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昆虫备忘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昆虫备忘录》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20:0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录、凡”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蚂”。
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能仿照课文中的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昆虫。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几种昆虫的特点。
难点: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提问启发: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昆虫有哪些有趣的行为吗?”或者“你们见过哪些昆虫,它们都在做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昆虫产生兴趣。
2. 对比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你们认为昆虫和我们人类有什么相似之处?”或者“你们认为昆虫在自然界中扮演着什么角色?”,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对昆虫的认识。
通过以上这些导入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生字学习
录 lù /记录/ 他正在录制一段视频,准备上传到网上。
凡 fán /平凡/ 她虽然长相平凡,但内心充满热情和智慧。
敏 mǐn /敏感/ 他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一点小小的变化都能察觉到。
距 jù /距离/ 两个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是500公里。
款 kuǎn /款式/ 这款新款手机的设计非常独特,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欢。
绸 chóu /丝绸/ 这块丝绸质地柔软,光泽亮丽,非常适合做衣服。
膜 mó /薄膜/ 这个包装袋是由一层薄薄的塑料膜制成的。
瞎 xiā /瞎说/ 他的话不可信,完全是在瞎说。
益 yì /益处/ 读书对人有很多益处,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约 yuē /约定/ 我们约定明天早上八点在公园门口见面。
蚂 mǎ /蚂蚁/ 蚂蚁是非常有趣的昆虫,它们有严格的社会分工和组织。
斑 bān /斑点/ 这只小猫的身上有一些黑色的斑点,非常可爱。
三、作者简介
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同时也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于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尤其在散文领域独树一帜,以其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真挚感人的文字深受读者喜爱。《昆虫备忘录》是他在73岁时的作品,这部作品集中展现了他炉火纯青的艺术风格。
《昆虫备忘录》是一本面向小学生的散文随笔选,由儿童文学名家金波先生编辑。书中收录了27篇主题各异的随笔,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这本书不仅适合小学生阅读,也能让成年人在阅读中找到童年的影子。
总的来说,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以及对昆虫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生动描绘。他的文字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启发了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欣赏身边的自然美景。
四、课文讲解
复眼
1、 我从一本书上知道蜻蜓有复眼:这里提到了信息来源是一本书,说明主体通过阅读获得了关于蜻蜓复眼的知识。
- 从那以后,就一直在琢磨复眼是怎么回事:这句话表达了主体自从了解到蜻蜓有复眼这个事实后,就一直对其工作原理感到好奇并试图理解它。
- “复眼”,想必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这里的推测表明主体认为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结构,这是对复眼名称的字面理解。
- 那它怎么看东西呢?是每个小眼睛都看到一个小形象,合成一个大形象?还是每个小眼睛看到形象的一部分,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些问题反映了主体在思考复眼中每个单元(小眼)的功能和整体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视觉感知的过程。
- 总是琢磨不出来:这句话显示了主体在尝试理解复眼如何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无法得出满意的答案。
2、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这句话概括了拥有复眼结构的昆虫通常具有非常敏锐的视觉能力。复眼由许多小眼(称为单元眼)组成,每个小眼都能捕捉光线,使得昆虫能够检测到来自多个方向的光,从而获得较宽广的视野和快速的图像处理能力。
- 蜻蜓就有复眼,苍蝇也有:这里列举了两种常见的具有复眼的昆虫蜻蜓和苍蝇,作为具体例证来支持前面的观点。
- 你走近蜻蜓和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们就发现了,噌飞了:这句话通过描述昆虫对人类接近的反应,展示了它们敏锐的视觉反应能力。"噌飞了"模仿了昆虫快速飞走的声音,增强了描述的生动性和紧迫感。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通过对昆虫复眼的描述和对它们敏感反应能力的展示,传达了复眼在自然界中的功能和作用。这种描述方式常见于科普教育中,用以解释生物适应性和进化的特点,同时也增加了读者对昆虫行为和生态互动的理解。复眼结构是昆虫适应环境、捕食和逃避捕食者的重要感官之一。
花大姐
1、描绘了一只瓢虫降落的过程
-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这里用“款款”一词来形容瓢虫降落的动作,传达了一种缓慢、优雅的下落方式。
- 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这句话通过比喻手法,将瓢虫的膜翅(即翅膀)比作黑色的绸缎衬裙,强调了其翅膀的光滑和美观。"顺顺溜溜"进一步形容膜翅收拢时的流畅和整齐。
- 收拢硬翅,严丝合缝:这里的描述表明瓢虫在降落后将其硬质的前翅(鞘翅)紧密闭合,像衣物缝合得非常细致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缝隙。
通过对瓢虫降落过程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昆虫的行为特点和生物特性。
2、瓢虫的外观特征和种类
- 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特别漂亮:这里描绘了瓢虫翅膀的颜色和质地,朱红色和瓷漆般的光泽给人以美观的感觉。"上有小圆点"指的是瓢虫翅膀上的特征性斑点,这些斑点通常是黑色的,增加了瓢虫的观赏价值。
- 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这句话说明了瓢虫翅膀上的圆点(星点)数量是固定的,每种瓢虫都有其特定的星点数量,这是区分不同瓢虫种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 小圆点,叫作“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星点不同:这里列举了几种以星点数量命名的瓢虫,如七星瓢虫和十四星瓢虫,强调了星点数量在分类上的重要性。
- 有的瓢虫吃蚜虫,是益虫;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害虫:这句话区分了瓢虫的两种不同生态角色。吃蚜虫的瓢虫有助于控制害虫,对农作物有益;而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则可能对作物造成伤害。
- 我说,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你们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吃马铃薯嫩叶的瓢虫的期望,希望它们能够转变食性,从害虫变成益虫。这种表述带有一定的幽默和人性化的色彩,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独角仙
- 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这句话指出独角仙在甲虫类中体型可能是最大的,强调了它的显著特点。
- 从头到脚,约有两寸:这里提供了独角仙体长的具体信息,约两英寸,让读者对其大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 它的壳多为深色,挺硬的:描述了独角仙外壳的颜色和质地,深色可能有助于保护它免受捕食者的攻击,而硬壳则提供了物理保护。
- 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这句话通过比喻手法,将独角仙头部的角与犀牛的角相比较,形象地描绘了其显著的角状结构,这是独角仙的一个显著特征。
- 这家伙,是昆虫里的霸王:最后,这句话赋予了独角仙一个“霸王”的形象,强调了它在昆虫世界中的强大地位,可能是因为其体型大、角状结构或其他生物学特性。
蚂蚱
1、河北地区对尖头绿蚂蚱的俗称“挂大扁儿”,并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名称的喜爱。以下是对这个场景的详细解读:
- 河北人把尖头绿蚂蚱叫“挂大扁儿”:这句话说明了在河北地区,人们给尖头绿蚂蚱起了一个特定的方言名字“挂大扁儿”。这种名称往往源于地方方言或民间传统,反映了当地文化和习俗。
- 我挺喜欢“挂大扁儿”这个名字:作者表达了对“挂大扁儿”这个名称的个人喜好。这种偏好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具有地方特色,或者因为它听起来有趣、独特或有节奏感。
2、蚂蚱飞行时产生的声音以及其膜翅的颜色
- 蚂蚱飞起来会咯咯作响:这句话指出了蚂蚱在飞行时能够发出特定的声响,形容为“咯咯”声。这种声音可能是由于蚂蚱振动翅膀时产生的,一些昆虫在飞行时确实能够发出响声。
- 不知道它是怎么弄出这种声音的:作者表达了对蚂蚱发声机制的好奇和不解。昆虫产生声音的方式多种多样,可能涉及翅膀的快速振动、身体与其他物体的摩擦等。
- 蚂蚱的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的,非常好看:这句话描述了蚂蚱膜翅的颜色,将其比作淡淡的桃红色,并表示这种颜色很吸引人。膜翅通常是指昆虫的翅膀,特别是在蝗虫类昆虫中,它们的前翅(鞘翅)坚硬,后翅(膜翅)则较为柔软,用于飞行。
五、课文总结:
《昆虫备忘录》这篇课文通过简洁而富有童趣的语言,介绍了四种昆虫的特点,包括复眼、花大姐、独角仙和蚂蚱。作者以轻松的笔调展现了昆虫世界的奇妙,让读者对这些小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和昆虫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