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登勃朗峰》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9 16:4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旅行是消除无知和仇恨的最好方法。
旅行对心存偏见、性情固执、鼠目寸光的人,倒是帖苦口良药。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
登勃朗峰
字词积累
①雇(ɡù) ②翌日(yì rì) ③苍穹(cānɡ qiónɡ)
④逗留(dòu liú ) ⑤缭绕(liáo rào) ⑥妩媚(wǔ mèi) ⑦浮躁(fú zào) ⑧颠簸(diān bǒ)
⑨轻歌曼舞(qīnɡ ɡē màn wǔ)意思是轻松愉快的音乐加上柔和的舞蹈。
⑩瞬息万变(shùn xī wàn biàn)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
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mínɡ fù qí shí)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相称,符合。
补充: 拾级(shí jí) 纤指(xiān zhǐ) 霓裳(ní chánɡ)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其作品以方言和民间口语写活生生的现实,开辟了新的现实主义道路。
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曾做过排字工、记者、淘金人、领航员。
1865年发表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著名的跳蛙》,其幽默风格得到好评。
1874年与华尔纳合著长篇小说《镀金时代》,以夸张手法说明19世纪70年代的“黄金时代”原是败絮其中的“镀金时代”。
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借儿童的眼光,对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以及种族歧视等做了辛辣的讽刺,寓言流畅诙谐。
作者简介
后期创作思想深化,用笔更趋老辣。
长篇小说《傻瓜威尔逊》用离奇的情节,嘲弄了种族歧视和“白人优越论”。
中篇小说《败坏了赫莱德堡的人》对金钱万恶的主题有进一步开拓。
马克·吐温,除了我们说过的,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同时,他也是一个“旅游狂魔”……
在国内,他的足迹遍布东西海岸。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直到美国的北部边境;在国外,他不仅多次游历欧洲各国,还曾遍游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诸多国家。
马克·吐温,他不仅爱旅游,还爱把旅游见闻写成游记,今天我们所学的勃朗峰也是他的旅游观光地之一。
不爱别的,就是玩儿,在下就是景点打卡狂人!
马克·吐温一生中共创作过三部主要的游记作品:
《傻子出国记》(傻子国外旅行记)
《国外旅行记》(流浪汉国外旅行记)
《赤道旅行记》(赤道漫游记)
初读文本·感知内容
迅速浏览文本,标记段落,并自行思考课本旁批问题:
为什么作者认为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
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越高”?
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为什么作者认为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
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子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但是那些人不行。
不能自由行动,不能避暑纳凉
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越高”?
因为越往上爬,周围的天空就越显得辽阔,山峰在此背景下就越发显得高了。
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
……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生活中美丽精致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就像美丽的肥皂泡终会破裂。因此,我们要珍惜当下。
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再读文本·品读语言
勃朗峰,法语译为“白色的山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作者在文本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妙趣横生。请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其语言的妙处。
美学家朱光潜曾在《谈美》一书中提到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个标语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马克·吐温登山时的情致与此颇为相似。
穹顶
三读文本·学习写法
游记这一文学形式正适合马克·吐温这位伟大的文学天才。利用其尖锐的洞察力,马克·吐温通过讲述各种轶事审视着纷繁的世界,而不必担心这些事件的连贯性或者过渡性。
——理查德·布瑞吉曼《马克·吐温的旅行》
初读课文,可能会感到文章的前后两部分有“截然分开”的感觉,但只要细读文章,就会发现这两部分无论从文字内容方面还是文章意脉方面,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6:写登山的见闻和感悟。
7—11:写下山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初读课文,可能会感到文章的前后两部分有“截然分开”的感觉,但只要细读文章,就会发现这两部分无论从文字内容方面还是文章意脉方面,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文字内容:
第七段前两句概述“我们”徒步登山的时间之久、速度之快,与第一段中“我们”的轻快自如和骑骡乘车者的“可怜可悯”相照应。
结构
线索
初读课文,可能会感到文章的前后两部分有“截然分开”的感觉,但只要细读文章,就会发现这两部分无论从文字内容方面还是文章意脉方面,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文章意脉:
黑首道风景: 美 赶车的车夫: 人
勃朗峰主峰: 伟 乘车的经历: 遇
旁边的群峰: 险
峰巅的云朵: 幻
结构
线索

回顾文本·拓展延伸
通过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第一段,作者讽刺骑骡乘车者,是因为他们本意是雇佣车马为己所用,却反被车马所限制,从而丧失了游山玩水的自由。
赞同富有活力、简单自由的生活态度
7-11段中,作者将“车王”、“勃朗队长”塑造得颇为可笑,流露出对二人自信、热情、洒脱的欣赏
幽默、坦率、积极、乐观的个性
在悠远的高处,
刺向无际的穹苍,
勃朗峰显现于雪装素裹里,
休止于静谧之中。
她让神秘的群山环抱,
但只筑冰与石的堆砌。
宽河间的溪谷,
在不可探试的深度里冰封,
蓝色仿佛是天堂悬空的倒影,
由风铺开,积累于沉睡之间。
——雪莱《勃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