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连一连”初步感受画面内容与诗文文本之间的呼应关系。通过“拼摆体验”实践活动,尝试像大师一样思考,表现“依诗作画”经典作品,体会艺术家是在理解诗意深层内涵后对诗的再创作。
2、通过对比欣赏、合作探究,感受画面布局构图中留白的作用。体会欣赏中国画不仅要从画面内容、笔法、墨法、色彩等方面,更要结合题画诗中提及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经历。
3、通过本课新学习的鉴赏中国画的方法和路径以及勾连已有中国画知识储备,小组合作、探究欣赏经典作品,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感受诗画作品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丰富情感。4、通过展示交流,掌握诗画结合的要点,并在评述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内容、构图、笔墨、色彩等角度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难点:用美术语言分析画面内容和构成,体会中国画独有的诗画结合的意蕴。
【教学过程】
1、 朋友圈“抒情达意”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现今社会网络发达,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大家好像已经习惯了将喜怒哀乐所有的情感都表达在朋友圈。古人没有网络,更没有朋友圈,他们是怎样表达感受、抒发情感的?学生交流总结:古人的娱乐生活很丰富,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表达感受,抒发情感的方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情画意》,探究古人是如何通过绘画抒情达意的。
二、探秘画面内容
(一)连线游戏
师:对比观察四幅画,找到与画面相匹配的诗句。学生交流总结:画面主体与诗文文本相匹配。
(二)辨顺序
师:先有诗还是先有画?学生交流总结:有的画家被诗文触动,画得形象体现诗的内涵。有的画家在已完成的作品上提字、写诗,诗意与画意相得益彰。让我们先来探究依诗作画的经典作品。
(三)赏析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
1.设疑师:老舍先生、齐白石爷爷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有一天,老舍先生向齐白石爷爷求一幅画,一起来看他想寻得怎样的一幅画呢?
2.实践活动:拼摆作品师:好像把齐白石爷爷难住了,大家看到这句诗,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都有哪些事物?遮罩擦除呈现:青蛙、山石、泉水师:利用平板电脑复制、粘贴、扩大、缩小、拖拽等等的功能,将以下元素拼摆成一幅画。时间两分钟。学生交流师评:有的同学画面中青蛙数量多,强调蛙声传播距离远。有的同学用蜿蜒曲线,凸显山泉流淌的深远。同一首诗,每个人都有不同感受和独特的表现手法。非常好。
3.展示原作师:齐白石爷爷是怎样表现“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呢 一起来揭晓答案。师:老舍先生夸赞“妙哉妙哉”,这画到底妙在哪?学生交流师:没有青蛙,蛙声又从何而来?蛙声又如何从山泉中传出,而且传到遥远的十里之外呢?白石爷爷是怎样表现的?学生交流评价总结:画面清泉潺潺,泉水从石缝间流出,将至十里之外;六条活泼的小蝌蚪,让人联想到山间生活着无数的青蛙,蛙声伴随着泉水声组成动人的交响曲。
4.“诗意”从何体现师:同学们,这时“中国画”的“诗意”还是简单直白的翻译文本内容嘛?学生交流追问:“诗意”如何体现?总结:白石爷爷不直接描绘诗句中物象,而是创设一种情境,引导观者思考,并产生联想,重在话外之音。
(四)拓展欣赏齐白石作品
1.《放牛图》:放牛不见牛师:独特的联想手法,让每个人脑海中产生了不同的画面,增加了作品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2.《手摘红樱拜美人》画美人没有美人。师:美人如花,花如美人。如果在红缨花旁再画上一位美人,两位主角势必争抢。也会落入俗套。总结:艺术家是在理解了诗意深层的内涵后对诗意的一种再创造,这也是“依诗做画”创作的最高要求。
三、探秘画面布局构图
(一)构图——留白:《寒江独钓图》马远师:我们不仅可以根据画面内容产生联想,画面的布局构图也有魔力。一起来看这幅画。1.仔细观察画面: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船、人2.让我们再放大一点,观察一下细节,你能模仿出老翁上半身的动作和姿态吗?学生活动3.师: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动作?蜷缩着身体?学生交流总结:通过动作、姿态我们能感受到寒意。4.师:难度升级。根据画面带给我们的感受,联想到哪些古诗。学生交流总结:诗人用极致的字表现幽静寒冷、孤独寂寞。画家又是怎样表现的呢?5.师:我们都知道船只泛舟在水里。而马远被后人称为“水哥”,一起欣赏他画得《水图卷》。马远如此擅长画水,但却留下一大片空白,为什么?
(二)留白——无限的意境空间总结:这种大面积的空白给我们无限思考、想象的空间,增加了画面意境。这在中国画布局中称为“留白”。
(三)留白的拓展师:留白不仅是中国画的布局手法,书法、篆刻、摄影,甚至文学作品等等的艺术形式都讲究留白。
四、探秘题画诗内容
(一)赏析《墨葡萄图》造型、色彩、笔墨师:刚才我们欣赏的作品有的依诗作画,有的画面传达了诗意。还有的画家则是在创作后提字、写诗,抒发情感,这也被称为“题画诗”。一起来欣赏代表大写意最高峰的徐渭,看看他的“题画诗”又藏着什么奥秘。同位交流:1.画家画了什么?2.画家笔下的墨葡萄和现实中葡萄相比有何不同?(可以从造型、色彩、用笔用墨等方面进行赏析)学生交流评价:刚才我们用美术语言分析了画面。3.猜测:画家在表现墨葡萄时心情是怎样的?想要表达什么呢?学生交流评价:如果只看画面内容,大家猜测的很有道理。
(二)、探究题画诗师:下面让我们重点探究画面左上角的题画诗。徐渭写道:自己半生落魄依然成了老头子。独自站在书斋中听着呼啸的晚风。笔下有明珠却没有地方可以卖。只能闲置在荒乱的野藤中。
师:请大家小组合作,结合学习单,自主探究,赏析《墨葡萄图》。时间 2分钟:(1)根据题画诗内容,猜测画家生活境遇。(2)诗中“明珠”代表什么?(3)为什么画葡萄,徐渭想表达什么?学生交流,教师评价总结:所以在欣赏中国画时,除了关注画面内容、布局、色彩、笔墨等,还要结合题画诗中提及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更好的理解画家的思想情感,更深的体会画外诗意。
五、小组探究、合作赏析:《万山红遍》
(一)动画视频导入欣赏师:同学们,课上到这,让我们去户外逛逛美景,放松一下。播放视频师:视频中的山水正是李可染先生依据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创作的《万山红遍》。(二)对比观察找不同师:这幅画和我们之前欣赏过的山水画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师:画家是怎样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象的画面呢?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表现“万山”如何用色彩表现层次和空间?艺术家用笔墨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等等的这一系列问题,等待着大家探究。(三)小组合作探究经典师:请同学们结合资料包和提示信息,利用平板电脑近距离赏析、探究,完成任务单。探究活动、交流分享1.三远法请同学们根据人物所在位置,用一组反义词填空。高远:自山(下),望山(上)【自下而上,仰而视之】深远:自山(前),望山(后)【自前往后,曲径通幽】平远:自(近)山,望(远)山【由近及远,隔江而望】“高远”“深远”“平远”我们把他们概括为三远法。画家在山水间肆意游走,把他见到的,喜欢的美景表现在一张画面中。这种构图把山水的雄伟和自然的广博表现的淋漓尽致。2.山体形状对比观察自然中山脉的形状,更像是画中的近山还是远山?为什么画家要把“近山”处理呈梯形?学生交流总结:艺术家截掉了峰峦的尖顶,凸显山的陡峭,这种梯形在视觉上有不断向上的升腾感。更加凸显山的雄伟、壮阔。3.色彩红色也有深浅的变化,层次很丰富。体现出了毛主席诗词中“层林浸染”的层层叠叠的感觉。而且,红色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特别的颜色。我们重大的节日都会用红色来进行装饰。红色也代表了团结奋进的精神,象征着革命的胜利。《万山红遍》不仅饱含着诗意更饱含了对祖国的深情。
六、课后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从画面内容、布局构图、笔法、墨法、色彩等几方面探究了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和路径。理解了诗画结合独有的美学意蕴。希望同学们下次再介绍什么是中国画时,不仅要介绍绘画材料、技法、题材,更要强调表达出中国画独特的诗意表达。在接下来的单元课程中,我们会继续探究“诗书画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