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8 15:0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南山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城关乡上坊村,在此出土了四五千年前古人类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包括石器、陶器和骨器等,共计90余件,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炭化稻谷和炭化的牵牛花种子。由此可推知,当时此地( )
A.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形成
C.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 D.民众已成为食物生产者
2.明代万历《惠安县续志》载:“番薯,是种出自外国。……去岁大祲(注:严重歉收),米石可两三四金,乃持薯全活人食。薯起八、九月,抵今春仲,可供一年之半,其利至能令谷贱以病富人,与五谷抗长争烈,而又易生,无事粪多力勤,其入巨,每亩地多者收五六千斤。计北边沃壤,传获当倍是;然则以足供年食之半推之,其可省边半饷,岁运半漕,可知也。岂非天地再开辟一嘉生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甘薯来自吕宋,故又名“番薯” B.番薯初始的推广,与时值饥荒息息相关
C.新物种引入,助推动当地海外贸易发展 D.番薯因其产量高,造成谷贱伤农的后果
3.如表是1930~1969年美国国民经济发展等相关情况的统计。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年份 全国人口年 均增长(%) 农业总产值 均增长(%) 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 农业劳动力年均下降(%)
1930~1939 0.7 1.6 1.88 0.7
1940~1949 1.3 1.9 6.00 2.4
1950~1959 1.7 1.8 7.35 2.8
1960~1969 1.3 1.9 6.92 4.5
A.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B.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程度降低
C.农业技术是推动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D.非农产业对经济影响力增强
4.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民众改良了中原地区的“长辕犁”,制成新的“短辕框犁”,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这说明南方的开发( )
A.改变了传统的土地经营方式 B.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 D.取决于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
5.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农作物。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甘薯、西红柿、鳄梨、南瓜、菠萝、可可、烟草等农作物和古柯碱、金鸡纳皮等重要药材。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A.确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B.促进了洲际物种大交流
C.大力推动了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 D.拓展了欧洲的政治势力
6.英国政府于2000年成立了食品标准局。该局是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事务和制定各种标准,实行卫生大臣负责制,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英国此举旨在( )
A.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B.自主制定食品政策
C.方便食品安全执法 D.赢得公众普遍信任
7.问世于1591年的《遵生八笺》记载,辣根经由南洋进入浙江、广东,称为“晋椒”。18世纪传入西南地区,被称为“海椒”。美国汉学家达白安从辣椒的命名情况以及可能传播的三条路线得出了辣椒传播的相关结论。结合如图,从历史解析角度来看,这一结论最有可能是( )
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途径示意图
A.不同区域不同名字,支持辣椒多点传入论
B.不同区域不同名称,支持辣椒源多品种说
C.不同记载不同称呼,支持辣椒源于本土论
D.不同学者不同观点,支持辣椒多源理论说
8.如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督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我国的食品安全( )
部门 职责
卫生部门 负责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农业部门 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农药、肥料等其他农业投入品质量及使用的监管
公安部门 负责食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由该部门的内设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机构具体办理
A.强调激发行业的自律意识 B.遵循预防为先的管理原则
C.注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 D.实行民众与政府的共治
9.如下图所示,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遮址中。发现了成堆的橡子、酸枣、菱角、葫芦、荧实、英白等植物遗存。还包括一些外形完好的葫芦籽。类似的果莲遗迹在全国各地的原始社会遗址中都有发现。据此可知( )
A.男耕女织的农业耕作模式初步形成
B.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蒸起源地
C.原始先民的食物获取逐渐转向生产
D.长江下游的文明超过黄河中游地区
10.如图最有可能呈现的是( )
A.工业革命后商品原料的交换 B.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资本流动
C.农业起源地及其农作物外传 D.经济全球化下劳动力的转移
11.有学者在研究外来物种在中国传播时发现,凡是带有“胡”字的,大多是秦汉至魏晋时经由西域传入;南北朝以后则大多用“海”字;凡是带有“番”字的物种,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带有“洋”或“西”字的物种,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由海路引入。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在中国的传播表述正确的是( )
①葡萄、苜蓿、胡萝卜在两汉时传入中国 ②西瓜和西装是在清代乃至近代由海路引入
③甘薯和辣椒是在明朝传入 ④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特色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考古学家在叙利亚北部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磨、石碗里小型哺乳动物和鱼类的骨骼和其他残存物,此外还有烤制食物的塌陷坑和烧焦碳化的种子。这些考古发现( )
A.体现了采集业在当时已完全被取代 B.可以用于研究人类早期的饮食结构
C.反映了农业已经成为基本生产部门 D.说明当地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13.20世纪以来英国民众食品结构发生变化,1894-1899年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小麦151.3公斤,到1928-1934年降为134.7公斤,二战后则不足92 公斤。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20世纪后英国( )
A.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 B.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C.深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D.食品种类变化的影响
14.中世纪的欧洲人为了吃到新鲜的肉,只能在入冬后宰杀家畜。而从19世纪晚期开始,食物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宰杀或采摘的日期,以及运输距离。这一变化( )
A.源于美洲农作物的推广 B.说明粮食危机得到解决
C.得益于冷冻技术的发明 D.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
15.淮北在北宋有“人家稻熟丰年满,泽国天高秋意生”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C.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二、材料分析题
16.物种大交流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作答。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后,新旧大陆之间的接触与联系使得新的生物物种相互流传,特别是起源于美洲的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不仅改变了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生活方式,而且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加。旧大陆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新大陆,其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能提供的牧养量,地表植被逐渐遭到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殖民者大量种植于美洲的经济作物如烟草、可可、棉花等,导致原本茂密的原始森林破坏。巴西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在葡萄牙殖民者到达之前,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今天,巴西北里奥格兰德州已经没有原始森林的痕迹了。
——摘编自白小红《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
材料二 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的商品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咖啡、大米、香料、布匹等的交易量也大增。欧洲人还取得了许多新的渔场、林场。由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舶来品还使一些新的工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500—1700年,至少1/5的金银被欧洲人用于装饰,生产金银质的花边、布料、刺绣品、首饰,金银加工工业得到发展。再以香料为例,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收购的香料,每年不过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开辟之后,每年运往里斯本的香料就骤增到7000吨。到1503年,里斯本的胡椒价格已降到威尼斯的1/5。欧洲的各种商品,主要是手工业产品也大量倾销到东方沿海国家、东非、美洲,流入北亚。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世纪以来世界物种交流的原因及特点。
17.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邦和天下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世安)臣闻: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孝文帝)。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土,永免于凌夺矣。
——选自《魏书·李安世传·请均田疏》
材料二:严如煜在《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对川陕楚交边山区的记述:“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粟利不及包谷(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包谷高至丈许,一株常二三包。山民言大米不耐饥,而包谷能果腹,蒸饭作馍,酿酒饲猪,均可取于此,与大麦之用当,故夏收视麦,秋成视包谷,以其厚薄定岁之丰歉。”……除了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叶贸易外,到了清中后期,海外贸易渐兴,西方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中国外销的大宗商品,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高潮。如湖南、湖北的红茶大量出口俄罗斯、英国等地,据同治《平江县志·物产》所云“茶,邑产颇多,有茶税。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
——摘自陈锋《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在国际粮食援助方面,美国等早期推动者更多是为了解决本国农业机械化运动带来的剩余价值流动。而中国在从粮食受援国向粮食援助国、从净引资国向净投资国转变的过程中,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既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粮食援助,也注重向非洲等欠发达地区传播粮食种植技术。中国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还通过在受援国设立跨国粮农企业,带动当地粮食经济发展。……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奉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万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自2004年来连续18年增产丰收。
——摘自林子涵《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世安在农业生产领域向孝文帝所提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建议实施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在农业种植领域的新变化,并从世界市场角度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在对外援助上的不同。结合所学,从农业生产角度分析中国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的理由。
18.长期以来,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褥,逐渐发展成以耕、耙、耱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据杜新豪《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一水稻栽培》等整理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来自国外。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概括而言,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农作物传播持续了4000余年。
——摘编自崔思明《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 第二条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
第四条.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水稻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至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的来源地、品种和途径的变化,并指出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人类为应对粮食安全问题可采取的对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英国人口与物价均呈倍增态势,使英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极大挑战,影响社会稳 定。1587年,中央政府颁布饥懂政令书,授权掌握地方行政和司法大权的治安法官调查各地粮食供应情况和管制谷物市场;面包制造商、酿酒商、麦芽制造商购买谷物时必须持有治安法官颁发的许可证,而且要在开市至少一小时之后才能购买,以首先保证穷人的粮食供 应;大宗购买谷物之人,如若超出个人和家庭所需,则要求他们就近在市场出售;未经批准,严禁谷物出口……1598年,沃里克郡的治安法官因未能对谷物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予以管制而受到枢密院的批评。1622年,在饥荒时期本应用来制作穷人面包的大麦被用来酿造啤酒,枢密院敦促治安法官关闭所有非民众急需的啤酒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战略、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裱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历史性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7世纪英国政府保障粮食安全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可知,南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炭化稻谷和炭化的牵牛花种子,并且存在古人类使用过的生产工具,说明当时民众已经掌握生产食物的技能,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等级差异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精耕细作指依靠投入人力、物力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材料无法得出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中提到“去岁大祲(注:严重歉收),米石可两三四金,乃持薯全活人食”,说明在饥荒年份,甘薯成为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对救荒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番薯的推广确实与饥荒时期息息相关,B项正确;甘薯并不是来自吕宋,而是来自美洲,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甘薯的引入对海外贸易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新物种引入,助推动当地海外贸易发展”无法证实,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其利至能令谷贱以病富人”,由此可知是“病富人”,而不是“伤农”,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1969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930~1969年间美国农业劳动力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表明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农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耕作和照管农作物,进而推动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出的劳动力减少恰恰反映出农业的现代化、技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排除A项;20世纪以来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农业与非农对经济影响力的对比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长江中游的民众改良了中原地区的‘长辕犁’,制成新的‘短辕框犁’,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可知,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人民改进了犁,使其更加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说明技术革新有助于促进南方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技术的革新,并不是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B项;北方人口南迁有助于促进南方的开发,但“取决于”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以来的世界。据题意可知,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将旧大陆的物种带到了新大陆,同时新大陆的物种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洲际物种大交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以来的物种交流,并不能体现欧洲为中心世界市场的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物种的交流,而非种族交流和重新分布,更不能体现欧洲势力的拓展,排除C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0年(英国)。英国食品标准局是依法设立的相对独立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事务,具有提供食品政策建议、制定标准、食品监测快速反应、食品追溯和召回等多种管理职能,在英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故赋予其相对独立的地位,主要是为了确保其在政策和标准制定以及执法过程中的职权自主,以免受到其他因素和部门的干预,强化食品安全监管,A项正确;自主制定食品政策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方便食品安全执法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食品标准局的运作公开透明,可以赢得公众的信任,但材料未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辣根经由南洋进入浙江、广东,称为“晋椒”。18世纪传入西南地区,被称为“海椒”。传播途径不同,命名也不同。根据传播途径与命名的关系,可得出不同区域不同名字,支持辣椒多点传入论,A项正确;材料提及辣椒的不同名字与传播途径有关,未提及名字不同是因为品种不同,排除B项;辣椒原产于美洲,而非源于本土,排除C项;关于辣椒的传播途径,需要依据相关史料加以研究论证,对不同学者的观点也要认真分析鉴别,不能仅仅根据学者观点不同就断定辣椒传入是多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既有卫生部门提前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又有农业部门在食用农产品过程中的监管,还有公安部门在食品安全案件出现后的侦查和办理,体现了全过程的安全监管,C项正确;我国的食品安全注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而不是要激发行业的自律意识,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不仅仅涉及预防为先,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体现民众与政府共治,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中存在种类丰富的植物遗存,并且保存着适应种植的种子,说明原始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出现了由采集向种植生产的转变,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耕作模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与其他农耕文明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蒸起源地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的文明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核心地带和主要区域位于西亚、东亚和南美洲部分区域。路径方向是从核心地带和主要区域对外传播。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最有可能呈现的应该是农业的起源地及农作物的外传,因为西亚、东亚和南美洲都是当今世界集中主要农作物的原产地,C项正确;工业革命后,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而图示中没有体现欧洲的中心地位,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东亚、西亚和南美洲并不是资本的流出地,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下,南美洲地区的劳动力没有向欧洲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为古代、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中“凡是带有‘胡’字的,大多是秦汉至魏晋时经由西域传入”及所学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可知,葡萄、苜蓿、胡萝卜在两汉时传入中国,①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美洲作物在新航路开辟后不断外传,甘薯和辣椒是在明朝传入中国,③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外来物种的传入途径和命名方式都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特色,因此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特色,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西装不属于物种,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北非叙利亚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饮食的动物残骸、塌陷坑和烧焦的碳化种子,说明可以用于研究人类早期的饮食结构,B项正确;采集业在当时还未被完全取代,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出现了烧焦碳化的种子,不足以说明农业已经成为基本生产部门,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早期,生产方式还是采集和狩猎,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来(英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平均每人每年小麦消耗量逐渐减少,但没有说明肉蛋奶的消耗情况,小麦消耗量大幅度下降,结合史实可知,谷物消耗减少是因为其他可代替谷物的食品增加了,食品结构变化,营养结构多元化,说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推动这种变化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民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无关,排除A项;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危机,故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有误,排除C项;谷物消耗减少是因为其他可代替谷物的食品增加了,但食品种类变化说法有歧义,“变化”可能增多或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从19世纪晚期起人们就可以较容易地得到新鲜食物,这应得益于食物储藏技术的进步,即冷冻技术的发明,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土豆等,虽然高产但与保持新鲜程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食物储藏问题,而不是粮食短缺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保障了食物的新鲜程度,而不是丰富了食物来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田地竹成沙土,止产粟米”的信息说明伴随着农业的发展,淮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管理,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农业发展导致的水土流失,与农作物品种选择无关,排除A项;“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水利工程,且古代农业“全凭”兴修水利工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影响:
①丰富了不同地区的农业和食物供给,促进世界人口增长。
②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加速了全球化过程,促进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
④带来疾病的传播,对当地人口和社会结构产生破坏性影响。
⑤新物种的引进,有时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
(2)原因:①全球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与发展。
②交通工具尤其是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③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
④欧洲崛起率先进行的殖民扩张。
特点:①全球性:美洲作物传播到欧、亚、非等地。
②主导性:以欧洲为主导。
③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水果,蔬菜,家畜家禽等。
④双重性:既改变了人类食物结构,又给美洲带来灾难。
⑤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依然在进行。
【解析】【小题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不仅改变了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生活方式,而且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不同地区的农业和食物供给,促进世界人口增长;根据材料一“新航路开辟以后,新旧大陆之间的接触与联系使得新的生物物种相互流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速了全球化过程,促进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旧大陆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新大陆,其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能提供的牧养量,地表植被逐渐遭到破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带来疾病的传播,对当地人口和社会结构产生破坏性影响并且新物种的引进,有时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
【小题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新航路开辟以后”可知,全球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与发展;根据材料一“巴西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在葡萄牙殖民者到达之前,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可知,欧洲崛起率先进行的殖民扩张;根据材料二“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工具尤其是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瓷器,印度的蔗糖、香水,北亚和北美的毛皮,都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可知,全球性:美洲作物传播到欧、亚、非等地;根据材料一“巴西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在葡萄牙殖民者到达之前,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可知,主导性:以欧洲为主导;根据材料二“咖啡、大米、香料、布匹等的交易量也大增。欧洲人还取得了许多新的渔场、林场。由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舶来品还使一些新的工业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可知,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水果,蔬菜,家畜家禽等;根据材料二“旧大陆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新大陆,其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能提供的牧养量,地表植被逐渐遭到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可知,双重性:既改变了人类食物结构,又给美洲带来灾难;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依然在进行。
17.(1)建议:实行均田制(土归国有,田分于民)
价值:保障民生;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任选2点)
(2)变化:美洲新农作物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南方地区农业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日益广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任选2点)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物种交流;西方商人、殖民者建立起与各地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3)不同:①目的不同:美国以盈利为目的,中国以人道主义援助为要;②境况不同:美国在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充裕情况下,对外援助;中国在自身相对落后情况下,努力援助。③方法不同:美国以粮食援助为主;中国粮食援助与传播技术并重。(任选2点)
理由:中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突破);中国自身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第一小问建议:根据材料“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孝文帝)。”可得出实行均田制(土归国有,田分于民)。
第二小问价值:根据材料“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可得出保障民生;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所学可知,均田制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粟利不及包谷(玉米),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可得出美洲新农作物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根据材料“故夏收视麦,秋成视包谷,以其厚薄定岁之丰歉”“如湖南、湖北的红茶大量出口俄罗斯、英国等地”可得出南方地区农业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日益广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到了清中后期,海外贸易渐兴,西方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中国外销的大宗商品,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高潮。”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物种交流;西方商人、殖民者建立起与各地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等角度回答。
(3)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美国)。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美国等早期推动者更多是为了解决本国农业机械化运动带来的剩余价值流动。而中国在从粮食受援国向粮食援助国、从净引资国向净投资国转变的过程中,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既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粮食援助,也注重向非洲等欠发达地区传播粮食种植技术。”可得出①目的不同:美国以盈利为目的,中国以人道主义援助为要;②境况不同:美国在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充裕情况下,对外援助;中国在自身相对落后情况下,努力援助。③方法不同:美国以粮食援助为主;中国粮食援助与传播技术并重。
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奉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万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自2004年来连续18年增产丰收。” 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突破);中国自身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与正确领导。
18.(1)起源早(历史悠久)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持续提高;种植技术不断进步。
(2)变化:由亚洲西部到美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由以果品和蔬菜为主到以粮食为主;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到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等。)影响: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丰富食物种类;促进了农业发展和贫瘠地区开发(或扩大了耕地面积)(积极方面任)也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消极方面)
(3)原因:对农业的长期投资不足;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人口过度增长;全球气候变化;少数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对策:开放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增加农业投资;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控制人口合理增长等。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可知,起源早(历史悠久)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展;根据材料“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可知,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持续提高;根据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褥,逐渐发展成以耕、耙、耱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可知,种植技术不断进步。
(2)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宋代以前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多为果品和蔬菜,少有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及粮食作物所占比重相对加大”可知,由亚洲西部到美洲及世界其他地区、由以果品和蔬菜为主到以粮食为主;根据材料“这些美洲作物能够传入中国也得益于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或是由葡萄牙及西班牙航海者发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美洲作物带回欧洲后,以欧洲为跳板传入中国,或是传入中国周边地区后再传入中国”可知,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到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外来作物传入中国,丰富食物种类;外来作物传入,促进了农业发展和贫瘠地区开发(或扩大了耕地面积);大量开垦土地种植外来作物,也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
(3)本题为背景类、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世界)。原因:根据材料“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可知,对农业的长期投资不足;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影响;根据材料“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可知,人口过度增长;根据材料“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气候变化;根据材料“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可知,少数国家实行贸易限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对策:根据材料“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当开放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从资金和技术方面考虑,应当增加农业投资;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从环境角度看,应当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从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看,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要控制人口合理增长等。
19.(1)特点:政府主导;发挥地方治安法官的作用;颁布法令保障;内容全面广泛;弱势群体优先;优先保障内需,限制粮食出口;效果明显。
(2)举措: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完整体系;坚持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农业改革;提高粮食现代化水平。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英国)。特点,由材料一中“中央政府颁布饥馑政令书”、“沃里克郡的治安法官因未能对谷物商的投机倒把行为予以管制而受到枢密院的批评。”“枢密院敦促治安法官关闭所有非民众急需的啤酒馆”可知,政府主导;颁布法令保障;由材料一中“面包制造商、酿酒商、麦芽制造商购买谷物时必须持有治安法官颁发的许可证,而且要在开市至少一小时之后才能购买,以首先保证穷人的粮食供应”可知,措施全面广泛;弱势群体优先;由材料一中“大宗购买谷物之人,如若超出个人和家庭所需,则要求他们就近在市场出售;未经批准,严禁谷物出口。”可知,优先保障内需,限制粮食出口;由材料一中“到17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定出饥荒的阴影”可知,效果明显。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举措:由材料二中“新中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形成了一整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念、战略、政策和做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可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完整体系;由材料二中“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可知,坚持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由材料二中“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可知,推进农业改革;提高粮食现代化水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