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于当地时间2005年4月2日在梵蒂冈去世。4月8日,梵蒂冈教廷在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举行了追思弥撒和葬礼。300多万人涌入罗马送别教皇……200多名世界各国政要及宗教领袖出席了弥撒及葬礼。天主教在当今的欧洲甚至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重建信仰体系 扫除发展障碍第五单元 欧洲宗教改革佛教(公元前6世纪)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
基督教(公元1世纪)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中世纪的时候,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东正教主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新教则是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新派别。基督教的发展演变:基督教(诞生于1世纪的罗马帝国)_____教____ 教_____教____教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____世纪第一次分裂____世纪第二次分裂1116天主东正天主新路德 加尔文 英国国 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国教中世纪欧洲(13C初),天主教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
神权统治。 圣安布鲁斯的名言“皇帝是教会的一
员而非教会的主人”,成为教会跟世俗政
权争夺权力的重要依据。到12至13世纪
之交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任教皇时,教会权势达到顶峰,……宗教的和世俗的权力都属于教皇,君主的世俗权力只有在教皇的命令下才能行使。教皇成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只有在14—15世纪以后,以教皇为首的教会势力才越来越无法同日益强盛的王权相抗衡。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激化矛盾,阻碍进步 中世纪(Middle Ages ;公元476~公元1453) ,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 。说说“中世纪”的由来?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表现在?)
①政治: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是西欧国际中心;
②经济:是西欧最大封建主,收取什一税;赎罪券
③文化: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掌握《圣经》解释权
④生活: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受天主教会
控制和影响; 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然而他的言谈举止却都逃不出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并且依赖于那种文化才有其意义。 ——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 华丽的祭坛教皇出巡红衣主教 大主教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势力结构图2、宗教“异端”的运动发展: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抨击教会的腐败,
没收教会财产,简化宗教仪式
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共同点:①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
②在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下,思想和行动受到天主教的严格控制,要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需要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见提纲P4·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3、14—16世纪西欧向近代过渡
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重商主义流行,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根本原因)
②政治:民族观念崛起。民族国家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局面;
③文化: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
理念冲突:从事商业、
发财致富是堕落行为
王权与教
权的矛盾▲宗教改革发生的背景①经济根源:资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新贵族和一些君主不满教
会的束缚
③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观念的崛起要
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④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文艺复兴的推动
⑤直接因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激化社会矛盾根本原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资义发展历史结论:
欧洲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
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内部各种
矛盾斗争的必然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必然反映。” —— 毛泽东 基督教的魅力在于:
她要让绝望的人们有希望,苦难的人们有憧憬,悲观的人们有安慰,没有尊严的人有尊严。 ????基督教给予其信仰者以现世中没有得到的尊严。
????基督教给所有犯了错或犯了罪的人以原谅。
????基督教给信徒们以生活的目标。
??基督教使贫苦百姓们在信仰中感到了公平。
????基督教给信徒们以归属感。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 基督教正由于能满足当时欧洲人的心理需要、而且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所以能在近代以前的欧洲成为控制性的思想体系。但是,近代以来的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基督教不能再像原来那样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能发挥各种社会功能。这时,基督教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基本坚持原来的教义,这样会逐渐降低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使得人们逐渐地只是出于传统的惯性、越来越只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实质上信奉基督教;另一条是一方面保持部分教义和形式,一方面顺应时代做出教义上的变革,使变革后的基督教能满足人们新的、其他的心理需要,能发挥新的、其他的社会功能,从而能在社会思想领域继续占有重要地位。 1517年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二、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甘冒生命危险所说的“这是我的立场”,成为流传几百年的名句。马丁·路德 海涅对路德的评价:
“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的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的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德意志伟大宗教改革家,开创德意志近代历史新纪元,学识渊博,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胆魄 ●探究:德意志地区为何会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直接原因:
思想因素:
个人方面: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各邦国与罗马教廷的矛盾突出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马丁路德立志改革1517,兜售“赎罪券”《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开始标志:路德的宗教主张大多体现在《九十五条论纲》当中,核心有三:
①“因信称义”。人们不是通过善行这样外在的事物,更不是只有通过重金购买赎罪券才能够得到救赎,而是依靠内心真正的信仰上帝才能够最终得到拯救。
②德文版圣经。路德否定了“教皇永无谬误论“。路德宣称唯一永远不会出错的,就是《圣经》,《圣经》是最高的权威。
③ “人人皆为祭司” 。任何人都能够通过认真阅读圣经而获得启示,从而成为自己的教士,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对上帝负责,而不需要通过任何的中介人获得上帝的指点。(一)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的开端 2、主要内容:见提纲P2
1. 标志:《九十五条论纲》 3、历史影响(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统治,推动下层民众反封建斗争(闵采尔人民起义)
(2)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3)促进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促进路德教派合法地位的确立(教随国定)
(5)打开天主教神权体系缺口,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They preach man who say that as soon as the penny jingles into the money-box, the soul flies out of purgatory.。第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上帝神职人员信徒上帝信徒天主教的“因行称义”路德教的“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作用: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思考:马丁·路德观点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只要人们愿意,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利昂·巴蒂斯塔·艾伯蒂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 ——马丁·路德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斯大林 宗教改革与德国民族
德意志民族的勤奋敬业、诚实可靠、服从纪律的民族特性是世人皆知的。这一民族特性造就了第二帝国时期德国的辉煌,使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之后又使德国在二战后的复苏中再创经济奇迹。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民族特质,为德国暴君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国民基础。这种矛盾的、令人不解的民族特性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期的宗教普及和教育普及有着密切关系。 对于宗教,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二)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全面阐述加尔文改革派神学思想。这本书对近现代基督教以及近现代欧美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2、思想主张:
①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反对盲从,坚持《圣经》
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核心);
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
③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④主张奋斗精神(发财致富),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过节俭生活;
⑤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民主共和国
(即: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1.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1)即人的得救与否由上帝预定,人的行为无法改变,祈祷并无意义;
(2)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3、历史影响:
①形成新教伦理,引起社会风气变化;有利于资义发展
②主张更为激进,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③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日内瓦成为宗教改革
一个重要国际中心, “新教的罗马”。
局限性: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请大家分析加尔文和路德的观点有哪些异同?相同点:信仰得救;《圣经》是最高权威;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点:①主张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②神职人员要由信徒选举产生,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③鼓励人们大胆地追求财富与成功,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①英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谁?这和德国、瑞士的宗教改革有什么不同?
②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动机何在?
③是什么原因引发了的英国宗教改革?其实质反映了什么?思考:发起者是国王,是由亨利八世拉开的,这使得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的人物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马丁·路德和加尔文。 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其目的是维护日益强大的王权。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案。实质是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结果英王获得教会的大量财富,削弱了教会实力,加强了王权。(三)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原因:
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控制;
②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③文艺复兴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影响;
④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 亨利八世2、内容:
①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
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3、结果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工具。●伊丽莎白一世时
①重申《至尊法案》
②神职人员效忠英王
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
4、特点:见提纲P3●英国宗教改革的方式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
1、思想:继文艺复兴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教会权威,;2、政治:沉重打击天主教会在各国封建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发展;宗教改革也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旗帜;3、经济: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4、文化: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宗教改革使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三、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新教与传统的天主教相比,新在何处?1、对信仰的最高权威的认识不同: 基督新教认为《圣经》是唯一的、最高的标准;天主教认为除了《圣经》以外,教皇所说的与圣经有同等效力。 2、对因信称义的认识不一样: 基督新教坚信因信称义,因信得救(只因信);天主教认为,人除了因信称义以外,还要靠着行为才能称义,就是要因信+行为称义。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原罪救赎 原罪 ----(Original sin)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人类永远无法自救。 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上帝创世说 天堂地狱说 原罪救赎说 欧洲宗教改革核心知识概阅时间:16世纪
地点:发源于德意志,发展到整个西欧。
领域:宗教和政治。
形式: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
目的: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
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
主体:资产阶级及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基督教徒,封建领主,农民群众等。能力拓展:
以史学两大范式来认识宗教改革的地位和作用
1、从文明史观看:
宗教改革是通过改造落后而专制腐朽的天主教神权统治,来建立适应近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督教新教派,最终实现“教随国定”原则和“宗教宽容”,从而促进基督教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宗教。
2、从近代化史观看:
宗教改革预示着近代社会的到来.它是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必然要求,从文化思想、政治上冲击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统治,为实现社会转型和近代社会的到来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当年一度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斯托利派(中国称景教,现称“基督宗教马龙派”),后来在唐朝会昌五年(845年)被禁止传播。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罗马公教)又再次传入中国,称为“也利可温”(蒙古语“有福缘的人”),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面对教皇和皇帝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他说:
“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
材料二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
分子的要求。 ——恩格斯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慷慨陈词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
(3)指出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答案:(1)因信称义(或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权威;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3)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描述和阐释事物题型 基督教的社会功能 ???? 正是因为具有这么多功能,所以起码是在近代以前,基督教在欧洲的地位难以动摇。 ???? 第一,对于社会来说,基督教的盛行有助于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道德规范,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 基督教提供或者说允诺了尊严、幸福等等,但要得到这些,就要禁欲、忍耐,就要服从罗马帝国以及中世纪的现实社会秩序。对于一个个人来说,在任何社会中,遵守道德就意味着克制、约束个人欲望;如果一个人总想着禁欲苦行,那就特别容易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 ???? 第二,基督教在欧洲的普及,有利于欧洲形成一个文化统一体,有助于欧洲的社会团结。
第三,基督教成为欧洲的军事从业人员对亚非那人民发动掠夺性战争、进行压迫性征服的神圣旗帜。 ? 第四,基督教是僧侣们安身立命的职业 。人们要想获得拯救、获得赎罪,就必须经过僧侣们的操作。因为不这样得话,僧侣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僧侣阶层始终坚持说:信徒们在宗教上的福祉只有通过牧师举行仪式才能使个人拥有,个人单靠自己是无法拥有的。
? 第五,基督教成为国王和教会争夺统治权正当性的阵地 (1)前资本主义阶段(14世纪-----16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幼年时期)(2)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16世纪-----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童年时期)(3)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步入机器生产时代(成年时期)(4)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帝国主义形成时期(成熟繁荣阶段)世界近代史分期阶段特征:人类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商业资本控制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
政治:宗教改革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社会主要矛盾: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世界格局:西、葡称霸世界时期(16世纪)。
14-16C 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总体:欧洲社会处在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阶段;
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东西方世界差距开始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