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1.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
2.(2023七上·期末)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
3.(2020七上·台州月考)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诸侯完全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D.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
4.(2023七上·游仙月考)关于青铜器的表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夏朝时期还不能铸造青铜器
B.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始于西周
C.青铜器种类繁多,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D.青铜器是商周文明的象征
5.(2023七上·游仙月考)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6.(2023七上·游仙月考)在讲授某史事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三个关键信息,对该史事描述正确的是( )
A.爆发原因是秦的暴政
B.最终取得胜利并推翻秦王朝
C.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
D.领导者是刘邦和项羽
7.(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 )
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 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
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 D.诸侯王和宦官势力
8.(2023七上·游仙月考)公元纪年和世纪的换算是我们要掌握的常识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属于公元前( )
A.2世纪前期 B.2世纪后期 C.3世纪前期 D.3世纪后期
9.(2023七上·游仙月考)之所以说三国鼎立是分裂中孕育统一,其依据是( )
A.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B.局部统一,为新王朝的建立创立了条件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10.(2019七上·宁化月考)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1.(2018七上·西华期末)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于( )
A.东汉末年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晋末年 D.三国时期
12.(2023七上·游仙月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
A.魏国 B.西晋 C.东晋 D.蜀国
13.(2023七上·满城期末)研究表明,从汉朝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特别是两晋之间,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潮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动乱不断 B.南方地大人稀
C.全球气候变冷 D.江南经济开发
14.(2020·海南模拟)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三国、秦朝 B.秦朝、商朝、十六国
C.东周、东汉、三国 D.商朝、秦朝、三国
15.(2023七上·游仙月考)建构历史主旨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和进行历史学科深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主旨是( )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16.(2016七上·武安期末)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成长治之业”。你知道新疆地区最早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哪个朝代(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17.(2023七上·游仙月考)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和制度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泛指新征服的东方地区)的大批封建(封邦建国)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指以镐京和洛邑为中心的区域)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材料三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四 华夏民族大统一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西周实行的 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对象是 、 。
(2)材料二说的是什么变法?
(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治所建立的一套什么政治制度?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
18.(2023七上·游仙月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源远流长】
材料一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材料二 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
﹣﹣《孔子讨论文集》第1集
【博大精深】
材料三 如下。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34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36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42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46
﹣﹣《中国历史(必修三)》
【中西交融】
材料四 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实行“德治主义”。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请写出“百家”中的两家。
(2)材料二体现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再写出孔子的一项主张。(不得照抄材料)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的哪一发明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明清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是哪一部?被称为“书圣”的是谁?
(4)依据材料四,谈谈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孔子思想。
(5)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四面楚歌,故选B。“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揭竿而起”源自陈胜吴广起义,“打草惊蛇”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垓下之战后项羽在乌江拔剑自刎。这场战役是楚汉战争的典型战役,楚汉战争的双方是刘邦和项羽,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实力雄厚,拥兵40万,刘邦只有10万兵力。学生还要知道的相关的史实是鸿门宴。
2.【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后,其部落合并,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被认为是华夏族的祖先,也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
仓颉在黄帝时代创造文字,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他们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项;
尧、舜是黄帝之后经由禅让制选举产生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项;
盘古开天地,蚩尤则在涿鹿之战中被炎帝和黄帝打败,他们也不是人文初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及其成就,学生首先需要读清题干,然后扎实落实相关基础知识,明确具体人物的尊称和成就。本道题难度不大,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
3.【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我国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竞相称霸,因此对题干图片解读最准确的是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解读最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爵等,A项不符合题意;
B: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B项不符合题意;
C: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器是商周文明的象征,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5.【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夏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商朝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西周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耕地面积扩大,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牛耕的出现。
6.【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大泽乡起义爆发原因是秦的暴政,A项符合题意;
B:大泽乡起义最终失败,B项不符合题意;
C: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项不符合题意;
D:领导者是陈胜、吴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大泽乡的相关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8.【答案】D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
【解析】【分析】A:2世纪前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2世纪后期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3世纪前期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公元前221年”和结合所学可知,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世纪的计算方法为:用年数除以100,然后商取整数加1,得到世纪数。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以公元元年为界,公元前,相对数越大,距今越远,反之越近,所以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时间和世纪的换算方法。
9.【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为后来的重新统一奠定基础。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B项符合题意,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抓住题干关键词“分裂中孕育统一”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符合题意;
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赤壁之战发生在曹操和孙权、刘备之间,淝水之战发生在西晋时期,都与“袁绍”无关,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有关知识。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进行的战争。当时,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的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发生的决战。公元200年,袁绍率兵10万进攻曹操,曹操以2万人迎敌。第二年,两军在官渡对峙,曹操以少数军队偷袭乌巢,将袁绍军粮焚毁,大败袁军。官渡之战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通过此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1.【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晋惠帝没有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力的斗争,八名王族先后开始争夺权力相互攻杀,历史称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先后进行了16年,破坏了社会生产,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了躲避北方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的向南方迁移的高潮,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和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12.【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B项符合题意;
C: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C项不符合题意;
D: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13.【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从汉朝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特别是两晋之间,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可知,东汉末年,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B:南方地大人稀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全球气候变冷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江南经济开发是结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的开发,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江南开发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先后为西汉、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故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商朝、秦朝、三国。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解和识记中国古代王朝更替顺序口诀是解决类似问题的一个捷径。
1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辽宋元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
B: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项不符合题意;
C: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是解题关键。
16.【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域都护设立的知识。
17.【答案】(1)分封制;宗亲;功臣
(2)商鞅变法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负责监察事务。
(4)政治:颁布推恩令;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泛指新征服的东方地区)的大批封建(封邦建国)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指以镐京和洛邑为中心的区域)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习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根据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进行治理。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
(3)根据材料三“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后,首创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统治。
(4)根据材料四“华夏民族大统一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和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巧妙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对象:宗亲、功臣。
(2)变法:商鞅变法。
(3)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制度:郡县制;职责:负责监察事务。
(4)政治:颁布推恩令;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商鞅变法、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8.【答案】(1)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2)“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有教无类等均可。
(3)指南针。《西游记》。王羲之。
(4)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
(5)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展开激烈的辩论,互相抨击;同时又互相影响。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2)根据材料二“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明清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是《西游记》,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4)根据材料四“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实行‘德治主义’。”和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所以推崇孔子思想。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故答案为:
(1)局面:百家争鸣。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任意两个即可)
(2)核心:“仁”。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有教无类等均可。
(3)发明:指南针。小说:《西游记》。书圣:王羲之。
(4)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
(5)态度: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1.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 )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揭竿而起 D.打草惊蛇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他让士兵都唱起楚歌,楚军思念家乡,纷纷溃散。最能体现这一故事的成语是四面楚歌,故选B。“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揭竿而起”源自陈胜吴广起义,“打草惊蛇”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点评】学生还要知道,垓下之战后项羽在乌江拔剑自刎。这场战役是楚汉战争的典型战役,楚汉战争的双方是刘邦和项羽,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实力雄厚,拥兵40万,刘邦只有10万兵力。学生还要知道的相关的史实是鸿门宴。
2.(2023七上·期末)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后,其部落合并,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被认为是华夏族的祖先,也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
仓颉在黄帝时代创造文字,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他们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项;
尧、舜是黄帝之后经由禅让制选举产生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项;
盘古开天地,蚩尤则在涿鹿之战中被炎帝和黄帝打败,他们也不是人文初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及其成就,学生首先需要读清题干,然后扎实落实相关基础知识,明确具体人物的尊称和成就。本道题难度不大,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
3.(2020七上·台州月考)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诸侯完全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D.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我国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竞相称霸,因此对题干图片解读最准确的是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解读最准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4.(2023七上·游仙月考)关于青铜器的表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夏朝时期还不能铸造青铜器
B.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始于西周
C.青铜器种类繁多,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D.青铜器是商周文明的象征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爵等,A项不符合题意;
B: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B项不符合题意;
C: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器是商周文明的象征,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5.(2023七上·游仙月考)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夏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商朝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西周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耕地面积扩大,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牛耕的出现。
6.(2023七上·游仙月考)在讲授某史事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三个关键信息,对该史事描述正确的是( )
A.爆发原因是秦的暴政
B.最终取得胜利并推翻秦王朝
C.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
D.领导者是刘邦和项羽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大泽乡起义爆发原因是秦的暴政,A项符合题意;
B:大泽乡起义最终失败,B项不符合题意;
C: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项不符合题意;
D:领导者是陈胜、吴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大泽乡的相关知识。
7.(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 )
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 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
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 D.诸侯王和宦官势力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8.(2023七上·游仙月考)公元纪年和世纪的换算是我们要掌握的常识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属于公元前( )
A.2世纪前期 B.2世纪后期 C.3世纪前期 D.3世纪后期
【答案】D
【知识点】历史年代计算
【解析】【分析】A:2世纪前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2世纪后期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3世纪前期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公元前221年”和结合所学可知,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世纪的计算方法为:用年数除以100,然后商取整数加1,得到世纪数。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以公元元年为界,公元前,相对数越大,距今越远,反之越近,所以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时间和世纪的换算方法。
9.(2023七上·游仙月考)之所以说三国鼎立是分裂中孕育统一,其依据是( )
A.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B.局部统一,为新王朝的建立创立了条件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为后来的重新统一奠定基础。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B项符合题意,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抓住题干关键词“分裂中孕育统一”是解题的关键。
10.(2019七上·宁化月考)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符合题意;
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末,赤壁之战发生在曹操和孙权、刘备之间,淝水之战发生在西晋时期,都与“袁绍”无关,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有关知识。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进行的战争。当时,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的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发生的决战。公元200年,袁绍率兵10万进攻曹操,曹操以2万人迎敌。第二年,两军在官渡对峙,曹操以少数军队偷袭乌巢,将袁绍军粮焚毁,大败袁军。官渡之战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通过此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1.(2018七上·西华期末)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于( )
A.东汉末年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晋末年 D.三国时期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晋惠帝没有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力的斗争,八名王族先后开始争夺权力相互攻杀,历史称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先后进行了16年,破坏了社会生产,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了躲避北方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的向南方迁移的高潮,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和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关内容。本题难度适中。
12.(2023七上·游仙月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
A.魏国 B.西晋 C.东晋 D.蜀国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B项符合题意;
C: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C项不符合题意;
D: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13.(2023七上·满城期末)研究表明,从汉朝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特别是两晋之间,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潮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动乱不断 B.南方地大人稀
C.全球气候变冷 D.江南经济开发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从汉朝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特别是两晋之间,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可知,东汉末年,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B:南方地大人稀不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全球气候变冷不是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江南经济开发是结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的开发,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江南开发的相关史实。
14.(2020·海南模拟)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
A.商朝、三国、秦朝 B.秦朝、商朝、十六国
C.东周、东汉、三国 D.商朝、秦朝、三国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先后为西汉、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故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商朝、秦朝、三国。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解和识记中国古代王朝更替顺序口诀是解决类似问题的一个捷径。
15.(2023七上·游仙月考)建构历史主旨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和进行历史学科深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主旨是( )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辽宋元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
B: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项不符合题意;
C: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是解题关键。
16.(2016七上·武安期末)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成长治之业”。你知道新疆地区最早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哪个朝代(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西域都护设立的知识。
17.(2023七上·游仙月考)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和制度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泛指新征服的东方地区)的大批封建(封邦建国)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指以镐京和洛邑为中心的区域)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势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材料三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四 华夏民族大统一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西周实行的 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对象是 、 。
(2)材料二说的是什么变法?
(3)材料三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治所建立的一套什么政治制度?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
【答案】(1)分封制;宗亲;功臣
(2)商鞅变法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负责监察事务。
(4)政治:颁布推恩令;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泛指新征服的东方地区)的大批封建(封邦建国)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指以镐京和洛邑为中心的区域)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和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习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根据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进行治理。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
(3)根据材料三“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后,首创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统治。
(4)根据材料四“华夏民族大统一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和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巧妙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对象:宗亲、功臣。
(2)变法:商鞅变法。
(3)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制度:郡县制;职责:负责监察事务。
(4)政治:颁布推恩令;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分封制、商鞅变法、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8.(2023七上·游仙月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源远流长】
材料一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材料二 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
﹣﹣《孔子讨论文集》第1集
【博大精深】
材料三 如下。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34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36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42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46
﹣﹣《中国历史(必修三)》
【中西交融】
材料四 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实行“德治主义”。
﹣﹣《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请写出“百家”中的两家。
(2)材料二体现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再写出孔子的一项主张。(不得照抄材料)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的哪一发明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明清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是哪一部?被称为“书圣”的是谁?
(4)依据材料四,谈谈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孔子思想。
(5)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1)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2)“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有教无类等均可。
(3)指南针。《西游记》。王羲之。
(4)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
(5)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展开激烈的辩论,互相抨击;同时又互相影响。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2)根据材料二“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传到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条件,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明清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是《西游记》,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境,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4)根据材料四“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实行‘德治主义’。”和结合所学可知,伏尔泰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所以推崇孔子思想。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故答案为:
(1)局面:百家争鸣。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任意两个即可)
(2)核心:“仁”。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有教无类等均可。
(3)发明:指南针。小说:《西游记》。书圣:王羲之。
(4)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
(5)态度: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点评】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