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08 16:06:34

文档简介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卷
一、选择题(将下列各小题唯一正确答案选出,并将其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的表格里; 每小题2分, 共60分)
1.(2017七上·金湖期中)“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请问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2.(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着群居生活
3.(2022·封开模拟)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4.(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蚩尤为传说中曾与黄帝作战的九黎部落的领袖,先秦文献描绘的蚩尤形象如同恶魔,但秦朝以蚩尤为东方八神之一,刘邦起兵同时“祀黄帝,祭蚩尤”,蚩尤逐渐成为古代各族尊崇的战神。这反映了(  )
A.蚩尤与黄帝同根同源 B.蚩尤形象取决于帝王态度
C.秦汉各族是蚩尤后裔 D.民族交融促进华夷观转变
5.(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关于“禅让”, 《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 《尚书·大禹谟》中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尧舜禹之间这种“禅让”的主要标准是(  )
A.德能兼备 B.部落势力 C.治水功绩 D.征战功绩
6.(2022七上·揭西月考)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说明(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国家特征明显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7.(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商朝青铜礼器往往把眼睛作为纹饰的中心,纹饰面孔狰狞,让人产生出一种被监视的畏惧感,这说明青铜礼器(  )
A.体现高超技艺 B.象征威严权力
C.传播宗教信仰 D.展现异域风采
8.(2023七上·月考)《太史公自序》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授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C.分封制逐步瓦解 D.诸侯国弃医逃跑
9.(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考古发现,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货币往往来自几个不同的国家,如1963年出土于山西阳高的一批货币,囊括了赵国、魏国和韩国的货币。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统一趋势明显 B.统一市场形成
C.商业交流频繁 D.地域差异消失
10.(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D.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11.(2022七上·南海期末)“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对待别人的家庭如同对待自己的家庭),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体现的是(  )
A.韩非的“法治”思想 B.孔子的“仁政”思想
C.老子的“无为”思想 D.墨子的“兼爱”思想
12.(2023七上·和平期末)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各派主张虽然不同,但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这体现了当时(  )
A.文化兼收并蓄 B.官府垄断教育
C.思想严格控制 D.社会动荡不安
13.(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
A.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两者都在规劝统治者要积极地创新变革
C.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主张不同
D.商鞅明显比孔子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深
14.(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商鞅从“利禄官爵持出于兵,无有异施也”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
A.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15.(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抗击匈奴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关于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 B.都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C.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D.都曾经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
16.(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历史课堂上,孙老师提示“戍守长城”、 “遇雨误期”、 “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正确的联想是(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刘邦起义 D.项羽起义
17.(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考古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面部表情很严肃,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陶俑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从侧面印证(  )
A.汉高祖“无为而治” B.西汉王朝社会的鼎盛·
C.“文景之治”的情形 D.汉朝阶级矛盾的消除
18.(2022·重庆)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19.(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  )
A.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 B.垄断专营有助于经济发展
C.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 D.官营汇匠的技术普遍不高
20.(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史书记载:汉初,书籍必须要通过抄写才能完成,为了抄一本书甚至要去千里外寻师访求。因此有“黄金满策,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之说。据此推断(  )
A.西汉因为造纸术的改进促进书籍的传播
B.当时黄金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经书
C.西汉初年进行文化传承的条件十分艰难
D.人们对于求取功名的热情十分高涨
21.(2023·黄埔一模)东汉光武帝在分封功臣爵邑(爵位与城邑)时,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当时,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材料说明光武帝时期(  )
A.重用宦官 B.控制外戚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22.(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A.贸易是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
B.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C.丝绸之路促进了艺术文化的交流
D.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23.(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位于西北地区的羌族自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时,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 B.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C.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 D.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4.(2022七上·南海期末)关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认为刘备声望高促进了刘孙联合;《江表传》认为刘备兵力少,作用甚微。据此可知(  )
A.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 B.历史真实无从考证
C.文献史料记载不容置疑 D.历史解释殊途同归
25.(2021·广东)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26.(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下列事例能够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大一统
C.孝文帝改革 D.“贞观之治”
27.(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晋书》里说: “(东晋时期)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这体现了东晋时期(  )
A.外戚宦官势力强大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8.(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多数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9.(2023·广东)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30.(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反映出南北经济达到了均衡 B.受人口迁徙和气候的影响
C.表明北方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D.说明南方已成经济的重心
二、材料题(本题共3 小题, 第1 小题10分, 第2 小题15 分, 第3 小题 15分,共 40分)
31.(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请你加入历史探究小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犬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他目睹百姓的痛苦,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著名的医药学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材料四 汉字书写在东汉以后发展成为专门的艺术,东晋时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五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什么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什么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是指什么局面 文中“释”于何时传入中国
(3) 材料三中所述的“他”是谁 他写了哪一部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被后世尊称为什么
(4) 材料四中作品的作者是谁 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5) 根据材料五,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32.(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秦汉时期,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部贸易交流频繁,而北方民族间的战争不断。面对匈奴的袭扰,秦朝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则通过公元前119年的战役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材料三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材料四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五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结合所学知识,哪些人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2)材料二的“秦朝大将”是谁 “公元前 119年的战役”指的是什么
(3) 材料三中的“苻坚”是哪个民族的皇帝 他与东晋之间在什么地方大战结果失败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哪些 并分析这次改革的意义。
(5) 根据材料五,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
33.(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看文物·读历史】近年来《国家宝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节目大火,通过讲述种种文物,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请看下列文物,“听”国宝们讲述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里耶秦简是发现于湖南湘西的一批秦朝的洞庭郡迁陵县的官方档案。
材料二 凡律度量衡用钢者……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 ——《汉书·律历志》
如图铜量1982年出土于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材料三
西汉鎏金铜马: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
西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二枚东罗马金币和一枚波斯银币
请回答:
(1) 材料一的两件文物反映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方面采取的哪些措施
(2) 阅读材料二的两个文物分别反映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选择铜作为度量衡材质的原因。
(3)材料三中大宛产的汗血马是通过一条古老的商路来到中国的。请写出这条商路的名称,
并分析它的作用。 东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除了通过这条商路来到中国,也有可能通过哪条航线来到中国
(4) 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历史的发展, “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以上材料中的文物讲述了秦汉两朝的历史。对于这一时期的治国策略,你有何见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在洞穴居住的原始人,随着原始农耕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典型的就是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可知,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原始社会里,人口稀少,禽兽虫蛇很多,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战胜险恶的生存环境,D项正确;
材料反映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最需要的不是学会制造工具,而是能够生存,排除A项;
住在山洞里不是当时古人最需要的,最需要的是解决生存问题,排除B项;
用火是需要的,但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3.【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不仅包括各种动物作为食物,还有植物作为食物,因此可以推断出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A符合题意;
题干并没有涉及干栏式建筑的相关知识,B不符合题意;
材料并没有涉及家畜饲养范围的扩大,C不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的多样化,而不是说动物和植物作为食物谁的占比更大,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即可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可知伴随着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这对于转变传统的华夷观具有重要作用,D项正确;
蚩尤和黄帝属于两个不同的部落,排除A项;
秦汉各族是黄帝后裔,排除C项;
材料当中并未体现帝王态度的作用,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A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推举人才的标准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A项正确;
尧舜禹“禅让”的标准是德能兼备,部落势力、治水功绩、征战功绩都不是禅让制的标准,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禅让制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题干“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说明国家特征明显。约公元前 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故B符合题意;
AD与秦朝有关,故AD不符合题意;
夏朝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的建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约公元前 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7.【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商朝青铜礼器往往把眼睛作为纹饰的中心,纹饰面孔狰狞,让人产生出一种被监视的畏惧感”结合所学可知,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B项正确;
材料纹饰面孔狰狞使人产生畏惧,展现了权力的威严,题干中信息未体现出技艺高超,排除A项;
材料纹饰面孔狰狞使人产生畏惧,展现了权力的威严,题干未涉及宗教信仰、异域风采,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是依靠土地和义务关系建立起周王与各诸侯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是建立在周王室实力基础上,随着诸侯王势力的增强,世袭的诸侯王与周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再听命于周王,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诸侯互相兼并,数目减少,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崩溃,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诸侯国数目减少,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
B. 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
D. 诸侯国弃医逃跑 ,题干中没有显示诸侯国弃医逃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本质问题,不要看表面。
9.【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货币往往来自几个不同的国家,如1963年出土于山西阳高的一批货币,囊括了赵国、魏国和韩国的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货币中,往往同时发现有几个国家的货币,表明不同国家的货币是可以互相流通的,说明商业往来频繁,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统一趋势明显,排除A项;
战国时期,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形成,排除B项;
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地域差别消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郡县制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1.【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对待别人的家庭如同对待自己的家庭),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对别人和自己一视同仁,不别亲疏,不分贵贱。这是“爱无差等”,是墨家思想。此材料选自《墨子 兼爱中》。墨子的观点是兼爱非攻。D项正确;
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
孔子的“仁政”思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了墨家的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蜂出并作,各引-端’,各派主张虽然不同,但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当时文化兼收并蓄。
A项文化兼收并蓄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官府垄断教育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思想严格控制与战国时期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动荡不安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及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13.【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制度具有传承性,后代只是对前代有所损益,因此无论多久其发展都会有迹可循。而商鞅则认为三代的礼制不同却都成就王业,五霸的法度不同也都成就霸业,因此应该进行不法古的改革创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要求不同,C项正确;
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没有都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排除A项;
孔子主张有守旧的一面,不主张创新变革,排除B项;
从材料中无法对比两者认知程度的深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14.【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即便宗室贵族,若无军功,同样取消贵族待遇,而平民只要获得战功,就可以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D项正确;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大多具有尚武的民风,排除A项;
奖励军功的措施打击了贵族官僚体制,排除B项;
有军功的宗室贵族仍然可以对秦国政治产生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5.【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全国度量衡、 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因此秦始皇和汉武帝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秦始皇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汉武帝不是,排除A项;
汉武帝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而秦始皇不是,排除B项;
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与汉武帝相关,与秦始皇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B项正确;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
刘邦起义、项羽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7.【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考古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面部表情很严肃,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出现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所以当时制作的陶俑也是表情祥和的,C项正确;
陶俑表情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汉高祖无为而治,排除A项;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与图片反映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
汉朝阶级矛盾未曾消除过,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8.【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推崇儒学,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这些举措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A 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排除 B 项;
推恩令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排除 C 项;
材料信息是打破了无为而治思想,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纺的措施和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19.【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和所学知识可知,盐铁官营后,质量不好且价格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体现了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垄断专营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质量不佳阻碍农业生产,不涉及官商勾结,排除C项;
官营工匠的技术普遍不高,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0.【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汉初——为了抄一本书甚至要去千里外寻师访求”可知,千里外寻师才能抄一本书,这体现出西汉初年进行文化传承的条件十分艰难,C项正确;
东汉而不是西汉改进造纸术,排除A项;
“黄金满策,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这是比喻性说法,并不是说当时黄金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经书,排除B项;
“黄金——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用比喻性说法,表现出求学之难,这不能体现人们对于求取功名的热情十分高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1.【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材料未提及与宦官有关的内容,不能判断光武帝时期是否重用宦官,排除A项;
根据材料“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可知光武帝时期为稳固政权,对外戚严加控制,B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提及宦官的权力,不能判断光武帝时期是否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
材料“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反映的是控制外戚,与“外戚专权’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了光武帝的统治与光武中兴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可以看出,古代丝绸之路是沿线众多国家共同构建的结果,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贸易是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
题干材料有没涉及艺术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
题干材料说明中国与罗马有间接的贸易交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3.【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位于西北地区的羌族自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时,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D项正确;
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体现的是“位于西北地区的羌族自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时,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排除B项;
从东汉末年到东晋的数百年间,北方人口南迁形成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生后,北方军阀混战,许多中原人开始南迁,题干内容反映的是第二次人口迁徙的高潮,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4.【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三国志》认为刘备声望高促进了刘孙联合;《江表传》认为刘备兵力少,作用甚微”可知,这说明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不能片面相信单一证据。A项正确;
历史真实无从考证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文献史料记载不容置疑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历史解释殊途同归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历史文化常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
25.【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是北方贵族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经济活动的原因,C正确;
D排斥南方本地贵族,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两晋之间人口迁徙的相关知识,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26.【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可知,这理强调的是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C项正确;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与材料“民族交融”不符,排除A项;
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与材料“民族交融”不符,排除B项;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与材料“民族交融”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27.【答案】C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的权力增强,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国家宰相大多都出自门阀士族中,C项正确;
外戚宦官势力强大是东汉时期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
材料中体现的是皇权被削弱,而不是中央集权加强,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削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8.【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因此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表现在实现了民族大交融,A项正确;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海外贸易高度发达、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均不是重要表现,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9.【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天文学与数学领域”,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是北魏农学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队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主要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创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主要知识考点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答题关键是掌握祖冲之的相关史实。
30.【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南移,北方一些农耕区变成了牧区,主要是由于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政局动荡,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游牧区扩大,B项正确;
农牧分界线南移不能体现“南北经济达到了均衡”,排除A项;
图片反映的是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导致游牧区扩大,不是说明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排除C项;
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相关史实。
31.【答案】(1)春秋时期。《论语》。
(2)局面:百家争鸣。时间: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4)王羲之。“书圣”。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书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2)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指的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大繁荣局面。
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释”指的是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文中“释”于传入中国时间是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
(3)人物及著作:根据材料“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所述的“他”指的是张仲景,他写了《伤寒杂病论》这一部著名的医学著作。
尊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张仲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4)作者:根据材料“《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可知,这幅作品是《兰亭集序》,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尊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5)如何对待: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选择性的继承、发扬等角度作答。根据材料“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答案为:
(1)春秋时期。《论语》。
(2)局面:百家争鸣。时间: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4)王羲之。“书圣”。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意1点,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2.【答案】(1)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
(2)大将:蒙恬。战役:漠北战役。
(3)民族:氐族。地点:肥水。
(4)汉化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通汉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作用:①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②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途径: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形成的途径是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人文初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2)大将:根据材料“面对匈奴的袭扰,秦朝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还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战役:根据材料“武帝则通过公元前119年的战役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单于仓皇遁逃,西汉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民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80多万人南下,企图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隔岸对峙。苻坚与东晋之间在淝水大战,结果前秦失败。
(4)措施:根据材料“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迁都洛阳;改汉姓;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作用:根据材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由“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可知,民族交往交流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故答案为:
(1) 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
(2) 大将:蒙恬。战役:漠北战役。
(3) 民族:氐族。地点:淝水。
(4) 汉化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通汉婚。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 作用:①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②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民族的形成、人文初祖、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等知识。
33.【答案】(1)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西汉建立刺史制度
(2)秦统一度量衡;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原因:铜量器的材质相对稳定,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3)商路:丝绸之路。作用: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4)见解:制定政策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治理国家要减轻农民负担;治国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洞庭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扬州刺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是西汉建立刺史制度。
(2)措施:根据图片“秦铜椭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秦朝时期统治者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秦统一度量衡;根据图片“汉五铢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西汉时期统治者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原因:根据材料“凡律度量衡用铜者……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选择铜作为度量衡材质的原因是铜量器的材质相对稳定,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3)商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境内)、通往中亚(安息古波斯)、西亚,直到欧洲(大秦古罗马),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包括西域的良种马。大宛产的汗血马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航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海船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海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东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除了通过这条商路来到中国,也有可能通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4)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结合秦汉两朝的统治措施,从制定政策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治理国家要减轻农民负担;治国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1)措施: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西汉建立刺史制度。
(2)措施:秦统一度量衡;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原因:铜量器的材质相对稳定,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摘抄原文亦可,“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
(3)商路:丝绸之路。
作用: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4)见解:制定政策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治理国家要减轻农民负担;治国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任意1点,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 / 1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卷
一、选择题(将下列各小题唯一正确答案选出,并将其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的表格里; 每小题2分, 共60分)
1.(2017七上·金湖期中)“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请问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在洞穴居住的原始人,随着原始农耕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典型的就是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2.(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着群居生活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可知,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原始社会里,人口稀少,禽兽虫蛇很多,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战胜险恶的生存环境,D项正确;
材料反映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最需要的不是学会制造工具,而是能够生存,排除A项;
住在山洞里不是当时古人最需要的,最需要的是解决生存问题,排除B项;
用火是需要的,但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3.(2022·封开模拟)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不仅包括各种动物作为食物,还有植物作为食物,因此可以推断出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A符合题意;
题干并没有涉及干栏式建筑的相关知识,B不符合题意;
材料并没有涉及家畜饲养范围的扩大,C不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的多样化,而不是说动物和植物作为食物谁的占比更大,D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即可作答。
4.(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蚩尤为传说中曾与黄帝作战的九黎部落的领袖,先秦文献描绘的蚩尤形象如同恶魔,但秦朝以蚩尤为东方八神之一,刘邦起兵同时“祀黄帝,祭蚩尤”,蚩尤逐渐成为古代各族尊崇的战神。这反映了(  )
A.蚩尤与黄帝同根同源 B.蚩尤形象取决于帝王态度
C.秦汉各族是蚩尤后裔 D.民族交融促进华夷观转变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可知伴随着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这对于转变传统的华夷观具有重要作用,D项正确;
蚩尤和黄帝属于两个不同的部落,排除A项;
秦汉各族是黄帝后裔,排除C项;
材料当中并未体现帝王态度的作用,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关于“禅让”, 《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 《尚书·大禹谟》中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尧舜禹之间这种“禅让”的主要标准是(  )
A.德能兼备 B.部落势力 C.治水功绩 D.征战功绩
【答案】A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推举人才的标准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A项正确;
尧舜禹“禅让”的标准是德能兼备,部落势力、治水功绩、征战功绩都不是禅让制的标准,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禅让制的内容的相关史实。
6.(2022七上·揭西月考)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说明(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国家特征明显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题干“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说明国家特征明显。约公元前 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故B符合题意;
AD与秦朝有关,故AD不符合题意;
夏朝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朝的建立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约公元前 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7.(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商朝青铜礼器往往把眼睛作为纹饰的中心,纹饰面孔狰狞,让人产生出一种被监视的畏惧感,这说明青铜礼器(  )
A.体现高超技艺 B.象征威严权力
C.传播宗教信仰 D.展现异域风采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商朝青铜礼器往往把眼睛作为纹饰的中心,纹饰面孔狰狞,让人产生出一种被监视的畏惧感”结合所学可知,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B项正确;
材料纹饰面孔狰狞使人产生畏惧,展现了权力的威严,题干中信息未体现出技艺高超,排除A项;
材料纹饰面孔狰狞使人产生畏惧,展现了权力的威严,题干未涉及宗教信仰、异域风采,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8.(2023七上·月考)《太史公自序》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授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C.分封制逐步瓦解 D.诸侯国弃医逃跑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是依靠土地和义务关系建立起周王与各诸侯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是建立在周王室实力基础上,随着诸侯王势力的增强,世袭的诸侯王与周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再听命于周王,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诸侯互相兼并,数目减少,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崩溃,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诸侯国数目减少,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
B. 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
D. 诸侯国弃医逃跑 ,题干中没有显示诸侯国弃医逃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本质问题,不要看表面。
9.(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考古发现,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货币往往来自几个不同的国家,如1963年出土于山西阳高的一批货币,囊括了赵国、魏国和韩国的货币。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统一趋势明显 B.统一市场形成
C.商业交流频繁 D.地域差异消失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货币往往来自几个不同的国家,如1963年出土于山西阳高的一批货币,囊括了赵国、魏国和韩国的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货币中,往往同时发现有几个国家的货币,表明不同国家的货币是可以互相流通的,说明商业往来频繁,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统一趋势明显,排除A项;
战国时期,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形成,排除B项;
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地域差别消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D.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
郡县制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1.(2022七上·南海期末)“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对待别人的家庭如同对待自己的家庭),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体现的是(  )
A.韩非的“法治”思想 B.孔子的“仁政”思想
C.老子的“无为”思想 D.墨子的“兼爱”思想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对待别人的家庭如同对待自己的家庭),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对别人和自己一视同仁,不别亲疏,不分贵贱。这是“爱无差等”,是墨家思想。此材料选自《墨子 兼爱中》。墨子的观点是兼爱非攻。D项正确;
韩非的“法治”思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
孔子的“仁政”思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了墨家的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3七上·和平期末)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各派主张虽然不同,但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这体现了当时(  )
A.文化兼收并蓄 B.官府垄断教育
C.思想严格控制 D.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蜂出并作,各引-端’,各派主张虽然不同,但是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当时文化兼收并蓄。
A项文化兼收并蓄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官府垄断教育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思想严格控制与战国时期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动荡不安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及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13.(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
A.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两者都在规劝统治者要积极地创新变革
C.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主张不同
D.商鞅明显比孔子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深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制度具有传承性,后代只是对前代有所损益,因此无论多久其发展都会有迹可循。而商鞅则认为三代的礼制不同却都成就王业,五霸的法度不同也都成就霸业,因此应该进行不法古的改革创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要求不同,C项正确;
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没有都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排除A项;
孔子主张有守旧的一面,不主张创新变革,排除B项;
从材料中无法对比两者认知程度的深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14.(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商鞅从“利禄官爵持出于兵,无有异施也”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  )
A.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即便宗室贵族,若无军功,同样取消贵族待遇,而平民只要获得战功,就可以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激发了秦军的战斗力,D项正确;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大多具有尚武的民风,排除A项;
奖励军功的措施打击了贵族官僚体制,排除B项;
有军功的宗室贵族仍然可以对秦国政治产生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15.(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抗击匈奴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关于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 B.都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
C.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 D.都曾经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全国度量衡、 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因此秦始皇和汉武帝二者的相似之处叙述正确的是“都通过统一货币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秦始皇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者,汉武帝不是,排除A项;
汉武帝通过强化儒学加强思想控制,而秦始皇不是,排除B项;
开通沟通东西方的商路,与汉武帝相关,与秦始皇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6.(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历史课堂上,孙老师提示“戍守长城”、 “遇雨误期”、 “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正确的联想是(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刘邦起义 D.项羽起义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B项正确;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
刘邦起义、项羽起义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7.(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考古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面部表情很严肃,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陶俑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从侧面印证(  )
A.汉高祖“无为而治” B.西汉王朝社会的鼎盛·
C.“文景之治”的情形 D.汉朝阶级矛盾的消除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考古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面部表情很严肃,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出现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所以当时制作的陶俑也是表情祥和的,C项正确;
陶俑表情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汉高祖无为而治,排除A项;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与图片反映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
汉朝阶级矛盾未曾消除过,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8.(2022·重庆)汉武帝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后又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官职名)一律罢黜。形成儒家独尊局面;还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推崇儒学,形成儒学独尊的局面,这些举措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A 项正确;
材料主旨强调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并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排除 B 项;
推恩令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排除 C 项;
材料信息是打破了无为而治思想,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汉武帝大一纺的措施和影响。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19.(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  )
A.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 B.垄断专营有助于经济发展
C.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 D.官营汇匠的技术普遍不高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和所学知识可知,盐铁官营后,质量不好且价格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体现了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垄断专营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质量不佳阻碍农业生产,不涉及官商勾结,排除C项;
官营工匠的技术普遍不高,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0.(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史书记载:汉初,书籍必须要通过抄写才能完成,为了抄一本书甚至要去千里外寻师访求。因此有“黄金满策,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之说。据此推断(  )
A.西汉因为造纸术的改进促进书籍的传播
B.当时黄金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经书
C.西汉初年进行文化传承的条件十分艰难
D.人们对于求取功名的热情十分高涨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汉初——为了抄一本书甚至要去千里外寻师访求”可知,千里外寻师才能抄一本书,这体现出西汉初年进行文化传承的条件十分艰难,C项正确;
东汉而不是西汉改进造纸术,排除A项;
“黄金满策,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这是比喻性说法,并不是说当时黄金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经书,排除B项;
“黄金——不如留给子孙一本经书”,用比喻性说法,表现出求学之难,这不能体现人们对于求取功名的热情十分高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1.(2023·黄埔一模)东汉光武帝在分封功臣爵邑(爵位与城邑)时,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当时,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材料说明光武帝时期(  )
A.重用宦官 B.控制外戚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权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材料未提及与宦官有关的内容,不能判断光武帝时期是否重用宦官,排除A项;
根据材料“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可知光武帝时期为稳固政权,对外戚严加控制,B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提及宦官的权力,不能判断光武帝时期是否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
材料“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反映的是控制外戚,与“外戚专权’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了光武帝的统治与光武中兴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
A.贸易是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
B.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C.丝绸之路促进了艺术文化的交流
D.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可以看出,古代丝绸之路是沿线众多国家共同构建的结果,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贸易是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
题干材料有没涉及艺术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
题干材料说明中国与罗马有间接的贸易交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3.(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位于西北地区的羌族自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时,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 B.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C.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 D.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位于西北地区的羌族自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时,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D项正确;
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体现的是“位于西北地区的羌族自东汉以来陆续东迁至陇西、关中。至西晋时,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数,已占关中总人口的一半”,排除B项;
从东汉末年到东晋的数百年间,北方人口南迁形成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生后,北方军阀混战,许多中原人开始南迁,题干内容反映的是第二次人口迁徙的高潮,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4.(2022七上·南海期末)关于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认为刘备声望高促进了刘孙联合;《江表传》认为刘备兵力少,作用甚微。据此可知(  )
A.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 B.历史真实无从考证
C.文献史料记载不容置疑 D.历史解释殊途同归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三国志》认为刘备声望高促进了刘孙联合;《江表传》认为刘备兵力少,作用甚微”可知,这说明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不能片面相信单一证据。A项正确;
历史真实无从考证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文献史料记载不容置疑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历史解释殊途同归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历史文化常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研究历史需要多重证据。
25.(2021·广东)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是北方贵族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经济活动的原因,C正确;
D排斥南方本地贵族,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两晋之间人口迁徙的相关知识,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26.(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下列事例能够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大一统
C.孝文帝改革 D.“贞观之治”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可知,这理强调的是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C项正确;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与材料“民族交融”不符,排除A项;
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与材料“民族交融”不符,排除B项;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与材料“民族交融”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
27.(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晋书》里说: “(东晋时期)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这体现了东晋时期(  )
A.外戚宦官势力强大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答案】C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的权力增强,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国家宰相大多都出自门阀士族中,C项正确;
外戚宦官势力强大是东汉时期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
材料中体现的是皇权被削弱,而不是中央集权加强,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削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8.(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多数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但是,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表现在(  )
A.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因此这一时期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表现在实现了民族大交融,A项正确;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海外贸易高度发达、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均不是重要表现,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9.(2023·广东)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天文学与数学领域”,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是北魏农学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队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主要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创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主要知识考点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答题关键是掌握祖冲之的相关史实。
30.(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反映出南北经济达到了均衡 B.受人口迁徙和气候的影响
C.表明北方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D.说明南方已成经济的重心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南移,北方一些农耕区变成了牧区,主要是由于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政局动荡,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游牧区扩大,B项正确;
农牧分界线南移不能体现“南北经济达到了均衡”,排除A项;
图片反映的是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导致游牧区扩大,不是说明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排除C项;
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题(本题共3 小题, 第1 小题10分, 第2 小题15 分, 第3 小题 15分,共 40分)
31.(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脉相承的智慧结晶。请你加入历史探究小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犬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 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他目睹百姓的痛苦,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著名的医药学著作。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材料四 汉字书写在东汉以后发展成为专门的艺术,东晋时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材料五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摘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什么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什么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是指什么局面 文中“释”于何时传入中国
(3) 材料三中所述的“他”是谁 他写了哪一部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被后世尊称为什么
(4) 材料四中作品的作者是谁 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5) 根据材料五,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1)春秋时期。《论语》。
(2)局面:百家争鸣。时间: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4)王羲之。“书圣”。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书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2)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子百家熠熠生辉”指的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大繁荣局面。
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释”指的是佛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文中“释”于传入中国时间是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
(3)人物及著作:根据材料“这部著作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所述的“他”指的是张仲景,他写了《伤寒杂病论》这一部著名的医学著作。
尊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张仲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4)作者:根据材料“《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可知,这幅作品是《兰亭集序》,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尊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5)如何对待: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选择性的继承、发扬等角度作答。根据材料“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故答案为:
(1)春秋时期。《论语》。
(2)局面:百家争鸣。时间: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汉末年)。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4)王羲之。“书圣”。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意1点,观点正确,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2.(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秦汉时期,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部贸易交流频繁,而北方民族间的战争不断。面对匈奴的袭扰,秦朝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则通过公元前119年的战役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材料三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材料四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五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结合所学知识,哪些人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2)材料二的“秦朝大将”是谁 “公元前 119年的战役”指的是什么
(3) 材料三中的“苻坚”是哪个民族的皇帝 他与东晋之间在什么地方大战结果失败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哪些 并分析这次改革的意义。
(5) 根据材料五,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
【答案】(1)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
(2)大将:蒙恬。战役:漠北战役。
(3)民族:氐族。地点:肥水。
(4)汉化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通汉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作用:①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②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途径: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形成的途径是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人文初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2)大将:根据材料“面对匈奴的袭扰,秦朝大将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还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战役:根据材料“武帝则通过公元前119年的战役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单于仓皇遁逃,西汉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民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80多万人南下,企图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隔岸对峙。苻坚与东晋之间在淝水大战,结果前秦失败。
(4)措施:根据材料“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迁都洛阳;改汉姓;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作用:根据材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由“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可知,民族交往交流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故答案为:
(1) 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
(2) 大将:蒙恬。战役:漠北战役。
(3) 民族:氐族。地点:淝水。
(4) 汉化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通汉婚。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 作用:①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②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民族的形成、人文初祖、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等知识。
33.(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看文物·读历史】近年来《国家宝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节目大火,通过讲述种种文物,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请看下列文物,“听”国宝们讲述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里耶秦简是发现于湖南湘西的一批秦朝的洞庭郡迁陵县的官方档案。
材料二 凡律度量衡用钢者……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 ——《汉书·律历志》
如图铜量1982年出土于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材料三
西汉鎏金铜马: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
西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二枚东罗马金币和一枚波斯银币
请回答:
(1) 材料一的两件文物反映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方面采取的哪些措施
(2) 阅读材料二的两个文物分别反映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选择铜作为度量衡材质的原因。
(3)材料三中大宛产的汗血马是通过一条古老的商路来到中国的。请写出这条商路的名称,
并分析它的作用。 东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除了通过这条商路来到中国,也有可能通过哪条航线来到中国
(4) 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历史的发展, “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以上材料中的文物讲述了秦汉两朝的历史。对于这一时期的治国策略,你有何见解
【答案】(1)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西汉建立刺史制度
(2)秦统一度量衡;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原因:铜量器的材质相对稳定,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3)商路:丝绸之路。作用: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4)见解:制定政策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治理国家要减轻农民负担;治国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洞庭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扬州刺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是西汉建立刺史制度。
(2)措施:根据图片“秦铜椭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秦朝时期统治者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秦统一度量衡;根据图片“汉五铢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西汉时期统治者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原因:根据材料“凡律度量衡用铜者……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选择铜作为度量衡材质的原因是铜量器的材质相对稳定,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3)商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境内)、通往中亚(安息古波斯)、西亚,直到欧洲(大秦古罗马),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包括西域的良种马。大宛产的汗血马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航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海船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海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东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除了通过这条商路来到中国,也有可能通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4)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结合秦汉两朝的统治措施,从制定政策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治理国家要减轻农民负担;治国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1)措施: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西汉建立刺史制度。
(2)措施:秦统一度量衡;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原因:铜量器的材质相对稳定,不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摘抄原文亦可,“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
(3)商路:丝绸之路。
作用: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4)见解:制定政策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治理国家要减轻农民负担;治国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任意1点,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