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自制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38张ppt)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自制第14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38张ppt)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19 15:1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一名物理学家的 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人物简介类说明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生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亲历的过程。一切美妙尽在过程之中。导入新课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阅读文章,整体感知,理清结构。(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3、研读课文,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4、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段历史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其“超弦理论” ,虽然只是短短一个一英寸长的方程式,也许就是解开宇宙之谜的第一把钥匙。 读准字音五彩斑斓( lán )栅栏 ( zhà )
杜撰(zhuàn)目眩(xuàn)
鄙视( bǐ )撒手人寰( huán)
刨根究底( páo )湮没( yán )
畏葸不前( xǐ ) 1、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问题:说明顺序:
时间
2、采用题记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
3、作者开头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第1段)有何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
内容上:“童年的两件趣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安排使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文章结构思路一、童年的两件趣事(1)
二、童年的第一件趣事:
“鲤鱼世界的遐想”( 2-11 )
三、童年的第二件趣事:
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12-18 )

童年青年(成年)鲤鱼世界的遐想爱因斯坦的故事实验(理论物理学家)文章结构:课文研读 1、作者在文章中所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这两件趣事是指什么? 第一件趣事:指作者小时候在父母的带领下,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作者在那里发现了丰富多彩的非常有趣的鲤鱼世界。   第二件趣事:指作者在八岁时曾听过的一个有关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2、第一件趣事:“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3、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4、在作者所说的第二件趣事中,除了作者自身的兴趣外,还有没有其它外在的因素在影响着作者? 有.
作者所说的中学的老师,他们给作者讲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这是第二件趣事产生的直接因素。 5、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我没有特殊天赋,我只是极为好奇。
整个科学只不过是每日思考的精练。
想象力比只是更重要。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究题罢了。
在我审视我自己和我的思维方式时,我的结论是:在吸收有益的知识方面,奇思玄想的天赋对我而言,比我的才能更重要。

——爱因斯坦
读完此文,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一名优秀科学家是重要的?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实验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写作特色1 形象的描述
作者借助于想象,采用了拟人化的笔法,让鲤鱼“科学家们”会看会想,会提出问题会说话,这样就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 语言准确.严密
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恰如其分的词句来表达周密严谨的意思。成为一名科学家的优秀品质:(1)善于观察和思索,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2)必须具备勤奋和执着的精神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5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县;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Ann Arbor);父亲是丁观海,母他在台北读中学,在密西根大学读大学本科与研究院,于1962年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听人说过国外的教育,说是先要给孩子一个“兽身”,就是像野兽一样强健的体魄,再给他们一颗“人心”,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责任、义务等等,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最后,才是教给他们必要的知识,使他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个足够的了解。 而我国的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教育,更多给下一代漂亮的脸蛋儿、能歌的喉咙、善舞的秀腿、纤细的腰肢、善于记忆的大脑,可惜偏偏没有给他们画上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大脑,没有注重道德,个人修养以及危机感和使命感的熏陶。国内外教育的对比
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小时候把基础打好,多用点功,将来你考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似乎中国的教育就是小时候辛苦,长大后轻松。而国外就刚好相反,他们是小时候轻松,长大后辛苦,他们的理论是:小时候不懂事,应该享受属于自己的童年美好时光,而你长大后,就有责任去背负自己的学习任务,用功读书。
???? 韩寒在他的《通稿2003》里面谈到中国有一个概念一错错了几十年,那就是“全面发展学生”。在学校里,什么叫“全面发展学生”呢?首先你语数外理化应该学得不错,然后你的体育也凑合,补考能够及格,偶尔也有会乐器的(如果口琴,竖笛也算的话)。然后呢?没有了。其实在全面发展里,各种学科只算一项。说好听点就是“学科能力”,说难听点就是“考试能力”。想想这些“全面发展学生”也可怜,将来他们参加工作,看到别人什么都会,自己却一无是处。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吧! 国外的教育很注重培养素质教育的培养,从多方面培养人才,他们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从中受益,真正的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而在中国,却是固定的按照教科书给学生上课,单调乏味。国外的教育非常活跃,常常是布置一两道没有固定答案的题自己去查资料,学生往往是在图书馆里泡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作业。这同时增加了课外阅读量,使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思维变得活跃。
中国学生的作业往往是老师费尽心思找到的习题或者试卷在做,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抄作业”的现象的重要原因。而且这样显得很呆板,不利于学生的教育成长和智力开发。有人说,外国的学生把电脑当作工具,而中国的学生把电脑当玩具,这不是没有道理。
《成长》里有句话很好“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教育,那么就改变我们自己对教育的看法”。
这个世界上总有这样那样令人不满又无可奈何的事,不过,作为个人,有一件事总是可以做的,提高自己,而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来提高自己。也许在某个高度,我们会突然发现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来着手解决了。这恐怕也是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 认识自己也好,不认识自己也好,只要我们心中有希望,脚下有路,那就走下去吧.为认识自己毕竟需要一个过程,也要付出代价,不劳而获的事毕竟更多的是出于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