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19:3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相矛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中楚人言行不一致的矛盾之处,领会寓意。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克服语言障碍。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矛盾,领悟寓意,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1. 引入矛盾情境,引起学生好奇
展示矛和盾的图片,并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等待学生回答)
进一步提问:“如果这两种兵器同时出现在战场上,谁会更有优势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2. 引导学生了解矛盾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矛和盾的功能对立性,一个用于攻击,一个用于防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矛和盾,他会不会无敌呢?”(预留悬念,为后续课文学习做铺垫)
3. 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自相矛盾”的概念
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或情景,例如:“有个小朋友说自己的书包既轻便又能装很多书,但当他真的把书放进去后,书包却变得很重,背不动了。”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中的矛盾之处,即“自相矛盾”。
4. 过渡到课文内容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自相矛盾》就是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它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样的导入旨在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为后续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
(1)朗读课文与感知文言文韵味
①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停顿,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②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节奏,逐渐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文言词语释义与积累
① 教师详细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鬻”、“陷”、“誉”等,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并记忆。
②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句子翻译与句型理解
① 教师逐句翻译课文,让学生对照原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结构。
② 强调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搭配,如“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的倒装句式,让学生加深印象。
(4)分析故事内容与领悟寓意
①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楚人言行不一的矛盾之处,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
② 组织学生讨论:楚人为何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我们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领悟故事的寓意。
(5)课堂互动与拓展延伸
① 教师提出问题,如:“如果你是楚人,你会怎么回答质疑者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②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其他寓言故事,拓展阅读视野,增强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朗读、理解、分析和互动中全面掌握《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同时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课堂互动与深化理解
(1)提问与引导
① 为何楚人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引导学生思考楚人言行不一的矛盾之处,分析他夸耀盾与矛的特点时存在的逻辑冲突。
② 如果楚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会如何回应?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自己是楚人会如何回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寓意探讨与启发
③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启示?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讨论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明白做人做事应言行一致,避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3)联系现实与实际应用
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避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通过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言行一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4)文言文词句学习与欣赏
⑤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讲解“坚”、“陷”等实词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楚人夸耀盾的坚固,为后续的矛盾冲突铺垫。
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句型结构,理解其中的反问语气,以及它对揭示楚人矛盾所起的作用。
(5)课堂小结与回顾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四)拓展学习与思维激发
(1)寓言故事间的桥梁
① 引导学生发现《自相矛盾》与其他寓言故事的共通之处,如都是通过小故事传达大道理。
② 通过对比,让学生探讨《自相矛盾》的独特性,如它的矛盾设置和对话形式。
(2)深入挖掘寓言哲理
① 小组讨论,选择自己熟悉的寓言故事,分析其中的哲理,并与《自相矛盾》进行比较。
② 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实中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3)文言文学习小技巧
① 结合《自相矛盾》的文言文特点,教授学生如何记忆和理解重点实词,如“鬻”、“陷”等。
②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作用,并教授如何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理解文意。
(4)互动环节:文言文小侦探
① 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扮演“文言文小侦探”,在课文中寻找并解释重点实词和虚词。
② 通过游戏的形式,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
这样的拓展延伸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通过寓言故事间的对比和深入分析,以及文言文学习的小技巧,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自相矛盾》的深层含义,同时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课文分析讲解
(1)导入与初读体验
①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韵味和节奏,体验其中的音乐美。
② 询问学生:“你们在读这篇文言文时,有什么感觉?发现哪些词句比较特别?”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2)深入解析实词与虚词
① 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鬻”、“陷”等,讲解其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② 强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例如“之”字的用法,通过例句对比让学生感受其变化和意义。
(3)逐句分析故事情节
①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让学生思考楚人为何如此自信地夸耀自己的盾。
② 接着讲解第二段:“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对比第一段,讨论楚人的矛盾之处。
③ 深入第三段,提问学生:“如果有人用楚人的矛去刺他的盾,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楚人为何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4)探讨寓意与启示
① 分析第四段,与学生共同讨论楚人为何无法回答,引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②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言行中保持一致,避免自相矛盾。
(5)课堂小结与互动反馈
① 总结本课的重点,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②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进行互动反馈,以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六)深入解读与互动探讨
(1)生字生词展示与释义
① “鬻”(yù):这个字在课文中是“卖”的意思。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古代的人是如何在市场上大声叫卖的吗?现在我们一起模仿一下,看谁叫卖得最有气势!
② “陷”(xiàn):这个字在这里是“穿透”的意思。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矛真的非常锋利,它能穿透哪些东西呢?大家可以自由发言,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场景。
(2)重点句子翻译与分析
①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坚固的盾,它会在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②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如果楚人的矛真的如此锐利,那么他能否用这根矛来穿透自己的盾呢?我们接下来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3)互动质疑与深入探讨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的那句质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楚人面对这样的质疑,他会怎么回答呢?同学们,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回答才能避免自相矛盾呢?请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通过这样的互动探讨,我们不仅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和重点句子,还深入探讨了楚人言行不一致的矛盾之处,更加深刻地领会了故事的寓意。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懂得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五、教学心得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讲解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矛盾,领悟寓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我也意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自相矛盾》课文,并默写一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言行一致”这一道理的理解和体会。
3. 收集其他寓言故事,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故事,准备在课堂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