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综合复习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8 15:5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综合复习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00年,上海本地绅商创办了上海第一个民办市政机构——闸北工程总局。1905 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整个华界由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总机关。这反映了上海( )
A.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深入 B.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影响
C.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D.自治加剧地方独立倾向
2.下列为不同地区重要基础设施工程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说明水利设施兴修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水平 B.体现国家重视航运产业带来的商业利益
C.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基础设施修建的重视 D.验证了铁犁牛耕在亚欧大陆的广泛使用
3.如表是1949—2008年间我国城市数量统计情况(单位:个)。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1949年底 1978年底 2008年底
城区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 3 10 41
城区人口100—200万之间的城市 7 19 81
城区人口50—100万之间的城市 6 35 118
城区人口20—50万的城市 32 80 151
城区人口20万以下的城市 84 49 264
A.城市化以中小城市为主 B.城市布局日趋合理
C.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出现逆城市化浪潮
4.下面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中西方在城市化上的差异表明( )
国家 总人口(单位:方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 600 75 25
中国 约43 200 89 11
A.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胜于农业文明
B.中西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明显不同
C.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西方主动而中国被动
D.中西方的农村人口对城市化的态度不同
5.19世纪20-40年代,法国城市化初现端倪;到了70年代,城市化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到1910年,法国的城市化率已达60%。法国近代的城市化( )
A.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推动 B.得益于国家产业革命的快速推进
C.是共和制最终确立的结果 D.与三国同盟的军备竞赛密切相关
6.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上海进出口贸易额始终居各港之首。这带动长江沿岸地区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各沿岸开放城市为中介的结构有序、层次分明的市场体系;一条东起上海、西至重庆,以上海、南京、汉口和重庆四大城市为中心的长江沿岸狭长工业带也逐渐成型。上述现象( )
A.得益于长江沿岸地区的逐渐开放 B.表明长江沿岸开始成为经济重心
C.说明长江沿岸工业形成完整体系 D.体现出长江沿岸发展呈现均衡性
7.如表为1879—1882年清政府设立电报线一览表。这反映了( )
年份 电线名称 经过主要城市
1879 天津大沽线 大沽北塘海口一天津
1880 天津上海线 天津一江北一镇江一上海
1882 苏浙闽粤线 苏州——湖州一嘉兴一杭州一绍兴一宁波一台州—温州一福宁一福州一兴化—泉州潮州一惠州—一广州
A.沿海地区战略地位不断提高 B.早期现代化的发展
C.中国邮政事业发展适逢良机 D.实业救国理念流行
8.秘鲁昌昌古城是位于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的都城。城市里有上万座建筑,主体为土砖所造;其中有若干城堡,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施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这说明,该古城建设( )
A.蕴含了工业文明理念 B.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
C.突出了城市建筑精美 D.适应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9.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它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之后其他地区也存在。这些定居点是指( )
A.村落 B.集镇 C.市场 D.城市
10.近年来皖北经济发展迅速,文明城市纷纷涌现,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自来水、燃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站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这集中体现了( )
A.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 B.复杂社会问题的解决
C.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D.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11.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解决了城市管理难题 B.促进了地方治理的完善
C.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12.如图为耶莫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年—前5800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由数个小间组成,地面铺芦苇后敷泥,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并制作陶器和陶像,陶像以女性为主。据此判断耶莫原始聚落( )
耶莫遗址中的房屋示意图
A.社会阶层分化较为显著 B.原始农耕文明有所发展
C.是世界最早的村落遗址 D.已经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13.下图是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据图推知当时中国城市( )
A.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B.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
C.交通主要依赖自然条件 D.布局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
14.19世纪中期以前,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随着新建筑材料的使用,民用性的建筑设施越来越多,从学校到民宅,从商店到旅店,对建筑物的艺术性要求开始减弱。这则材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探究( )
A.工业化与社会生活 B.平民化与艺术发展
C.城市化与经济结构 D.实用性与建筑艺术
15.1833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经调查后,认为应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空间建设;1835年,议会通过了法令允许在任何一个大多数纳税人要求建公园的城镇建立公共园林;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由此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这表明当时英国( )
A.致力于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B.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C.城乡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D.公共事业立法的严密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芝加哥逐步发展成为北方产业中心,人口增至30万而房屋多为木料搭建,在1871年的大火中几近化为废墟。1880年全力重建,商业活动的大力扩展使城市地价上涨,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师迎合投资人的意愿,采用增加层数的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6/1884-1885年,工程师詹尼设计的美国家庭保险公司大楼顺利建成,被公认为现代建筑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钢铁框架结构高层建筑。
——摘编自王鑫刚《上海高层建筑百年发展探讨》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近代新型钢铁建筑技术传进中国,由于其稳固性和耐久性,首先在工业建筑中应用。随着近代工业在大中城市的发展,为节约用地,多层工业建筑普遍出现。20世纪网,大中城市逐渐形成行政、会堂、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新型公共建筑类型。新型建筑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钢铁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帝诏令自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始正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天子所在处),南京成为陪都,南京衙门皆加“南京”二字。
——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代北京》
材料二 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对于永乐帝而言,迁都北方还有他个人的因素,即他所背负的超越忽必烈的宿命。他所承担的使命并不是单纯的对北方边患的消极防御,而恰恰是积极完成中华与夷狄的统合。
——(日)檀上宽《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明朝迁都之做法。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朝时期的地理景观是村落遍布各地,朝廷触角直接深入到村落内部。北朝很早就建立了户口管理制度,自太和中叶以后,“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掌握户口、交纳赋役等工作。同时,村落中依然存在“乡里”编制。朝廷也利用乡里的名称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由于统治者沿用先秦以来的传统,自都城到郡县均设刑场于“市”,村民时常会遇到处决犯人的场面,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朝廷官府的赫赫威力,有心人也能从中察觉到政治的细微变化。
——摘编自《中国古代村落与城镇的演变》
材料二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主权。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西方一些先进工业文明的涌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近代城市的崛起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因商而兴,由工而盛”。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赵津、李菁著《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梳理北朝对村落治理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英国城市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并结合所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一批脱离乡村而没有成为政治统治中心的城镇兴起,打破了旧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镇。从明朝初期,城镇主要发挥政治控制功能。永乐以后,沿运河逐渐形成了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镇。明前期,城镇居民统一编户,阶级结构相对简单。明中叶以后,城市中不事生产的消费者、寄生者大量增加,旧的社会等级受到挑战,金钱成为决定社会地位主要因素,商人成为独立而特殊的群体。十大商帮中有九个是在明中叶兴起,商人为取得政治地位,保证自身利益,于是,官商结合成为必然途径。
——摘自商传《论明代中后期是半等级社会》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一批国际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兴起,并一直居于欧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伦敦以它为核心形成了英国国内市场网络,并在此与国际贸易体系连接,控制了英国进出口贸易的80%以上。伦敦在1500-1750年间膨胀性发展,人口从5万人增至65万人。阿姆斯特丹是西欧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荷兰人作为“海上马车夫”,驱动着世界总吨位一半以上的航海商船。新航路开辟后,里斯本迅速成为西欧至印度洋航路贸易体系的中心,是东方产品输入欧洲的主要口岸,每年从里斯本转运至西欧各地的香料多达7000吨,1700年人口发展到近20万人。塞维利亚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贸易中心和行政中心。16世纪西班牙航海探险活动多从这里出发,随着大西洋贸易兴旺以及美洲金银矿开采,塞维利亚成为西班牙贵重商品贸易的唯一港口,其财富令人艳羡。
——摘编自刘景华《欧洲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中叶以后的城市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新兴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上海。据题意可知,1900年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成立上海工程总局,后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工程总局由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事宜到自治,说明上海近代城市治理进程不断推进,A项正确;材料反映上海市政管理的发展情况,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足以证明上海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排除C项;地方自治一定程度上容易形成地方独立倾向,自治加剧地方独立倾向无法全面反映上海市政管理的发展过程,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图片“古印度的阶梯水井”、“古代中国的都江堰”、“古罗马的地下排水道”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基础设施修建的重视,C项正确;古罗马的地下排水道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是水利设施,与农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古印度的阶梯水井”、“古罗马的地下排水道”均与航运业无关,“古代中国的都江堰”有航运作用,但也与商业利益无关,排除B项;三幅图片都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2008年(中国)。由表格中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人口100万以下中小城市数量增长最多,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不同城市化进程的比较,故不能看出城市布局是否日趋合理,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看出城市与乡村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逆城市化说法不符合图示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1年(中西)。英国1851年已完成工业革命,故城市化程度较高,法国1851年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城市化比英国低、比中国高,中国没有进行工业革命,城市化最低,A项正确;材料表格中只有城市化水平的数据,没有城市化方式的论述,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在城市化上是主动还是被动,排除C项;材料只是1851年的中西方农村、城市人口数据,没有关于农村人口对城市化态度的信息,破除D项。 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据题意可知,19世纪至20世纪初,法国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法国城市化的进程,所以法国近代的城市化得益于国家产业革命的快速推进,B项正确;拿破仑战争发生于19世纪初,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项;法国城市化与共和制的关系,从材料中看不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化与军备竞赛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19世家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以上海、南京、汉口和重庆为中心的工业带,而这得益于这些城市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先天优势,A项正确;没有和别的地区对比看不出长江沿岸成为经济重心,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工业体系,排除C项;长江工业带是由上海带动的,体现出不平衡性,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79—1882年清政府设立电报线”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示现象顺应了早期现代化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沿海地区战略地位不断提高,排除A项;“中国邮政事业发展适逢良机”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实业救国出现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材料“城堡内一般有复杂的水道系统、宫室等建筑,规模宏伟,院墙施精美图案装饰”“城堡外为普通居民区”体现的是秘鲁昌昌古城内外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异,凸显了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B项正确;古印第安文明属于农业文明,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城市建筑精美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等级差异,并非适应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聚落),A项正确;集镇是指相对较小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市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材料“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D项正确;材料涉及到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没有涉及城镇化率的提高、复杂社会问题的解决及居住条件的改善,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6年至199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改革开放,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必然要求城市治理模式的改变,D项正确;城市治理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城市管理难题,但无法彻底解决,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地方治理,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提出来,1997年,材料涉及时间截至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两河流域)。据材料“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由数个小间组成”“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农业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私有制出现的信息,也没有贫富分化的任何表现,因而社会阶层分化较为显著是没有的,排除A项;仅仅依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耶莫原始聚落是世界最早的村落遗址,排除C项;由“陶像以女性为主”可知当时聚落尚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的中国近代城市既有体现中国传统的老城区、传统商业中心,又有体现西方影响的商埠区、工业区和西式商业中心,体现了中西交融、多元并举的特点,B项正确;从图中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新市区推知,该城市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经济功能十分突出,排除A项;由于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引入,近代中国城市交通除传统的河运外,越来越依靠走电车、汽车的马路与走火车的铁路,对自然条件的依赖降低,排除C项;该城市的地域划分中统治阶层所在区域或官府的位置不突出,也没有明显的礼制和等级特征,不能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以前(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材料信息可知,工业化发展不断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工业化带来的影响,而不是艺术性和平民化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建筑在19世纪中期以前和以后都具有实用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经济实力增强,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故英国通过立法允许建立公共园林,由此全国范围内各城市掀起了公园建设的热潮,B项正确;材料强调英国公园建设,不属于卫生事业,排除A项;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本题材料强调关于公共空间的修建,“公共事业立法的严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原因:政局稳定;工业革命的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扩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地矛盾激化);木料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经济效益的驱动;建筑师的创新设计;政府的政策支持等。
(2)特点:受西方影响;中西结合;应用领域扩大;类型多样。影响:带动了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面貌的;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冲击了中国文化传统;增加了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3)高层建筑成为城市标志;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进步推动高层建筑发展;高层建筑的发展需要注意安全性;高层建筑发展需注重可持续性;城市高层建筑发展须综合考虑文化、人口、交通、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原因:根据材料“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可得出政局稳定;根据时间19世纪80年代左右可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钢铁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1880年全力重建,商业活动的大力扩展使城市地价上涨,市区人口密集,建筑师迎合投资人的意愿,采用增加层数的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可得出商业活动的扩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地矛盾激化);根据材料“房屋多为木料搭建,在1871年的大火中几近化为废墟。”可得出木料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经济效益的驱动;根据材料“工程师詹尼设计的美国家庭保险公司大楼顺利建成,被公认为现代建筑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钢铁框架结构高层建筑。”可得出建筑师的创新设计;根据所学可得出政府的政策支持等。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19世纪下半叶,近代新型钢铁建筑技术传进中国,由于其稳固性和耐久性,首先在工业建筑中应用。”可得出受西方影响;中西结合;根据材料“大中城市逐渐形成行政、会堂、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新型公共建筑类型。新型建筑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可得出应用领域扩大;类型多样。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随着近代工业在大中城市的发展,为节约用地,多层工业建筑普遍出现。”可得出带动了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大中城市逐渐形成行政、会堂、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新型公共建筑类型。新型建筑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可得出改变了城市面貌;改善了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根据所学可知冲击了中国文化传统;从局限性考虑,增加了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高层建筑发展的背景、过程和局限等角度回答。可叙述如下,高层建筑成为城市标志;城市高层建筑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进步推动高层建筑发展;高层建筑的发展需要注意安全性;高层建筑发展需注重可持续性;城市高层建筑发展须综合考虑文化、人口、交通、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17.观点判断:做法有利有弊(只有观点判断时,有理由说明时观点判断分不给)利:北京存在建都基础;防御北方边患;推动民族交融(任答2点)
弊:靠近边境,国防压力大;远离经济重心,补给花费大(任答1点)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利:据材料“他所承担的使命并不是单纯的对北方边患的消极防御,而恰恰是积极完成中华与夷狄的统合”可知,防御北方边患;推动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是朱棣的封地,北京存在建都基础。
弊:据材料“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可知,远离经济重心,补给花费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靠近边境,国防压力大。
18.(1)举措:建立户籍管理制度;推行“三长制”,征发赋役;推行“乡里”编制;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公开行刑(或设刑场于“市”),显示朝廷威力。
(2)特点:速度快;规模大;伴随工业化而来;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社会问题多。(任答4点)
原因:政治角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或资本主义制度);经济角度: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通;工业文明的传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任答4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北朝很早就建立了户口管理制度”得出,建立户籍管理制度;据材料一“‘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掌握户口、交纳赋役等工作”得出,推行“三长制”,征发赋役;据材料一“村落中依然存在‘乡里’编制。朝廷也利用乡里的名称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可得出推行“乡里”编制;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据材料一“自都城到郡县均设刑场于‘市’,村民时常会遇到处决犯人的场面,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朝廷官府的赫赫威力”可得出公开行刑(或设刑场于“市”),显示朝廷威力。
(2)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英国城市化的特点,据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十万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得出,速度快、规模大;据材料一中城市化发展的时间1750-1851,可知,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而展开;据材料一“英国的近代城市化无先例可循”得出,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据材料一“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处于自由主义时期,所以英国城市化又具有“缺少监管,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等特点;据材料一“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可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第二小问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原因,结合近代英国的历史从政治、经济和交通等方面来回答,从政治上说,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从经济上说,圈地运动的开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主权。……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分别得出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通;工业文明的传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第二小问经验,根据材料三“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等;根据材料三“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管理能力等。
19.(1)变化:城乡一体化格局被打破;城镇的政治功能减弱;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增多;城市阶级结构出现变化,市民阶层扩大;商帮形成,商人地位上升。(任答四点,意思对即可赋分)
影响:传统儒家正统思想开始受到批判和质疑,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城市出现;社会娱乐活动增多,小说戏曲得到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传统等级制度受到冲击。(答出两点,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赋分)
(2)特点:聚集在大西洋沿岸;商业高度发达;人口众多;海外贸易兴盛;长期繁荣。(任答四点,意思对即可赋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转移;地理位置优越;殖民活动的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促进。(任答四点,意思对即可赋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中叶以后(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批脱离乡村而没有成为政治统治中心的城镇兴起,打破了旧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镇。”可得出城乡一体化格局被打破;根据材料“从明朝初期,城镇主要发挥政治控制功能。永乐以后,沿运河逐渐形成了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镇。”可得出城镇的政治功能减弱;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增多;根据材料“明中叶以后,城市中不事生产的消费者、寄生者大量增加,旧的社会等级受到挑战,金钱成为决定社会地位主要因素,商人成为独立而特殊的群体。”可得出城市阶级结构出现变化,市民阶层扩大;商帮形成,商人地位上升。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时间明中叶以后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因此表现在思想领域出现传统儒家正统思想开始受到批判和质疑,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表现在仅仅领域为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城市出现;表现在社会生活领域是社会娱乐活动增多,小说戏曲得到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根据材料“明中叶以后,城市中不事生产的消费者、寄生者大量增加,旧的社会等级受到挑战,金钱成为决定社会地位主要因素,商人成为独立而特殊的群体。”可得出传统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欧洲的商业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一批国际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兴起”可得出聚集在大西洋沿岸;根据材料“伦敦以它为核心形成了英国国内市场网络,并在此与国际贸易体系连接,控制了英国进出口贸易的80%以上。”可得出商业高度发达;根据材料“伦敦在1500-1750年间膨胀性发展,人口从5万人增至65万人。”可得出人口众多;根据材料“阿姆斯特丹是西欧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荷兰人作为“海上马车夫”,驱动着世界总吨位一半以上的航海商船。”可得出海外贸易兴盛;根据所学可知长期繁荣。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一批国际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兴起”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转移;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材料“塞维利亚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贸易中心和行政中心。”可得出殖民活动的推动;根据材料“伦敦以它为核心形成了英国国内市场网络,并在此与国际贸易体系连接”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根据所学可得出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里斯本迅速成为西欧至印度洋航路贸易体系的中心,是东方产品输入欧洲的主要口岸”可得出海外贸易发展的促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