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15:56:48

文档简介

广东省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
(2024·丽水模拟)班级开展“美学散步”文艺欣赏活动,请阅读文章,完成任务。
诗和画的分界(节选)宗白华 ①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 ②但中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无我之境”,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 ③唐朝诗人王昌龄一首题为《初日》的诗云: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④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摩一下榻上的乐器——闺女所吹弄的琴瑟箫笙——枕上的如云的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地躲在那枕边的美发上。诗里并没有直接描绘这金闺少女(除非云发二字暗示着),然而一切的美是归于这看不见的少女的。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 ⑤王昌龄这首诗,使我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门采尔的素描1956年曾在北京展览过),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乳白的光辉弥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室里的主人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这晨风沁人,怎能还睡?) 太阳的光 洗着她早起的灵魂, 天边的月 犹似她昨夜的残梦。 (《流云小诗》) ⑥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诗和画里都是演着光的独幕剧,歌唱着光的抒情曲,这诗和画的统一不是和莱辛②所主张的诗画分界相抵触吗? ⑦我觉得不是抵触而是补充了它,扩张了它们相互的蕴涵。画里本可以有诗(苏东坡语),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像伦勃朗“的油画、中国元人的山水。 ⑧诗也可以完全写景,写“无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摩,和物的对话,表出对物的热爱,像王昌龄的《初日》那样,那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 ⑨但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 ⑩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选自《艺境》) 【批注1】提出观点。 【批注2】你从“拈”字中读出了什么? 【批注3】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王昌龄诗歌的画意。 【批注4】 门采尔的画和王昌龄的诗全是画,全是诗。这句话和开头作者的观点矛盾吗? 【批注5】 诗和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批注6】 读完选文,你认为诗与画是怎样的关系?
1.回应批注2:你从“拈”字中读出了什么?
2.回答批注4:门采尔的画和王昌龄的诗全是画,全是诗。这句话和开头作者的观点矛盾吗?
3.阐释批注5:诗和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4.图解批注6:下面最能诠释作者眼中“诗”与“画”关系的一项(  )
A. B.
C. D.
5.照应批注3:请你写出《木兰柴》这首诗的画意。
木兰柴①
(唐)王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②无所处。
【注释】:①柴:通“寨”,栅栏。②岚:山林中的雾气。
【答案】1.读出了作者是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人。
2.不矛盾。作者的观点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有各的表现范围。这里是因为门采尔的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所以他的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的诗作描绘的景融入了诗人的纯粹的情,而读者可以从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纯粹的情感,所以说他的诗全是画也全是诗。(意对即可)
3.诗可以叙写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若情绪的感受;而画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但却能展现耀目的光彩。(意对即可)
4.C
5.示例:这首诗的境界很像一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秋意肃爽,夕阳缓缓西沉,染红了天空,静谧的山川收束着余辉。天边的飞鸟急促地扑棱若翅膀,追逐着同伴归巢。翠绿的山色,在夕阳柔和的光影中显得分外鲜明。傍晚林间的雾气,四处弥漫,飘忽不定。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1.拈,本义指用指取物。也指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结合“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和下文“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可知,“拈”字写出了作者是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人。
故答案为: 读出了作者是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人。
2.结合第①段“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可知,“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的意思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有各的表现范围。结合第④段“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和下文“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第⑤段“王昌龄这首诗,使我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门采尔的素描1956年曾在北京展览过),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可知,“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意思是因为门采尔的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所以他的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的诗作描绘的景融入了诗人的纯粹的情,而读者可以从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纯粹的情感,所以说他的诗全是画也全是诗。二者不矛盾。
故答案为: 不矛盾。作者的观点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有各的表现范围。这里是因为门采尔的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所以他的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的诗作描绘的景融入了诗人的纯粹的情,而读者可以从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纯粹的情感,所以说他的诗全是画也全是诗。(意对即可)
3.结合第⑨段“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可知,诗可以叙写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若情绪的感受;结合第⑨段“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可知,画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但却能展现耀目的光彩。
故答案为: 诗可以叙写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若情绪的感受;而画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但却能展现耀目的光彩。(意对即可)
4.结合第①段“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可知,选C。
故答案为:C。
5.示例:此诗描写傍晚时分天色无光而明的短暂时刻的自然景物,秋山收集起夕阳的颜色,连翩的飞鸟追逐着前面的伙伴。山林时不时地展现出彩色与翠色,山林中的雾气似乎无处安歇。全诗活画出一幅秋山暮蔼鸟归图,亮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构成一幅秋天傍晚大山之中的富有生机而绝美的图画,相当有意境。
故答案为: 这首诗的境界很像一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秋意肃爽,夕阳缓缓西沉,染红了天空,静谧的山川收束着余辉。天边的飞鸟急促地扑棱若翅膀,追逐着同伴归巢。翠绿的山色,在夕阳柔和的光影中显得分外鲜明。傍晚林间的雾气,四处弥漫,飘忽不定。
(2024·台州模拟)阅读
【热点再现】
央视网消息:近期,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的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不少家长反映,课间十分钟学生除了接水、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得老老实实待在教室里。随后,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
那么,如何让课间十分钟“燃”起来 台州各地的学校有新招,他们将跳皮筋、接力跑、投壶、踢毽子、滚铁环、踩高跷、抖空竹、老鹰捉小鸡、丢沙包等传统游戏引入校园,让曾经专属于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在10后中活跃起来。孩子们在课间活动中“跳”出花样、“玩”出自信,收获快乐和成长。
【资料一】
《论语·先进》篇有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曲折地表达了古人理想的课余休闲生活。
而中国士人的很多课余放松也来自游戏。游戏,古时称“戏、游嬉”。《礼记·学记》中记载:“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意思是:学习时就努力进修,休息时就尽情游乐。
【资料二】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回:“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 ”宾再拜受,主人般还,曰:“辟。”主人阵阶上拜送,宾般还曰:“辟。”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宾就筵。
左右告矢具,请拾投。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算焉。宾党于右,主党于左。
《礼记·投壶》
【注释】①沂(y1):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②舞零(yu):这里指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南。③司射:主持射礼的官员,投壶属于射一类的事。④枉矢哨壶:弯曲的矢和歪嘴的壶。⑤般还:古人受拜时退缩转身以示谦让的一种动作。⑥辟:免礼。
【资料三】
①中国民间传统游戏历史悠久,门类齐全。流传至今的游戏项目,数不胜数。游戏既是民间娱乐活动,又是一种传统文化。传统游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乐此不疲。
②民间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体质。游戏中孩子情不自禁地展开互动,肢体逐渐协调运动,在游戏参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如家喻户晓的民间游戏踢毽子、丢沙包等,能够锻炼孩子的腿部支撑力、弹跳力,锻炼手部的力量,使其与腿部运动互相协调。再如:捉迷藏,孩子在游戏中需要系统地观察周围的环境,通过左顾右盼、来回奔跑等形式,鍛炼了心肺功能,在观察用眼等方面也获得了进步。
③民间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的民间游戏,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游戏的熏陶,对游戏中吸收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孩子形成生活智慧,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他们在游戏后建立了深情厚谊,延伸到生活中也愿意互相帮助,从帮助他人、与他人合作等方面获得了很多的快乐,这些独生子女也变得不再孤立、自私。如____
④民间游戏可以提高孩子对文化的认同。民间游戏可以宣传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让孩子自然地记住文化信息,对传统文化形成一种熟悉感,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各个地区都有一些方言,部分的方言游戏能够传承语言文化,如花样跳皮筋时孩子说唱的歌谣:“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⑤民间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游戏在传承过程中,还可以创新,如手工制作小灯笼、舞龙、旱船、毛驴等秧歌道具。传统游戏经过改良,又增添了新的元素,有了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6.在阅读【资料二】时,小州对画波浪线句“左右告矢具,请拾投”中的“具”字不太理解,请结合所学为他答疑解惑。
7.用“/”给【资料二】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3处)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8.《礼记·投壶》中主人和宾客的对话颇有意味,请你任选下面一个句子,在括号中补充其说话时的神态或动作,并阐述理由。
A.主人(  )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
B.宾(  )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 ”
9.阅读【资料一】和【资料二】,分析《论语·先进》与《醉翁亭记》中理想的休闲状态有什么不同
10.在阅读【资料三】后,小台和小州对于文章的观点有不同的见解。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小台:我认为文章围绕第①段中的“传统游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乐此不疲”展开论述。
小州:我不这么认为。文章是围绕最后一段中的“民间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展开论述。
11.从【热点再现】中另选一个游戏,并参照【资料三】第②段的画线句,为第③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12.为了丰富“课间十分钟”活动,小台准备向学校推荐以下传统游戏。请你任选一项,帮忙阐明推荐理由。
A.投壶 B.对弈 C.吟咏(飞花令)
13.在推动“课间十分钟”活动过程中,小州听到了另一种声音: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会影响下节课的学习效率。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以上【资料】及【热点再现】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做到有理有据,120字左右。
【答案】6.详细;全,都;①
7.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8.A
9.《论语·先进》中的理想休闲状态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追求的是个人修养的提升,重视与志同道合者的交流。而《醉翁亭记》则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休闲状态,强调在山水之间享受生活的乐趣,通过游玩、宴饮等活动来放松心情,体验自然的美好。两者在休闲状态上,一个更重内心,一个更重外在体验。
10.小台和小州对于文章的观点有不同的见解,实际上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文章确实强调了传统游戏作为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的传承,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从中获得乐趣,这一点在小台的看法中得到了体现。同时,文章也深入探讨了民间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和休闲作用,这在小州的看法中得到了凸显。综合来看,文章不仅描绘了传统游戏的魅力,更突出了其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文章既围绕传统游戏的传承乐趣展开,也强调了其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和休闲作用。
11.在台州某小学,课间十分钟,孩子们热衷于“丢沙包”这一传统游戏。丢沙包不仅需要孩子们身手敏捷,更考验他们的团队协作与策略思维。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迅速判断、准确投掷,同时还需要与队友密切配合,共同防守和进攻。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更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会了合作与沟通,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丢沙包游戏,孩子们在快乐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体验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12.A
13.对于课间十分钟活动是否会影响下节课学习效率的说法,我不完全赞同。课间活动能让学生放松身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反而有促进作用。当然,活动应适度,避免过于激烈导致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因此,只要合理安排课间活动,其积极影响远大于可能存在的短暂影响。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新闻、材料类文本;醉翁亭记;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补充论据;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读懂文言文及题目要求,理解出题人意图,结合文章著作背景分析主客对话该有的礼仪要求,理解主客之间的神态、动作等,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掌握常见文言词汇,读懂文言文大意,注意抓住描写对象特征、情感句、作者评价等分析人物的精神状态,比对两篇文言文休闲状态的不同支持即可。
(5)本题考查个人看法。注意读懂题目要求和【资料三】,抓住关键句分析归纳【资料三】主要内容,分析小台和小州的观点适合符合,注意态度积极向上,言之合理。
(6)本题考查补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结合上下文分析横线处语境,组织语言,参考给到的例句格式,补写事例即可。
(7)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读懂题目要求,理解出题人意图,理解给到的三个游戏本身的特色、对学生的意义、课间活动的适宜性等特点,分析是否适合学生课间十分钟开展,言之合理即可。
(8)本题考查个人看法。注意读懂题目要求和资料大意,理解出题人意图。结合自身经历谈对“课间十分钟”的看法,态度要积极向上,言之合理。
【译文】
资料二:
当宴会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宾客欢乐的场面。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欧阳修《醉翁亭记》
投壶的礼仪是这样的:主人拿着箭,司射拿着壶,叫人拿着酒壶。主人说:“我有弯曲的箭和会发出哨声的壶,想用来使宾客欢乐。”宾客说:“您既有美酒佳肴赐给我,又加上娱乐活动,我怎敢推辞?”主人说:“弯曲的箭和会发出哨声的壶,不值得推辞,我斗胆再请求。”宾客说:“我坚决推辞但您不听从,怎敢不恭敬地听从呢?”宾客拜了两拜接受了箭,主人退后说:“请回避。”主人在东阶上拜送,宾客退后说:“请回避。”拜过后,接受箭,上前就走到两柱之间,退后返回原位,向宾客作揖,请他入席。
左右的人报告箭已齐备,请求拾取投壶。有投中的,司射就坐下放一根筹码。宾客在右边,主人在左边。
——《礼记·投壶》
6.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为: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具:详细。
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翻译为: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都,全。
③左右告矢具,请拾投,翻译为:左右的人报告箭已齐备,请求拾取投壶。具:准备,备好,对应①
故答案为:详细;全,都;①
7.例句翻译为:投壶的礼仪是这样的:主人拿着箭,司射拿着壶,叫人拿着酒壶。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是单独的主谓句,在“礼、矢、中”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8.A翻译为:主人说:“弯曲的箭和会发出哨声的壶,不值得推辞,我斗胆再请求。”
B翻译为:宾客说:“我坚决推辞但您不听从,怎敢不恭敬地听从呢?”
这两句话是主人请客人投壶,双方谦虚一下就开心投壶了,中国人尤其是古人是讲究礼仪的,面对邀请不可能立马同意表示自己会,应该谦虚一下再同意。A处可以是主人面带微笑的说话,表示请客人投壶的诚意“不足辞也”。B可以是稍作犹豫,毕竟要谦虚一下推辞一下,但是又因为主人的邀请不得不参加投壶“敢不敬从”。面稍作犹豫后拱手施礼,表示敬意且接受邀请。
故答案为:A 微微颔首,面带微笑。在这段对话中,主人和宾客的言辞都体现了古代礼仪中的谦逊与尊重。主人在提出邀请时,使用了“枉矢哨壶,不足辞也”,表明自己提供的娱乐活动并不值得推辞,但仍然谨慎地请求宾客同意。因此,可以推测主人在说这句话时是以一种面带微笑的表情,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友好。
B 略作犹豫,然后拱手施礼。而宾客在回应时,首先表示了自己本来想要推辞(“某固辞不得命”),但既然主人坚持邀请,便表示会遵从(“敢不敬从”)。这种表达方式显示了宾客的谦虚和对主人的尊重,因此可以想象宾客在说这句话时可能是略作犹豫,然后拱手施礼,表示自己的敬意和接受邀请。
9.《论语·先进》篇有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曲折地表达了古人理想的课余休闲生活。重点是几个人一起沐浴春风,吟咏而归,他们是志同道合的,重点在于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提高内心的修养。
《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让作者陶醉,强调外在体验获得的娱乐与放松。
故答案为:《论语·先进》中的理想休闲状态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追求的是个人修养的提升,重视与志同道合者的交流。而《醉翁亭记》则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休闲状态,强调在山水之间享受生活的乐趣,通过游玩、宴饮等活动来放松心情,体验自然的美好。两者在休闲状态上,一个更重内心,一个更重外在体验。
10.结合内容分析即可。
如小台,【资料三】第一段写传统游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大人小孩都乐此不疲。强调传统游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及游戏本身的趣味性。第二段通过举踢毽子、丢沙包等游戏,解说传统游戏如何让人们在互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小台观点正确。
如小州,【资料三】第一段写传统游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第五段结尾段强调民间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通过举手工制作小灯笼、舞龙、旱船、毛驴等秧歌道具等例子,解说了民间游戏如何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起到教育和休闲的作用。小州观点正确。
如综合,【资料三】第一段写传统游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大人小孩都乐此不疲。强调传统游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及游戏本身的趣味性。第二段通过举踢毽子、丢沙包等游戏,解说传统游戏如何让人们在互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第五段结尾段强调民间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通过举手工制作小灯笼、舞龙、旱船、毛驴等秧歌道具等例子,解说了民间游戏如何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起到教育和休闲的作用。强调民间游戏既有历史底蕴和趣味性,且 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小台和小州的观点各有侧重,综合一下才是本文的重点。
故答案为:小台和小州对于文章的观点有不同的见解,实际上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文章确实强调了传统游戏作为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的传承,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从中获得乐趣,这一点在小台的看法中得到了体现。同时,文章也深入探讨了民间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和休闲作用,这在小州的看法中得到了凸显。综合来看,文章不仅描绘了传统游戏的魅力,更突出了其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文章既围绕传统游戏的传承乐趣展开,也强调了其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和休闲作用。
11.注意横线处前文强调游戏是共同合作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游戏后建立了深情厚谊,进而延伸到生活中,比如说接力跑、丢沙包、打羽毛球等,至少得两个人以上参与的游戏,才能让参与者养成合作互助的习惯和意识。补充的事例论据注意参考例句格式展开描述即可。如接力跑,孩子们在奔跑与交接中学会了团队合作。当队友落后时,他们会在旁鼓励,加油打气,明白了团结的意义。当团队取得胜利,大家会欢呼雀跃,感受到合作共赢精神。
故答案为:在台州某小学,课间十分钟,孩子们热衷于“丢沙包”这一传统游戏。丢沙包不仅需要孩子们身手敏捷,更考验他们的团队协作与策略思维。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迅速判断、准确投掷,同时还需要与队友密切配合,共同防守和进攻。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更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会了合作与沟通,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丢沙包游戏,孩子们在快乐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体验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12.结合游戏特色、对学生的意义、课间活动的适宜性等方面展开描述即可。
如投壶,课间十分钟投壶,看到壶思考如何精准投入,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还培养了手眼协调能力,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一举多得。
如对弈,课间十分钟对弈,双人对峙,思考如何下棋,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耐心,加强友谊。
如吟咏(飞花令),课间十分钟吟咏,你接我来,提高学生对古诗名句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轻松游戏的同时还提高对诗文的认识。
故答案为:我选择推荐A.投壶游戏。投壶是一种富有技巧和挑战性的传统游戏,非常适合在课间十分钟进行。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提升精准度和注意力,还能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冷静。此外,投壶游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队比赛等形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默契。最重要的是,投壶游戏简单易学,规则明确,不需要太多器材和场地,非常适合在学校课间开展。因此,我推荐将投壶游戏纳入“课间十分钟”活动,为学生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13.围绕课间十分钟活动是否会影响下节课学习效率的问题展开,言之合理即可。
【热点再现】第一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
第二段:孩子们在课间活动中“跳”出花样、“玩”出自信,收获快乐和成长。
【资料一】第二段:学习时就努力进修,休息时就尽情游乐。
【资料三】民间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体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孩子对文化的认同;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
上述都是在强调游戏对学生身心上的积极作用,可见课间十分钟让学生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调整下状态,这样下节课上课才能注意力集中,精神状态饱满。当然课间十分钟不能开展剧烈活动,十分钟,内容简单的游戏效果才好,如飞花令、投壶、拍手等。
故答案为:对于课间十分钟活动是否会影响下节课学习效率的说法,我不完全赞同。课间活动能让学生放松身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反而有促进作用。当然,活动应适度,避免过于激烈导致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因此,只要合理安排课间活动,其积极影响远大于可能存在的短暂影响。
二、文言文阅读
(2024·柳州模拟)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①名之曰“快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②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③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④,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⑤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⑥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子瞻:苏轼,字子瞻。②病:忧愁,苦闷。③会稽:即会计,指钱财、赋税等事务。④瓮牖(yǒu):用破瓮做的窗户。形容家道贫寒。⑤挹(yi):汲取。⑥骚人思士:指诗人和心怀忧思之人。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不以物喜 B.不可知其源 其势益张
C.出淤泥而不染 隶而从者 D.心乐之 以天下之所顺
15.下列对【甲】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到小石潭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
B.文中写潭中游鱼细致生动,或动或静,精灵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C.作者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凄苦忧伤的情感基调是矛盾的。
D.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可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这里的“无人”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连山绝壑,长林古木。
17.【甲】文作者游小石潭时感情有何变化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8.【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被贬后所作,分析他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更欣赏哪种情感呢 并谈谈理由。
【答案】14.B
15.C
16.①溪水向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②连绵的群山,幽深的峡谷,茂盛的山林,古老的树木。
17.甲文中作者的感情由喜悦变为忧伤。开头发现小石潭,水声悦耳“心乐之”,接着看到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有短暂的喜悦;最后潭边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触发了作者心中被贬谪的孤凄悲凉之情,变得忧伤无比了。
18.甲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表达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我更欣赏乙文作者的豁达情怀,人的一生总有挫折坎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小石潭记;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5)①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文中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②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现在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14.A.介词,把\介词,因为;
B.代词,它的\代词,它的;
C.表转折,却\表修饰,不译;
D.代词,指水声\助词,的;
故选B。
故答案为:B
15.ABD正确。C.作者两次写到“乐”,是看到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和水中游鱼而快乐,后来看到凄清的环境,又生发出了凄苦之情。与文章凄苦忧伤的情感基调不矛盾。“乐”是表象,“忧”是实质。故选C。
故答案为:C
16.重点词语:①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若隐若现。②连,连绵。绝壑,极深的山谷。
故答案为: ①溪水向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②连绵的群山,幽深的峡谷,茂盛的山林,古老的树木。
17.甲文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孤凄悲凉。作者借景抒怀,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来加以发挥的。前面重在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说透“快哉”的涵义;后面重在议论,以推理的笔法证明“快哉的确切无误;或含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谈看法:例如,我更欣赏乙文作者的豁达不羁的情怀,尽管遭遇不幸,也能从容处世。只要不颓废,不消极,时刻酝酿着乐观,便有了超越平凡的风度,也就能走向美好人生。故答案为:甲文中作者的感情由喜悦变为忧伤。开头发现小石潭,水声悦耳“心乐之”,接着看到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有短暂的喜悦;最后潭边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触发了作者心中被贬谪的孤凄悲凉之情,变得忧伤无比了。
18.根据第一段中的“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可知,开头发现小石潭,水声悦耳“心乐之”。根据第二段中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看到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有短暂的喜悦。根据第三段中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潭边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触发了作者心中被贬谪的孤凄悲凉之情,变得忧伤无比了。当时的作者遭到贬谪,心情是抑郁,因而寄情山水寻得欢乐。但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流露出来。
故答案为: 甲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表达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我更欣赏乙文作者的豁达情怀,人的一生总有挫折坎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
三、诗歌鉴赏
19.(2023·婺城模拟) 古往今来,无数名家都书写少年。请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结合诗句内容,探究古人笔下理想的少年形象。
少年行(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赠少年
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①,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释】①淮阴市:淮阴侯韩信曾在此受胯下之辱,后来却成为一代名将。诗人以此为典勉励自己。
【答案】古人笔下的理想少年形象体现在两位诗人刻画的少年形象的共同点上:少年游于“咸阳”“江海”这一地点,可见少年是朝气蓬勃,四处游历,一直行走在路上的。/以“相逢意气为君饮”“酒酣夜别”这一举动,可见少年无论是欢聚,还是离别,都奔放刚健、意气风发,彼此互相勉励,具有豪情壮志。/以“月照高楼”“系马高楼”这一美好环境,烘托少年的志向远大、豪放不羁,有豪迈气概。古人笔下的理想少年形象还具有以下特点:以“淮阴侯”的典故,写出少年即使遭遇挫折,一时不顺,仍不懈努力,坚定志向,渴望有一番作为。/从“咸阳游侠多少年”中的“侠”可见少年应该具备重义轻生、救人于危难、仗义疏财等侠客精神。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生活杂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古人笔下的理想少年形象体现在两位诗人刻画的少年形象的共同点上:
从《少年行》“咸阳游侠多少年”、《赠少年》中“江海相逢客恨多”可知,少年游于“咸阳”“江海”等这些地点,可见少年是朝气蓬勃,四处游历,一直行走在路上的;
从《少年行》“相逢意气为君饮”、《赠少年》中“酒酣夜别淮阴市”这些行为动作可知,少年无论是欢聚,还是离别,都奔放刚健、意气风发,彼此互相勉励,具有豪情壮志;
从《少年行》“系马高楼垂柳边”、《赠少年》中“月照高楼一曲歌”可知,“月照高楼”“系马高楼”这一美好环境,烘托少年的志向远大、豪放不羁,有豪迈气概。“系马高楼垂柳边”,写“高楼”,烘托出少年侠客的豪迈气概;写“垂柳”,则烘托出少年侠客的风流、飘逸。而“月照高楼一曲歌”写出少年最后在高楼对明月,诗人和派上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高楼“烘托出少年豪放不羁的情怀和豪迈的气概;
古人笔下的理想少年形象还具有以下特点:《赠少年》中,以“淮阴侯”的典故,写出少年即使遭遇挫折,一时不顺,仍不懈努力,坚定志向,渴望有一番作为。
《少年行》中,从“咸阳游侠多少年”中的“侠”可见少年应该具备重义轻生、救人于危难、仗义疏财等侠客精神。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古人笔下的理想少年形象体现在两位诗人刻画的少年形象的共同点上:少年游于“咸阳”“江海”这一地点,可见少年是朝气蓬勃,四处游历,一直行走在路上的。/以“相逢意气为君饮”“酒酣夜别”这一举动,可见少年无论是欢聚,还是离别,都奔放刚健、意气风发,彼此互相勉励,具有豪情壮志。/以“月照高楼”“系马高楼”这一美好环境,烘托少年的志向远大、豪放不羁,有豪迈气概。古人笔下的理想少年形象还具有以下特点:以“淮阴侯”的典故,写出少年即使遭遇挫折,一时不顺,仍不懈努力,坚定志向,渴望有一番作为。/从“咸阳游侠多少年”中的“侠”可见少年应该具备重义轻生、救人于危难、仗义疏财等侠客精神。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四、默写
20.(2022·奉化模拟)【赏诗文】同学们对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很感兴趣,邀你来探究。整理诗文中的“柳”与“别”。
诗文中的“柳” 古诗里的“别”
摇曳多姿的柳,在古人笔下意趣万千。它是《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离愁;是谢道韫“①   ”(《咏雪》)的才情;是李白“②   ,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乡愁;是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③   ”(《游山西村》)的希望;是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④   ”(《咸阳城东楼》)的苍凉。 试听别语慰相思。“山回路转不见君,⑤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目送;“挥手自兹去,⑥   ”(《送友人》)是李白的静听;“⑦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的牵挂;“⑧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的安慰。
⑨由以上发现,除了柳,古人别时寄情的载体还有   、   。
【答案】未若柳絮因风起;此夜曲中闻折柳;柳暗花明又一村;蒹葭杨柳似汀洲;雪上空留马行处;萧萧班马鸣;我寄愁心与明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马蹄印;马鸣声、明月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积累与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絮、折、村、蒹、葭、汀、洲、萧、班、鸣、涯”等字要正确书写。
结合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古人别时寄性的载体分别还有马蹄印、马鸣声、明月。
故答案为:未若柳絮因风起;此夜曲中闻折柳;柳暗花明又一村;蒹葭杨柳似汀洲;雪上空留马行处;萧萧班马鸣;我寄愁心与明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马蹄印;马鸣声、明月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五、综合性学习
(2023·永吉模拟)“教育双减”话题,成“两会”焦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部分学生、家长多有误解,为此,某初中学校开展“聚力‘双减’促发展”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加。
21.黑板报上有一幅漫画,请你向同学们简要介绍画面的主要内容。
22.班级通讯员转发了一则消息,从中可以看出“双减”获得了怎样的效果?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①今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发布了《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②《报告》显示:“双减”后,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
③《报告》显示,“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表示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分别是96.8%、92.8%、90.5%和96.0%。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89.0%的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学生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75.5%的家长认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阅读、运动、劳动、社会实践总时间增加,68.2%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增加。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22年3月2日)
你的探究结果:
23.活动中,有少数同学认为名著阅读加重了学业负担,不应提倡。引发了大家积极的讨论。
李华说:“名著阅读不会加重学业负担,反而能培养我们优良的品德。”
张红说:“是名著为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让我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怎么会是负担呢?”
请你从所阅读的名著里,分别为李华和张红补写一个事例论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要求写出作品、人物名称,主要事迹及作用。
为李华补写的事例论据   
为张红补写的事例论据   
【答案】21.画面的中心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学生在用力托举杠铃,杠铃的两端各有一个比学生体形大很多的圆柱,圆柱左面和右面分别写有“校外培训”、“作业负担”字样。学生后方是一只持文件的手,文件上有“双减”二字。
22.各地坚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学生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
23.李华示例:我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历经九九八十难,不气馁,不畏缩,在他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坚韧。;张红示例: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我跟着他南极探险,神游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是名著让我到达足迹不能到达的地方,激起我探索未知的勇气。
【知识点】图表信息;漫画释义;材料探究;补充论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漫画内容的能力。介绍画面内容,最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比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遍,注意要素齐全,不能遗漏。
(2)本题考查探究结果的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3)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21.本题考查描述漫画的能力。漫画的主要内容有“举着杠铃的学生”、“杠铃两端分别写着‘校外培训’和‘作业负担’”、“学生背后有一只手,手里拿着写着‘双减’字样的文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画面内容即可。示例:漫画画着一个身材瘦小的学生在用力托举杠铃,杠铃的两端各有一个比学生体形大很多的圆柱,左面圆柱写有“校外培训”字样,右面圆柱则写着“作业负担”字样。学生后方有一只拿着文件的手,文件上写着“双减”二字。
22.本题考查探究结果的能力。根据材料第③段“《报告》显示,‘双减’后,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表示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分别是96.8%、92.8%、90.5%和96.0%”可知,各地坚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根据材料第③段内容“学生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75.5%的家长认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阅读、运动、劳动、社会实践总时间增加,68.2%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增加”分析概括,可提炼出:学生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
23.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为李华补写的事例论据应围绕着“优良的品德”展开,为张红补写的事例论据应围绕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再按照“名著的名称+人物名称+人物主要的事迹+对我的影响”的形式补写即可。示例一:我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从懵懂不知的少年,历经挫折,却毫不气馁,不畏缩,一路往前,为革命事业奉献终生,在他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不为命运所屈服,什么叫顽强勇敢地活着。示例二:我喜欢法布尔的《昆虫记》,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为我们描绘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命尊敬与热爱。是名著激起了我对生命的热爱,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勇气。
六、写作题
24.(2024·金华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墨子号”里有“小孔成像”的基因,飘过秦砖汉瓦的雪也飘过现代高楼,话剧《骆驼祥子》改编于老舍的经典名著,模仿人类智能出现了 AI……有人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也有人说:“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⑴题目自拟;⑵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⑶不少于500字;⑷不得出现包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参考例文】
传承不守日,创新不忘本
李子柒的海外爆红、中国网络文学风靡北美、《三体》热销于全球,都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做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才能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传承不守旧日,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在李子柒沾满烟火气的田园生活中,用短视频的方式将文化向外输出,让西方人体会到了古老东方文化的美妙,并为之深深折服。《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是它在传统文化升温的背景下,用擂台赛、积分赛的新型方式迎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国家宝藏》节目“让国宝活起来”,以五千年底蕴彰显文化自信。节目的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华文化,从国内到国外,从年轻网络族群到年长的电视观众,全方位地掀起了一波历史文化热潮。在这些古老深厚的文化背景下,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鲜元素的注入让古老文化再次鲜活起来。
创新不忘本,唯有扎根于民族血脉,才能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历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路传承,这是我们的骄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王珮瑜是我国著名京剧演员。成名之后王珮瑜始终对自己的角色有着清楚明确的定位,无论是上节目还是开讲座,她从来都以“京剧演员”自称。随着现代化媒体和娱乐行业的崛起,京剧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的发展,京剧行业本身的一些限制和弊端也阻碍了其传承。对此,王珮瑜勇敢地站出来,成为了一名“现代京剧推广人”。力图以全新的方式,借助多样化的平台和渠道推广,让年轻一代感悟京剧之美,传扬国粹。中华文化历经时代风雨,文脉千年不朽。时代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新一代的手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守护传承好这份荣耀。
创新与传承应携手并进。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要在孩子心中种植文化基因的种子,滋养孩子创新的意识。要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学习特点,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运用学生喜爱、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开展,特别是要开发和利用社会网络资源,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文化精品,吸引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最终构建校内外结合、互为补充、相互合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格局,形成教育合力,产生整体育人的效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让我们深植文化自之根,通过以文化人,传承文化基因,坚定国民文化自信,创新文化内容,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每一位国民都能讲好中国故事。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有人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也有人说:“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世界是发展的,从古人智慧中汲取精华,进而创新发展。强调传统和创新的意义,对我们的积极作用。写作时要围绕这点,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传统和创新融合的意义;对待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创新发展。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写传统和创新融合的意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进而在科技发展中运用。如墨子号就用到了墨子小孔成像中光线的原理。如航天器就以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来命名。从传统中走来,像科技创新走去。
第四,结构。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传承不守日,创新不忘本。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广东省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
(2024·丽水模拟)班级开展“美学散步”文艺欣赏活动,请阅读文章,完成任务。
诗和画的分界(节选)宗白华 ①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 ②但中国古代抒情诗里有不少是纯粹的写景,描绘一个客观境界,不写出主体的行动,甚至于不直接说出主观的情感,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无我之境”,但却充满了诗的气氛和情调。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 ③唐朝诗人王昌龄一首题为《初日》的诗云: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④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它从窗门跳进来,跑到闺女的床前,散发着一股温暖,接着穿进了罗帐,轻轻抚摩一下榻上的乐器——闺女所吹弄的琴瑟箫笙——枕上的如云的美发还散开着,杨花随着晨风春日偷进了闺房,亲昵地躲在那枕边的美发上。诗里并没有直接描绘这金闺少女(除非云发二字暗示着),然而一切的美是归于这看不见的少女的。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 ⑤王昌龄这首诗,使我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门采尔的素描1956年曾在北京展览过),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乳白的光辉弥漫在长垂的纱幕上,随着落上地板,又返跳进入穿衣镜,又从镜里跳出来,抚摸着椅背,我们感到晨风清凉,朝日温煦。室里的主人是在画面上看不见的,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这晨风沁人,怎能还睡?) 太阳的光 洗着她早起的灵魂, 天边的月 犹似她昨夜的残梦。 (《流云小诗》) ⑥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诗和画里都是演着光的独幕剧,歌唱着光的抒情曲,这诗和画的统一不是和莱辛②所主张的诗画分界相抵触吗? ⑦我觉得不是抵触而是补充了它,扩张了它们相互的蕴涵。画里本可以有诗(苏东坡语),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像伦勃朗“的油画、中国元人的山水。 ⑧诗也可以完全写景,写“无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摩,和物的对话,表出对物的热爱,像王昌龄的《初日》那样,那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 ⑨但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 ⑩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诗不压倒画,画也不压倒诗,而是相互交流交浸),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选自《艺境》) 【批注1】提出观点。 【批注2】你从“拈”字中读出了什么? 【批注3】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王昌龄诗歌的画意。 【批注4】 门采尔的画和王昌龄的诗全是画,全是诗。这句话和开头作者的观点矛盾吗? 【批注5】 诗和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批注6】 读完选文,你认为诗与画是怎样的关系?
1.回应批注2:你从“拈”字中读出了什么?
2.回答批注4:门采尔的画和王昌龄的诗全是画,全是诗。这句话和开头作者的观点矛盾吗?
3.阐释批注5:诗和画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4.图解批注6:下面最能诠释作者眼中“诗”与“画”关系的一项(  )
A. B.
C. D.
5.照应批注3:请你写出《木兰柴》这首诗的画意。
木兰柴①
(唐)王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②无所处。
【注释】:①柴:通“寨”,栅栏。②岚:山林中的雾气。
(2024·台州模拟)阅读
【热点再现】
央视网消息:近期,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的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不少家长反映,课间十分钟学生除了接水、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得老老实实待在教室里。随后,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
那么,如何让课间十分钟“燃”起来 台州各地的学校有新招,他们将跳皮筋、接力跑、投壶、踢毽子、滚铁环、踩高跷、抖空竹、老鹰捉小鸡、丢沙包等传统游戏引入校园,让曾经专属于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在10后中活跃起来。孩子们在课间活动中“跳”出花样、“玩”出自信,收获快乐和成长。
【资料一】
《论语·先进》篇有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曲折地表达了古人理想的课余休闲生活。
而中国士人的很多课余放松也来自游戏。游戏,古时称“戏、游嬉”。《礼记·学记》中记载:“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意思是:学习时就努力进修,休息时就尽情游乐。
【资料二】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回:“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 ”宾再拜受,主人般还,曰:“辟。”主人阵阶上拜送,宾般还曰:“辟。”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宾就筵。
左右告矢具,请拾投。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算焉。宾党于右,主党于左。
《礼记·投壶》
【注释】①沂(y1):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②舞零(yu):这里指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南。③司射:主持射礼的官员,投壶属于射一类的事。④枉矢哨壶:弯曲的矢和歪嘴的壶。⑤般还:古人受拜时退缩转身以示谦让的一种动作。⑥辟:免礼。
【资料三】
①中国民间传统游戏历史悠久,门类齐全。流传至今的游戏项目,数不胜数。游戏既是民间娱乐活动,又是一种传统文化。传统游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乐此不疲。
②民间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体质。游戏中孩子情不自禁地展开互动,肢体逐渐协调运动,在游戏参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如家喻户晓的民间游戏踢毽子、丢沙包等,能够锻炼孩子的腿部支撑力、弹跳力,锻炼手部的力量,使其与腿部运动互相协调。再如:捉迷藏,孩子在游戏中需要系统地观察周围的环境,通过左顾右盼、来回奔跑等形式,鍛炼了心肺功能,在观察用眼等方面也获得了进步。
③民间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的民间游戏,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游戏的熏陶,对游戏中吸收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孩子形成生活智慧,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他们在游戏后建立了深情厚谊,延伸到生活中也愿意互相帮助,从帮助他人、与他人合作等方面获得了很多的快乐,这些独生子女也变得不再孤立、自私。如____
④民间游戏可以提高孩子对文化的认同。民间游戏可以宣传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让孩子自然地记住文化信息,对传统文化形成一种熟悉感,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各个地区都有一些方言,部分的方言游戏能够传承语言文化,如花样跳皮筋时孩子说唱的歌谣:“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⑤民间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游戏在传承过程中,还可以创新,如手工制作小灯笼、舞龙、旱船、毛驴等秧歌道具。传统游戏经过改良,又增添了新的元素,有了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6.在阅读【资料二】时,小州对画波浪线句“左右告矢具,请拾投”中的“具”字不太理解,请结合所学为他答疑解惑。
7.用“/”给【资料二】中画横线句断句。(限断3处)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8.《礼记·投壶》中主人和宾客的对话颇有意味,请你任选下面一个句子,在括号中补充其说话时的神态或动作,并阐述理由。
A.主人(  )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
B.宾(  )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 ”
9.阅读【资料一】和【资料二】,分析《论语·先进》与《醉翁亭记》中理想的休闲状态有什么不同
10.在阅读【资料三】后,小台和小州对于文章的观点有不同的见解。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小台:我认为文章围绕第①段中的“传统游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乐此不疲”展开论述。
小州:我不这么认为。文章是围绕最后一段中的“民间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展开论述。
11.从【热点再现】中另选一个游戏,并参照【资料三】第②段的画线句,为第③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12.为了丰富“课间十分钟”活动,小台准备向学校推荐以下传统游戏。请你任选一项,帮忙阐明推荐理由。
A.投壶 B.对弈 C.吟咏(飞花令)
13.在推动“课间十分钟”活动过程中,小州听到了另一种声音: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会影响下节课的学习效率。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以上【资料】及【热点再现】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做到有理有据,120字左右。
二、文言文阅读
(2024·柳州模拟)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①名之曰“快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②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③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④,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⑤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⑥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子瞻:苏轼,字子瞻。②病:忧愁,苦闷。③会稽:即会计,指钱财、赋税等事务。④瓮牖(yǒu):用破瓮做的窗户。形容家道贫寒。⑤挹(yi):汲取。⑥骚人思士:指诗人和心怀忧思之人。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不以物喜 B.不可知其源 其势益张
C.出淤泥而不染 隶而从者 D.心乐之 以天下之所顺
15.下列对【甲】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到小石潭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
B.文中写潭中游鱼细致生动,或动或静,精灵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C.作者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凄苦忧伤的情感基调是矛盾的。
D.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可第4段却说“寂寥无人”,这里的“无人”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连山绝壑,长林古木。
17.【甲】文作者游小石潭时感情有何变化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8.【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被贬后所作,分析他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更欣赏哪种情感呢 并谈谈理由。
三、诗歌鉴赏
19.(2023·婺城模拟) 古往今来,无数名家都书写少年。请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结合诗句内容,探究古人笔下理想的少年形象。
少年行(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赠少年
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①,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释】①淮阴市:淮阴侯韩信曾在此受胯下之辱,后来却成为一代名将。诗人以此为典勉励自己。
四、默写
20.(2022·奉化模拟)【赏诗文】同学们对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很感兴趣,邀你来探究。整理诗文中的“柳”与“别”。
诗文中的“柳” 古诗里的“别”
摇曳多姿的柳,在古人笔下意趣万千。它是《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离愁;是谢道韫“①   ”(《咏雪》)的才情;是李白“②   ,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乡愁;是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③   ”(《游山西村》)的希望;是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④   ”(《咸阳城东楼》)的苍凉。 试听别语慰相思。“山回路转不见君,⑤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目送;“挥手自兹去,⑥   ”(《送友人》)是李白的静听;“⑦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的牵挂;“⑧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的安慰。
⑨由以上发现,除了柳,古人别时寄情的载体还有   、   。
五、综合性学习
(2023·永吉模拟)“教育双减”话题,成“两会”焦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部分学生、家长多有误解,为此,某初中学校开展“聚力‘双减’促发展”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加。
21.黑板报上有一幅漫画,请你向同学们简要介绍画面的主要内容。
22.班级通讯员转发了一则消息,从中可以看出“双减”获得了怎样的效果?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①今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育国情调查中心发布了《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②《报告》显示:“双减”后,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
③《报告》显示,“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表示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分别是96.8%、92.8%、90.5%和96.0%。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89.0%的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学生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75.5%的家长认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阅读、运动、劳动、社会实践总时间增加,68.2%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增加。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22年3月2日)
你的探究结果:
23.活动中,有少数同学认为名著阅读加重了学业负担,不应提倡。引发了大家积极的讨论。
李华说:“名著阅读不会加重学业负担,反而能培养我们优良的品德。”
张红说:“是名著为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让我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怎么会是负担呢?”
请你从所阅读的名著里,分别为李华和张红补写一个事例论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要求写出作品、人物名称,主要事迹及作用。
为李华补写的事例论据   
为张红补写的事例论据   
六、写作题
24.(2024·金华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墨子号”里有“小孔成像”的基因,飘过秦砖汉瓦的雪也飘过现代高楼,话剧《骆驼祥子》改编于老舍的经典名著,模仿人类智能出现了 AI……有人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也有人说:“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⑴题目自拟;⑵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⑶不少于500字;⑷不得出现包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读出了作者是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人。
2.不矛盾。作者的观点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有各的表现范围。这里是因为门采尔的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所以他的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的诗作描绘的景融入了诗人的纯粹的情,而读者可以从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纯粹的情感,所以说他的诗全是画也全是诗。(意对即可)
3.诗可以叙写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若情绪的感受;而画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但却能展现耀目的光彩。(意对即可)
4.C
5.示例:这首诗的境界很像一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秋意肃爽,夕阳缓缓西沉,染红了天空,静谧的山川收束着余辉。天边的飞鸟急促地扑棱若翅膀,追逐着同伴归巢。翠绿的山色,在夕阳柔和的光影中显得分外鲜明。傍晚林间的雾气,四处弥漫,飘忽不定。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本题,需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结合被考查语句的具体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表达中心的需求,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1.拈,本义指用指取物。也指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结合“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和下文“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可知,“拈”字写出了作者是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人。
故答案为: 读出了作者是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人。
2.结合第①段“诗画各有表现的可能性范围,一般地说来,这是正确的”可知,“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的意思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有各的表现范围。结合第④段“我随便拈一个例证并稍加分析”和下文“这诗里的境界很像一幅近代印象派大师的画,画里现出一座晨光射入的香闺,日光在这幅画里是活跃的主角,……这是多么艳丽的一幅油画呀!”,第⑤段“王昌龄这首诗,使我想起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油画(门采尔的素描1956年曾在北京展览过),那画上也是灿烂的晨光从窗门撞进了一间卧室,……她可能是在屋角的床上坐着”可知,“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意思是因为门采尔的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所以他的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的诗作描绘的景融入了诗人的纯粹的情,而读者可以从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纯粹的情感,所以说他的诗全是画也全是诗。二者不矛盾。
故答案为: 不矛盾。作者的观点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有各的表现范围。这里是因为门采尔的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所以他的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的诗作描绘的景融入了诗人的纯粹的情,而读者可以从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纯粹的情感,所以说他的诗全是画也全是诗。(意对即可)
3.结合第⑨段“然而由于诗叙写了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着情绪的感受”可知,诗可以叙写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若情绪的感受;结合第⑨段“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可知,画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但却能展现耀目的光彩。
故答案为: 诗可以叙写光的活跃的先后曲折的历程,更能丰富着和加深若情绪的感受;而画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但却能展现耀目的光彩。(意对即可)
4.结合第①段“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可知,选C。
故答案为:C。
5.示例:此诗描写傍晚时分天色无光而明的短暂时刻的自然景物,秋山收集起夕阳的颜色,连翩的飞鸟追逐着前面的伙伴。山林时不时地展现出彩色与翠色,山林中的雾气似乎无处安歇。全诗活画出一幅秋山暮蔼鸟归图,亮丽的色彩,幽美的境界,构成一幅秋天傍晚大山之中的富有生机而绝美的图画,相当有意境。
故答案为: 这首诗的境界很像一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秋意肃爽,夕阳缓缓西沉,染红了天空,静谧的山川收束着余辉。天边的飞鸟急促地扑棱若翅膀,追逐着同伴归巢。翠绿的山色,在夕阳柔和的光影中显得分外鲜明。傍晚林间的雾气,四处弥漫,飘忽不定。
【答案】6.详细;全,都;①
7.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8.A
9.《论语·先进》中的理想休闲状态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追求的是个人修养的提升,重视与志同道合者的交流。而《醉翁亭记》则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休闲状态,强调在山水之间享受生活的乐趣,通过游玩、宴饮等活动来放松心情,体验自然的美好。两者在休闲状态上,一个更重内心,一个更重外在体验。
10.小台和小州对于文章的观点有不同的见解,实际上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文章确实强调了传统游戏作为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的传承,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从中获得乐趣,这一点在小台的看法中得到了体现。同时,文章也深入探讨了民间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和休闲作用,这在小州的看法中得到了凸显。综合来看,文章不仅描绘了传统游戏的魅力,更突出了其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文章既围绕传统游戏的传承乐趣展开,也强调了其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和休闲作用。
11.在台州某小学,课间十分钟,孩子们热衷于“丢沙包”这一传统游戏。丢沙包不仅需要孩子们身手敏捷,更考验他们的团队协作与策略思维。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迅速判断、准确投掷,同时还需要与队友密切配合,共同防守和进攻。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更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会了合作与沟通,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丢沙包游戏,孩子们在快乐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体验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12.A
13.对于课间十分钟活动是否会影响下节课学习效率的说法,我不完全赞同。课间活动能让学生放松身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反而有促进作用。当然,活动应适度,避免过于激烈导致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因此,只要合理安排课间活动,其积极影响远大于可能存在的短暂影响。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新闻、材料类文本;醉翁亭记;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补充论据;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读懂文言文及题目要求,理解出题人意图,结合文章著作背景分析主客对话该有的礼仪要求,理解主客之间的神态、动作等,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掌握常见文言词汇,读懂文言文大意,注意抓住描写对象特征、情感句、作者评价等分析人物的精神状态,比对两篇文言文休闲状态的不同支持即可。
(5)本题考查个人看法。注意读懂题目要求和【资料三】,抓住关键句分析归纳【资料三】主要内容,分析小台和小州的观点适合符合,注意态度积极向上,言之合理。
(6)本题考查补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结合上下文分析横线处语境,组织语言,参考给到的例句格式,补写事例即可。
(7)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读懂题目要求,理解出题人意图,理解给到的三个游戏本身的特色、对学生的意义、课间活动的适宜性等特点,分析是否适合学生课间十分钟开展,言之合理即可。
(8)本题考查个人看法。注意读懂题目要求和资料大意,理解出题人意图。结合自身经历谈对“课间十分钟”的看法,态度要积极向上,言之合理。
【译文】
资料二:
当宴会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宾客欢乐的场面。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欧阳修《醉翁亭记》
投壶的礼仪是这样的:主人拿着箭,司射拿着壶,叫人拿着酒壶。主人说:“我有弯曲的箭和会发出哨声的壶,想用来使宾客欢乐。”宾客说:“您既有美酒佳肴赐给我,又加上娱乐活动,我怎敢推辞?”主人说:“弯曲的箭和会发出哨声的壶,不值得推辞,我斗胆再请求。”宾客说:“我坚决推辞但您不听从,怎敢不恭敬地听从呢?”宾客拜了两拜接受了箭,主人退后说:“请回避。”主人在东阶上拜送,宾客退后说:“请回避。”拜过后,接受箭,上前就走到两柱之间,退后返回原位,向宾客作揖,请他入席。
左右的人报告箭已齐备,请求拾取投壶。有投中的,司射就坐下放一根筹码。宾客在右边,主人在左边。
——《礼记·投壶》
6.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为: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具:详细。
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翻译为: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都,全。
③左右告矢具,请拾投,翻译为:左右的人报告箭已齐备,请求拾取投壶。具:准备,备好,对应①
故答案为:详细;全,都;①
7.例句翻译为:投壶的礼仪是这样的:主人拿着箭,司射拿着壶,叫人拿着酒壶。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是单独的主谓句,在“礼、矢、中”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8.A翻译为:主人说:“弯曲的箭和会发出哨声的壶,不值得推辞,我斗胆再请求。”
B翻译为:宾客说:“我坚决推辞但您不听从,怎敢不恭敬地听从呢?”
这两句话是主人请客人投壶,双方谦虚一下就开心投壶了,中国人尤其是古人是讲究礼仪的,面对邀请不可能立马同意表示自己会,应该谦虚一下再同意。A处可以是主人面带微笑的说话,表示请客人投壶的诚意“不足辞也”。B可以是稍作犹豫,毕竟要谦虚一下推辞一下,但是又因为主人的邀请不得不参加投壶“敢不敬从”。面稍作犹豫后拱手施礼,表示敬意且接受邀请。
故答案为:A 微微颔首,面带微笑。在这段对话中,主人和宾客的言辞都体现了古代礼仪中的谦逊与尊重。主人在提出邀请时,使用了“枉矢哨壶,不足辞也”,表明自己提供的娱乐活动并不值得推辞,但仍然谨慎地请求宾客同意。因此,可以推测主人在说这句话时是以一种面带微笑的表情,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友好。
B 略作犹豫,然后拱手施礼。而宾客在回应时,首先表示了自己本来想要推辞(“某固辞不得命”),但既然主人坚持邀请,便表示会遵从(“敢不敬从”)。这种表达方式显示了宾客的谦虚和对主人的尊重,因此可以想象宾客在说这句话时可能是略作犹豫,然后拱手施礼,表示自己的敬意和接受邀请。
9.《论语·先进》篇有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曲折地表达了古人理想的课余休闲生活。重点是几个人一起沐浴春风,吟咏而归,他们是志同道合的,重点在于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提高内心的修养。
《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让作者陶醉,强调外在体验获得的娱乐与放松。
故答案为:《论语·先进》中的理想休闲状态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追求的是个人修养的提升,重视与志同道合者的交流。而《醉翁亭记》则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休闲状态,强调在山水之间享受生活的乐趣,通过游玩、宴饮等活动来放松心情,体验自然的美好。两者在休闲状态上,一个更重内心,一个更重外在体验。
10.结合内容分析即可。
如小台,【资料三】第一段写传统游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大人小孩都乐此不疲。强调传统游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及游戏本身的趣味性。第二段通过举踢毽子、丢沙包等游戏,解说传统游戏如何让人们在互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小台观点正确。
如小州,【资料三】第一段写传统游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第五段结尾段强调民间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通过举手工制作小灯笼、舞龙、旱船、毛驴等秧歌道具等例子,解说了民间游戏如何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起到教育和休闲的作用。小州观点正确。
如综合,【资料三】第一段写传统游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大人小孩都乐此不疲。强调传统游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及游戏本身的趣味性。第二段通过举踢毽子、丢沙包等游戏,解说传统游戏如何让人们在互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第五段结尾段强调民间游戏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通过举手工制作小灯笼、舞龙、旱船、毛驴等秧歌道具等例子,解说了民间游戏如何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起到教育和休闲的作用。强调民间游戏既有历史底蕴和趣味性,且 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小台和小州的观点各有侧重,综合一下才是本文的重点。
故答案为:小台和小州对于文章的观点有不同的见解,实际上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文章确实强调了传统游戏作为人类智慧和生活趣味的传承,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从中获得乐趣,这一点在小台的看法中得到了体现。同时,文章也深入探讨了民间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和休闲作用,这在小州的看法中得到了凸显。综合来看,文章不仅描绘了传统游戏的魅力,更突出了其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文章既围绕传统游戏的传承乐趣展开,也强调了其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和休闲作用。
11.注意横线处前文强调游戏是共同合作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游戏后建立了深情厚谊,进而延伸到生活中,比如说接力跑、丢沙包、打羽毛球等,至少得两个人以上参与的游戏,才能让参与者养成合作互助的习惯和意识。补充的事例论据注意参考例句格式展开描述即可。如接力跑,孩子们在奔跑与交接中学会了团队合作。当队友落后时,他们会在旁鼓励,加油打气,明白了团结的意义。当团队取得胜利,大家会欢呼雀跃,感受到合作共赢精神。
故答案为:在台州某小学,课间十分钟,孩子们热衷于“丢沙包”这一传统游戏。丢沙包不仅需要孩子们身手敏捷,更考验他们的团队协作与策略思维。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迅速判断、准确投掷,同时还需要与队友密切配合,共同防守和进攻。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更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会了合作与沟通,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丢沙包游戏,孩子们在快乐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体验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12.结合游戏特色、对学生的意义、课间活动的适宜性等方面展开描述即可。
如投壶,课间十分钟投壶,看到壶思考如何精准投入,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还培养了手眼协调能力,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一举多得。
如对弈,课间十分钟对弈,双人对峙,思考如何下棋,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耐心,加强友谊。
如吟咏(飞花令),课间十分钟吟咏,你接我来,提高学生对古诗名句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轻松游戏的同时还提高对诗文的认识。
故答案为:我选择推荐A.投壶游戏。投壶是一种富有技巧和挑战性的传统游戏,非常适合在课间十分钟进行。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提升精准度和注意力,还能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冷静。此外,投壶游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队比赛等形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默契。最重要的是,投壶游戏简单易学,规则明确,不需要太多器材和场地,非常适合在学校课间开展。因此,我推荐将投壶游戏纳入“课间十分钟”活动,为学生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13.围绕课间十分钟活动是否会影响下节课学习效率的问题展开,言之合理即可。
【热点再现】第一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
第二段:孩子们在课间活动中“跳”出花样、“玩”出自信,收获快乐和成长。
【资料一】第二段:学习时就努力进修,休息时就尽情游乐。
【资料三】民间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体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孩子对文化的认同;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教育和休闲作用。
上述都是在强调游戏对学生身心上的积极作用,可见课间十分钟让学生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调整下状态,这样下节课上课才能注意力集中,精神状态饱满。当然课间十分钟不能开展剧烈活动,十分钟,内容简单的游戏效果才好,如飞花令、投壶、拍手等。
故答案为:对于课间十分钟活动是否会影响下节课学习效率的说法,我不完全赞同。课间活动能让学生放松身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反而有促进作用。当然,活动应适度,避免过于激烈导致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因此,只要合理安排课间活动,其积极影响远大于可能存在的短暂影响。
【答案】14.B
15.C
16.①溪水向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②连绵的群山,幽深的峡谷,茂盛的山林,古老的树木。
17.甲文中作者的感情由喜悦变为忧伤。开头发现小石潭,水声悦耳“心乐之”,接着看到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有短暂的喜悦;最后潭边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触发了作者心中被贬谪的孤凄悲凉之情,变得忧伤无比了。
18.甲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表达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我更欣赏乙文作者的豁达情怀,人的一生总有挫折坎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小石潭记;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5)①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文中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②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现在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14.A.介词,把\介词,因为;
B.代词,它的\代词,它的;
C.表转折,却\表修饰,不译;
D.代词,指水声\助词,的;
故选B。
故答案为:B
15.ABD正确。C.作者两次写到“乐”,是看到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和水中游鱼而快乐,后来看到凄清的环境,又生发出了凄苦之情。与文章凄苦忧伤的情感基调不矛盾。“乐”是表象,“忧”是实质。故选C。
故答案为:C
16.重点词语:①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若隐若现。②连,连绵。绝壑,极深的山谷。
故答案为: ①溪水向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②连绵的群山,幽深的峡谷,茂盛的山林,古老的树木。
17.甲文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孤凄悲凉。作者借景抒怀,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来加以发挥的。前面重在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说透“快哉”的涵义;后面重在议论,以推理的笔法证明“快哉的确切无误;或含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谈看法:例如,我更欣赏乙文作者的豁达不羁的情怀,尽管遭遇不幸,也能从容处世。只要不颓废,不消极,时刻酝酿着乐观,便有了超越平凡的风度,也就能走向美好人生。故答案为:甲文中作者的感情由喜悦变为忧伤。开头发现小石潭,水声悦耳“心乐之”,接着看到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有短暂的喜悦;最后潭边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触发了作者心中被贬谪的孤凄悲凉之情,变得忧伤无比了。
18.根据第一段中的“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可知,开头发现小石潭,水声悦耳“心乐之”。根据第二段中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看到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有短暂的喜悦。根据第三段中的“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潭边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触发了作者心中被贬谪的孤凄悲凉之情,变得忧伤无比了。当时的作者遭到贬谪,心情是抑郁,因而寄情山水寻得欢乐。但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流露出来。
故答案为: 甲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孤凄悲凉(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表达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我更欣赏乙文作者的豁达情怀,人的一生总有挫折坎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
19.【答案】古人笔下的理想少年形象体现在两位诗人刻画的少年形象的共同点上:少年游于“咸阳”“江海”这一地点,可见少年是朝气蓬勃,四处游历,一直行走在路上的。/以“相逢意气为君饮”“酒酣夜别”这一举动,可见少年无论是欢聚,还是离别,都奔放刚健、意气风发,彼此互相勉励,具有豪情壮志。/以“月照高楼”“系马高楼”这一美好环境,烘托少年的志向远大、豪放不羁,有豪迈气概。古人笔下的理想少年形象还具有以下特点:以“淮阴侯”的典故,写出少年即使遭遇挫折,一时不顺,仍不懈努力,坚定志向,渴望有一番作为。/从“咸阳游侠多少年”中的“侠”可见少年应该具备重义轻生、救人于危难、仗义疏财等侠客精神。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生活杂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古人笔下的理想少年形象体现在两位诗人刻画的少年形象的共同点上:
从《少年行》“咸阳游侠多少年”、《赠少年》中“江海相逢客恨多”可知,少年游于“咸阳”“江海”等这些地点,可见少年是朝气蓬勃,四处游历,一直行走在路上的;
从《少年行》“相逢意气为君饮”、《赠少年》中“酒酣夜别淮阴市”这些行为动作可知,少年无论是欢聚,还是离别,都奔放刚健、意气风发,彼此互相勉励,具有豪情壮志;
从《少年行》“系马高楼垂柳边”、《赠少年》中“月照高楼一曲歌”可知,“月照高楼”“系马高楼”这一美好环境,烘托少年的志向远大、豪放不羁,有豪迈气概。“系马高楼垂柳边”,写“高楼”,烘托出少年侠客的豪迈气概;写“垂柳”,则烘托出少年侠客的风流、飘逸。而“月照高楼一曲歌”写出少年最后在高楼对明月,诗人和派上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高楼“烘托出少年豪放不羁的情怀和豪迈的气概;
古人笔下的理想少年形象还具有以下特点:《赠少年》中,以“淮阴侯”的典故,写出少年即使遭遇挫折,一时不顺,仍不懈努力,坚定志向,渴望有一番作为。
《少年行》中,从“咸阳游侠多少年”中的“侠”可见少年应该具备重义轻生、救人于危难、仗义疏财等侠客精神。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古人笔下的理想少年形象体现在两位诗人刻画的少年形象的共同点上:少年游于“咸阳”“江海”这一地点,可见少年是朝气蓬勃,四处游历,一直行走在路上的。/以“相逢意气为君饮”“酒酣夜别”这一举动,可见少年无论是欢聚,还是离别,都奔放刚健、意气风发,彼此互相勉励,具有豪情壮志。/以“月照高楼”“系马高楼”这一美好环境,烘托少年的志向远大、豪放不羁,有豪迈气概。古人笔下的理想少年形象还具有以下特点:以“淮阴侯”的典故,写出少年即使遭遇挫折,一时不顺,仍不懈努力,坚定志向,渴望有一番作为。/从“咸阳游侠多少年”中的“侠”可见少年应该具备重义轻生、救人于危难、仗义疏财等侠客精神。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0.【答案】未若柳絮因风起;此夜曲中闻折柳;柳暗花明又一村;蒹葭杨柳似汀洲;雪上空留马行处;萧萧班马鸣;我寄愁心与明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马蹄印;马鸣声、明月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文积累与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絮、折、村、蒹、葭、汀、洲、萧、班、鸣、涯”等字要正确书写。
结合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古人别时寄性的载体分别还有马蹄印、马鸣声、明月。
故答案为:未若柳絮因风起;此夜曲中闻折柳;柳暗花明又一村;蒹葭杨柳似汀洲;雪上空留马行处;萧萧班马鸣;我寄愁心与明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马蹄印;马鸣声、明月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21.画面的中心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学生在用力托举杠铃,杠铃的两端各有一个比学生体形大很多的圆柱,圆柱左面和右面分别写有“校外培训”、“作业负担”字样。学生后方是一只持文件的手,文件上有“双减”二字。
22.各地坚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学生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
23.李华示例:我喜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历经九九八十难,不气馁,不畏缩,在他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坚韧。;张红示例: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我跟着他南极探险,神游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是名著让我到达足迹不能到达的地方,激起我探索未知的勇气。
【知识点】图表信息;漫画释义;材料探究;补充论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漫画内容的能力。介绍画面内容,最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比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遍,注意要素齐全,不能遗漏。
(2)本题考查探究结果的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3)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21.本题考查描述漫画的能力。漫画的主要内容有“举着杠铃的学生”、“杠铃两端分别写着‘校外培训’和‘作业负担’”、“学生背后有一只手,手里拿着写着‘双减’字样的文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画面内容即可。示例:漫画画着一个身材瘦小的学生在用力托举杠铃,杠铃的两端各有一个比学生体形大很多的圆柱,左面圆柱写有“校外培训”字样,右面圆柱则写着“作业负担”字样。学生后方有一只拿着文件的手,文件上写着“双减”二字。
22.本题考查探究结果的能力。根据材料第③段“《报告》显示,‘双减’后,83.5%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75.3%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表示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分别是96.8%、92.8%、90.5%和96.0%”可知,各地坚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根据材料第③段内容“学生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75.5%的家长认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阅读、运动、劳动、社会实践总时间增加,68.2%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增加”分析概括,可提炼出:学生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
23.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为李华补写的事例论据应围绕着“优良的品德”展开,为张红补写的事例论据应围绕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再按照“名著的名称+人物名称+人物主要的事迹+对我的影响”的形式补写即可。示例一:我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他从懵懂不知的少年,历经挫折,却毫不气馁,不畏缩,一路往前,为革命事业奉献终生,在他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不为命运所屈服,什么叫顽强勇敢地活着。示例二:我喜欢法布尔的《昆虫记》,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为我们描绘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命尊敬与热爱。是名著激起了我对生命的热爱,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勇气。
24.【答案】【参考例文】
传承不守日,创新不忘本
李子柒的海外爆红、中国网络文学风靡北美、《三体》热销于全球,都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做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才能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传承不守旧日,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在李子柒沾满烟火气的田园生活中,用短视频的方式将文化向外输出,让西方人体会到了古老东方文化的美妙,并为之深深折服。《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是它在传统文化升温的背景下,用擂台赛、积分赛的新型方式迎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国家宝藏》节目“让国宝活起来”,以五千年底蕴彰显文化自信。节目的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华文化,从国内到国外,从年轻网络族群到年长的电视观众,全方位地掀起了一波历史文化热潮。在这些古老深厚的文化背景下,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鲜元素的注入让古老文化再次鲜活起来。
创新不忘本,唯有扎根于民族血脉,才能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历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路传承,这是我们的骄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王珮瑜是我国著名京剧演员。成名之后王珮瑜始终对自己的角色有着清楚明确的定位,无论是上节目还是开讲座,她从来都以“京剧演员”自称。随着现代化媒体和娱乐行业的崛起,京剧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的发展,京剧行业本身的一些限制和弊端也阻碍了其传承。对此,王珮瑜勇敢地站出来,成为了一名“现代京剧推广人”。力图以全新的方式,借助多样化的平台和渠道推广,让年轻一代感悟京剧之美,传扬国粹。中华文化历经时代风雨,文脉千年不朽。时代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新一代的手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守护传承好这份荣耀。
创新与传承应携手并进。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要在孩子心中种植文化基因的种子,滋养孩子创新的意识。要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学习特点,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运用学生喜爱、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开展,特别是要开发和利用社会网络资源,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文化精品,吸引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最终构建校内外结合、互为补充、相互合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格局,形成教育合力,产生整体育人的效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让我们深植文化自之根,通过以文化人,传承文化基因,坚定国民文化自信,创新文化内容,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每一位国民都能讲好中国故事。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有人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也有人说:“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世界是发展的,从古人智慧中汲取精华,进而创新发展。强调传统和创新的意义,对我们的积极作用。写作时要围绕这点,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传统和创新融合的意义;对待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创新发展。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写传统和创新融合的意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进而在科技发展中运用。如墨子号就用到了墨子小孔成像中光线的原理。如航天器就以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来命名。从传统中走来,像科技创新走去。
第四,结构。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传承不守日,创新不忘本。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