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8 20:0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考点分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包括画面、意象和意境)鉴赏、事物形象鉴赏。其中考查最多的是景物形象,其次是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考教衔接】
教材联想,以本为本筑双基
识记下面诗歌人物形象的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豪放潇洒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的豪迈性格。
2.心系社稷、忧国忧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垠,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本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发现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4.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寄情山水的诗人形象。
5.爱恨情长、感时伤别
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多情才子形象。
6.矢志报国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一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7.情感真挚、依依惜别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汪伦间真挚纯洁的深情。
8.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作者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感情。
9.天真顽皮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和顽皮。
10.寂寞惆怅、身世飘零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描绘出一个天涯沦落、形影相吊、漂泊孤独的词人形象。亡国之痛、身世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
11.闲适自傲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塑造了一个闲适而孤傲的人物形象。
12.顾影自怜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中的女主人公正是一个顾影自怜的闺中妇人形象。
13.零落漂泊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流落江湖、漂泊无依的诗人形象。
14.怡然自得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描写的就是一个怡然自得的劳动者形象。
15.安闲宁静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山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安闲宁静的诗人形象。
16.羁旅他乡、思念故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一位异乡客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17.历经磨难、坚持追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理的志士形象。
18.胸怀宽广、豪放洒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词人形象。
19.征战沙场、保家卫国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即使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也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分析人物形象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反对征伐、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英姿飒爽、武艺超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怀才不遇、安闲宁静、幽独苦闷、辗转漂泊、不慕权贵、傲岸不羁、报国无门、建功报国、哀叹昔盛今衰……
【方法突破】
突破一 鉴赏人物形象
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方式 1.(2020·全国卷Ⅲ)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3.(2014·山东卷)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2014·江苏卷)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审题要点定向 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其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
规范答题样式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步骤1)诗歌中……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步骤2)诗人通过塑造……,抒发(表现)了诗人(主人公)……的情感(态度、情操等)。(步骤3)
鉴赏人物形象“4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三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例题精讲】
典例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解析】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
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步骤一)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步骤二)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古剑篇
郭 震
君不见昆吾①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②。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注 ①昆吾:传说中的山名。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水精,削玉如泥。②“零落”句:《晋书·张华传》载,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华使焕寻剑,焕掘丰城县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全诗句句写剑,实则以剑喻人,请赏析诗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鹊踏枝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①?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②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 ①钿筝:用金翠宝石装饰的筝。玉柱:筝上定弦用的玉制码子。②游丝:指在空中飞扬的虫丝。
结合“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两句,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突破二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三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或意境赏析题,二是写景作用题。
常见诗词意境特点
意境特点 举例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壮阔苍茫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苍凉悲壮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闲适恬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清幽明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明丽清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萧疏凄寂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安谧美好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王维《辛夷坞》)
高远深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淡雅幽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清冷幽静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考教衔接】
教材联想,以本为本筑双基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概括这些诗(词)句表现出来的意境特点。
(1)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清新自然)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明净绚丽)
(3)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清冷孤寂)
(4)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辽阔深远)
(5)江南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缥缈哀婉)
(6)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孤寂闲适)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雄阔悲壮)
(8)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幽深美好)
(9)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寥落悲凉)
(10)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萧索苍凉)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方式 1.(2020·高考天津卷)“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2.(2019·天津卷)“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2018·天津卷)“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2017·天津卷)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5.(2016·全国Ⅰ卷)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2012·湖南卷)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审题要点定向 1.题干中有“意境”字样。 2.题干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面”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
相关答题术语 活泼、热烈、喧闹、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幽远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壮阔、壮丽、高远、清远、 雄浑、优美、明丽、清新、自然
规范答题样式 这首诗(词)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图画,(步骤1)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步骤2)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步骤3)
【方法点拨】
分析写景作用
写景的作用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密不可分,这一点是分析写景作用的根本。但面对具体的诗歌、特定的要求,一定要指出其作用的独特性,若面面俱到,或牵强附会,皆不可取。
1.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如《琵琶行 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氛围。
(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
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孕着对晚唐衰败的叹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快意。
2.分析写景的作用,一定要联系诗歌的主旨,一定要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
答题规范:
1.首先,明确指出其作用。
2.然后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一定要与“作用”对应。
3.若“作用”是多方面的,可按题干要求逐条亮明观点并作具体分析。
【例题精讲】
典例1 (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韦 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解析】 颈联前一句写农人为准备社日的祭祀活动而忙于酿造美酒。社,人们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这一句呈现出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后一句写远处传来的捣衣砧声送走了落日余晖,显现出傍晚农村祥和的氛围。
【答案】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解析】 第一步,审题。题干有两方面的限定:一是仅对上阕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而不是全篇的景物描写;二是谈“作用”,只针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而言,而不是面面俱到。
第二步,弄清全词抒发的感情是什么。显然是词中女主人公的“愁”——内心的痛苦——深闺独处的无奈和孤寂。
第三步,将“愁”与上阕的写景联系起来分析,景物的色调,与“愁”的色调具有一致性,所以,可认为其作用是以哀景写哀情,奠定了一种“悲愁”的基调。第四步,梳理思路,先谈具体作用是什么,即亮出观点,再联系具体词句作分析。
【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针对训练】
3.(2021·南昌段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 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他曾任嫖姚校尉。
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突破三 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概括物象的特点。
2.分析物象在体现诗歌中人物的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七类常见诗词意象
(1)送别类特定意象
杨柳 表惜别怀远等情思。
长亭 表依依惜别之情。
南浦 表凄凄别离。
酒 有解愁绪含祝福之意。
(2)思乡类意象
月亮 是思乡的代名词。
鸿雁 表游子思乡怀亲的伤感。
双鲤 代指书信。
(3)爱情类意象
红豆 象征爱情或相思。
莲 借以表达爱情。
连理枝比翼鸟 喻夫妻恩爱。
(4)愁苦类意象
芭蕉 是孤独忧愁的象征。
流水 象征绵绵的愁思。
猿鸣 表悲伤的感情。
杜鹃 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斜阳 传达凄凉沉郁之情。
梧桐 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5)高洁类意象
菊花 象征清高。
梅花 象征不屈。
松柏 象征坚贞不屈的人格。
竹 象征气节。
冰雪 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6)战争类意象
投笔 表建功立业之豪情。
长城 指守边的将士。
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
柳营 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请缨 喻杀敌报国。
羌笛 喻凄切怆然。
(7)闲适类意象
五柳 隐者的代称。
东篱 表辞官归隐或闲雅的情致。
三径 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下列诗歌所咏物象的特征如何?其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句 物象特征 思想感情
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②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竹)
③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
⑤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兰)
⑥天下真花独牡丹。(牡丹)
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
⑧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
答案 ①(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顽强不屈 ②(竹)亭亭而立,节节而高 正直、不屈 ③(菊)凌霜自开 不趋炎附势,生性淡泊 ④(松柏)傲寒不凋 坚贞不屈 ⑤(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芳草自怜,淡泊高洁 高洁美好 ⑥(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华贵 富贵、吉祥、美好 ⑦(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顽强不屈 ⑧(丁香)素雅清纯美丽,幽香沁人心脾 愁思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方式 (1)(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2020·北京卷)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3)(2018·全国卷Ⅱ)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审题要点定向 1.关于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是托物言志类诗歌,题目中一般含有“××”事物字样。2.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内容。
答题模板样式 这首诗(词)生动地塑造了……的形象。(步骤1)诗歌中的……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步骤2)诗(词)人通过……物象,托物言志,抒发了诗(词)人……的情感。(步骤3)
分析意象作用的“5角度”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提供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中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力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具体作用,则由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定。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则贯穿始终,是诗歌的线索。
【例题精讲】
典例1 (2020·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①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 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这首诗中的“桃树”有其象征意义。“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从诗歌结构来看,“桃树”是抒情的线索,“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答案】 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典例2 (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解析】 
第一步:分析表层属性。“兰”“蕙”“菊”三种意象表层属性都是自然界中的花草。
第二步:探求深层含义(内涵)。联系所学过的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品德。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分析表层属性)
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探求深层含义(内涵)]
典例3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解析】 第一步: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
第二步: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以作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
【针对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6.(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案与解析
【针对训练】
1.【答案】答案 ①经受磨砺,素质优异:以出自名山、良工铸造比喻自己历经磨砺,具备优良素质。②风采卓越,品格优良:以优雅的形质比喻自己风华正茂,以为君子所佩、助英雄行侠显示自己侠义的品格。③遭逢不幸,怀才不遇:以宝剑遭弃、尘埋比喻自己不为所用的不幸遭遇。④怀抱理想,自信坚定:以宝剑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比喻自己的坚定和自信。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概括特征,然后用诗歌中的人物的言行等作解释,注意根据宝剑的“出自名山、良工铸造”“优雅的形质”“君子所佩、助英雄行侠”“遭弃、尘埋”“虽被尘埋、依然剑气冲天”的特点概括其经历、风采、遭遇和品格。
2.【答案】 刻画了一位独守空闺、孤独寂寞的女子的形象。女主人公整日孤单,好不容易睡浓梦好,偏是莺语惊醒,美好的梦境消失无踪;“乱”字暗示心情烦乱,“无寻处”写出了伤感与惆怅。
3.【答案】 第一问: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
第二问: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需要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描写,如卷帘见山,对山饮酒,冒着风雪上马,纵马飞驰。第二问要求分析用意,颈联中的“山”“雪”写出了环境的恶劣,此时裴判官依然对酒、上马,可见他归心急切,塑造了他急于赶赴幕府、为国杀敌的爱国者形象。
4.【答案】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怀情怀。
【解析】 第一步:筛选诗歌中的典型景物(意象)。前两句的主要意象有辽远的大漠、高飞的大雁。后两句的主要意象有日出、铁衣。
第二步:描述诗歌中所呈现的图景画面。把第一步中筛选出来的主要意象组合和画面描摹出来。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第三步:概括画面氛围特征。辽远的大漠、高飞的大雁,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构成喜忧对比;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构成暖冷、声色等的比照。由此可概括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第四步:据氛围特征分析情感。根据上面的意境分析,不难概括出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5.【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 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6.【答案】 ①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概括物象表层特点)②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分析物象内涵)③诗歌借野菊的形象暗示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点出物象意义)
【解析】 第一步:概括物象的表层特点。“在野有幽色”体现出野菊生长于山野,散发着“幽香”的特点。
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况随流俗作重阳”说明其超凡脱俗;“肯为无人减妙香?”刻画其孤傲高洁的情操,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依据物象内涵,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