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考纲: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阅读内容:
★基础知识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背景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政策 总原则 ① 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方针 (1)“另起炉灶”
(2)“ ② ”,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2) ③ 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国际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2)国内背景: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即将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实现和平共处的条件 ④ ——最终要实现的结果
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 目的 和平解决 ⑤ 和印度支那问题。
时间 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
成果 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万隆会议 背景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
时间 ⑥ 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即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
性质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成果 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 ⑦ ”方针的推动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问题思考
1、建国初期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如何理解“一边倒”?
⑴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
①从国家性质看: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②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
③从革命斗争经验看: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④从目的看: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⑵对“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的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
一条政治路线,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条件地倒向苏联一边;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
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⑴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⑵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故具有包容性和开
放性特点。
⑶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
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提出背景、提出意义?
⑴含义:
同:①共同遭遇:都曾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
②共同任务和愿望: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
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⑵提出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干扰破坏,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会议有可能走向歧途。
⑶提出意义:
对会议: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对中国外交: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拓展延伸
1、专题总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外交开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时期(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2、本课课题: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3、本课知识结构:
外交政策(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及方针 “另起炉灶”
建国初期外交方针(策略)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1949--1955年)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外交活动及成就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
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
A.中苏两国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2. 1950年,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占到当年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7.3%,此后基本呈逐年下降趋
势。1951年—1956年的六年间分别是49%、28.4%、35.4%、25.8%、25.7%、34.2%。导致这种
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纷纷撤离 B.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C.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D.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
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
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
态度对待我们的”,根据以上材料判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 )
①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
③指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
④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4.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
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对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B.是新中国根据当时形势做出的正确选择
C.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
D.“一边倒”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5. 右图是见证中苏友谊的一幅照片。照片中的历史性
会晤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中苏正式建交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中苏结成抗美援朝同盟
D.中苏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积极同领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C.解决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问题
D.推行“一大片”外交方针,积极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7. 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
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8. 下列关于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会议旨在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会议最终就朝鲜停战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 D.会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9.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挖苦道:这个传说中的周恩来是何许人也?不久,周恩来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成功的促进了有色人种的团结,并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外交局面。材料中所说的“进
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外交局面”的会议是指………………………………………………………(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会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0.斯塔夫里阿洛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
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
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指…………………………………( )
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展到每个城市、村庄和家庭。”
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20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下列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 ②万隆会议召开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国大皇帝陛下暨大俄国大皇帝陛下,因欲保守东方现在和局,不使日后别国再有侵占
亚洲大地之事,决计订立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
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中国
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
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
——摘自1896年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材料二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
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
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摘自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缔约双方满意地指出,相互没有领土要求,决心并积极致力于将两国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
平、世代友好的边界。……缔约双方将根据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及本国法律在促进实现人权和基本自
由方面进行合作……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双方作为其它国际条约参加国的权利和义务,也不针对任何第
三国。……”
——摘自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背景,分析该条约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并结合中俄(苏)关系的变化谈谈对我们今天处理
国家关系的启示?
附: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①独立自主 ②一边倒 ③1950 ④和平共处 ⑤朝鲜 ⑥1955 ⑦求同存异
二、练习巩固
1.C 2.D 3.D 4.A 5.B 6.B 7.C 8.C 9.C 10.A 11.B
12.
(1)答:背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联俄制日”,而俄国也希望在东北扩张势力。
影响:中国东北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日俄矛盾激化;中国主权进一步伤失。
(2)答:战后美苏冷战对峙;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苏联支持中国。
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争取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
(3)答:外交政策:清政府实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新时期摒弃了冷战思维,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或睦邻友好合作政策)。
启示:外交政策要结合国情,维护国家利益;要加强经济建设,增强国立,弱国无外交(结合
主题,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