8.18世纪60年代以来,兰开夏郡就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而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迅速壮大;此后,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也出现了大批城镇。这表明推动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地理区位的优越
C.政府政策的推动 D.人口数量的增长
9.下表所示是某学者对清代沿海省份和内地省份(不含内蒙古和五大将军府辖区)人口比重的比较。对这一变化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 )
清代沿海人口比重(部分年份)
时间 沿海 内地 总计 沿海人口占比
1820年 16985.9万人 20579.4万人 37538.3万人 45.2%
1851年 19086.3万人 23502.0万人 42588.3万人 44.8%
1901年 19152.1万人 21936.3万人 41088.4万人 46.6%
A.瓜分狂潮深入中国内地 B.华侨对民族工业的投资
C.东北及新疆的开发开放 D.通商口岸的城市化加快
10.1863年,英国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1876年“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同年,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这表明,英国( )
A.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升 B.人民生活水平出现下降
C.城市化的问题得到重视 D.公共卫生知识逐渐普及
11.2001年,我国东部地区有293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44.3%;中部地区有247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37.3%;西部地区有122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18.4%。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城市化的进程有序推进 B.城市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
C.城市人口空间布局合理 D.以东部带动中西部的发展
12.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工厂视察员办公室、卫生总局、教育部、铁道部等政府管理机构。19世纪中后期,英国颁布了多部《首都水法》,对自来水水质、水量、水价等作了严格的规定。1875年颁布的《克罗斯法》准许地方政府制订改造贫民区的计划。英国这些举措的出台( )
A.反映出城市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B.加速了城市治理的制度化发展
C.表明城市治理有赖于社会力量的紧密配合
D.得益于国家推行干预经济政策
13.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下列不属于近代中国城市化开启的主要原因( )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
14.1882年,清政府上海道饬令禁止中国店家使用电灯,并反复照会英国领事要求其停用电灯;1897年,长沙宝善成公司在其附近学堂、报馆和沿街商店架线装灯时因灯被市民视为“鬼火”而遭到掷石攻击。这说明晚清时期( )
A.官民一致抵抗西方经济侵略 B.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依附性
C.城市基础设施革新阻力较大 D.通商口岸生活方式变迁较快
1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反映了我国( )
A.城市建设以经济效益为基础 B.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世界领先
C.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 D.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所占用的劳动力占21.7%,1901年降为8.7%。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所占用的劳动力从1801年的29.7%上升到1901年的46.3%。城市就业机会增加,把大批农村人口吸引到城镇和工矿区,随着工业集中化趋势的出现,一大批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工业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在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比重则相应降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在新型的工业区出现了像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这样的大城市。
——摘编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城市化平稳发展,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城市化上升很快,尤其是从1958—1959年,城镇人口比重从16.3%骤然跃升两个多百分点,达到18.4%。1961年城市化水平开始下降,虽然1963年到1964年有短暂的回升,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78年。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开始稳步上升,2004年达到41.76%。
——摘编自胡爱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0年至1910年,欧洲城市人口约增长6倍。19世纪末,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还有16座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巴黎是欧洲第二大城市、法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制造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很发达。巴黎人口在1801年为54.8万,到1851年达到105.3万,1896年则达到253.7万;1800年柏林版图扩大一倍,人口为17万,1890年则增加到160万。19世纪柏林不仅是德国的政治中心,且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金属加工、化工、机器制造、纺织、缝纫等产业蓬勃兴起,教育、科研和行政机构快速扩张,银行、商店和中心商业区也随之发展起来。
——摘编自付成双《市场经济中的城市化:欧洲的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明显减少,人口由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区及更远的乡村地区迁移,更多的人口集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很多工业企业纷纷离开城市,向中小城镇及乡村地区转移,中等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随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如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其中在西欧和美国表现较为突出。
——摘编自王子全《二战后世界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城市化的新变化,并简析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拉开了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序幕。
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今天,杜伊斯堡是80%从中国驶来列车在欧洲经停的第一站,已有100家中国企业落户杜伊斯堡。
——摘编自《中德友好省市清单,你在哪座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武汉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武汉和杜伊斯堡在近现代发展中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汉和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的历史背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 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 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 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 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 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年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
——摘编自郭伟伟《“居者有其屋”——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变化历程对你的启示。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至196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是因为城市经济恢复,吸引大量人口进城就业;“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中央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是因为经济出现困难,粮食供应不足,国家实行调整政策,大量人口返回农村。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D项正确;一五计划发生于1953年至1957年,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家“左”倾错误的产物”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农民进城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未体现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近代天津见证了中国的百年风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苑,说明当时的天津受到多国文化的影响,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多元特征,A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政局影响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建筑行业是否被列强控制,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近代天津的文化多元化,而人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1年(中西)。英国1851年已完成工业革命,故城市化程度较高,法国1851年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城市化比英国低、比中国高,中国没有进行工业革命,城市化最低,A项正确;材料表格中只有城市化水平的数据,没有城市化方式的论述,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在城市化上是主动还是被动,排除C项;材料只是1851年的中西方农村、城市人口数据,没有关于农村人口对城市化态度的信息,破除D项。 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展示了城市中不仅有传统的商业区,还有西式新中心、工业区以及便于商贸的商阜区,特别是商阜区位于铁路和河流交汇处,这些都便利了商品流通和商业活动,反映出城市布局调整中加强了世俗化和商业化功能,D项正确;从图中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新市区推知,该城市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功能十分突出,排除A项;材料更多体现的是功能区的多样性和商业活动的繁荣,而非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排除B 项;材料展示的该城市多元化和开放性而非保守和封闭,排除C项。 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及其伴随的城市问题突出,促进了巴黎市政建设,说明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治理改善,A项正确;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城市化使得城市问题突出,城市管理才得到提升,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建筑突出皇帝权威,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的中国近代城市既有体现中国传统的老城区、传统商业中心,又有体现西方影响的商埠区、工业区和西式商业中心,体现了中西交融、多元并举的特点,B项正确;从图中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新市区推知,该城市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功能十分突出,排除A项;由于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引入,近代中国城市交通除传统的河运外,越来越依靠走电车、汽车的马路与走火车的铁路,对自然条件的依赖降低,排除C项;该城市的地域划分中统治阶层所在区域或官府的位置不突出,也没有明显的礼制和等级特征,不能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英国)。根据材料“只要哪里还有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一片迷宫式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分散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上。”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建设缺乏规划,呈现自由放任的特点,A项正确;城市建设缺乏规划,不仅仅影响工人的居住环境,排除B项;圈地运动主要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城市建设缺乏规划,和城市功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60年代的英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兰开夏郡就发展成棉纺织业工业区,而曼彻斯特、索尔福德等工业城市迅速壮大和煤炭工业中心和炼铁中心也出现了大批城镇,表明与工业和工业领域相关的城市发展起来了,说明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这些地区的发展是因为地理区位优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城市化的推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口的明显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迫使清政府开辟的通商口岸多集中在沿海省份,洋务派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多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通商口岸城市化的加快带动了内地省份人口向沿海省份的转移,D项正确;瓜分狂潮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华侨投资民族工业对大范围的人口迁徙的影响很小,排除B项;东北及新疆的开发与开放不能解释沿海省份人口(及占比)的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针对工业革命中城市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贫民窟、交通拥堵等,英国议会颁布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文件来治理这些问题,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政府重视城市化的问题,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并无关系,排除A项;政府重视城市治理,并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出现下降,排除B项;公共卫生知识逐渐普及错在“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01年(中国)。非农人口的占比情况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非农人口占比有明显差距,说明城市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B项正确;材料数据是静态对比,而非动态对比,因此不能得出城市化进程有序推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非农人口占比情况,并不能得出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东部和西部的联动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管理,加速了城市治理的制度化发展,B项正确;“日趋 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材料反映政府的城市治理措施,并未涉及社会力量的参与,排除C项;“开始”说法没有史实根据,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还没有废除重农抑商政策,C项不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开启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C项正确;根据“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通商口岸的开放、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和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都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开启的原因,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政府上海道饬令禁止中国店家使用电灯,并反复照会英国领事要求其停用电灯”“被市民视为‘鬼火’而遭到掷石攻击”可知,材料反映了电气化城市基础设施在推广过程中遭到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多重阻力,C项正确;对电灯使用的推广不属于西方经济侵略的范畴,排除A项;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并非材料主旨所在,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以上海为代表的通商口岸的生活方式的变迁比长沙等内地城市的更快,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可知,我国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我国的城市建设以人为本,排除A项;材料并未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表现: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下降,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上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城市兴起。
关系: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推动工业革命进程。
(2)特点:具有明显阶段性;发展速度总体较快;经历过曲折;受经济发展情况和国家政策的明显影响。
(3)因素: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国家政策;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表现:据材料“1851年,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所占用的劳动力占21.7%,1901年降为8.7%。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所占用的劳动力从1801年的29.7%上升到1901年的46.3%”得出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下降,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上升;据材料“把大批农村人口吸引到城镇和工矿区”“在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比重则相应降低”得出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据材料“一大批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出现了像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这样的大城市”得出工业城市兴起。 关系:从工业革命影响城市化,城市化影响工业革命两个方面分析,得出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推动工业革命进程。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特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1961年……1963年到1964年……1978年以后……”得出具有明显阶段性;据材料“1958—1959年,城镇人口比重从16.3%骤然跃升两个多百分点,达到18.4%”“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开始稳步上升,2004年达到41.76%”得出发展速度总体较快;据材料“1961年城市化水平开始下降,虽然1963年到1964年有短暂的回升,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得出经历过曲折;结合所学,不同阶段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与经济发展情况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有关。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和当代中国。因素:根据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可得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影响城市化;根据改革开放推动城市化可得出国家政策影响城市化;根据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可得出国情影响城市化,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等。
17.(1)特征: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产业兴盛。
(2)新变化: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大城市人口减;工业企业远离城市。
因素: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与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交通和通信发展;管理水平提高;政策引导;自然环境变化;社会文化发展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9世纪欧洲。关于19世纪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据材料“1800年至1910年,欧洲城市人口约增长6倍”可知,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据材料“19世纪末,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伦敦、巴黎、柏林、维也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还有16座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可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据材料“巴黎是欧洲第二大城市、法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制造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很发达。”、“19世纪柏林不仅是德国的政治中心,且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金属加工、化工、机器制造、纺织、缝纫等产业蓬勃兴起”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产业兴盛。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二战后欧洲。第一小问,关于二战后欧洲城市化的新变化,据材料“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人口明显减少,人口由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区及更远的乡村地区迁移,更多的人口集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可知,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大城市人口减少;据材料“很多工业企业纷纷离开城市,”可知,工业企业远离城市。
第二小问,关于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据所学可知,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化的早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吸引人口由农村转移至城市;城市管理水平也是制约城市化的重要因素,近代以来伴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规模提高;政策引导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如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因国民经济遭遇重大挫折,人口由城市流向农村;此外,科学技术的水平、资源开发、交通和通信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均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8.(1)原因:经济地缘优势;开埠通商的促进;洋务运动的推动;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影响。
相同之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近代钢铁制造业具有领先优势;推动了所属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2)历史背景: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联系加深;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德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武汉和杜伊斯堡在历史发展中有诸多的相似经历。
【详解】(1)本题是原因、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德国。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可得出经济地缘优势;由材料“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及所学可得出开埠通商的促进;洋务运动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影响。第二小问相同之处:由材料“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可得出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由材料“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可得出近代钢铁制造业具有领先优势;由材料“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所属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德国。第一小问历史背景:由材料“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及所学可得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由材料“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及所学可得出武汉和杜伊斯堡在历史发展中有诸多的相似经历;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联系加深;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德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19.(1)历史因素:工业革命促使伦敦工商业发达,吸引大量就业人口,人口密度大;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工人工作不稳定、工资低,伦敦住房租金价格高;政府主张自由主义,不解决住房问题。
(2)特点:属于保障性住房,占据住房的主体地位;政府主导;售价相对较低;建设目的是满足居住而非投资。
(3) 启示:城市居住空间变化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关注民生,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促使伦敦工商业发达,吸引大量就业人口,人口密度大;根据材料一“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可得出,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工人工作不稳定、工资低,伦敦住房租金价格高;根据材料一“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可得出,政府主张自由主义,不解决住房问题。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二“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可得出,属于保障性住房,占据住房的主体地位;根据材料二“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可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可得出,售价相对较低;根据材料二“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可得出,建设目的是满足居住而非投资。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城市居住空间变化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二“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关注民生,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