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语言之美,加深对诗歌意象、意境、哲思以及情感的理解。
2.感受诗人对人生哲理和真情的深刻思考,领略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人生哲学和真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对人生哲理和真情的深刻思考,领略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人生哲学和真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诗人灿若繁星的唐代,有一位叫张若虚的诗人,仅凭一首诗,就获得了世人的赞誉。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孤篇压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蒋勋走进张若虚的辽阔世界。
注:本教案一部分内容出自蒋勋《谈谈春江花月夜》
二、朗读,文本感知
1.正音
滟滟 皆似霰 纤尘
扁舟 捣衣砧 碣石
2.解释词义
①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②霰: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③汀:水边平地,小洲。
④月轮:指月亮。
⑤穷已:穷尽。
⑥但见:只见、仅见。
⑦悠悠:渺茫、深远。
⑧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⑨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⑩月华:月光。
3.朗读指导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是一个韵,一共用了九个韵,构成了非常完整的结构形式。第一句的“平”,第二句的“生”,以及第四句的“明”,都是用同一个韵。
4.解题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属宫体诗。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春江花月夜”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五个字全部是名词: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有五个主题,春天是一个主题,江水是一个主题,花是一个主题,月亮是一个主题,夜晚是一个主题。五个主题在交错,它们中间发生了三棱镜般的折射关系,假设春天是一面镜子,花是一面镜子,江水是一面镜子,镜子中间产生了多重投射与折射的关系。
三、细品,文本探究
(一)月下美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思考:
1.“月”有什么样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根据图片找出与画面对应的诗句。
2.请从诗句中找出意象和核心意象,结合画面,描绘意境。
3.感受蒋勋眼中的月下空灵之美,谈一谈带给我们的生活感悟。
(二)月下哲思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思考:
1.面对这轮纤尘不染的明月,诗人发出了怎样的疑问?又有了怎样的答案?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生命感悟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何不同?
(三)月下离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思考:
1.这部分可以划分几个层次?哪些关键词最能体现人物的情感?
2.有人说,月下之思是多么的辽阔和深邃,而月下的离情却显得太过普通,二者能否对应得上?
3.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最后八句?(小组展示)
四、课堂小结
蒋勋先生认为《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最辽阔的一首诗,他在这章里探讨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宇宙意识,全诗描写了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拓展阅读蒋勋《谈谈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