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元朝设立市舶司作为管理海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其职能除了监管出海贸易、征收进口税等方面外,还有优抚从事下海贸易百姓的家属的职能,“落后家小合示优恤,所在州县并与除杂役”。这些措施说明元代( )
A.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B.民间对外贸易活跃
C.外贸政策相对开放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明清时期,山东济宁的夜市中有许多手工业产品,其大多来自家庭或者小作坊,比如榨油、木器甚至一些铁制品或铜制品等,“这些手工业都集中在南关,规模都不大,生产与销售合二为一”。这反映出当时( )
A.商品性生产经营方式灵活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持续松动
C.雇佣劳动的优势日益凸显 D.朝廷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3.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女王为其颁发了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和亚洲的贸易特权。该公司从英国带出大量金银,进口东印度香料,但进口的香料仅部分在国内出售,大部分转口到欧洲。这种做法受到国内舆论批评,认为该公司输出金银,仅从事海外奢侈品转口贸易,却不输出本国工业制品,无助于国内就业,更造成国家贵金属的流失。这种舆论缘于( )
A.自由主义 B.重商主义 C.理性主义 D.帝国主义
4.下表是不同史籍中对宋代借贷活动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宋代( )
记 述 出 处
“民有贫乏不能自存及应役者,听于有物力之家,召保借贷。” 《宋史·食货志》
“诸典质倚当财物,限外更延三日,每三日收息一分。” 《宋会要辑稿》
“宋之官营,设库储金,以行借贷之政。若有违约, 则依法追索,以保官库之资不失。” 《东京梦华录》
A.阶级矛盾比较突出 B.商业借贷现象较普遍
C.借贷活动形式多样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5.下图是宋金时期邓州(今河南南部)商业街遗址发掘现场:商店的房屋横跨排水设施、部分商店建筑甚至侵蚀了商业街的道路——道路与商店交错,出现商店侵街现象。这种现象佐证了当时( )
A.基层管理由里坊制转型为里甲制 B.传统坊市分区制度受到冲击
C.大一统局面带来交通系统的发展 D.宋金与辽政权经济往来频繁
6.1878年,开平矿务局欲招集商股80万两,到1880年实募得仅30万两。后“每日出至五、六百吨之多”,利之所在,趋之若鹜。1881年11月,“矿局在上海已集股一百万两”。1882年,面值100两的股票涨至154两,1883年春,股票持有者已拒绝210两的售价。这说明( )
A.企业经营模式关乎其成败 B.开平矿局赢得民间资本青睐
C.开平煤矿的成功获得保障 D.政府态度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7.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苏州商会称:“商人对官长劝令如有非礼之抵抗,我商会非特不当助彼,且应极力劝导,以息争端。然果遇捐项重叠,力有难支,则商会断不能漠然坐视也。”从中可看出( )
A.专制统治不利于商业发展 B.商人群体需要政府保护
C.官商勾结滞缓中国近代化 D.政商关系影响商业活动
8.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后,丰富的工业产品更快地输送到世界各地,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冷战也使贸易受到极大影响。但二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围绕贸易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21世纪,世界贸易突飞猛进。以上材料说明( )
A.全球贸易网的发展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 B.全球贸易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C.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占据主导 D.生产的国际分工向深度发展
9.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 )
出处 记载
《汉书·张骞传》 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吕思勉《中国通史》 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系今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缅甸的路。
A.张骞曾经到达过印度 B.汉与古印度在张骞出使西域前就有交流
C.汉朝时期与古印度交流频繁 D.中国的商品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
10.近年来发现的莎草纸文献,记录了在红海某港口的一份从印度穆泽里斯至罗乌的运货合同。合同规定了双方的职责,明确了何时何地进行货物交接,规定日期内收不到货款的话应该怎样惩罚。这说明当时( )
A.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已成为常态
B.古埃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商业活动逐渐法制化和体系化
D.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主要商路
11.有学者统计,明清时期棉织业较普及的直隶、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四川8个省的529个县中,产布县有423个,其中有322个县明确记载为商品布,这322个县中有122个县以生产大宗外销布为主,说明有200个县主要是地区内销售。材料可用于说明,明清时期( )
A.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有所发展 B.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棉纺织业家庭自给性副业性质的改变 D.棉纺业的区域间差异呈日益缩小趋势
12.晚清时期,中国商业组织中已形成了楔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外资商业、在通商口岸及其他城市的华资新式商业和中国广大内地乡镇和农村的传统商业这三重结构。这种结构在民国时期又有较大发展。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这种状况( )
A.表明工业化必须以传统产业为基础 B.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C.体现出转型时期商业发展的复杂性 D.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3.唐朝中期出现了“飞钱”,亦称“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他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时,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的出现( )
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解决了政府财政不足的问题
C.开创了全新的货币体系 D.产生了具有交易功能的纸币
14.近年来,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众多因素仍在不断侵蚀多边贸易体制,包括日益激烈的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新冠疫情等。这些因素导致许多国家面临脱钩断链的风险。这表明( )
A.多边贸易体制逐渐瓦解 B.逆全球化思潮成为共识
C.经济全球化具有曲折性 D.自给自足是新发展方向
15.下图是1920—1924年中国国货输出与外货输入金额统计图(单位:两),该图集中反映出( )
A.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紧密 D.中国一定程度恢复关税自主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明代中晚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群体人物的写意。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文若虚经商破产,便与他人泛海经商,他一两多银子购买的洞庭红,在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归之时,在荒岛上发现珍宝,于是便大发横财,终为巨富。《乌将军一饭必酬》中商人王生屡屡不顺,多次遭遇劫匪,其婶娘杨氏,反复鼓励他“不可因此两番,堕了家传行业”,要“大胆天下去得”,王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此以后,出去营运,遭遭顺利。不上数年,遂成大富之家。”《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小商人施复拾到六两银子,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终于“义”战胜了私利,他拾金不昧,终得善报。《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小店主刘德乐善好施,而有“刘长者”之谓。
——摘编自李洁《文学视域下东西方文化语境比较——以《鲁宾逊漂流记》与“三言”“二拍”经商题材小说为例》
材料二:在英国时代背景和海洋文化的熏陶下,1719年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完成了他最伟大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19岁的青年鲁滨进不安于其中产阶级家庭悠闲平庸的小康生活,“一心向往出海航行,满脑子都是对航海的种种幻想”,违背父母希望其当律师的意愿,擅自离家去航海经商。他远航非洲的目标很实际;给他兴旺的巴西种植园再买回一些奴隶。由于触碓他独自一人章免于难,漂流至南美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在那儿他凭借自己的劳动顽强地生活了28年。期间,鲁滨进还教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教会他英语。“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故事都是英国讲述自身的故事。它们以梦想形式赋予英国力量、意志,以便使英国人走出国门,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
——摘编自魏颖超《鲁滨逊精神两面观》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言”“二拍”所映的商人形象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经商行为对当时世界的影响。
17.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茶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近代中外商品文化交流中,茶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材料 顺治十八年,达赖喇嘛主动向中央政府请求西藏输送马匹以换取茶叶。乾隆十一年,甘肃巡抚黄廷桂向皇帝上奏,甘肃番、民错处,惟茶是赖。番、民都用粮食来换取茶叶,这极大地充实了地方财政。同时清政府也以边疆地区是否恭顺与边茶贸易挂钩。在外贸方面,茶叶成为清朝吸纳白银、抵御外国商品倾销、保持贸易顺差的有力武器。
到18世纪末,在一百年的时间里,英国进口茶叶从6吨达到了11000吨,茶叶从贵族走向平民,迅速取代了酒类,成为国民饮品。大量的茶叶消费需求导致英国茶叶走私严重,同时对华贸易出现严重赤字。
清代中后期形成了三个最大的茶叶出口地:汉口的砖茶多流向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俄罗斯;上海出口的红、绿茶销往欧洲、美国;福州出口的茶叶多是销往南洋群岛和南美洲。
——摘编自罗伊·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清朝茶叶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当时茶叶贸易的重要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中国,缙绅和绅衿成为大中地主的主要来源,他们靠特权积聚财富,其利益同商品生产和市场都不存在直接的联系,至少市场不是他们获取财富的最主要的途径。受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君子不言利”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同道德标准。中国封建社会只给读书做官的人以优隆的社会地位,经商致富的人始终得不到社会真正的尊重。从事商业化经营的地主一旦经营致富,便放弃直接经营,转入到出租地主行列:他们常会通过买功名、捐官爵,摇身一变为缙绅地主。
18世纪的英国,政途不是唯一的出路,地主依财产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既可通过经济的手段(主要是作为一个地产所有者)取得社会地位,也可因担任政府高官显职获得爵位,殊途而同归,似乎不存在款优孰劣之分。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封建领主向地主转化,他们掠夺资源、看重功利和效益,不但经营企业化的农业,而且普遍涉足工商业。作为土地所有者,他们并非仅仪是坐收地租的寄生者,更是直接参与了资本主义农业的改造(圈地运动),而且成为地产改良的重要投资人。
——摘编自徐浩《18世纪中英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英两国地主对商业化经营的态度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国地主对待商业化经营的态度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南亚沿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 目前,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共20余处遗址出土了汉朝文物,这些汉朝文物的出土,再现了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历史图景,是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环绕中南半岛,即“大陆东南亚”航行,并沟通印度的。到了东汉,其走向变得复杂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专古专家解读: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如何沿海上丝路走向世界》
材料二:明朝永乐年间,海内升平日久,国运昌隆,明帝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明成祖更倾心于追溯历代盛世中帝王的治绩,向往在海外树立威望。于是明成祖决定,令庞大的中国船队驶出国门,活跃在东南亚、南亚乃至阿拉伯和非洲东岸的广大海域,向世界显示中国作为航海大国的强大实力。下西洋前期,郑和使团的活动范围在东南亚各国之间,主要解决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树立起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中的威信,为“重振已坠之国威”而进行广泛的外交活动。后期航海的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到达波斯湾以及更远地方,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没到达过中国的海外远国,“宾服”中国。在后期航海中,郑和船队经过南洋群岛,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
——摘编自武斌《郑和下西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海上丝路发展产生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期,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活动,并且对从事下海贸易百姓的家属采取优抚优恤政策,这说明元朝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间对外贸易活跃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元朝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情况,未涉及开放的外贸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抑商政策发生变化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山东济宁夜市中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家庭或者小作坊,规模都不大,生产与销售合二为一,反映出当时商品性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灵活,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农业和商业所采取的措施,没有体现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持续松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雇佣劳动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D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商品性生产经营方式灵活,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00年(英国)。结合所学可知,“重商主义”强调白银是财富的象征,鼓励出口,限制进口,B项正确;“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排除A项;“理性主义”是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排除C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依靠资本输出,使用其他国家劳动力,以便本国赚取利润,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召保借贷、诸典质倚当财物”“宋之官营,设库储金,以行借贷之政。”可知,宋代时期的借贷业包括民间借贷和官方借贷,涉及质、押、典当、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突出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商业借贷现象较普遍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金时期(中国)。材料中宋金商业街遗址出现的房屋横跨排水设施、沿街设市和侵街现象,实证了我国宋代城市规划布局建设由里坊制转型为街巷制,体现了传统坊市分区制度受到冲击,B项正确;里甲制度出现于明代,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商业街遗址发掘情况,不能体现整体交通系统的发展,排除C项;宋代邓州(今河南南部)并无宋朝与辽王朝往来的榷场,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综合材料信息可知,从开平煤矿最初募集不到资金到产煤利润增多后,募集资本逐渐增多,说明其受到了民众认可,即开平矿局赢得民间资本的青睐,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平煤矿的企业经营模式,不能得知企业经营模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募集资本增多不能完全确保开平煤矿的成功,叙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涉及开平煤矿的民间召集商股的情况,没有涉及政府对开平煤矿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苏州商会提出的主张是要求商人不要对长官有非礼之抵抗,但商人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商会不会漠视不管。说明政商关系对商业活动的发展是有影响的,D项正确;材料主要表明了苏州商会的态度,并不是说专制统治不利于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苏州商会对政商关系的态度,并不能说明商人群体需要政府保护,排除B项;苏州商会要求商人不要对长官有非礼之抵抗,所以不能体现官商勾结,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5至21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5世纪以前,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新航路开辟时期,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20世纪上半期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15至21世纪以来全球贸易在曲折中呈现出不断发展的特征,B项正确;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并不是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可知,竹杖、蜀布是四川产品,大夏商人在身毒(印度)购买到蜀布、竹杖,表明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据材料“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系今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缅甸的路”可知,吕思勉也认为四川地区和印度在汉朝已经有了贸易往来,B项正确;张骞只是听说了印度,并未亲身去过印度,排除A项;据材料只能反映汉朝时期与古印度存在交流,但不能得知交流频繁,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中国的商品在印度出现,但不能得知中国的商品在古印度是否受到喜爱,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埃及。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古埃及发现的莎草纸中记录了红海某港口的运货合同,对双方职责、交货的时间地点进行了明确规定,说明当时大规模商业活动比较常见,因此才形成了职责明确的运货合同,A项正确;古埃及并未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一则合同,并未涉及法律,无法说明商业活动逐渐法制化和体系化,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红海某港口的运货合同,不一定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无法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主要商路,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棉织业较普及的直隶、……其中有322个县明确记载为商品布,这322个县中有122个县以生产大宗外销布为主,说明有200个县主要是地区内销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棉纺织产品主要用于销售,说明棉纺织业家庭自给性副业性质发生了一定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材料未对比不同区域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差异呈日益缩小趋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交通条件逐步改善,中国内地乡镇和农村市场已经在不同层次上同进出口贸易相关联,传统商业与已经楔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外资商业、华资新式商业,形成环环相扣、彼此呼应、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中国商业的复杂性和过渡性,C项正确;“工业化必须以传统产业为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世界经济发展的环境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无法说明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涉及近代中国商业的三重结构,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念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飞钱”的主要特征为一地存钱并取得有关证明,在异地凭证明取得钱款,类似今天的汇票。它的出现一方面降低了对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飞钱”本身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货币制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飞钱”主要与钱币的异地汇兑有关,并未对货币的种类、形制产生重大影响,“开创了全新的货币体系”说法夸大,排除C项;“飞钱”不能进入流通领域,不能行使货币的职能,北宋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币,称为“交子”,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众多因素仍在不断侵蚀多边贸易体制,包括日益激烈的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新冠疫情等”可知,当今世界仍然有很多因素在损害多边贸易体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曲折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多边贸易体制逐渐瓦解的相关信息,表述有误,排除A项;“逆全球化思潮成为共识”的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自给自足是新发展方向,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20—192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国货输出和外货输入金额数额都波动上升,体现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C项正确;材料既有国货输出也有外货输入,A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关税自主权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6.(1)特点: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富有冒险精神;形象大多正面;逐利也逐义(具有高尚道德品质)。(任意3点,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儒家义利观;城市文化兴起;民间重农抑商思想有所松动;海上贸易扩展以及对外交往增多。(任意4点,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明朝:加强了中外贸易联系,促进了区域间经贸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东南亚华人社区形成。(任意3点,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英国: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英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的传播;给遭受殖民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任意3点,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商人文若虚经商破产,便与他人泛海经商,他一两多银子购买的洞庭红,在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归之时,在荒岛上发现珍宝,于是便大发横财,终为巨富。”“王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可得出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富有冒险精神;根据材料“《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小商人施复拾到六两银子,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终于‘义’战胜了私利,他拾金不昧,终得善报。《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小店主刘德乐善好施,而有‘刘长者’之谓。”可得出形象大多正面;逐利也逐义(具有高尚道德品质)。
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中时间明朝中晚期,结合所学可知,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等角度回答;根据材料“《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小商人施复拾到六两银子,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终于‘义’战胜了私利,他拾金不昧,终得善报。《刘小官雌雄兄弟》中的小店主刘德乐善好施,而有‘刘长者’之谓。”可得出受到儒家义利观影响;城市文化兴起;根据材料“商人文若虚经商破产,便与他人泛海经商,他一两多银子购买的洞庭红,在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归之时,在荒岛上发现珍宝,于是便大发横财,终为巨富。”可得出民间重农抑商思想有所松动;海上贸易扩展以及对外交往增多。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朝时期的中国和18世纪的英国。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的经商行为以和平交流为主,可从加强联系、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可总结如下,加强了中外贸易联系,促进了区域间经贸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东南亚华人社区形成。
英国: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在18世纪的经商行为属于对外殖民扩张,可从加强联系、世界市场、文化交流、以及消极影响等角度回答,可叙述如下,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英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的传播;给遭受殖民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
17.(1)背景:明清时期,城镇商品经济繁荣,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晋商等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新航路开始后世界贸易的发展。
(2)影响:促进了地方财政的充实;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白银内流,有利于保持中国贸易优势地位;促使英国饮食习惯发生变化;导致英国茶叶走私活动严重,对华贸易处于逆差。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朝(中国)。背景:结合所学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可知明清时期,城镇商品经济繁荣,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晋商等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结合清朝政治统一可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可知新航路开始后世界贸易的发展。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清朝(中国)。影响:根据材料“番、民都用粮食来换取茶叶,这极大地充实了地方财政”可知促进了地方财政的充实;根据材料“同时清政府也以边疆地区是否恭顺与边茶贸易挂钩”可知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根据材料“在外贸方面,茶叶成为清朝吸纳白银、抵御外国商品倾销、保持贸易顺差的有力武器”可知促进了白银内流,有利于保持中国贸易优势地位;根据材料“英国进口茶叶从6吨达到了11000吨,茶叶从贵族走向平民,迅速取代了酒类,成为国民饮品”可知促使英国饮食习惯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大量的茶叶消费需求导致英国茶叶走私严重,同时对华贸易出现严重赤字”可知导致英国茶叶走私活动严重,对华贸易处于逆差。
18.(1)态度:中国地主:不热衷、退缩或不关心;英国地主:热衷或积极主动原因:①经济基础不同: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地主主要靠特权获得利益,与市场很少发生直接联系;英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地主的利益与市场密切相关。
②思想观念不同:中国地主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较深;英国地主更功利,追求利益。
③社会环境不同:中国社会长期抑商,地主获得政治地位的方式比较单一;英国依财产
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获得政治地位的通道更加多样。
(2)影响:强化了封建经济(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导致新的经营方式发展缓慢而艰难;对外交往的政策逐渐趋向保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8世纪中英。第一小问,关于18世纪中英两国地主对商业化经营的态度差异,据材料“缙绅和绅衿成为大中地主的主要来源,他们靠特权积聚财富,其利益同商品生产和市场都不存在直接的联系,至少市场不是他们获取财富的最主要的途径。”可知,中国地主对商业化经营不热衷、退缩或不关心;据材料“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封建领主向地主转化,他们掠夺资源、看重功利和效益,不但经营企业化的农业,而且普遍涉足工商业。”可知,英国地主对商业化经营热衷或积极主动。
第二小问,关于原因,据材料“他们靠特权积聚财富,其利益同商品生产和市场都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可知,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地主主要靠特权获得利益,与市场很少发生直接联系;据所学可知,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地主热衷商业化经营会给他们带来跟多的利益,可见中英两国的经济基础不同;据材料“受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君子不言利’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同道德标准。”可知,中国地主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较深;据材料“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封建领主向地主转化,他们掠夺资源、看重功利和效益”可知英国地主更功利,追求利益,可见中英两国思想观念不同;据材料“中国封建社会只给读书做官的人以优隆的社会地位,经商致富的人始终得不到社会真正的尊重。”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只给读书做官的人以优隆的社会地位,经商致富的人始终得不到社会真正的尊重;据材料“地主依财产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既可通过经济的手段(主要是作为一个地产所有者)取得社会地位,也可因担任政府高官显职获得爵位,殊途而同归,”可知,英国依财产 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获得政治地位的通道更加多样,可见中英两国社会环境不同。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8世纪中国。关于18世纪中国地主对待商业化经营的态度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据所学可知,18世纪中国地主对待商业化经营不关心,这会进一步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由于地主阶级不重视商业化经营导致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严重不足,手工业很难扩大再生产;此外中国政府和民间对待商业的态度比较消极,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已经出现始终是发展缓慢而艰难;地主阶级对工商业的不关心还使得我国对外交往的政策逐渐趋向保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9.(1)状况:以东南亚沿线为重要路段;西汉时,从东南沿海出发,经中南半岛和马六甲进入印度洋,最终到达印度;东汉时,又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答出两点即可)
(2)条件:明朝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支持。(答出三点即可)
(3)影响:促进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了沿线各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影响了古代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答出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时期的中国。状况:由材料一中“东南亚沿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路段”可知,以东南亚沿线为重要路段;由“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环绕中南半岛,即‘大陆东南亚’航行,并沟通印度的”及所学可知,西汉时,从东南沿海出发,经中南半岛和马六甲进入印度洋,最终到达印度;由“到了东汉,其走向变得复杂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可知,东汉时,又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
(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朝时期的中国。条件:由材料二中“明朝永乐年间,海内升平日久,国运昌隆,明帝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可知,明朝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由“于是明成祖决定,令庞大的中国船队驶出国门”可知,统治者支持;结合所学,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还有造船业发达和航海技术进步。
(3)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即经济上,促进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了沿线各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影响了古代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文化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