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16:4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昌 耀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经历,知人论世。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意象的特点和内涵,理解诗作的丰富情感。
3、感悟诗人面对困难所迸发的对生活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
目录
1
作家作品
2
写作背景
3
初读文本
4
研读文本
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14岁参军,参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负伤回国,同年进人河北省荣军学校。1956到青海文联工作,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后长期在农场劳动,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复出到青海作协工作。代表诗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等。著有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 《昌耀的诗》 等。
昌罐一生命运坎坷,社会阅历丰富,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他对生活与人生思考很深,作品表现出深重的苦难感、命运感和哲学意识。由于长期生活在青海地区,其作品带有青海高原的民风民情和高原气质。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吸取了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探索的成果,从民间文学中得到了许多滋养,又接受了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中的有益经验。昌耀的诗歌大气、豪放,孤绝超拔,沉雄遒劲,有着鲜明的个性风格,诗学界有“昌耀体”的说法。
目录
1
作家作品
2
写作背景
3
初读文本
4
研读文本
写作背景
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反右派斗争。这一运动后来被严重扩大化,一大批响应党的号召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被错误的确定为“右派分子”,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 “右派分子” 的人进行全面复查,为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平反。这首诗写于 1962年8月, 作者因被打成右派, 正在距峨堡镇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这时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峨日朵”是现在的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作者在诗中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
目录
1
作家作品
2
写作背景
3
初读文本
4
研读文本
初读文本
1. 自由朗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
字词点拨:
嚣:xiāo,喧哗。
铆钉 :mǎo,铆接用的金属零件,圆柱形,一头有帽。
揳:xiē,这里指用力插入。
罅隙:xiàxì,缝隙。
但有:只有。
2.把握诗词情感,有感情的齐读全诗。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文题解读
题目“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侧”如何理解?“我”是什么样的形象?
相关联想——雪峰之巅、雪峰之麓、雪峰之侧。
雪峰之侧——半山腰。“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紧扣题目,互作注释:“我”攀至陡峻的峨日朵雪峰的半山腰。
“我”是一个攀登者的形象,这一形象并不是绝对高大的,他并未登上山顶。
研读文本
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怎样理解“此刻”和“仅”两个词的含义?
探究: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此刻”的高度虽不是山之顶峰,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也暗示了“我”身后已经征服了不少困难,目前所达到的高度来之不易;前面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还有差距。同时也预示着或许“下一刻”“我”又将超越自我,达到新高度。
研读文本
2.“我”小心的探出前额,从山壁的一侧看过去,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何特点?
明确:太阳跃入山海,景象美丽壮观;石砾滑入深渊,声音如军旅的喊杀声。视觉和听觉结合,营造了苍劲雄浑(凝重壮美)的意境。
研读文本
3.诗人为什么没有选择更具力量感和积极意义的朝阳呢?
明确:这样的落日场景是与攀登者的心境相吻合的。诗人早年曾经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理想和热情,但是生活却给了他严厉的答复。虽然,诗人依然保持着生活的信心,但是少了狂热,多了审慎和清醒。
研读文本
4.“我”此时的状态怎样 这种状态和前面的景象有何联系
【明确】“我”的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绝非易事。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这是登山者的努力,这是攀缘者的挣扎,不管是动作的叙述,还是画面的描写,都极具视觉冲击力。这一组意象形象地写出了攀登时脚下的险情,更是一个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身心的遭遇。
研读文本
5.最后一节作者用雄鹰、雪豹和蜘蛛的意象有何用意
【明确】“雄鹰”“雪豹”象征勇者和强者。“蜘蛛”小得可怜,与落日、山海、滑坡、军旅、巨石、雄鹰、雪豹等,不管是形体、力量、风格,都相差巨大。两组意象形成鲜明有对比,蜘蛛虽然渺小,却登上了高山,象征面对难以企及的自然高度,需要具备的是精神的高度。突出了生命的谦卑与坚毅,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研读文本
6.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联系诗歌内容,探究下面的诗句的寓意。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探究: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太阳俄日多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雄鹰、雪豹
研读文本
总结文章脉络

峨日朵雪峰之侧
所见
所听
所感
落日
石砾滑坡的嚣鸣
蜘蛛
山海
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征服
凝重壮美
“我“是一个征服大自然、勇敢抗争的攀登者,也是一个孤独的英雄。
主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塑造了一个征服大自然、勇敢抗争的攀登者的形象,表达了青年人在追求青春理想之时,虽然面对艰难坎坷,但要坚强不屈,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写作特点
1、视听结合。
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2、对比鲜明。
“雄鹰”“雪豹”的意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小得可怜,与落日、山海、滑坡、军旅、巨石、雄鹰、雪豹等,不管是形体、力量、风格,都相差巨大,但就是这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登上了高山。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突出了生命的谦卑与坚毅,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目录
1
作家作品
2
初读文本
3
研读文本
4
拓展练习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4题.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冬(之一)
穆 旦
拓展练习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
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
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
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
【解析】答案选 A,“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错误,根据“又冷又昏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可知诗人有着淡淡的忧伤。
拓展练习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解析】答案选B ,“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错误,从诗歌整体来看,冬天虽然是严酷的,但也是温暖的。
拓展练习
3.“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
答:(示例)①“冷”指天气寒冷,“昏黄”指阳光暗淡,突出了“严酷的冬天”的特征;②与首句中的“短命”相呼应,传达出年衰岁暮之感;③为下文的深沉感慨“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做铺垫。
拓展练习
4.《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
答:(示例)①在“死寂的原野”上,小河却仍在冰下“低语”;②在“严酷的冬天”,“我”却享受着“人生的乐趣”;③诗人笔下,“严酷的冬天”与“感情的热流”并存,两者相反相成,交叉渗透,丰富了诗歌意蕴。
昌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