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马说》课件(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09 16:44: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3 马说
韩愈
【全文必背】
导入新课
你知道多少关于马的成语呢?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天马行空 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声色犬马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老马识途 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走马观花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信马由缰 信、由:听任。骑着马无目的地闲逛。比喻随便走走。也比喻无主见,随外力而转移。
司马青衫 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戎马生涯 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
饮马长江 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指渡江南下进行征伐。
蛛丝马迹 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疏通文义。 2.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要作品有《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著有《韩昌黎集》,本文选自《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此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创作背景
文体常识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我们学习过的说体文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所加,“马说”即是谈马、论马。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1.把握停顿节奏、语气,读熟成诵。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zhǐ
读准字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áo

pián
shí

xiàn


读准停顿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即使。
同“衹(只)”,只、仅。
奴仆。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整体感知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整体感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有时。
同“饲”,喂。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
表肯定语气。
指示代词,这样。
才能,能力。
才能和优点。
同“现”,表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疑问代词,怎么。
助词,表停顿,强调“是马”。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整体感知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整体感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通晓它的意思。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语气词,表判断。
整体感知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整体感知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才美不外见( )
同“饲”,喂。
同“现”,显现、表现。
合作探究
通假字
同“衹(只)”,只、仅。
一食或尽粟一石( )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古义:仆役。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是马也( )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代词,它。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助词,不译。

其真不知马也( )
其真无马邪( )
策之不以其道( )
代词,它。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而伯乐不常有( )
介词,因为。
介词,按照。
表转折,但是。
表顺承,来。
合作探究

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鞭子。
用马鞭驱赶。

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才能。
能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吃。
同“饲”,喂。
合作探究

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动词,吃完。
动词,竭尽。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竭尽。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倒装句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马之千里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合作探究
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精读文本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本段哪一句提出了论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将如何呢?
辱没在奴仆手里,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3. 作者借千里马的命运表达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满,以及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哪一句体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哪些句子体现了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三、阅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找出刻画“食马者”的句子,作者是如何刻画“食马者”的?
运用排比,从动作和语言方面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合作探究
1.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人才
伯 乐
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千里马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合作探究
托物寓意
3.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4.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合作探究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陈述语气
反问语气
转折语气
诘问、感叹语气
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结构精巧。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中间叙述千里马的遭遇,连用 “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 “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主旨归纳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文章结构


伯乐: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人才
食马者: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怀才不遇思伯乐,壮志难伸盼明君
亮观点
摆现象
揭本质
托物寓意
感悟一:《马说》讽刺了压制、埋没人才的统治
者,那是在古代社会。而在今天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
中,我们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除了必备的才能,我们还要积极进取,善于抓住机遇。
感悟二:“伯乐”对“千里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给“人才”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是当务之急。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