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红烛一般在什么样的场合出现?
古代文化中,红烛常见于婚礼祝寿等喜庆的场合。
今天这首诗,却会让我们看到红烛的另一种面貌。
红 烛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红烛”的精神内涵。
2、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县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作者介绍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三美”主张见《优化学案》第10页
新月派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爆发后,闻一多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懵然如梦,或则敢怒而不敢言。卖国贼罪大恶极,横行无忌,国人明知其恶,而视若无睹,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 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这一年闻一多21岁。
诗集《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1923年1-9月大事记
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相关决议,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2月——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工会成立大会,遭到中国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阻挠,总工会遂发动全路工人于2月4日实行总罢工。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及武汉工团联分会律师施洋英勇就义。亦称为“二七惨案”。
3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新组成大元帅府。胡适大力提倡研究国学。
4月——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北京发生军警闹饷事件。冯玉祥率兵包围国务院。
5月——临城发生惊动中外的火车大劫案。
6月——长沙日军枪杀平民。中共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7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前锋》月刊第一期出版,陈独秀发表《中国农民问题》一文。
8月——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9月——闻一多诗集《红烛》出版。
风起云涌的时代!
《红烛》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咏物诗:描写客观事物,细致刻画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整体感知
自主诵读诗歌,完成以下任务:
①扫清字词障碍。
②找出本诗写了描写了红烛的哪些方面。
整体感知
诗人从哪些方面观察、描写这支红烛?
色
光
灰
泪
红烛之色
问题1:蜡烛有很多种颜色,诗人为什么选择红色?
生活中,红色常给人什么感觉?
红烛之色
红色,让人感受到赤诚、热烈、奔放、积极、昂扬。
红烛之红色,代表赤诚、热烈、忠诚,恰如诗人心中的那抹赤诚之红。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之光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诗人指明,光是红烛的灵魂。
红烛的光有什么特点?
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红烛之光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诗人也如这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
当时,民众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
红烛之灰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红烛之光从何来?
面对这样的牺牲,
诗人是否有过迟疑和犹豫?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①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②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③
矛盾
醒悟
坚定
红烛之灰
红烛的“灰”着象征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的生命。
诗人的“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中“灰”的含义?
红烛之灰
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生命,“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终将化为灰烬,但他们的精神给这个世界留下无尽的芬芳,带来无限的生机。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之泪
讨论:
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也都有“泪”,二者的含义又有何不同?
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相思之泪。
红烛的“泪”→?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之泪
红烛的“泪”象征实现理想的路上受到打击和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之泪
(1)残风象征邪恶的势力,“侵”象征邪恶的行径。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2)“着急”刻画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无私奉献的精神。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色
光
灰
泪
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题材特点与解读方法
这是一首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主旨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世人的迷梦,去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伟大抱负。
诗人笔下“红烛”象征内涵和所寄情感是比较固定的,但是诗人每次面对“红烛”的情绪却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第一节:对红烛的赞颂;
第二节:对红烛的困惑;
第三节:对红烛的了悟;
第四节:对红烛的激励;
第五节:对红烛的感伤;
第六节:对红烛的彻悟;
第七节:对红烛的慰藉;
第八节:对红烛的认同;
第九节: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
知人论世,感受诗意
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24岁
|
青春
青年
1923年
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 “尝试” ———胡适等
20 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
新诗的规范———闻一多、 徐志摩与新月派
30 年代: 新诗的拓展与创新———戴望舒、 卞之琳与现代派
40 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艾青、 穆旦与九叶派
知识补充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三美”主张: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 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思考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明确:
(1)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
(2)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
(3)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