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阶段性学习评价历史样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计 70 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 。在北京人遗址中,出土了不同类型的石器(右图所示),北京人可以使用这些石器( )
A.狩猎采集 B.人工取火 C.从事农耕 D.建筑房屋
2.(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而半坡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造 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地理环境 C.生产工具 D.时代不同
3.(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 200 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 10% ,出自黄帝 的姓氏约占 89% 。这表明( )
A.炎黄部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类
B.华夏民族种类繁多
C.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D.禅让制度确立发展
4.(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 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全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5.(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 铸造,精神文明的表现是( )
A.甲骨文的应用 B.磨制石器的推广
C.制作精美礼器 D.使用和保存火种
6.(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周王朝对青铜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ɡuǐ)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 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铁器的逐步推广
C.分封制在逐步瓦解 D.由游牧转入农耕
7.(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 800 多个诸侯国,到春秋初年还剩下 170 多个,到了战国之 初就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据此可知(
)
A.各国变法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诸侯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度彻底崩溃
8.(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下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广西平乐 河南辉县 长沙衡阳 辽宁抚顺 山西长治
铁器数量 (件) 181 93 70 余 80 余 36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9.(2021七上·长春月考)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被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之前
10.(2023七上·句容期末)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 )
A.《论语》 B.《韩非子》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11.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经验的总结
C.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D.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12.(2023七上·句容期末)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 ,秦朝为避始皇名讳把“政月” 改为“ 正月” ,“ 正”字的读音也 为“zhēnɡ” 了。材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征是( )
A.皇帝独尊 B.中央集权 C.君权神授 D.皇位世袭
13.(2023七上·句容期末)下表是秦朝中央“三公” 的职能及其他信息。表格中。处的官名应该是( )
A.丞相 B.太尉 C.将军 D.御史大夫
14.(2022·安徽)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15.(2023七上·句容期末)《史记》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 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又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 不如他们,但“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 我擒也” 。上述材料论述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B.秦二世而亡根本原因
C.刘邦战胜项羽的过程 D.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16.(2023七上·句容期末)《汉书 ·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 “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重文轻武
17.(2023七上·句容期末)下图反映的是汉朝初期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对此汉武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推行郡国制
C.盐铁专卖 D.独尊儒术
18.(2023七上·句容期末)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 )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 百家争鸣”禁绝
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19.(2023七上·句容期末)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刘秀: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他……轰轰烈 烈, 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下列荣誉适合用在刘秀身上的是( )
A.“人文始祖” B.“文景之治”
C.“汉武盛世” D.“光武中兴”
20.(2023七上·句容期末)下表是东汉后期 10 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容易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选官制度不断完善 B.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剧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改革派与保守派的争斗
21.(2023七上·句容期末)以下食物传入中原,起初都以“ 胡”字命名,其传入得益于( )
A.玄奘西行 B.张骞通西域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22.(2023七上·句容期末)观察下面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A.秦朝已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海上航线最远可直达地中海
C.汉代的海上航线只有一条 D.从山东沿岸出发可抵达日本
23.(2023七上·句容期末)汉代科技多有创新,下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 。该发明是( )
A.造纸术 B.灌钢法 C.棉纺技术 D.印刷术
24.(2023七上·句容期末)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医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 倡预防疾病。他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25.(2023七上·句容期末)西汉时人们多斥责秦始皇为暴君,《史记》敢于肯定其统一天下“功劳大” ;对于汉武 帝也敢于揭露他迷信方术、任用酷吏的过失。这反映司马迁( )
A.勤奋好学,饱读书籍 B.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体裁
C.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D.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26.(2023七上·句容期末)“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曹操以 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上述材料评述的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27.(2023七上·句容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 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了密切联系,当时加强台 湾与内地之间联系的政权是( )
A.东汉 B.魏国 C.蜀国 D.吴国
28.(2023七上·句容期末)晋惠帝时期,发生了一场宗王叛乱。之后,“魏、晋以来蓄积,扫地无遗” 。这场叛乱 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黄巾起义 D.游牧民族内迁
29.(2023七上·句容期末)晋元帝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衣冠南渡” ,这是中原汉人第一
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北方出现了统一趋势
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D.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30.(2023七上·句容期末)“六朝”(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建康(建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这座六朝古都就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安 C.南京 D.杭州
31.(2023七上·句容期末)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 中写道:“ 公元 383 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 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材料所描述的“ 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2.(2023七上·句容期末)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 着“ 胡床、胡坐” 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33.(2023七上·句容期末)认真研读下面图文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集中于农业领域 B.成果领先于世界
C.继承与创新结合 D.注重 以 民生为 本
34.(2022·揭东二模)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谁的作品( )
A.王羲之 B.欧阳询 C.颜真卿 D.柳公权
35.(2023七上·句容期末)下列关于时代特征的表述,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36 题 14 分,37 题 16 分,计 30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
36.(2023七上·句容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
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 牛” “耕”
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七上
材料二 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 ……七个强国 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材料三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 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 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 稳定有序。
——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 择》
材料四 及秦孝公用商君 ,坏井田 ,开阡陌 , 急耕战之赏 , ……倾邻国而雄诸 侯。 ……至于始皇,逐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春秋时期的社会现象从侧面印证了当时什么耕作技术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及两种治国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依法治国” 、“ 以德治国”分别 对应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4)依据材料四,“ 商君”是谁?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改革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37.(2023七上·句容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 交融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国鼎立篇】
材料一
【政权更迭篇】
材料二 朝代更迭示意简图(局部)
【民族关系篇】
材料三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 [北齐]魏收:《魏书》
【经济发展篇】
材料四 江南之国盛矣。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 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南朝·梁]沈约: 《宋
书》
(1)请写出图中 A 、B 、C 三国名称。
(2)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哪一次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观察上面示意图,请你写出①、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4)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哪一项改革措施?
(5)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什么历史作用?
(6)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 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靠打猎、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为生,A项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B项不符合题意;
C:北京人并没有从事农耕,C项不符合题意;
D:北京人不会建筑房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生活习惯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虫蛇,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地,架空地板,可以防潮通风,防止野兽虫蛇侵袭。半坡位于黄河流域,冬季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合北方冬季的气候。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B项符合题意;
C:生产工具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时代不同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房屋不同的原因,考查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炎黄部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类,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华夏民族种类繁多,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可知,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禅让制度确立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答案】C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A:传说与神话全都是真实的历史,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可知,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C项符合题意;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传说与考古发现的区别与联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识记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几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符合题意;
B: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B项不符合题意;
C:制作精美礼器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和保存火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6.【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和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体现了权力的大小与森严的等级关系。题干强调了西周青铜礼器代表的地位高低,说明分封制下等级森严,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铁器的逐步推广,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分封制在逐步瓦解,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由游牧转入农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周青铜器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出正确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各国变法实力增强,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知,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减少的原因是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说明历史发展的统一的趋势,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诸侯争霸野心强烈,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分封制度彻底崩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相关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可知,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农具的使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铁农具的相关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卖买;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于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根据此内容,题文所述的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本题是商鞅变法内容的考查,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将题干信息进行归纳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方面主张“以德治国”,是春秋时期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A项符合题意;
B:《韩非子》记录了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C:老子认为万物对立,对立的双方可相互转化,体现了相互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体现了老子的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D: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孙子兵法》一书,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1.【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D项正确;
A项中的“照搬”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故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2.【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秦朝为避始皇名讳把‘政月’改为‘正月’”可知,题干说明皇帝独尊,A项符合题意;
B:中央集权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君权神授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皇位世袭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的特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出正确答案。
13.【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丞相掌管行政,A项不符合题意;
B:太尉掌管军事,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将军,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三公,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 及所学知识可得,秦国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这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 项正确;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夏朝建立后出现的,排除 A 项;
分封制取代世袭制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
行省制是元朝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15.【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秦二世而亡根本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刘邦战胜项羽的过程,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知,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刘邦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严刑峻法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经济萧条,人口锐减的景象,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符合题意;
C: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C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17.【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A项符合题意;
B:汉初推行郡国制,B项不符合题意;
C:盐铁专卖是为了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C项不符合题意;
D:独尊儒术是思想方面的措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着重把握汉武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
18.【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可知,儒家思想的作品篇数明显大于其他派别,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明显提高,A项符合题意;
B:“百家争鸣”禁绝,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北宋时发明活字印刷术,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科举制度逐渐完善,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A项不符合题意;
B: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盛世”指汉武帝,C项不符合题意;
D: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
20.【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选官制度不断完善,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剧,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C项符合题意;
D:改革派与保守派的争斗,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1.【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贞观初年,玄奘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胡豆、胡麻、胡瓜等物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B项符合题意;
C:鉴真东渡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C项不符合题意;
D: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2.【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汉代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B项不符合题意;
C:汉代的海上航线只有一条,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可知,从山东沿岸出发可抵达日本,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海上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对图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3.【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浸湿原料——蒸煮——打浆——晒干”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A项符合题意;
B:灌钢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先进炼钢工艺,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棉纺技术是纺织技术,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唐朝时雕版印刷术,宋朝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造纸术的发明,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
24.【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扁鹊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断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B项符合题意;
C: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造出了“五禽戏”,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
25.【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勤奋好学,饱读书籍,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体裁,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西汉时人们多斥责秦始皇为暴君,《史记》敢于肯定其统一天下‘功劳大’;对于汉武帝也敢于揭露他迷信方术、任用酷吏的过失。”可知,司马迁公正记事,秉笔直书,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司马迁《史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司马迁《史记》的相关知识。
26.【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项符合题意;
B: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C项不符合题意;
D: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27.【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东汉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魏国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蜀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8.【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削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B项符合题意;
C: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不符合题意;
D: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29.【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北方出现了统一趋势,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的开发,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江南开发的相关史实。
30.【答案】C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A:北京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西安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朝代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六朝古都就是今天的南京,C项符合题意;
D:杭州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六朝古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1.【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32.【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可知,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政权分立的加剧,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
33.【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集中于农业领域,说法不全,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成果领先于世界,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水’的基础上”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继承与创新结合,C项符合题意;
D:注重以民生为本,说法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特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3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甚。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他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选项A符合题意;BCD都与材料不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羲之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在于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3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夏商西周时期的阶段特征,A项不符合题意;
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阶段特征,C项不符合题意;
D: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6.【答案】(1)耕作技术:牛耕
(2)目的: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
(3)“依法治国” :法家;“ 以德治国” :儒家
(4)“ 商君” :商鞅。 ;历史意义: 实现了富国强兵(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时代特点:动荡与巨变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材料一从侧面印证了牛耕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是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
(3)根据所学可知,法家重视严刑重罚,强调依法治国。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4)根据材料四“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局、经济、思想方面的状况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领域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动荡与巨变。
故答案为:
(1)耕作技术:牛耕
(2)目的: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
(3)“依法治国”:法家;“以德治国”:儒家。
(4)“商君”:商鞅。历史意义:实现了富国强兵(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时代特点:动荡与巨变。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牛耕的出现、战国时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法家和儒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7.【答案】(1)A: 魏 ;B: 蜀 ;C: 吴
(2)战役:赤壁之战
(3)①: 东晋 ;②: 北魏
(4)措施:改说汉语
(5)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6)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所以A:魏;B:蜀;C:吴。
(2)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根据所学可知,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北方处于十六国时期,所以①东晋。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②北魏。
(4)根据材料三“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和结合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进行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材料三体现了改说汉语这一措施。
(5)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
(6)根据材料四“江南之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和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开始,由于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力,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农业发展快,逐渐超过北方。
故答案为:
(1)A:魏;B:蜀;C:吴。
(2)战役:赤壁之战。
(3)①:东晋;②:北魏。
(4)措施:改说汉语。
(5)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6)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三国的位置、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阶段性学习评价历史样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计 70 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 。在北京人遗址中,出土了不同类型的石器(右图所示),北京人可以使用这些石器( )
A.狩猎采集 B.人工取火 C.从事农耕 D.建筑房屋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靠打猎、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为生,A项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B项不符合题意;
C:北京人并没有从事农耕,C项不符合题意;
D:北京人不会建筑房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而半坡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造 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地理环境 C.生产工具 D.时代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生活习惯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虫蛇,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地,架空地板,可以防潮通风,防止野兽虫蛇侵袭。半坡位于黄河流域,冬季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合北方冬季的气候。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B项符合题意;
C:生产工具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时代不同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房屋不同的原因,考查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 200 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 10% ,出自黄帝 的姓氏约占 89% 。这表明( )
A.炎黄部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类
B.华夏民族种类繁多
C.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D.禅让制度确立发展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炎黄部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类,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华夏民族种类繁多,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可知,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禅让制度确立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 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全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答案】C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A:传说与神话全都是真实的历史,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可知,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C项符合题意;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传说与考古发现的区别与联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识记能力。
5.(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 铸造,精神文明的表现是( )
A.甲骨文的应用 B.磨制石器的推广
C.制作精美礼器 D.使用和保存火种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几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符合题意;
B:磨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B项不符合题意;
C:制作精美礼器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和保存火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6.(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周王朝对青铜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ɡuǐ)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 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铁器的逐步推广
C.分封制在逐步瓦解 D.由游牧转入农耕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和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体现了权力的大小与森严的等级关系。题干强调了西周青铜礼器代表的地位高低,说明分封制下等级森严,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铁器的逐步推广,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分封制在逐步瓦解,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由游牧转入农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周青铜器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出正确答案。
7.(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 800 多个诸侯国,到春秋初年还剩下 170 多个,到了战国之 初就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据此可知(
)
A.各国变法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诸侯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度彻底崩溃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各国变法实力增强,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知,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减少的原因是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说明历史发展的统一的趋势,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诸侯争霸野心强烈,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分封制度彻底崩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相关知识。
8.(2023七上·句容期末)nbsp;. 下表为《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由此可知,当时( )
铁器出土地点 广西平乐 河南辉县 长沙衡阳 辽宁抚顺 山西长治
铁器数量 (件) 181 93 70 余 80 余 36
A.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 B.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
C.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 D.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春秋战国铁器出土情况对比》可知,铁器使用区域较为广泛,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铁农具制造技术成熟,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南方冶铁业较北方发达,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铁主要用于制造农具,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农具的使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铁农具的相关知识。
9.(2021七上·长春月考)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被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之前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卖买;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于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根据此内容,题文所述的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本题是商鞅变法内容的考查,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将题干信息进行归纳即可作答。
10.(2023七上·句容期末)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 )
A.《论语》 B.《韩非子》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方面主张“以德治国”,是春秋时期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A项符合题意;
B:《韩非子》记录了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设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C:老子认为万物对立,对立的双方可相互转化,体现了相互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体现了老子的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D: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孙子兵法》一书,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准确识记并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1.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经验的总结
C.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D.根植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D项正确;
A项中的“照搬”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故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2.(2023七上·句容期末)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 ,秦朝为避始皇名讳把“政月” 改为“ 正月” ,“ 正”字的读音也 为“zhēnɡ” 了。材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征是( )
A.皇帝独尊 B.中央集权 C.君权神授 D.皇位世袭
【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秦朝为避始皇名讳把‘政月’改为‘正月’”可知,题干说明皇帝独尊,A项符合题意;
B:中央集权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君权神授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皇位世袭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的特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出正确答案。
13.(2023七上·句容期末)下表是秦朝中央“三公” 的职能及其他信息。表格中。处的官名应该是( )
A.丞相 B.太尉 C.将军 D.御史大夫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A:丞相掌管行政,A项不符合题意;
B:太尉掌管军事,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将军,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三公,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14.(2022·安徽)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 及所学知识可得,秦国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这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 项正确;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夏朝建立后出现的,排除 A 项;
分封制取代世袭制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
行省制是元朝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15.(2023七上·句容期末)《史记》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 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又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 不如他们,但“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 我擒也” 。上述材料论述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B.秦二世而亡根本原因
C.刘邦战胜项羽的过程 D.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题干未涉及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秦二世而亡根本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刘邦战胜项羽的过程,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知,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刘邦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2023七上·句容期末)《汉书 · 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 “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重文轻武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严刑峻法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经济萧条,人口锐减的景象,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符合题意;
C: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C项不符合题意;
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17.(2023七上·句容期末)下图反映的是汉朝初期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对此汉武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推行郡国制
C.盐铁专卖 D.独尊儒术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A项符合题意;
B:汉初推行郡国制,B项不符合题意;
C:盐铁专卖是为了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C项不符合题意;
D:独尊儒术是思想方面的措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着重把握汉武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
18.(2023七上·句容期末)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 )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 百家争鸣”禁绝
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可知,儒家思想的作品篇数明显大于其他派别,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明显提高,A项符合题意;
B:“百家争鸣”禁绝,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北宋时发明活字印刷术,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科举制度逐渐完善,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3七上·句容期末)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刘秀: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他……轰轰烈 烈, 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下列荣誉适合用在刘秀身上的是( )
A.“人文始祖” B.“文景之治”
C.“汉武盛世” D.“光武中兴”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A项不符合题意;
B: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盛世”指汉武帝,C项不符合题意;
D: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
20.(2023七上·句容期末)下表是东汉后期 10 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容易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选官制度不断完善 B.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剧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改革派与保守派的争斗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选官制度不断完善,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剧,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C项符合题意;
D:改革派与保守派的争斗,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1.(2023七上·句容期末)以下食物传入中原,起初都以“ 胡”字命名,其传入得益于( )
A.玄奘西行 B.张骞通西域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A:贞观初年,玄奘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胡豆、胡麻、胡瓜等物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B项符合题意;
C:鉴真东渡促进中日文化的交流,C项不符合题意;
D: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2.(2023七上·句容期末)观察下面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A.秦朝已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海上航线最远可直达地中海
C.汉代的海上航线只有一条 D.从山东沿岸出发可抵达日本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汉代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B项不符合题意;
C:汉代的海上航线只有一条,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可知,从山东沿岸出发可抵达日本,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海上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对图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23.(2023七上·句容期末)汉代科技多有创新,下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 。该发明是( )
A.造纸术 B.灌钢法 C.棉纺技术 D.印刷术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浸湿原料——蒸煮——打浆——晒干”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A项符合题意;
B:灌钢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先进炼钢工艺,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棉纺技术是纺织技术,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唐朝时雕版印刷术,宋朝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造纸术的发明,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
24.(2023七上·句容期末)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医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 倡预防疾病。他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扁鹊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传统诊断方法,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B项符合题意;
C: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造出了“五禽戏”,C项不符合题意;
D: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
25.(2023七上·句容期末)西汉时人们多斥责秦始皇为暴君,《史记》敢于肯定其统一天下“功劳大” ;对于汉武 帝也敢于揭露他迷信方术、任用酷吏的过失。这反映司马迁( )
A.勤奋好学,饱读书籍 B.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体裁
C.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D.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勤奋好学,饱读书籍,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体裁,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西汉时人们多斥责秦始皇为暴君,《史记》敢于肯定其统一天下‘功劳大’;对于汉武帝也敢于揭露他迷信方术、任用酷吏的过失。”可知,司马迁公正记事,秉笔直书,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司马迁《史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司马迁《史记》的相关知识。
26.(2023七上·句容期末)“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曹操以 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上述材料评述的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项符合题意;
B: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C项不符合题意;
D: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27.(2023七上·句容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 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了密切联系,当时加强台 湾与内地之间联系的政权是( )
A.东汉 B.魏国 C.蜀国 D.吴国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东汉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魏国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蜀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230年吴国将军卫温奉命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8.(2023七上·句容期末)晋惠帝时期,发生了一场宗王叛乱。之后,“魏、晋以来蓄积,扫地无遗” 。这场叛乱 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黄巾起义 D.游牧民族内迁
【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削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B项符合题意;
C: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不符合题意;
D: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29.(2023七上·句容期末)晋元帝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衣冠南渡” ,这是中原汉人第一
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北方出现了统一趋势
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D.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北方出现了统一趋势,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的开发,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江南开发的相关史实。
30.(2023七上·句容期末)“六朝”(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建康(建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这座六朝古都就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安 C.南京 D.杭州
【答案】C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A:北京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西安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朝代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六朝古都就是今天的南京,C项符合题意;
D:杭州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六朝古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1.(2023七上·句容期末)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 中写道:“ 公元 383 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 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材料所描述的“ 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32.(2023七上·句容期末)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 着“ 胡床、胡坐” 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可知,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政权分立的加剧,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
33.(2023七上·句容期末)认真研读下面图文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集中于农业领域 B.成果领先于世界
C.继承与创新结合 D.注重 以 民生为 本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集中于农业领域,说法不全,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成果领先于世界,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汲取农民生产经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在研究前人地理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在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所创‘割圆水’的基础上”可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继承与创新结合,C项符合题意;
D:注重以民生为本,说法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科技的特点,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34.(2022·揭东二模)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谁的作品( )
A.王羲之 B.欧阳询 C.颜真卿 D.柳公权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甚。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他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选项A符合题意;BCD都与材料不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羲之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在于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35.(2023七上·句容期末)下列关于时代特征的表述,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夏商西周时期的阶段特征,A项不符合题意;
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阶段特征,C项不符合题意;
D: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36 题 14 分,37 题 16 分,计 30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
36.(2023七上·句容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
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 牛” “耕”
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
——人教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七上
材料二 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 ……七个强国 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材料三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 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 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 稳定有序。
——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 择》
材料四 及秦孝公用商君 ,坏井田 ,开阡陌 , 急耕战之赏 , ……倾邻国而雄诸 侯。 ……至于始皇,逐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春秋时期的社会现象从侧面印证了当时什么耕作技术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及两种治国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依法治国” 、“ 以德治国”分别 对应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4)依据材料四,“ 商君”是谁?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改革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答案】(1)耕作技术:牛耕
(2)目的: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
(3)“依法治国” :法家;“ 以德治国” :儒家
(4)“ 商君” :商鞅。 ;历史意义: 实现了富国强兵(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时代特点:动荡与巨变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春秋时期,许多人常常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和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材料一从侧面印证了牛耕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是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
(3)根据所学可知,法家重视严刑重罚,强调依法治国。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4)根据材料四“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局、经济、思想方面的状况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领域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动荡与巨变。
故答案为:
(1)耕作技术:牛耕
(2)目的: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
(3)“依法治国”:法家;“以德治国”:儒家。
(4)“商君”:商鞅。历史意义:实现了富国强兵(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时代特点:动荡与巨变。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牛耕的出现、战国时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法家和儒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7.(2023七上·句容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 交融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国鼎立篇】
材料一
【政权更迭篇】
材料二 朝代更迭示意简图(局部)
【民族关系篇】
材料三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 [北齐]魏收:《魏书》
【经济发展篇】
材料四 江南之国盛矣。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 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南朝·梁]沈约: 《宋
书》
(1)请写出图中 A 、B 、C 三国名称。
(2)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哪一次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观察上面示意图,请你写出①、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4)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哪一项改革措施?
(5)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什么历史作用?
(6)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 因。
【答案】(1)A: 魏 ;B: 蜀 ;C: 吴
(2)战役:赤壁之战
(3)①: 东晋 ;②: 北魏
(4)措施:改说汉语
(5)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6)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所以A:魏;B:蜀;C:吴。
(2)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根据所学可知,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北方处于十六国时期,所以①东晋。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②北魏。
(4)根据材料三“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和结合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进行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材料三体现了改说汉语这一措施。
(5)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
(6)根据材料四“江南之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和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开始,由于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力,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农业发展快,逐渐超过北方。
故答案为:
(1)A:魏;B:蜀;C:吴。
(2)战役:赤壁之战。
(3)①:东晋;②:北魏。
(4)措施:改说汉语。
(5)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6)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三国的位置、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