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考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秦的统一;皇帝制度创立;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阅读内容:朝议制度
★基础知识:
一、秦的统一:
1、统一六国 时间(前230——前221)
2、开拓疆域:
(1)前215年,派大将 北击匈奴,夺回河套,修直道、长城
(2) 前220——前214年,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设 、 、 三郡) ——岭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
(3)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西南夷地区开始归属中央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形成条件:
1、政治前提:
2、经济基础:
3、思想基础:
(二)内容:
(1)皇帝制度;
①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
②影响:君主专制政体下,皇权具有 和 的特点,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变成一个人的政治。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协助皇帝处理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政务)、 (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主管全国军事事务)。
②九卿: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
(3)郡县制;(地方政治制度)
①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时秦始皇采纳 的建议推行到全国。
②概况:郡——县(道)——乡、里——亭;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主掌 )、郡尉(主掌 )、监御史(主掌 )。
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县级以下有 、 两级基层地方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 ”。
③特点:郡县制的设置形成了 的形式;
郡县长官由 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④影响:
A、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 的重要标志。
B、逐步削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问题思考: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哪些社会根源?在这一制度下最突出的两对矛盾是什么?这两对矛盾最终演化的结果怎样?
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拓展延伸:
1、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2、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问题思考”参考答案:
1、社会根源:
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两对矛盾:在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地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结果:(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相权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
(2)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2、积极影响:(中国古代前期)
①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②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民族交流.防止分裂割据
③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④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消极影响:(中国古代后期)
①政治上: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
②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