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18:5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重生之我在大唐当诤臣
魏征
任务卡片:
1. 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 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 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温馨提示:若任务失败,宿主将会受到严重惩罚,任务时间三天,请宿主尽快完成系统任务,回归现实世界!!!
第一章:苏醒
ID识别: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著有《隋书》绪论,主编《群书治要》,名篇《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
38岁之前,魏征家道中落,生活窘迫,一度成为道士,后效力于瓦岗寨李密帐下。
39岁投靠唐军,后又被窦建德俘虏,为其效力。
42-46岁,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任职。后玄武门事变,改效力李世民。
47岁-去世,任谏议大夫,一生直言200余次,对贞观盛世的开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终详情请看VCR
补充说明:
相关成语:太宗怀鹞、太宗罢朝
名句积累:
1、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2、太宗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高考真题回顾: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释: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第二章:时势
背景介绍: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生活俭朴,经济发展,边防巩固,励精图治,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 。后期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宮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极为忧虑,他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 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 “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话》,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第三章:准备进谏
题解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关于疏和表: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疏和表都是向皇帝上的奏章,都属于奏议类文章。但它们在文体上有区别。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疏:含有“疏理”的意思,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的,具有言情的成分,属于散文。
谏则是直言规劝、批评,力图使君主、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或过失。
檄:檄文就是古代的官方文书,主要的作用是声讨敌人或者叛徒的文书,类似于通告布告一样。
思路梳理——思
段落 中心句 总结 论证思路
1
2
3
思路整理——思
字句斟酌:
阅读思考:
《周礼地官司徒》中的“司谏” 条注云:“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臣下对君王就应该大胆直言,提出正确的意见,以免君王作出不正确的决策。这条注释有西层含义:第一,君王也是会犯错误的凡人;第二,向君王提意见需要胆识。
细读课文第一段,在魏征看来,理想的君王应该是怎样的?
臣闻求(追求,想要)木之长者,必固(使···牢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定)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原则,引申为安定),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更,表递进)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极力)崇极天(皇天)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福禄)。不念居(形容词作名词,安全的环境)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保持)其厚,情不胜(控制)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思考探究: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正反对比论证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正————反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梳理本段的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正面阐述:三个句子构成排比,两个作比喻,引出观点:治国必积德。
2.反面申述:紧跟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加上一个反问,加强了对 “积其德义” 的肯定,简洁有力。
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具体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论证。
凡(总)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哪里、怎么)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深深忧虑),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成功),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即使)董(督查)之以严刑,振(威吓)之以威怒(状语后置),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畏惧)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深切戒慎);奔车朽(腐朽)索,其可忽(忽视)乎?
思考探究:
1.请找出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的句子: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取江山易守江山难得原因是什么?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何也?
以设问引出分析,能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关键。
3作者认为君主守江山成败关键是什么?原因?
人民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用水与舟的关系来比君民的关系,令人警觉。
思路梳理: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君(名词作动词,统治)人者,
诚(如果)能见(看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告诫自己);
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安定)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养);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快乐)游(游猎)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耳目堵塞)则思虚(使···虚心)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想谗邪则思正(使···端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光大这)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出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之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问题探究
画出魏征所提出的“十思”,思考这十思分别对应哪方面内容?
思考一下,作者在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那么除了十思,还有别的建议吗?
后面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巧妙地向太宗描绘了之后的美好图景,完美契合太宗相当明君的心理。
君主善于用“思”,则会“无思”,不用自己操劳就可以治理好天下,这种境界令人神往,作者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己建议,“居安思危”,使唐王朝长治久安。
主旨归纳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说,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危” 等问题,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的主旨,从生活、修养、用人、执法四个方面提出了 “十思”,全文用“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唐太宗想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积其德义”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的道理。
第四章:上谏
上谏结果
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柔榆,期之岁暮,不亦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虛襟静志,敬伫德音。
——《答魏徵手诏》(节选)
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童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当成柔皮和弓弦,经常提醒自己。期望在年底时收到好的效果,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充舜的时代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问鱼水相得的关系,更明显地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复你的好诤谏,只希望你能够犯颜直谏而无须隐瞒。我将会虛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
第五章 回顾省思
论证思路——思
第一段:从治国的原则谈起,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用比喻说理,先正面说理,再反面阐述,为议论奠定基础,为“十思”做铺垫。
第二段:从历史兴替出发,论证了古今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規律,运用典故、比喻、正反对比论证,再用设问,来用对比的笔法,激荡文气,为下文蓄势。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从不同角度,直陈要点,排比字句工整,气势磅礴,感染力极強。
魏征为啥最后才提十思
先讲无可辩驳的大道理,极力推崇君主之位
再讲不可忽视的大危机,极力表明君主之险
后讲不得不做的十件事,极力表明君主之贤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谓也。
——苏洵《谏论之》
劝谏艺术
名字 劝谏对象 背景 目的 策略 效果
魏征 唐太宗 贞观盛世 贪图享乐 长治久安 安居乐业 设喻对比、以史为鉴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置之几案
事等弦韦
烛之武 秦穆公 兵临城下 临危受命 纾解国难 保全郑国 以退为进、分析利害 秦军驻守
晋军撤退
邹忌 齐威王 战国风云 群雄割据 革除弊政 增强国力 现身说法、婉言讽刺 广开言路
诸侯朝齐
李斯 秦始皇 七国混战 驱逐客卿 统一天下 唯才任用 事例丰富、古今对比 分析利害 广纳人才
实力强盛
共同规律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之以方 (站对立场、思其得失、以史为鉴、比喻、对比、类比等) 第六章 身后
魏征逝世之后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李世民命将作少监阁立本画长孙无忌、杜如晦等功臣像置入凌烟阁,是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征位列第四。
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陈国公候君集参与谋反,被处死;中书侍郎杜正伦受率连被远贬。魏征曾经推荐二人,这时,李世民怀疑他结党营私。
魏征曾写下自己的谏辞,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知晓后,愈加不满,于是取消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推倒了立给魏征的功德碑。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尽管取得胜利,却仍因未能灭高丽而后悔。回师之后,他慨然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召魏征家人到行营赏賜慰劳,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并重新立起功德碑。
第七章:回归
恭喜各位同学达成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