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技法指导 2-1-8如何修改作文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技法指导 2-1-8如何修改作文 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19:1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文章的修改如同揉面,揉的次数越多,才越有“筋力”;又如同拌泥,只有反复揉捏,烧出的瓷器才能均匀光洁。而有些学生往往将写和改割裂开来,认为作文写完就万事大吉,至于改,那是老师的事,对老师批改后的作文也不去认真对待,往往是匆匆一瞥便束之高阁。要知道,文章写完还只能算是半成品,只有经过反复雕琢才能成为精品。所有的佳作,无不是作者用心修改的结果。《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尔斯泰也说过:“写作必须不怕反复修改,必须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鲁迅的文章也是“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修改是写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能够改一篇作文,要比盲目地写几篇作文收益大,修改既是作文本身的需要,也是我们不断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需要。多写又能勤改,才能“悟”出写作之道,写作水平才能得以尽快地提高。
单元导读
技法导航
一、作文修改的范围
写完一篇作文,应从哪些方面修改呢?总的原则是:哪有问题就改哪!对症下药,统筹兼顾,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而言,可从语言文字是否规范,标点格式是否正确,主题题材是否统一。结构布局是否合理,逻辑修辞是否妥当等几个方面考虑。
一查“格式”合规否;
二查“文面”整洁否;
三查“标点”正确性;
四查有无“错别字”;
五查有无“病句”存;
六查“中心”集中、新颖、深刻、准确四要求;
七查“选材”妥当否;
八查“结构”合理性:
九查“语言”简练、通顺、准确三要求,用词是否够贴切;
十查“感情”真几许;最后字数定要够。
自改作文十查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1.通读全文。
2.提出修改意见。
(1) 符号(删、改、调、换、补)
(2) 内容(中心、立意、材料、感情)
(3) 语言(标点、格式、文字、语句)(修改语病)
(4) 结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安排、谋篇布局、详略安排)
修改,是写作文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但是,有的同学却轻视这一个步骤,甚至放弃这个步骤,这是很不好的。想一想,哪一个大作家的作品不经过修改呀?有的要反复修改几遍。鲁迅先生就说过,写完文章后自己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去掉。这就是修改要做的工作之一。作为一名中学生,作文难道不需要修改吗?
修改文章,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往往是从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着手。内容的修改一般有。读、删、增、改”四种,而语言上的修改一般是修改有毛病的字、词、句子和把字、词、句子改得更有文采。
下面就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谈谈作文的修改。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一)文章内容的修改
1、读
写完作文后,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至少读两遍。如果是平日习作,最好不要马上读。因为你刚刚写完作文,思想里还保持着一种“思维惯性”,挑起毛病来,漏掉的会很多。过了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当然时间也不要太长),你做完其他事情回过头来读,效果会更好一些。如果是考场上作文,最好也在检查完语文卷子上的其它题目之后来读作文。但是一定要读,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先朗读,像读别人的作文那样去读。通过朗读,你会感觉到自己作文语言“上口不上口”,一般来说,读起来不上口,“别扭”,那一定有毛病。朗读之后还要默读,体会自己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各方面的“滋味”,有没有不对味的地方,尽量按照自己的语文水平挑作文的毛病,然后按照下面所说的办法删、增、改。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2、删
需要删的一般有四种情况
(1)与主题无关,或似与主题有关实则损害主题的内容,应当删除。如作文《同桌》。有位同学写其同桌是一名三好学生,其中一段写到她在熄灯后还躲进寝室的帐子里打着手电做功课。这位考生的原意是想突出她的刻苦好学,但效果适得其反。因为这样做不正反映她既违反宿舍纪律、又不善安排时间,还不注意保护视力吗?像这种只考虑一面却会影响整篇主题的内容,需删除。
(2)空洞的议论或抒情也应当删去。如《尊师爱生小记》。有位同学全文只写了600余字,但开头大发议论,仅谈教师节的意义便用了150多字。当然写此题提一下教师节是可以的,但在记叙文一开头就如此空发议论没必要,应酌情删简。
(3)内容重复的,哪怕再好,也应删除。如《驳学理科何用语文》。有位同学一连举了六七位我国现代科学家的例子做论据,来论证学理科需要语文。其实这就是重复的,只要保留一二位最有代表性的,其余都可删去。
(4)开头离题太远或结尾画蛇添是的内容应当删除。如《农贸市场见闻》。有的从凌晨起床写起,甚至从昨夜睡不着觉写起;有的则从国家农业政策谈到家乡大丰收,或从一路美丽景色谈到如何挤交通车。这些与题意无关或离得太远的都应删去;即使有关联的也应一笔带过。又如写读后感一类文章,明明已把真情实感写尽,为了所谓拔高主题,往往还要空喊几句口号或硬做一番检讨。诸如此类的画蛇添足式结尾,也应加以删除。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3、增
需要增的大致有三种情况:
(1)能突出或深化主题的要增。
(2)内容单薄的,可以增加内容,适当扩展。如有位学生写议论文《谈艰苦奋斗》,起先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创业、守业。修改时觉得内容单薄,便增加了几个反面例子,说明胜利后如果不再艰苦奋斗而享乐腐化,必然导致失败。这样正反一比,内容就充实了。
(3)记叙文不具体的地方,可增加描写,使之生动。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我心爱的水泡鱼》,语言很通顺,但不具体。这里仅举一句:“我曾经养过一条水泡鱼,它全身桔黄真好看。”“好看”在什么地方呢?不清楚。于是在修改文章时加了一句:“尤其是它那双玻璃球似的大眼睛,游动时晃来晃去,惹人喜爱。”就形象、生动了。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4、改
需要改的主要有四种情况:
(1)改动不大,就能对明确主题或突出中心有好处的,应当改。如前面举的《驳学理科何用语文》那例,只要改变一下论据选择角度,即保留一个我国现代科学家的例子,另换几个不同国籍、时代、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做论据,那对驳斥“学理科何用语文”的说服力就强多了。
(2)上下文脱节或缺乏照应的必须改。如有篇习作《弟弟》的倒数第二段:“我看见弟弟从人群中挤出来往家里跑去,透过雨帘我望着他远去的身影,耳边又响起了《我是小服务员》的歌声……”弟弟回家去干什么呢?初稿中没交待。后在修改时作者在前面加了句“啊,家里还有煤饼!”联系上下文可知他是回去取煤饼给人家用。这样一呼应,读者便明白了。
(3)记叙文中一个人的过长说话应当改。方法是:可把此人的长篇讲话有条理地分为几层,每层中插一些别人的问话、反应;或加一些他自己的动作、神态,文章就活泼了。
(4)议论文中过详的事例论据也应当改。主要方法是删去描写性词句,把长篇叙述概括成简洁的交待。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二)文章语言的修改
作文的语言通顺不通顺,有没有病句,是作文合格不合格的重要标准。语言不通顺、病句较多,不仅使别人感到你的作文语言不合格,而且也要影响别人读懂你作文的立意、内容,损失将是成倍的。作文的语言有没有文采,有没有佳句,又是作文优秀不优秀的重要标准。假如你的作文很有文采、里面又有一些叫人称道的好句子,即使内容差一些,也会得高分的。所以修改作文时,一定要注意修改语言。
语言的修改有两个层次:
一是“从零下到零”,修改有毛病的字、词、句子;
二是“从零到零上”,把字、词、句子改得更有文采。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二)文章语言的修改
1、字和词的修改
(1)字的修改,主要是改错别字(包括标点符号)。
这里重点想讲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修改。标点符号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也许超过你的想象!它们停顿的位置不同,表意也不同;用好了标点,有时比改动一大段文字还要有力!根据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写作中,大多数同学是忽视标点符号的:要么用不正确,要么随便点一下逗到底,方便自己,苦了别人。那么怎样使用标点符号才算正确呢?
①逗号、顿号、分号、句号、感叹号、问号、间隔号各占一格,且均不能出现在第一格。
②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各占两格,其中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不能标在最后一格,后半部分不能出现在第一格;破折号、省略号不能分成两半标在上下两行。
这是标点格式的简单提示,具体用法可找相应内容再复习一下。笔者认为,讲到底,标点要用好,不容易,有时需反复斟酌才行,自己的摸索、体会往往比什么都重要。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二)文章语言的修改
1、字和词的修改
(2)词的修改。
如何修改使用不正确的词,将和修改病句一并讲。这里主要谈谈“从零改到零上”,即怎样“文采”起来。使用不正确的词的改正,放在修改病句里面一起讲。这里主要讲一讲怎样把词“从零改到零上”。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句子:
①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② 那人便焦急起来,说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拿过灯笼,一把拿下纸罩,包了馒头,交与老拴;一手拿过洋钱,数一数,转身走了。嘴里低声地说,“这老东西……”
点评:①是鲁迅先生在《药》这篇小说里写的,②是把①里的一些动词换成了别的动词。你们看,鲁迅先生这段文字的生动、准确、形象是不是都给改没啦?反过来说,假如先有第②句,请鲁迅先生来修改,改成第①句,修改效果有多好呀!我们就要这样地来修改作文里的词语。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二)文章语言的修改
1、字和词的修改
在修改中要特别注意:
(1)使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语义的问题。有的意思,使用不同的词语都能表达出来基本语义,但表达效果却有不同。大家都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春风又到江南岸”这个例子吧,“绿”、“到”、“过”是不同的词语,表达效果一样吗?
(2)近义词语的使用问题。上面举的那个例子,两句话里不同的词都是近义词,但使用效果就不~样。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十字路口的老人》里面的一句话:
红灯亮了,那个(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骑车一下子冲了出去,老爷爷(帮助警察维持交通秩序的老人)喊他,他像没听见似的‘老爷爷就冲过去拦阻他,但没有拦住,这时,前面正有一辆汽车快速通过,非常危险,老爷爷不顾自己也有危险,又大步冲向前,到底把那个人拦住了,看的人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这句话里,有三个“冲”字,连续使用显得单调、不准确,应当修改。修改后是这样的:
红灯亮了,那个人骑车一下子窜了出去,老爷爷喊他,他像没听见似的,老爷爷就冲过去拦阻他,但没有拦住,这时,前面正有一辆汽车快速通过,非常危险,老爷爷不顾自己也有危险,又大步跨向前,到底把那个人拦住了,看的人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三个“冲”字,一个改成“窜”,一个保留,一个改成“跨”,效果是不是好多了?
如果仅仅修改一个词效果还不够理想,就要考虑增词或者删词,比如这个例子里的“又大步跨向前”,如果把“大步”删掉,改成“一个箭步”,效果就更好了。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二)文章语言的修改
2、句子的修改
句子的修改,主要是修改病句,这是“从零下到零”的修改,还要努力使用一些修辞方法,这是“从零到零上”的修改。
(1)修改病句
初中同学应当会自己修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误用虚词、近义词、语序不当等病句,还应当会修改成分多余、不合理重复、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等病句。
我们看一看下面几个例句,体会一下病句的修改:
① 那件往事又徘徊在我的脑海里。(“往事”与“徘徊”搭配不当。)
② 当我和妈妈走上天桥时,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都非常激动。(“都非常激动”前缺少主语“我们”。)
③ 我已经知道人生的艰苦和挫折,成长的道路总会是坎坷不平的。(“挫折”应当换一个更合适的近义词,改为“坎坷”,再把“艰苦”改为“艰辛”,把后面的“坎坷”改成“崎岖”。)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④ 这是一个综合的例句:“开始讲新课了,他把每一道题像一个故事似的,讲到扣人心弦时,还会手舞足蹈地舞蹈一番。每当出练习题时,他更是兴奋,总是和我们一起讨论,课堂气氛轻松而融洽。”
这段文字中有成分残缺的地方,有搭配不当的地方,也有语义重复的地方(大家自己来找一找)。改成下面的样子,看怎么样?
“开始讲新课了,他把每一道题,都讲得像一个故事似的,吸引着同学。讲到扣人心弦的地方,还要手舞足蹈地比画一番。每当指导我们做练习题时,他更是兴奋,总是和我们一起讨论解题的思路,师生之间极为融洽,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病句能不能修改好,主要看你平时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怎样。从这里大家可以体会到,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是相辅相成的,一定不能脱离语文课来提高作文水平。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2、句子的修改
(2)“矫枉不能过正”,或者说“过正一定要矫枉”。
有一些同学为了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透彻、更有效果,在语言上常常出现“过正”的毛病,把话说过头了。有时是在行文中写出来的,有时是修改时改出来的。
比如,为了说明生活和作文的关系,有人写道:“生活离不开作文,作文离不开生活。”这句话,用语法分析,不是病句,但是仔细一想,说得过分了:作文离不开生活没有错误,生活能离不开作文吗?如果生活离不开作文,那许多不会写作文的老爷爷老奶奶该怎么办呀?
再如,有的同学在叙述一些事情时,常常把人数写得过分,有这样一句话:
“现在中学生都忘记了自己父母的生日,却把好朋友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的。”确实有这样的中学生,但是绝对不是“都忘记”,“都”代表着百分之百,那还了得!
修辞的使用也有夸张失真的,比如下面两句话都有毛病:
① 我一边艰难地迈着步,一边打开书包,取出一瓶水,咕嘟咕嘟地灌了两口,随即听到了水在嗓子眼儿里遇到高温“嘶啦”一下变成水蒸气的声音。
作者的本意是想夸张一下当时自己口干舌燥的程度,结果太失真,太过分,反不可信,变得可笑了。
② 那震耳的雷声,宛如原子弹爆炸,让人惊心动魄。
人们经常听到雷声,几乎没有人听到过原子弹爆炸的声音,这句话的喻体比本体难以感受,既是比喻不当,又是用词过分,是应当修改的。
技法导航
二、修改步骤
人们经常听到雷声,几乎没有人听到过原子弹爆炸的声音,这句话的喻体比本体难以感受,既是比喻不当,又是用词过分,是应当修改的。
语言“过正”的毛病还表现在使用一些过长的句子、过多的修饰,用不好,还不如用平实的语言,“零上达不到,还不如“零”好。
我们以前比较过下面两句话,这里再来比较一次,体会一下过正的坏处。
① 在乳白色的朦胧幽淡的月光下,温柔的春风轻轻地抚弄着河畔婀娜多姿的垂柳。我如醉如梦般地沉醉在这迷人的夜色中。远处近处的蛙声此起彼伏,好象密鼓一般高一阵、低一阵地传入我的耳朵,我仿佛闻到了我家乡送来了泥土的沁人心肺的芳香。
改句:在幽淡的月光下,春风轻拂着河畔的垂柳,面对这迷人的夜色,我不觉沉醉了。在远近起伏着的蛙鼓声里,我仿佛闻到了家乡泥土的芳香。(糅合,简化,一目了然。)
② 宽阔的、嫩绿的、点缀着数不清的五颜六色的香喷喷的野花的草地边,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哗啦啦欢笑奔流的小河。(一个词汇用太多形容词修饰,有“堆砌形容词”的感觉;且句子太长,思维容易断裂,读了前,忘了后,不容易形成整体印象。)
改句:宽阔嫩绿的草地上,点缀着数不清的五颜六色的野花,香喷喷的;草地边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小河清澈见底,哗啦啦欢笑奔流着。(一个长句改多个短句,意思一点不变。)
技法导航
三、文章修改符号及其使用方法
1981年12月,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校准GBI - 81《校对符号及其用法》。该标准规定的符号共有22种,常用的有以下9种。
1.删除号
删除号是删去字、词、句的符号。第一个符合用于删去句、段;第二个用于删去数字、词或标点符号。
2.调位号
调位号是调整字、词、句次序的符号。第一个和第二个符号用于个别字或少数字的调位;第三个符号用于大段或隔行的调位,箭头插在移入位置。
3 .增补号
增补号是增补字、词、句的符号,一般用在需要增补的字、词、句的上方。第一个符号用于增补个别字;第二个符号用于增补几个字;第三个符号用于增补较多的字数。
4.提行号
提行号是另起一段的符号。把原来一段的文字分成两段;在需要分段的地方标示,竖线画在起段后的位置上。
技法导航
三、文章修改符号及其使用方法
5.压行号
压行号是降格缩行的符号,用于表示字行退后。
6.复原号
复原号表示恢复已删文字的符号。第一符号标在需要复原的文字下方;第二符号用于复原大段文字,符号标在已删部位的四角。
7.离空号
离空号是表示空行、空格的符号。标在需要离空的位置上,空一字距用#表示,空二字用##表示。
8.连续号
连续号是把两处连接在一起的符号,用于需要连接的地方,箭头指向连接处。
9.空行号
空行号是表示空行或缩行的符号。第一符号用于需要空一行的两行之间,标在行的左端;第二个符号用于应联结的两行之间,也标在行的左端。
技法训练
根据提示修改下文,并将你修改后的作文写在《高效作文作文本》中。
心情故事
(1)夜,很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写此景的目的是什么?打鼾者谁?有点摸不着头脑。)
(2)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份感情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隐约的疏远。(谁的感情?什么样的一份感情?这一段和上一段好像一点联系也没有。短文行文更宜紧密。)
(3)天气转凉了,父亲关切地说道:“天冷了,多穿件衣服。”“哦,知道了。”我毫不在乎地回答。猛地抬头,父亲那苍老的脸和关切的眼神,进入了我的视线,我,心里微微颤抖,似乎有一阵春风吹过……(心情变化太突兀,需要一些可借以转换心情的情形来铺垫。)
(4)夜,还是那样深沉;月儿,还是那样圆。(荡开一笔,写景。景物照应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挺好。)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结合第四段,此处应该是过渡,但过渡不太清晰,略改一改。)
(5)潮湿的空气中似乎还夹杂着雨丝。下课铃一响,我便冲出教室,因为我快冻僵了。外面黑黝黝的一片,那几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哦,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他在人群中竭力寻找着,任凭冷风掀起他的外衣,钻进他的裤腿。原来,是父亲知道我怕黑,又像小时候一样来接我了……(这一段好像就是第四段的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具体描写此情此景下人物的活动,才有感染力。)
(6)月光下,我看清了父亲的脸:深陷的眼睛,干皱的皮肤……我的心微微颤抖。(这是我的内心活动、情感变化。但下雨哪有这样的月光?)
(7)在不知不觉中,母爱的光辉早已将沉默的父爱掩盖了;可谁又知道,父亲也在用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关注着我。母爱似水,父爱却似风,是春风,既温柔,又催人奋进……(类比母爱,歌颂父爱,深化主题)
◆小结:其实,本文的语言还是不错的,主题也深化得很好,材料也集中在“夜”的“心情”。问题主要就在于结构不太清晰,衔接不顺畅,导致读起来有点不清不楚。
修改一:
【修改原则】尽量忠于原文。
【修改思路】主要是理清结构。结构按首尾呼应,中间倒叙主要事件来处理;倒叙用“心情”引导好过渡,这样结构才明晰。仔细比较原文,你会对“修改”有点体会的。
心情故事
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只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空。
一直以来,母亲的关心似乎笼罩了一切。她每天陪我学习直到熄灯,还不时地递上一杯暖牛奶,在我接过的一瞬间,她还总不忘顺口提醒我早点睡。而父亲,在同样的时刻我听到的只是他的鼾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父亲间的感情渐渐淡漠了,取而代之的是隐约的疏远。(几个小细节,简略却丰富,真实动人。)
虽然天气转凉时,父亲偶尔也会关切地说:“天冷了,多穿件衣服。”但我总是毫不在乎地回答一句“我知道了”,从来也未认真看过父亲那苍老的脸和关切的眼神。直到那天,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进入我的视线,似乎吹过一阵春风,让我的心微微颤抖……(倒叙结构,欲扬先抑:承上段,先抑;重心在下文的“扬”。)
那夜,也是这样深沉,潮湿冰冷的空气中似乎还夹杂着雨丝。下课铃一响,我便冲出教室,冲向校门,冷冰冰的空气立即从脖子、裤管、袖子等各个角度全方位进攻、包围了我,我感觉快要冻僵了。外面黑黝黝的一片,那几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时间,我又冷又怕。(心情落到极点时,“那个人”出现就更动人。)
哦,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那在人群中竭力寻找着什么的身影,如青松、如翠柏——阿,是父亲!任凭冷风掀起他的外衣,钻进他的裤腿,他依旧岿然张望。父亲又像小时候一样来接我了,他知道我怕黑……
淡淡的灯光下,我清楚地看到了父亲的脸:深陷的眼睛,干皱的皮肤……我的心微微颤抖。(以“微微颤抖”结束倒叙,“心情故事”也结束。)
虽然在不知不觉中,母爱的光辉早已将沉默的父爱掩盖了;可谁又知道,父亲也在用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关注着我。母爱似水,父爱却似风——是春风,是温柔,又催人奋进……(类比母爱,歌颂父爱,深化主题。)
夜,好静谧,好深沉,只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回荡在夜空。
◆小结:修改文章,不可能一次面面俱到,否则容易乱。最好是抓住一点,兼顾其余。“修改一”以“理清结构”为主要方向,重新组合已有文字;在“理清结构”的同时,将细节细化些,语言美化些,首尾呼应突出些。如此而已!
参考示例
修改二:
【修改原则】保留立意、主要材料和感情线索,尽量升格。
【修改思路】主要走“强化细节,跨越式提升层次”的路子。文章结构不清晰的问题在强化细节的同时自然理顺。这种修改方式适合水平高些的同学。
心情故事
夜,很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我坐在书桌前,在书山题海里遨游,母亲递过一杯牛奶:“趁热喝了,早点睡觉。”说完,默默地转身离开,开门的一刹那,门缝里传来父亲此起彼伏的鼾声。母亲天天如此,而父亲呢?不知不觉中,父亲的身影淡出了我的视野,母爱的光辉将我掩盖得严严实实……(两次“鼾声”中间夹着“一杯牛奶”,对比之下,“我”的疑问也就真实自然。)
每天回到家,我和母亲总是有说有笑,谈天说地;而当父亲一进门,我们的话题总是戛然而止。此时,父亲总是一脸惊异,满眼失落,我却逃也似的回到书房。不知为什么,我和父亲的感情淡化了,我在疏远他。
天气转凉了,父亲头也不抬,淡淡地说道:“天冷了,多穿件衣服。”父亲的话就如门外逼人的寒气直穿过我的胸膛,我心里冷飕飕的。“哦,知道了。”我毫不在乎地回答。“带点吃的,下了课……,”不等父亲说完,我已破门而出,留下那门在冷气中吱呀作响。(对母亲的“热”与对父亲的“冷”又是一组对比,情感的隔膜从父亲的惊异和我的疏远看得一清二楚。)
夜,那样深沉,深秋的潮湿的空气中似乎还夹杂着雨丝,冷寂的秋夜让我心生恐惧。自习铃一响,我便冲出教室,冲出校门。外面黑黝黝的一片,那几棵伫立在校门口的老树在寒风中瑟瑟作响。我顿觉凉气浸入衣服,穿肌透骨,我快冻僵了。一时间,寒冷害怕袭上心头……(环境带来的冷和怕。)
哦,那伫立在寒风中的身影,是父亲,他在人群中竭力寻找着,任凭冷风掀起他的外衣,钻进他的裤腿……我的眼泪来了(远观)。又像小时候一样,父亲来接我了。淡淡的路灯,我恍惚看清了父亲的脸:深陷的眼睛,干皱的皮肤,我的心微微颤抖。我迎向父亲,父亲看见我,眼眸中似有一种心疼掠过,他给我披上衣服,系好纽扣,看我坐在后座上,才骑上了车(近看)。我坐在父亲后面,心潮澎湃。啊,父亲,如青松、如翠柏。不,是寒气中的一缕春风才对;是春风,吹散了我心中的寒冷与恐惧。我紧紧地搂住了父亲的腰。
夜,很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那瑟瑟的树叶声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照应开头,动人动心。)
◆ 小结:比“修改一”更顺畅,处处“心情”,扣题很紧,非常好。但细节添加很多,一般同学可能“就事论事”,想不到这么多细节。比较着原文,多读几遍,体会高层次的修改到底是种什么感觉。
参考示例
作文训练
请选择本学期自己原创的一篇作文,运用本单元“技法指导”中的方法进行修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