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
一、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二、具体考点:
(1)中央制度包括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地方行政制度包括: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3)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特点。
三、基础知识:
(一)历代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
1、秦朝设丞相,以 分割其军权。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帝频繁更换丞相,通过建立“ ”对抗“外朝”;唐朝通过建立 ,将相权一分为三;同时在门下省设立 作为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设立中书门下,长官称 ,后又设 为副相。
2、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朱元璋废丞相 权分六部
结合资料卡片,分析明太祖废丞相的历史原因、根本原因?
历史原因:① ② ;
根本原因: 。
(2)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原因:
形成与发展: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成祖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商讨 ;有专门衙署和属官
(3)内阁制与宰相制异同点
回答:①内阁有何权力?与丞相的地位与权力相比有何不同?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宰相) 内阁制(内阁首辅)
相似
不同 地位(权力来源) 法定,制度赋权(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意愿,信任)
职权 参与决策
对皇权作用
②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内阁的设立带来什么弊端?
弊端:
3、清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清)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各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乾隆初年,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大臣之事。──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①时间: ②直接原因: ③根本目的:
(2)军机处的职权如何?
(3)如何认识军机处设立的特点、影响。
特点:
影响:
(2)密折制:其实就是告密
总结:清代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 。
4、问题:
(1)在历代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措施中,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唐代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本质区别是什么?
(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3)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 “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5)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6)明朝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7)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受的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表明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B、加强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评价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历代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
1、秦汉在地方设 、 两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增加了 ;唐代设 、 、 ;宋代设 、 、 三级;元代以 作为地方常设机构,全国共分 个,另外设两个单列行政区,即 与宣政院,宣政院管辖 、 和 部分地区。
2、元朝省级地方行政机构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依次为 、 、 、县四级,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 级。清代在地方上主要有 、 、 、 四级行政区划。
3、巩固练习
(1)中国古代有那三大地方性机构?分别于何时设置?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有何意义?
(2)中国古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上采用了什么办法?你有何评价?
(3)元朝设行省的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个主要的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是什么?行省如何受中央节制呢?行省的作用是什么?元朝中书省和唐朝中书省的区别是什么?
(4)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5)北京孔庙(见下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6)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7)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三)监察制度的演变(阅读内容)
(1)过程:
秦朝,中央设 ,地方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监御史;汉武帝时期,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州) 。宋代的 是专职监察刑狱视察执法情况,元朝人命重案移送 ;清代 成为集行政监察、司法监察和财政审计于一身。
(2)监察的目的:加强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先秦时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时期
依据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备注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问题:
(1)察举制和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法和标准是什么?如何全面评价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标准呈现怎样的趋势?
(2)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管理的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3)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参考答案:
(一)
1、太尉、内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
2、(1)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加强君主专制、高度集权、繁杂政务集于一身。
(2)解决繁杂政务问题。
(3)①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票拟、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②宦官参政,妨碍阁权,造成明代政治黑暗。
3、雍正、处理西北军务、加强皇权、秉皇帝意志行事、精简、封闭、办事效率高、加强国君主专制提高行政效率。
4、(1)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维护民主和集中皇权。
(2)A(3)A(4)B(5)C(6)D(7)C
(二)
1、郡县、州、道州县、路州县、行省、10、腹里、西藏、青海
2、路府县、省府州县
3、(1)西周分封、秦汉郡县、元行省、有利于边疆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2)分权、监察
(3)略
(4)B(5)D(6)D(7)C
(三)
(1)御史大夫、刺史、提点刑狱司、御史台、都察院、加强君主专制
(四)(1)略(2)C(3)C
(4)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分)。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
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和有关材料,如果你是当时明朝皇帝,你会这样废除宰相制吗?为什么?
积极: ;
消极: 。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权(宦官)也。
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佐伯富
雍正时期密折政治的运行,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之举,因直至康熙,密折尚未制度化;而乾隆以降,密折形同题本,且硃批单调乏味,不能与雍正期相比。 ——杨启樵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发展和提高。
消极影响: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①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②使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③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④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